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当前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张美玲;鞠恒强

    黄曲霉毒素作为化学结构类似的一种化合物,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真菌通过聚酮途径分泌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在饲料和湿热地区出现的几率较高,对粮食作物和黄曲霉素制品都容易造成污染。在自然界中,黄曲霉毒素是理化性质稳定的真菌毒素之一,其致癌性、毒性、致畸毒性以及致突变性较强。人类和动物摄取黄曲霉毒素的主要途径就是膳食渠道,毒素进入人体或动物体之后会显示出极强的亲肝性,导致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胆管增生、肝细胞脂肪变性等,终导致肝癌。在食品安全检测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检测方法成为了人们的关注重点,对于控制食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主要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前处理方式、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常规检测方法、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方法方面对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 莱菔硫烷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赖百塘

    近年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经常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可以减少患一些癌症的危险.在该类蔬菜中含有一类含硫化合物,硫代葡萄糖甙(glucosinolates,GS),是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因其侧链基团的不同,可分为三类:脂肪类,芳香类和吲哚类硫代葡萄糖甙,定位在细胞的液泡中.当蔬菜破损时,受定位于特定蛋白体中的黑芥子硫酸苷酶(myrosinase)酶解产生异硫氰酸盐(isothiocynates,ITC)[1].异硫氰酸盐对肿瘤有化学预防作用.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N)为异硫氰酸盐衍生物,是迄今从蔬菜中发现的强的抗癌成分.

  • 动物源性食品中α-玉米赤霉醇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

    作者:白云峰;顾鸣;魏万贵;王莉;朱坚;龚毅

    α-玉米赤霉醇(α-zearalanol,α-ZER)又名右环十四酮酚,是玉米赤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玉米赤霉烯酮的还原产物.作为外源性激素,低浓度的α-ZER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曾作为促生长剂广泛使用[1].

  • 中药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作者:边军昌;冯永辉;杨静;丁郁文;靖会

    目的 综述植物内生菌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了近几年来相关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中药内生菌中活性物质结构类型很多,几乎涵盖天然药物化学中所有的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类、蒽醌类、黄酮类、苯丙素类、甾体及萜类、苷类、多肽类等等.结论 中药内生菌资源丰富,应用前景广阔,是新药研发的宝贵资源.

  • 新疆高盐极端环境可培养放线菌的的种群及其生物活性初步研究

    作者:阿尔新;旭格拉;张金辉

    目的:积累微生物资源,研究从土壤中选择性分离放线菌的种群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评价。方法采用两种分离方法,4种高盐培养基对来自新疆高盐环境-阿勒泰福海县盐场和罗布泊地区等采集的土壤样品中的放线菌进行了选择性分离纯化;以3种致病真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稻瘟病菌(Magnaporth grisea)和4种致病细菌大肠埃希氏(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 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草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hlei)为指示菌,对其中分离的100株放线菌发酵液及其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同时利用一种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进行抗线虫活性实验,并采用16S rDNA 基因序列对部分具有抗活性的放线菌以及具有特殊的菌落形态的放线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通过选择性分离方法共分离到123株放线菌,其中47株放线菌来自阿勒泰福海县盐场土壤样品,67株来自罗布泊地区土壤样品。选择100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筛选及抗线虫活性追踪,其结果表现为43株菌株在其中一个或两个活性筛选模型中都显示为阳性,总阳性率为43%;其对具有特殊的菌落形态特征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活性的61株放线菌进行16S rRNA 分析,结果表明,覆盖7属;32株属于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17株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7株属于普氏菌属(Prauserella),2株属于嗜盐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 Halophilic),1株属于假诺卡氏(Pseudonocardia),1株属于放线菌属(Actinomyces)和1株属于高温单孢菌属(Thermomonospora);有1株为潜在新种。结论新疆高盐环境-阿勒泰福海县盐场和罗布泊地区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并能产生多种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 中药资源创新方法研究

    作者:陈士林;谢彩香;姚辉;宋经元;孙超

    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中药资源研究方法正逐步形成以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多学科交叉体系.借助3S技术(RS,GIS,GPS)建立中药资源多级遥感监测体系和中药资源产地适宜性数值区划,可有效加强中药资源普查和动态监控,为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家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通过筛选适合中药鉴定的DNA条形码序列,建立中药DNA条形码鉴定数据库,是对传统中药鉴定方法的有力补充和革命性突破,对推动中药鉴定数字化、标准化、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功能基因组学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及调控进行研究,对于新药的发现、药用植物的栽培生产、优良种质资源的培育和保护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针对以上研究方向进行了中药资源研究方法体系创新的阐述.

