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探讨

    作者:白艳丽

    目的: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在2017年6月-2018年5月期间,选取我院诊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共65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观察组3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为81.25%,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6.9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盆底肌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方法进行治疗,效果确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PDCA循环在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游素龙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运用PDCA循环方法将盆底肌锻炼应用于产妇孕期,产后早期至产后6周甚至持续应用,进行护理干预来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结果:应用PDCA循环方法比传统方法明显降低了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 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作者:仲启欢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选出152例产妇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实施PHENIX USB4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对比两组产妇治疗3个月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力恢复和POP-Q分度治疗的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治疗总有效率88.15%明显高于对照组64.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力恢复有效率对比,观察组35.52%明显优于对照组25.00%,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POP-Q分度有效率90.78%显著高于对照组81.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治疗3个月,产后PFD病患,实施盆底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压力下尿失禁,提升肌力恢复,减少子宫脱垂等情况,临床上可进一步扩展.

  • 盆底肌肉训练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中的运用分析

    作者:杨爱萍

    目的:观察和分析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从2015年5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102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女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的体操训练;治疗组:在体操训练的同时,给予盆底肌肉训练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在训练期间的肌力变化及尿失禁和子宫脱垂现象有无改善.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肌力高于对照组,尿失禁(SUI)和子宫脱垂(POP)改善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无不良反应.结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在使用体操训练的同时,使用盆底肌肉训练可以提高治愈效果,改善肌力,使得病情更好控制,促进其康复.

  • 浅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年龄分布特点

    作者:杜小红;杨雪芹

    1资料
      1.1样本资料介绍:女性盆底支持组织因退化、创伤等因素导致其支持薄弱从而发生盆底功能障碍(PFD)。2014年2月-2015年12月,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疗规范-流行病调查研究》,该项目牵头人:朱兰等。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由全国6个省市参加的一次“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该项目包含:一:盆底器官脱垂;二:女性性功能障碍;三、粪失禁。目的是得出我国以上三项的患病率、构成比与危险因素。女性性功能障碍的年龄不在本文所诉范围内,我省由“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刘青教授牵头组织。地区分布如下:按照每个年龄段的比例进行抽样,甘肃省各地区(市/县)各年龄组样本量见表1。

  • 盆底康复训练联合护理干预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

    作者:龙文秀;廖化梅

    目的:分析盆底康复训练联合护理干预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4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双盲法纳入常规组与实验组(n=32).为两组患者均实施盆底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会阴肌力恢复情况以及患者的尿失禁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会阴肌力恢复总有效率为93.75%,常规组患者会阴肌力恢复总有效率为78.13%,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失禁评分均相对降低,但是实验组患者的评分降低效果更加显著,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为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会阴肌力恢复效果,改善患者的尿失禁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也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

  • 盆底肌锻炼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盆底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停

    目的:探讨盆底肌锻炼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初产妇50例,利用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盆底肌锻炼,观察组患者未进行盆底肌锻炼,对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盆底肌力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会阴侧切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在产后三个月的盆底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会阴撕裂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产妇实施盆底肌锻炼能显著提升自然分娩率,降低会阴侧切的比率,改善其盆底功能.

  • 盆底悬吊术与传统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曲春玲

    目的:分析盆底悬吊术与传统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根据单盲原则,选取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60例为本研究对象,其中将采用传统经阴道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常规组,将采用盆底悬吊术治疗的患者设为试验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且出血量低于常规组(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用盆底悬吊术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子宫切除,可降低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认知度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周铭;邹云南;居红英

    目的:了解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一般情况及产妇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认知度.方法:对在我院分娩的产妇出院后进行跟踪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产后3-30天产妇盆底功能状况和对盆底功能障碍的知晓程度及受教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回收问卷155份,对其中144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被调查产妇中,知晓盆底功能障碍的仅有24.31%,认为顺产会导致盆底功能障碍多于认为剖宫产会导致盆底功能障碍,<0.05,对压力性尿失禁及子宫脱垂的认知高于阴道前后壁膨出,<0.05,顺产(单次)及分娩两次的产妇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认知高于剖宫产(单次)产妇,<0.05.结论:产妇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认知度很低,应加强对产妇盆底功能相关知识的宣教.

  • 围生期强化盆底康复训炼联合综合干预对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伟;刘敏

    目的 探讨对围生期孕产妇进行瑜伽锻炼及盆底肌锻炼(PFMT)联合综合干预对预防孕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符合入组标准,终完成研究的孕产妇18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1组90例,观察2组90例,观察组自孕前开始到产后3个月由专门护士任教瑜伽体式扩展盆腔以及PFMT课程;并配合综合干预措施进行健康营养指导.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宣教和护理.分别于首诊(孕16周)、产后3个月、6个月对孕产妇进行盆底肌力的测定,孕期、产后8周检测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并对两组新生儿体重进行比较.结果 经计划瑜伽体式锻炼、盆底肌锻炼后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后3个月、6个月盆底肌力测定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合理的营养干预可减少巨大儿的发生,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持续性的瑜伽锻炼以及良好的PFMT更有助于产后盆底肌肌力恢复,可改善因妊娠及分娩引起的盆底肌力减弱,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预防因妊娠及分娩引起的盆底功能障碍.

