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放疗联合植入式导管药盒系统同期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效果分析

    作者:黄荣;何耀强;曾晓红;周菲菲

    目的 探讨放疗联合植入导管药盒系统 (PCS) 同期化疗治疗局部晚期 (ⅡBⅢB期) 宫颈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1例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 其中放疗联合同期PCS化疗54例患者纳入治疗组, 常规同期放化疗57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Seldinger法行右侧股动脉穿刺, 一侧子宫动脉行栓塞术, 将PCS导管导入后留置在髂内动脉用于化疗至放疗结束.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56个月.治疗组患者近期有效率为92.6%, 对照组为77.2%;治疗组患者肿瘤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59个月, 对照组为53个月;治疗组患者局部复发率为11.1%, 对照组为26.3%;治疗组患者Ⅲ度以上消化道和血液学不良反应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两组患者远处转移率、3年生存率和远期并发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放疗联合同期PCS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好, 肿瘤局部控制率高, 不良反应较轻, 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基于自我管理导向的5A护理模式在子宫颈癌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何英;朱蓉;卢蛟蕾

    目的 探讨基于自我管理导向的5A护理模式在子宫颈癌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间四川省眉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7例晚期子宫颈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4例,对照组33例.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基于自我管理导向的5A护理模式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护理3个月后,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评价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采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量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护理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自我管理效能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总生存质量评分为(62.6±4.6)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4.6±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自我管理导向的5A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米非司酮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孙丽君;崔金全;郑英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测定,观察不同浓度米非司酮(10、5、2.5、1μmol/L)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ABC免疫组化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用药后Ki-67抗原、细胞周期分布及增殖指数的变化。结果 4个浓度的米非司酮对Hela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以10μmol/L 浓度抑制作用强,抑制率达54%;2.5μmol/L米非司酮可使Ki-67抗原表达明显减少,米非司酮(5μmol/L)使Hela细胞阻滞于G0/G1期,不能进入S期及G2/M期,抑制DNA的合成,使细胞增殖指数明显下降。结论米非司酮体外对PR阳性的人宫颈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细胞周期分布阻滞于G0/G1期。

  • 子宫颈癌术后盆腔不同体外照射方法的剂量学研究

    作者:李斌;安菊生;吴令英;徐英杰;戴建荣;黄曼妮;高菊珍

    目的 比较常规放疗(CRT)、三维适形放疗(3DCRT)及调强放疗(IMRT)方法在子宫颈癌靶体积剂量覆盖及危及器官(OAR)保护方面的差异,探讨子宫颈癌患者术后盆腔体外照射的合理方法.方法 对10例子宫颈癌术后患者进行模拟CT增强扫描,在计划系统内勾画临床靶体积(CTV),CTV均匀外扩1.0 cm生成计划靶体积(PTV),同时勾画小肠、直肠、膀胱、骨髓、卵巢及股骨头作为OAR.进而设计出CRT、3DCRT及IMRT的3种治疗计划,对CRT要求参考点达到处方剂量45 Gy,对3DCRT及IMRT要求95%的PTV达45 Gy.应用等剂量曲线及剂量体积直方图对3种计划的CTV及OAR的剂量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CRT计划中CTV达45 Gy的平均体积显著低于3DCRT、IMRT计划(Q=8.27、8.37,P值均<0.01),而3DCRT和IMRT计划之间相似(Q=0.10,P>0.05).3DCRT和IMRT计划中小肠达30、45 Gy的体积明显低于CRT.IMRT计划中直肠、膀胱达30、45 Gy的体积均显著低于CRT,而3DCRT中仅直肠、膀胱达45 Gy的体积显著低于CRT.3DCRT和IMRT使骨髓达30、45 Gy剂量的体积明显低于CRT.4例卵巢移位者中2例在3DCRT及IMRT计划中,另2例在3种计划中卵巢平均受量全部超过300 cGy.结论 IMRT和3DCRT在提高靶体积内剂量及其均匀度,以及保护小肠、直肠和膀胱方面较CRT具备明显优势,以IMRT为佳.在高剂量范围内,IMRT和3DCRT对骨髓的保护优势确定.对于移位悬吊的卵巢,IMRT、3DCRT及CRT均不能对其形成有效保护.

