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4-1 BB单克隆抗体诱导肿瘤细胞致敏的小鼠腹股沟淋巴结T细胞在体外表达IFN-γ

    作者:陈兴;于继云;程绍辉

    目的研究肾癌细胞致敏的小鼠腹股沟淋巴结T细胞在体外经抗4-1BB(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成员)单克隆抗体诱导刺激后IFN-γ的表达水平.方法以BCG和高聚生作为佐剂,用60Co射线灭活的小鼠肾癌细胞Renca刺激小鼠腹股沟淋巴结,致敏后的淋巴结(肿瘤引流淋巴结tumor-draining lymph node,TILN)T淋巴细胞在体外联合使用IL-2、抗CD3、抗CD28、抗4-1 BB小鼠单克隆抗体激活,然后利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细胞内IFN-γ(干扰素Ⅱ型)的表达水平.结果应用4-1BB单抗刺激的实验组有抗瘤活性的T细胞比例明显提高,其中T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达到48.23%(P<O.01).结论抗4-1 BB单抗体外刺激肿瘤细胞致敏的小鼠腹股沟淋巴结T细胞后,T淋巴细胞内表达IFN-γ水平提高.该工作为肾癌的肿瘤疫苗研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 乳腺癌HIFU后腋窝淋巴结内淋巴细胞杀伤活性的变化

    作者:朱学强;伍峰;伍悦蕾;周强;张军;王智彪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乳腺癌原发灶后同侧腋窝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的Fas配体(FasL)、颗粒酶B(GzB)、穿孔素(Pf)等细胞毒性分子表达的变化.方法: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U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患者腋窝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的FasL、GzB和Pf的表达.结果:HIFU组腋窝癌转移阴性和阳性淋巴结内Fasl、GzB、Pf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HIFU治疗乳腺癌原发灶后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内具有杀伤活性的淋巴细胞增多,细胞免疫增强.

  • 肿瘤引流淋巴结与肿瘤免疫

    作者:何明;单保恩

    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细胞包括携带肿瘤信息的DC和大量的淋巴细胞,其中的淋巴细胞比外周血淋巴细胞有着更高的活性状态.TDLN细胞在体外经短期激活和扩增就能用于治疗,其杀伤性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局部应用免疫制剂,解除TDLN局部的免疫抑制状态,可提高局部抗肿瘤作用.将分离到的TDLN细胞在体外经各种免疫制剂激活、扩增后再回输到荷瘤宿主体内,可致使肺和脑肿瘤消退.

  • 食管癌患者肿瘤引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

    作者:贾云泷;王郁;王婷婷;段玉青;马鸣;王淼;王洪琰;刘丽华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在食管癌患者肿瘤引流淋巴结(tumor-draining lymph node,TDLN)中的变化及其在肿瘤进展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引流淋巴结样本70例,根据转移情况将样本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并根据患者肿瘤临床分期标准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无菌分离TDLN内淋巴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以下亚群在总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CD3+T细胞、CD3+ CD4+T细胞、CD3+ CD8+T细胞、CD3-CD19+B细胞、CD3-CD16+ CD56+ NK细胞和CD4+ CD25+ Treg细胞.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Treg细胞与其他淋巴细胞比例之间的关系,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各组间TDLN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食管癌患者TDLN中的Treg细胞与T细胞、CD4+T细胞比例显著相关(P =0.002,P=0.003),与CD8+T细胞、B细胞、NK细胞比例无相关性(P>0.05).与未转移组淋巴结相比,转移组的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 =0.000,P=0.000,P=0.016,P=0.038),B细胞、Treg细胞比例显著提高(P =0.000,P=0.018),CD4 +/CD8+T细胞比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687).与早期食管癌组淋巴结相比,晚期食管癌组的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00,P=0.008,P=0.027,P=0.022),B细胞、Treg细胞比例显著提高(P=0.000,P=0.043),CD4 +/CD8+T细胞比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70).结论:食管癌患者TDLN内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紊乱,是促进肿瘤向淋巴结转移并提高临床分期的重要因素之一.

  • 食管鳞癌组织和引流淋巴结中IDO和BIN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韩晓楠;田志辉;王佳丽;王郁;贾云泷;刘丽华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肿瘤组织和引流淋巴结(tumor draininglymph node,TDLN)组织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和桥接整合因子1(bridging integrator 1,BIN1)的表达及其在ESCC进展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4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行肿瘤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71例ESCC患者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和TDLN标本,其中肿瘤组织以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转移淋巴结以未转移淋巴结作为对照组,均采用Real-time PCR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IDO和BIN1表达情况,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与未转移淋巴结相比,转移淋巴结中IDO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增高(0.47±0.14vs0.22 ±0.09,P<0.01;90.91% vs 67.35%,P=0.042),而BIN1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降低(0.15 ±0.11 vs 0.35 ±0.15,P<0.01;50.00% vs 77.55%,P=0.028).与癌旁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IDO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增高(0.51 ±0.12 vs 0.24 ±0.11,P<0.01;81.69% vs 22.54%,P<0.01),而BIN1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降低(0.17±0.10 vs0.41±0.14,P<0.01;19.72% vs 80.28%,P=0.006).肿瘤组织和TDLN中,IDO蛋白表达与肿瘤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而BIN1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结论:ESCC患者肿瘤组织和转移TDLN中IDO表达水平显著提高、BIN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患者临床特征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ESCC进展的重要因素.