  • 恒山黄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代谢产物的分离和生物活性的测定

    作者:周凤;张弘弛;刘瑞;张永芳

    目的:研究恒山黄芪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恒山黄芪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6个代谢产物,经波谱解析,分别为cerevisterol(1),ergosterol peroxide(2),fumitremorgin B(3),verruculogen(4),fumitremorgin C(5)和cyclotryprostatins B(6).抗菌活性显示,6个化合物对大部分测试菌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特别是化合物6显示出很强的抑制真菌的活性.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恒山黄芪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

  • 恒山黄芪内生真菌Rhizopus sp.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

    作者:张弘弛;刘瑞;李慧;安志鹏;周凤

    目的:研究恒山黄芪内生真菌Rhizopus sp.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类别.方法:通过组织学的方法从恒山黄芪中分离到AR02,真菌的鉴定采用形态学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法,内生真菌大量发酵采用固体培养的方法,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采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结合HPLC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到的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通过理化分析测定结合光谱分析进行鉴定.结果:从黄芪根部分离到的内生真菌AR02被鉴定为根霉属Rhizopus sp.,从该菌株的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结构鉴定,分别为色胺酮(1),lawsaritol A(2),曲菌酸(3),trypacidin(4),monomethylsulochrin(5),emodin 8-O-methylether(6)和cannabifolactone A(7).结论:化合物1~3,6和7均为首次从恒山黄芪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且黄芪内生真菌Rhizopus sp.的次生代谢产物呈现出多个类别,可以作为活性物质的新来源.

  • 坚龙胆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及分子差异的研究

    作者:韩多;赵志莲;刘卫红;李海峰

    目的:通过含量测定与DNA条形码分析,探讨坚龙胆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及分子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测定不同居群坚龙胆根及根茎、茎、叶、花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獐芽菜苷及苦龙胆酯苷含量,建立其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主要次生代谢产物间的差异进行评价;并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不同居群坚龙胆样品进行ITS2测序.结果:不同居群坚龙胆根及根茎、茎、叶、花中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獐芽菜苷及苦龙胆酯苷含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ITS2序列结果显示不同居群坚龙胆分子差异较小.结论:不同居群坚龙胆主要次生代谢产物有一定差异,但分子间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

  • 独一味幼苗生理特性和次生代谢产物对遮阴的响应

    作者:赵文吉;张德林;何正军;李敏;孙继林;孙政;姚仁川;贾国夫

    目的:研究遮阴处理对独一味幼苗生长和化学成分的影响,探索独一味对光照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为幼苗期合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二年生独一味幼苗为研究对象,测定遮阴处理处理后幼苗形态指标(叶面积、根长),生理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和主要次生代谢产物8-O-乙酰山栀苷甲酯和山栀苷甲酯含量.结果:遮阴处理显著降低了独一味幼苗根长、单株叶片数目、叶面积、生物量和根冠比(P<0.05),并显著增加了地上叶部分的生物量分配,全光照使更多的生物量分配至地下根.遮阴处理不仅显著降低了独一味叶片中叶绿素、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P<0.01),还极显著地增加了叶片中过氧化物酶的含量(P<0.01).遮阴处理显著降低了独一味根及地上部分中8-O-乙酰山栀苷甲酯的含量及山栀苷甲酯和8-O-乙酰山栀苷甲酯总含量(P<0.05).结论:遮阴管理显著增加了独一味地上即药用部位的生物量;高原光照可能为独一味带来逆境效应,有利于独一味生物量积累,并促进2种环烯醚萜苷化合物的代谢,因此育苗管理应注意控制遮阴强度和时间.二年生独一味幼苗中化学成分含量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表明通过栽培可以满足资源供给.