  • 32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分析

    作者:陈真云;马悦冰;盛修贵;张小玲;薛莉;宋趣清;刘乃富;苗华芹

    目的 探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治疗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32例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KPS≥70)在放疗前均行1~3个周期的化疗,而后给予全程IMRT.其中17例为术后、化疗后预防性照射,15例为术后、放疗和(或)化疗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和(或)盆腔壁复发的放疗.结果 32例患者均完成全程放射治疗,预防性照射的计划靶区(PTV)中位剂量为56.8 Gy;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盆壁复发的PTV中位剂量为60.6 Gy,90%的等剂量曲线可以覆盖99%以上的肉眼肿瘤靶区(GTV)体积.小肠、膀胱、直肠、肾脏和脊髓的中位剂量分别为21.3 Gy、37.8 Gy、35.3 Gy、8.5 Gy和22.1 Gy.14例患者出现Ⅰ~Ⅱ级消化道反应,其中Ⅱ级反应者3例,Ⅰ级反应者11例;5例出现Ⅰ~Ⅱ度骨髓抑制;12例出现Ⅰ级皮肤反应.1年生存率为100%.预防性照射的2、3年生存率均为100%;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和(或)盆腔壁复发患者的2、3年生存分别为5/7和3/6.结论 IMRT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预防性照射和复发患者的放疗均可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邻近危险器官得到保护,临床近期疗效满意.

  • 2014年中国女性子宫颈癌发病与死亡分析

    作者:顾秀瑛;郑荣寿;孙可欣;张思维;曾红梅;邹小农;陈万青;赫捷

    目的 分析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的登记资料,估计2014年全国女性子宫颈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 对2017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449个登记处上报的2014年肿瘤登记数据进行评估,其中339个肿瘤登记处的数据符合入选标准,按城乡和年龄分层,结合2014年全国人口数据,估计全国女性子宫颈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采用Segi′s标准人口年龄构成.结果 2014年339个肿瘤登记地区覆盖人口为288243347人(城市144061915人,农村114181432人).子宫颈癌病理诊断比例为86.07%,只有死亡证明书比例为1.01%,死亡发病比为0.30.估计全国新发子宫颈癌病例数为10.20万例,发病率为15.30/10万,中标发病率为11.57/10万,世标发病率为10.61/10万,累积发病率(0~74岁)为1.11%.城市地区发病率为15.27/10万,中标发病率为11.16/10万;农村地区发病率为15.34/10万,中标发病率为12.14/10万.估计全国子宫颈癌死亡病例数约为3.04万例,死亡率为4.57/10万,中标死亡率为3.12/10万,世标死亡率为2.98/10万,累积死亡率(0~74岁)为0.33%.城市地区死亡率为4.44/10万,中标死亡率2.92/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4.72/10万,中标死亡率为3.39/10万.结论 子宫颈癌是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且在城乡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子宫颈癌防治措施.

  • 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和癌胚抗原联合检测对子宫颈癌的诊断及疗效评价

    作者:崔桐;韩存芝

    目的 探讨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和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对子宫颈癌的诊断、疗效评估、病情监测及预后分析的意义.方法 收集经病理确诊的子宫颈癌患者424例,妇科良性病患者400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CC-Ag和CEA水平,同时收集子宫颈癌患者的盆腔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子宫颈癌组血清SCC-Ag、CEA及二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55.9 %(237 /424)、26.4%(112/424)、61.8%(262/424)]均高于良性病组[12.0%(48/400)、12.5%(50/400)、14.5%(58/400)](均P< 0.05).SCC-Ag和CEA联合检测对子宫颈癌诊断的灵敏度(61.8%)高于CEA、SCC-Ag单项检测(55.9%、26.4%)(均P< 0.05).治疗前血清SCC-Ag、CEA水平在不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是否转移的子宫颈癌患者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Ⅰ、Ⅱ期子宫颈癌患者SCC-Ag与CEA联合检测的阳性率[45.5%(71/156)、73.2%(139/190)]高于超声检查[33.3%(52/156)、51.1%(97/150)](P< 0.05).手术、同步放化疗和手术联合放化疗治疗后SCC-Ag水平(中位数为0.34、0.51、0.33 ng/ ml)低于治疗前(0.48、3.44、1.29 ng/ml),CEA治疗后水平(中位数为0.75、0.81、0.71 ng/ ml)低于治疗前(1.22、1.53、1.50 ng/ ml)(P< 0.05).三种方式治疗后,SCC-Ag、CEA水平升高及未降至正常范围的子宫颈癌患者中分别有33.3 %(6/18)、56.5%(13/23)和46.1%(35/76)复发或转移.SCC-Ag阳性患者的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P<0.05),而CEA阳性和阴性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C-Ag和CEA联合检测可作为子宫颈癌辅助诊断的首选标志物.SCC-Ag和CEA联合检测可以作为临床分期、病理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疗效评价、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对于Ⅰ、Ⅱ期子宫颈癌患者SCC-Ag和CEA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盆腔超声检查.