  • 胃癌肿瘤引流淋巴结内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分布

    作者:汪礼坤;袁笑;徐阿曼;孟刚;王岳君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肿瘤引流淋巴结和第二站淋巴结内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分布和细胞数量.结果显示Foxp3+ Treg细胞弥散地分布于胃癌引流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和髓质区.胃癌肿瘤引流淋巴结内Treg细胞数明显多于第二站淋巴结(P<0.01),进展期胃癌肿瘤引流淋巴结内Treg细胞数多于早期胃癌(P<0.01).Treg细胞聚集胃癌肿瘤引流淋巴结内可能通过形成免疫耐受环境而促进肿瘤淋巴转移的发生.

  • 食管癌患者肿瘤引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亚群特点研究

    作者:李伟华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肿瘤引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亚群的特点.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66例,其中转移29例、未转移37例,对肿瘤引流淋巴结细胞进行无菌分流,检测CD3+、CD4+等亚群在总淋巴细胞中占有的比例,并分析Treg细胞与淋巴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食管癌患者肿瘤引流淋巴结中的Treg细胞与T淋巴细胞、CD4+细胞之间的比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341、-0.351,均P<0.05),未转移组T细胞、B细胞比例明显高于转移组患者,CD4+、CD8+细胞比例低于转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62、6.520、5.206、4.008、4.017,均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肿瘤引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亚群存在分布紊乱的现象,Treg细胞与淋巴细胞亚群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对于促进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大的影响.

  • 食管癌引流淋巴结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探讨

    作者:杨立伟;国建飞;高志明;何明;白世祥;施靖

    目的 探讨食管癌引流淋巴结(TDLN)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将TDLN细胞分为3组进行培养.TDLN-Ⅰ组培养基中添加IL-2,TDLN-Ⅱ组添加IL-2 + IL-4 +GM-CSF,TDLN-Ⅲ组添加IL-2+IL-4+GM-CSF+自身食管癌细胞抗原(tAg).用术中切取的食管癌组织块建立荷瘤裸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IL-2组、TDLN-Ⅰ组、TDLN-Ⅱ组、TDLN-Ⅲ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IL-2及相应TDLN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瘤细胞凋亡率和Fas、FasL、Bax、Bcl-2、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IL-2组、TDLN-Ⅰ组、TDLN-Ⅱ组、TDLN-Ⅲ组肿瘤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6.4%±3.1%、11.1%±1.3%、22.0%±2.8%、23.3%±1.9%、33.6%±5.2%,两两比较,P均<0.05;Fas蛋白的FI值分别为1.38±0.02、1.39±0.09、1.36±0.06、1.34±0.11、1.32±0.05,两组相比,P均>0.05;FasL蛋白的FI值分别为1.45±0.09、1.49±0.11、1.50±0.15、1.47±0.06、1.49±0.08,两组相比,P均>0.05;Bax蛋白的FI值分别为1.18±0.08、1.20±0.12、1.48±0.18、1.56±0.08、1.66±0.07.结论 TDLN细胞可能通过影响Bax/Bcl-2和survivin蛋白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肿瘤引流淋巴结中免疫活性细胞分布的原位分析

    作者:陈晓黎;何建军;陈侃;来宝长;司履生;王一理

    目的: 观察人乳腺癌和胃癌局部引流淋巴结(LDLN)从无转移、微转移到晚期转移过程中, 免疫组织学变化及免疫活性细胞(ICC)的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传统的病理学方法, 对22例乳腺癌LDLN(71个)和7例进展期胃癌LDLN(28个)进行组织形态学分类, 并以抗穿孔素、抗颗粒酶B、抗CD8、抗CD56、抗CD68、抗S-100、抗CD134及抗CD25单克隆抗体(mAb)进行催化信号放大(Catalyzed signal amplification, CSA)免疫组化染色, 检测肿瘤LNDN中ICC的分布.结果: 肿瘤LDLN中以副皮质区增生和窦组织细胞增生为主,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及树突状细胞(DC)的数量, 从无转移、微转移到晚期转移过程中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在无和微转移的淋巴结内, 穿孔素+、颗粒酶B+及S100+DC的数量高于晚期转移淋巴结(P<0.05); 而S100+DC不仅数量减少, 而且其形态也有变化, 呈多角形、星形, 并有胞质突起, 与周围淋巴细胞接触呈活化状态的DC变为椭圆形, 少有胞质突起或呈短突起的静止状态的DC. CD134+细胞及CD25+细胞的数量在晚期转移淋巴结中明显高于无和微转移淋巴结(P<0.01).ICC在无和微转移的前哨和非前哨淋巴结中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LDLN中ICC分布的变化, 提示随着肿瘤的进展, 其免疫微环境向抑制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方向偏移.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