  • 多茎滇重楼地上叶和茎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

    作者:王彩步;韩多;杨敏;李海峰

    目的:探讨不同居群多茎滇重楼叶和茎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规律.方法:采用HPLC测定不同居群多茎滇重楼叶和茎中主要活性成分重楼皂苷Ⅰ,Ⅱ,Ⅵ,Ⅶ的含量,流动相水(A)-乙腈(B)梯度洗脱(0~40 min,30% ~60% B;40~50 min,60% ~ 30% B),检测波长203 nm,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HPLC图谱分析探讨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规律.结果:不同居群多茎滇重楼叶中重楼皂苷Ⅱ,Ⅵ,Ⅶ含量及总含量具有显著差异;除个别居群外,不同居群多茎滇重楼茎中重楼皂苷Ⅶ含量差异较小.叶中主要检测到重楼皂苷Ⅱ和Ⅶ,茎中只检测到重楼皂苷Ⅶ.多茎滇重楼和滇重楼比较的地上部分叶和茎HPLC图谱相似度均较低,6个居群叶中重楼皂苷Ⅰ,Ⅱ,Ⅵ,Ⅶ总质量分数达到了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限量标准.结论:多茎滇重楼与滇重楼地上部分叶和茎存在一定差异,但多茎滇重楼叶中有效物质成分较高,该研究为多茎滇重楼地上部分叶和茎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 真菌诱导子对怀地黄组培苗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

    作者:夏伟;熊玉萍;朱畇昊;董诚明;任龙飞;杜真辉

    目的:研究分离自地黄不同部位的内生真菌诱导子对怀地黄组培苗生长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初步探究其促生作用.方法:以2株Alternaria属内生真菌A.alternata,Penicillium属内生真菌P.axalicum制备不同类型的诱导子,发酵液滤液和菌丝降解液,分别考察其对地黄组培苗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梓醇及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并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梓醇及毛蕊花糖苷含量.结果:不同菌株制备的真菌诱导子促生作用差异明显,以Penicillium属内生真菌P.axalicum制备的真菌诱导子对怀地黄组培苗促生效果较佳,且以其发酵液滤液促生效果好.在该培养条件下,怀地黄组培苗株高、鲜重、根长、总叶绿素、梓醇及毛蕊花糖苷含量增加率分别为27.80%,29.49%,22.08%,15.05%,35.98%和68.18%.结论:内生真菌诱导子可促进怀地黄组培苗生长,并提高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在今后地黄内生真菌应用中可做进一步探究.

  • 一株恒山产蒙古黄芪内生真菌Penicillium griseofulvum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和菌种鉴定

    作者:刘瑞;张弘弛;李慧;安志鹏;周凤

    目的:研究恒山黄芪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结合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恒山黄芪内生真菌Penicillium griseofulvum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8个次生代谢产物,经结构解析,分别为23-methylergosta-7,22-diene-3β,5α,6α-triol(1),5α,8α-epidioxy-ergosta-6,9(11),22-trien-3β-ol(2),cyclotryprostatins A(3),cyclotryprostatins C(4),trypacidin(5),monomethylsulochrin(6),fumiquinazoline D(7)和fumiquinazoline J(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恒山黄芪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

  • 头花蓼内生真菌Gibberella intermedia抗多重耐药菌活性成分及其逆转细菌耐药性作用分析

    作者:刘俊;张青艳;杨斐玉;徐国波;周孟;廖尚高

    目的:明确头花蓼内生真菌Gibberella intermedia抗菌活性成分,了解活性成分对临床耐药菌的逆转作用.方法:采用体外抗菌活性导向法及现代分离技术对头花蓼内生真菌G.intermedia的发酵物进行活性物质分离,并利用现代MS和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其化合物结构.采用96孔板法测试单体化合物对临床耐药菌的抗菌作用以筛选出活性成分,并在无抗菌作用的浓度下评估活性成分低抑菌浓度(MIC)的影响,了解其逆转耐药菌的作用.结果:从头花蓼内生真菌G.intermedia的活性组分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镰刀菌酸(1),吲哚-3-乙酸(2),对羟基苯乙酸(3),原儿茶酸(4),邻羟基苯乙酸(5)和对羟基苯甲醛(6).化合物2~6均为从真菌G.intermedia代谢物中首次分离.化合物1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MIC分别为31.3,125,62.5 mg·L-1.且化合物1具有逆转其耐药性的作用,在其1/8 MIC的浓度下,能使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临床耐药大肠埃希菌的MIC分别降低4倍和2倍;在其1/4 MIC的浓度下,能使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耐药菌奇异变形杆菌的MIC分别降低了2倍和4倍,且对临床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均降低了2倍.结论:镰刀菌酸为头花蓼内生真菌G.intermedia抗耐药菌主要活性成分,并对多重耐药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逆转耐药性作用.该研究为治疗多重耐药菌尿路感染和提高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尿路感染中的疗效奠定了基础.