  • 人角化层糜蛋白酶在子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金;齐广强;路喜安

    目的 研究人角化层糜蛋白酶(SCCE)在子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子宫颈腺癌45例、子宫颈腺上皮内瘤变(CGIN) 24例和正常子宫颈组织24例中SCCE、雌激素受体(ER)、癌胚抗原(CEA)及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 子宫颈腺癌、CGIN和正常子宫颈组中,SCCE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44%(38/45)、58.33%(14/24)和8.33%(2/24),子宫颈腺癌组中SCCE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颈组(P< 0.012 5),CGIN组中SCCE表达率高于正常子宫颈组(P<0.0125),子宫颈腺癌组与CGIN组SCCE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结论 SCCE可以作为子宫颈腺癌早期筛查中的一项新指标,并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 红细胞叶酸与p16基因表达在子宫颈癌变中的作用及其交互效应

    作者:许娟;王金桃;丁玲;高晨菲;康慧杰;陈芳;吴婷婷;白兰;郝敏

    目的 探讨红细胞叶酸和p16基因表达与子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二者的交互效应.方法 选择经病理学确诊的子宫颈炎(CI)患者58例、低度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Ⅰ)患者52例、高度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患者60例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CC)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收集人口学特征和子宫颈病变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检测红细胞叶酸水平(微生物法)、人乳头状瘤病毒16(HPV16)的感染状况(PCR法)、子宫颈组织中p16基因mRNA(实时定量PCR法)和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结果 红细胞叶酸水平在CI组为(285.66±48.08) ng/ml,CIN Ⅰ组为(268.70±46.01) ng/ml,CINⅡ~Ⅲ组为(251.22±32.20)ng/ml,SCC组为(226.21±44.79)ng/ml,随着子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红细胞叶酸水平呈下降趋势(x 2趋势=32.39,P< 0.001);p16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x 2趋势=24.68,P< 0.001;x2趋势=45.84,P<0.001);红细胞叶酸与p16mRNA及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关系(r=-0.114,P< 0.001;r=-0.192,P< 0.001).交互作用分析显示,红细胞叶酸缺乏与p16 mRNA及蛋白高表达在CIN Ⅰ组、CINⅡ~Ⅲ组及SCC组均显示正相加交互作用.结论 红细胞叶酸缺乏和p16 mRNA及蛋白高表达均可增加子宫颈癌变发生的风险,两者在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中可能存在正相加交互作用.

  • 子宫颈癌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武文娟;郑方静;林益匡;赖红华;叶秋慧

    目的 探讨子宫颈癌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收治的74例子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以同期该院74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标准,观察组分为ⅡB期以下(早期组) 15例,ⅡB期及以上(中晚期组)59例,采用日本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监测各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Plt高于对照组[(266±71)×109/L比(215±42)× 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2,P<0.05);观察组血小板平均容积低于对照组[(9.2±1.2)fl比(9.9±1.3)f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1,P<0.05).子宫颈癌早期组与中晚期组Plt及血小板平均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对筛查及早期发现子宫颈癌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Survivin与PTEN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超;卫庆萍;王军侠;韩妍;宋雯霞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抑癌基因PTEN在正常子宫颈、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在15例正常子宫颈、15例CIN Ⅰ级、15例CINⅡ级、15例CINⅢ级和60例子宫颈癌组织中Survivin、PTEN的蛋白表达.结果 Survivin、PTEN在正常子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100.00%;在CIN Ⅰ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86.67%;在CIN Ⅱ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3%、80.00%;在CINⅢ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0%、40.00%;在子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7%、21.67%.统计学分析显示,Survivin阳性表达率:CINⅢ级高于CIN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EN阳性表达率:CINⅢ级低于CIN 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urvivin蛋白与PTEN表达与子宫颈癌的肿瘤大径、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Survivin、PTEN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子宫颈癌组织Survivin、PTEN在子宫颈上皮癌变过程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与肿瘤临床病理有密切关系.