  • 盆底康复训练联合护理干预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效果研究

    作者:王晓春

    目的 对盆底康复训练联合护理干预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研究中对照组接受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接受盆底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将患者各项临床治疗详细整理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恢复三级及以上率高、ICIQ-SF评分低、PFDI-20评分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接受盆底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后,盆底肌力恢复显著,尿失禁亦充分恢复,生活质量也得以提高.

  • 循证护理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手术后的应用

    作者:赵丹丹

    目的:对循证护理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42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循证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复发率、尿管拔除成功率等一般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

  • 盆底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作者:严文萍

    目的:探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行全盆底网片植入术的患者42例,给予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情况及出院指导。对所有患者术前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术后加强对排尿的观察、护理和康复锻炼。结果手术顺利,患者住院时间5~7天,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或异常。结论盆底重建手术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操作方法简便,而且治疗过程安全有效。但是术后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加强护理和出院指导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 探究盆底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新悦

    目的:分析盆底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非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2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盆底超声诊断,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缩肛、静息两种状态下的超声结果。结果(1)在缩肛状态下,研究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左右支夹角、耻骨内脏肌厚度、肛提肌裂孔横径均要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静息状态下,研究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左右支夹角、耻骨内脏肌厚度、肛提肌裂孔横径均要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具有极高应用价值,可以促使盆腔结构得到清晰的显示,有利于及时掌握病情发展情况,为临床下一步治疗提供有效指导依据。

  • 经会阴三维超声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张茂春;王琦;张红薇;郭媛媛;陈娇

    目的 研究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在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8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成观察组(改良Prolift手术治疗,50例)和对照组(传统Prolift手术治疗,30例),在术前、术后3个月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观察盆底功能.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盆底功能影像学特征以及随访1年复发率.结果 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的盆膈裂孔的面积、周长、前后径、左右径以及耻骨直肠肌宽度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3个月,两组声像图特征较术前均有明显的好转,P<0.05;两组随访1年复发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改良Prolift手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安全有效,医疗费用低,在诊疗中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有利于准确判断患者的盆底器官组织的形态变化和功能变化,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信息.

  • 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研究

    作者:李霞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6月产后康复门诊6-8周复查的产妇167例,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65例)和阴道顺产组(102例)。观察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结果: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比较,P<0.01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阴道分娩组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阴道分娩时应注意产程,加强对盆底保护,产后及早做盆底功能的恢复训练,以降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或延缓其发病年龄。

  •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早期教育及防治

    作者:刘玲;张伶俐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盆底支持力量薄弱,进而引起盆腔器官的移位和功能障碍.我国发病率高而就诊率低,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经临床研究及综合多篇文献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早期教育及防治对于改善PFD的预后、降低手术率极为重要,因此应加强对PFD的宣传和教育,扩大其公众认知度,提高就诊率,同时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及时对PFD进行诊治,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关系探讨

    作者:魏荣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关系,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在我科室分娩的300例产妇,其中212例为自然分娩(自然分娩组),88例为剖宫产(剖宫产组),比较两组的盆底肌电图 、盆地障碍性疾病法情况 、盆地收缩力等.结果:剖宫产组盆底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为2.2%,自认分娩组为9.8%,两组差异显著;两组的盆底肌活力值 、峰值 、速度等均存在差异.结论:采取自然分娩方式产后发生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高,阴道自然分娩时注意产程,减少盆底组织损伤.

  • 评价产后妇女开展盆底肌功能锻炼健康教育并实施综合护理 对预防和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

    作者:何燕萍

    目的 :评价产后妇女开展盆底肌功能锻炼健康教育并实施综合护理对预防和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总例数为140例,利用随机双盲法将所有初产妇分为实验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产妇未实施盆底肌功能锻炼健康教育,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产妇开展盆底肌功能锻炼健康教育并实施综合护理,对两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盆底功能受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产妇产后3个月的盆底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例数更少,盆底功能受损的例数更少,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妇女开展盆底肌功能锻炼健康教育和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治疗和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积极的效果,能有效提升产妇盆底肌力,减少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防止盆底功能受损.

  •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早期康复治疗佳时期选择

    作者:张慧敏

    目的:通过对产后不同时期康复治疗疗效的对比分析,探求产妇产后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佳时期.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进行常规产后42d盆底筛查的初产妇478例,根据个人意愿,排除中途放弃治疗、失访及数据记录错误,终选取治疗组100例,未治疗组100例.其中治疗组根据产后开始治疗时间的不同,又分为42d治疗组40例,3个月治疗组30例和6个月治疗组30例.治疗组主要给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Kegel运动+家庭盆底康复器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未治疗组仅给予常规的产后盆底宣教.产后1年进行随访复查并对这200例初产妇盆底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产后42d,四组产妇盆底肌力、大肌电位、子宫脱垂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年,盆底肌力、大肌电位、子宫脱垂率42d治疗组均优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力、大肌电位、子宫脱垂在产后42d疗效好,总体来说产后42d开始盆底康复治疗优于产后3、6个月及未治疗者,是初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佳时期,可有效的提高盆底肌力及大肌电位,降低子宫脱垂的发生率.

481 条记录 23/25 页 « 12...17181920212223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