  • 内生真菌Penicillium polonicum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作者:刘静;丁广治;方磊;庾石山

    选用PDB培养基发酵菌株,对内生真菌Penicillium polonicum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结合运用凝胶SephadexLH-20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和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的方法从菌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采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5-二羟基-2-(7-羟基-辛酰)]-苯乙酸乙酯(1),(3,5-二羟基-2-辛酰)-苯乙酸乙酯(2),(5,7-二羟基-9-庚基)-异苯二氢吡喃-3-酮(3),3-(羟甲基)4-(1E)-1-丙烯-1-基-(1R,2S,5R,6S)-7-氧双环[4.1.0]庚-3-烯-2,5-二醇(4),(E)-2-甲氧基-3-(1-丙烯基)苯酚(5),对羟基苯乙醇(6).

  • 内生真菌Penicillium dangeardii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作者:吕海宁;丁广治;刘云宝;屈晶

    对单刀根内生真菌Penicillium dangeardii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HPLC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方法从菌液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运用质谱、核磁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N-[9-(β-D-核糖)-9H-嘌呤-6]-L-天冬氨酸(1),3-咖啡酰基奎尼酸(2),4-咖啡酰基奎尼酸(3),5-咖啡酰基奎尼酸(4),3-羟基-苯甲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5).

  • 娃儿藤内生真菌Diaporthe sp.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作者:刘震;赵静怡;李勇;吕晓希;刘云宝

    通过硅胶柱色谱、中压ODS柱色谱和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从娃儿藤内生真菌Diaporthe sp.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3S)-2,3-dihydroxybutyl 2-hydroxy-3,5,6-trimethylbenzoate(1),xylariphthalide A(2),convolvulol(3),cis-4-hydroxy-6-deoxytalone(4),phomoxydienes B(5),5,6-dihydroxy-2,3,6-trimethylcyclohex-2-enone(6),trans-cyclo-(D-tryptophanyl-L-tyrosyl) (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由NMR、质谱、ECD数据确定.化合物1具有抑制人肺成纤维细胞MRC-5活化的药理作用,抑制率为64.0%(10 μmol·L-1).MTT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和4对人胃癌细胞BGC-823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1.5,8.6 μmol· L-1.

  • 深海放线菌Micrococcus sp.R21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作者:彭坤;苏瑞强;张改云;程轩轩;杨全;刘永宏;杨献文

    研究一株来源于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环境(-6 310 m)的放线菌菌株Micrococcus sp.R21的抗肿瘤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结合运用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方法从其菌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通过核磁数据结合其他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环(4-羟基-L-脯-L-亮)二肽(1),及环(L-脯-L-甘)二肽(2),环(L-脯-L-丙)二肽(3),环(D-脯-L-亮)二肽(4),N-β-乙酰色胺酸(5),邻羟基苯甲酸(6),2-苯基乙酸(7).其中化合物1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显示出较好的生长抑制活性(IC50=9.1 μmol · L-1),提示1可能是该菌抗肿瘤的活性成分.

  • 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p.SCSIO1934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

    作者:牛四文;李苏;田新朋;胡涛;鞠建华;杨晓红;张偲;张长生

    目的:从1株来源于中国南海沉积环境的海洋链霉菌SCSIO 1934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次生代谢产物.方法:对海洋链霉菌SCSIO 1934的发酵液进行有机溶剂萃取,利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次生代谢产物,通过核磁数据和理化性质对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菌株Streptomyces sp.SCSIO 1934中分离纯化得到17-脱甲基格尔德霉素(17-O-demethylgeldanamycin,1),lebstatin(2),17-O-demethyllebstatin(3),尼日利亚菌素(nigericin,4),尼日利亚菌素钠盐(nigericin sodium salt,5),abierixin(6).结论:本研究发现了1株能够产生多种抗生素的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p.SCSIO 1934.

  • 滇牡丹内生真菌PR35的鉴定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作者:胡娟;王皎;苗翠苹;玄其存;翟英哲;宋飞;陈有为;吴少华

    目的:对滇牡丹内生真菌PR35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结合ITS rDNA序列分析法进行菌种鉴定;应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依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菌株PR35鉴定为长梗木霉Trichodema longibrachiatum;从菌株PR35的发酵产物中分离获得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2,6-dihydroxyphenyl) -3-hydroxybutan-1 -one(1),1-(2,6-dihydroxyphenyl)propan-1-one (2),1-(2,4,6-trihydroxyphenyl) butan-1 -one (3),4-methoxy-1 -naphthol(4)和啤酒甾醇(5),其中化合物1~3对灰葡萄孢、燕麦镰孢和紧密单孢枝霉显示明显的抗真菌活性.结论:内生真菌长梗木霉首次从滇牡丹植物中分离获得,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滇牡丹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为首次从微生物发酵产物中获得.

171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