  •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Rb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刘玲玲;李素红;王全红;王翠花;王跃华;孙瑞芳

    目的 探讨子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ISCC)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31/33感染与Rb相关基因蛋白p16ink4a、CyclinD1、CDK4、Rb、E2F-1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HPV及Rb相关蛋白与ISCC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73例ISCC、30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2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21例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NCE).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18、31/33D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七述蛋白的表达.统计分析HPV、上述蛋白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HPV16/18、31/33在四组总体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16/18阳性表达与脉管内瘤栓正相关(OR=3.875),HPV31/33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正相关(OR=3.5);p16ink4a、CyclinD1、CDK4、Rb、E2F-1和Ki-67在四组总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b与Ki-67正相关(rs=0.250);p16ink4a阳性表达与组织分级负相关(OR=0.942);CDK4阳性表达与组织分级正相关(OR=1.033);年龄与临床分期正相关(OR=1.063).结论 HPV16/18、31/33感染与I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DK4、Ki-67可作为子宫颈病变程度的客观参考指标;Rb在ISCC中的详细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

  • 子宫颈癌组织中RASSF2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作者:张娴;张鑫;武玉

    目的 探讨RASSF2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在子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RASSF2A基因在62例子宫颈癌组织、3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和表达情况.结果 RASSF2A基因启动子区在子宫颈癌组织的甲基化比例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分别为53.2%(33/62)和13.3 %(4/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颈癌组织中RASSF2A基因mRNA表达低于正常子宫颈组织(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54 3±0.102 7和0.623 4±0.063 8,t=0.932,P<0.05);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甲基化组RASSF2A基因的mRNA表达低于非甲基化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18 2±0.035 2和0.301 2±0.076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81,P<0.05).结论 RASSF2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RASSF2A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在子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人类子宫颈癌基因、p16及人乳头瘤病毒16/18在子宫颈癌中表达的意义

    作者:杨姗姗;孙立新;赵宏伟

    目的 研究人类子宫颈癌基因(HCCR)、p16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子宫颈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慢性子宫颈炎,62例CIN I~Ⅱ级、49例CIN Ⅲ级及52例子宫颈癌组织中p16、HCCR蛋白的表达,并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其HPV16/18的表达.结果 HCCR在慢性子宫颈炎、CIN I~Ⅱ级、CINⅢ级和子宫颈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7%(1/28)、35.48%(22/62)、61.22%(30/49)和88.46%(46/52),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从慢性子宫颈炎、CIN I~Ⅱ级、CINⅢ级到子宫颈癌组逐渐增加,分别为7.14%(2/28)、33.87%(21/62)、65.30%(32/49)和92.31%(48/52),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18在慢性子宫颈炎、CIN I~Ⅱ级、CIN Ⅲ级和子宫颈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0.71%(3/28)、40.32%(25/62)、69.39%(34/49)和84.62%(44/52),除子宫颈癌与CIN Ⅲ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11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16、HCCR的表达与HPV16/18感染呈正相关(P<0.01).结论 HPV感染可能通过影响p16及HCCR蛋白的过表达与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扩散加权成像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同步放化疗效果评价与预测中的应用

    作者:王喆;钱丽霞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鳞癌)患者行同步放化疗后疗效评价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子宫颈鳞癌行同步放化疗治疗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个月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WI扫描,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对放化疗后肿瘤缓解情况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差异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26例子宫颈鳞癌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时测得的平均ADC值为(1.542±0.189)×10-3 mm2/s,较治疗前的(0.898±0.096)×10-3 mm2/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时,17例达完全缓解(CR),9例达部分缓解(PR).CR、PR组在同步放化疗前平均ADC值分别为(0.864±0.067)×10-3 mm2/s和(0.960±0.115)×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ADC值0.927×10-3 mm2/s作为阈值判断肿瘤缓解情况,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76.5%,曲线下面积为0.752(P<0.05).CR、PR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肿瘤病灶不同程度缩小,ADC值较治疗前升高程度不一,平均ADC值分别为(1.603±0.183)×10-3 mm2/s和(1.427±0.146)×10-3 mm2/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ADC值1.444×10-3 mm2/s作为阈值诊断肿瘤残留情况,敏感度为76.5%,特异度为55.6%,曲线下面积为0.765(P< 0.05).结论 DWI能够对同步放化疗后肿瘤缓解情况作出准确评估,监测放化疗疗效.治疗前ADC值对子宫颈鳞癌放化疗近期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利用图像引导放疗技术评价腘窝固定法减少子宫颈癌术后放疗摆位误差的研究

    作者:彭逊;甘勇;林珠;林正忠;林浩;陈泽伟

    目的 利用TrueBeam直线加速器图像引导放疗技术(CBCT)校验腘窝固定法减少子宫颈癌摆位误差的价值,寻找适合术后精确放疗的体位固定方式.方法 30例子宫颈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梯形固定器腘窝固定,B组采用传统真空垫体部固定,通过CBCT记录轴向摆位误差及旋转误差数值,采用Stroom扩边公式计算两种固定方式计划靶区(PTV)外扩值,比较不同固定法摆位误差及稳定性,比较危及正常器官照射体积差异.结果 A、B组X轴向误差分别为(0.19±0.14)cm、(0.24±0.19)cm(P=0.03),Y轴向分别为(0.17±0.12)cm、(0.25±0.21)cm(P=O.02),Z轴向分别为(0.13±0.11)cm、(0.22±0.18)cm(P=0.01),旋转误差分别为(0.05±0.02)°、(0.5±0.21)°(P=0.00),A、B两组在X轴向PFV外扩值分别为0.56、0.73 cm,Y轴向分别为0.51、0.78 cm,Z轴向分别为0.40、0.67 cm,PTV体积分别为(1 167±271)mm3、(1 379±297)mm3,A、B组骨盆、小肠、膀胱、直肠照射体积分别为(84± 12)mm3比(130±17)mm3、(81±51)mm3比(117 ±64)mm3、(62±40) mm3比(75±47) mm3、(21±16)mm3比(31 ±21)mm3.结论 腘窝固定法可减少子宫颈癌术后外照射放疗摆位误差,提高稳定性,减少危及正常器官的照射体积,更适合精确放疗的应用.

  • 人类端粒酶RNA和C-myc基因在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熊汉真;杨嶽鑫;熊中堂;刘少颜;江庆萍

    目的 探讨人类端粒酶RNA( hTERC)及原癌基因C-myc在子宫颈病变中的表达.方法 荧光原位杂交( FISH)法检测35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8例浸润性子宫颈癌、19例炎性反应(对照)患者子宫颈组织中hTERC和C-my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3号染色体上的hTERC基因在慢性子宫颈炎组织、CIN Ⅰ、CINⅡ~Ⅲ及子宫颈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1/19)、16.7%(2/12)、87.0%(20/23)及87.5%(7/8),CINⅡ~Ⅲ及子宫颈癌中阳性率明显升高(x2=36.299,P<0.01;x2=40.237,P<0.01),原癌基因C-myc阳性率分别为5.3%(1/19)、8.3%(1/12)、78.3%( 18/23)及62.5%(5/8),CINⅡ~Ⅲ及子宫颈癌中阳性率明显升高(x2=30.200,P< 0.01;x2=34.224,P<0.01).CINⅡ~Ⅲ及子宫颈癌中hTERC和C-myc基因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514,P<0.01).结论 3号染色体上hTERC基因及原癌基因C-myc的阳性表达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密切关系.

  • 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Livin、Apaf-1和ARID1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徐义荣;陈振文;郗彦凤;张广衡;张朝霞;柴菲;董婧妍;蔡文慧;田林

    目的 研究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Livin、Apaf-1和ARID1A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Livin、Apaf-1和ARID1A蛋白在166例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和5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Livin和ARID1A在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6.9%(78/166)、64.6%(107/166),明显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的12.0%(6/50)、30.0%(15/50)(P<0.05);而Apaf-1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3.7%(56/166),明显低于正常子宫颈组织的52.0%(26/50)(P< 0.05).Livin蛋白表达与临床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脉管浸润呈正相关(P<0.05),Apaf-1与Livin表达和局部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Livin阴性组患者总生存(OS)时间长于Livin阳性组,Apaf-1阳性组患者OS时间长于Apaf-1阴性组(P<0.05).Livin蛋白表达和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Livin、Apaf-1和ARID1A蛋白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和正常子宫颈组织的表达存在差异;Livin阳性提示预后差,其可以作为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独立预后判断指标.

  • 白细胞介素-8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子宫颈癌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张莉;吴素慧;尚海霞;唐世倩;林维凤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8-251A/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子宫颈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聚合酶链反应技术(Tetra-primer ARMS-PCR)分析217例子宫颈癌患者和19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IL-8-251A/T位点的基因多态性,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种基因型的子宫颈癌风险(OR)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IL-8-251A/T单核苷酸多态性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分别为18.89%、53.46%、27.65%,对照组则分别为35.79%、44.21%、2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的子宫颈癌发病OR分别为2.619、1.639.结论 IL-8.251A/T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子宫颈癌发病的遗传易感因素.

  • 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骨桥蛋白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伟;郑曙民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骨桥蛋白(OPN)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子宫颈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4例子宫颈癌组织中MMP-3和OPN的表达,并对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以15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为对照.结果 MMP-3和OPN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37%、66.7%,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的20%、0;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间质浸润深度≤1/2者(P<0.05);子宫颈癌有淋巴结转移者MMP-3和OPN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转移者(P<0.05),其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MMP-3与OPN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01,P<0.05).结论 MMP-3和OPN与子宫颈癌的浸润转移有关.

500 条记录 3/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