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骶骨脊索瘤病理分型与预后

    作者:兰斌尚;王坤正;张建华;吕惠茹

    目的探讨骶骨脊索瘤临床病理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2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分型、手术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软骨型9例,平均生存5.5年;典型脊索瘤15例,平均生存3.5年.3例手术完全切除,随访2、2.5、4年未复发;不完全切除21例,2年复发13例.结论软骨型脊索瘤比典型脊索瘤预后佳.包括骶骨的肿瘤完全切除术预后良好,但常难以实现.

  • 伽玛刀治疗颅底脊索瘤49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君昭;张剑宁;于新;王亚明;刘锐;杜亚楠;刘宗惠;田增民;赵全军

    目的 探讨手术后残存脊索瘤的伽玛刀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4月至2012年10月伽玛刀治疗的49例脊索瘤手术后残留病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17~79岁,平均43.2岁.靶区体积3.8~37.5 cm3,平均11.4 cm3;照射剂量:肿瘤周边剂量8~18 Gy,平均14.1 Gy;肿瘤中心剂量17.8~36.0Gy,平均29.7 Gy.结果 随访12~186个月(中位数66个月)评估临床及影像学结果.38例患者(77.6%)生存,11例患者(22.4%)死亡:8例死于肿瘤进展,1例(3%)继发瘤内出血,2例原因不明.SRS后实际总生存率在3,5和7年分别为95.9%,83.3%和61.9%.影像随访,完全消失6例(12.2%),部分肿瘤退缩14例(28.6%),肿瘤稳定15例(30.6%),肿瘤进展14例(28.6%).SRS总的肿瘤控制率为71.4%.38例SRS前存在颅神经功能受损患者中,12例患者(31.6%)神经功能改善.15例患者(30.6%)症状稳定,无明显改善.11例患者(28.9%)神经症状和体征加重.结论 对开颅手术残留的脊索瘤,特别是残留部分较小时,伽玛刀是一种较好的的治疗方法.有益于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 神经内窥镜经鼻入路切除联合术后伽玛刀放射治疗颅底脊索瘤

    作者:张志远;曲艺;康凯;欧阳海峰;康铁江

    目的 探讨神经内窥镜经鼻入路联合术后伽玛刀放射在治疗颅底脊索瘤中的应用及术后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 30o 硬性神经内镜,经鼻入路,磨除颅底相应的骨性结构,分块切除肿瘤,术后辅以伽玛刀放射治疗.结果 6例颅底脊索瘤,4例肿瘤近完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脊索瘤,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1例复发.结论 神经内窥镜经鼻入路联合伽玛刀放射治疗颅底脊索瘤,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

  • 颅底脊索瘤临床特征及放射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孙君昭;张剑宁

    脊索瘤是一种起源于胚胎脊索残余组织的低度恶性肿瘤,呈缓慢侵袭性生长,病程较长,一般很少发生转移.常发生在颅底斜坡、鞍区和脊椎骶尾部.颅底脊索瘤部位深在,而且侵犯周围骨质、颅神经和大血管等重要结构,全切十份困难,而且肿瘤对放、化疗不敏感,其治疗是神经外科的一大难题,预后相对较差.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显微外科技术、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颅底脊索瘤的诊断及治疗取得明显进展,尤其是在放射外科治疗技术方面.木文将颅底脊索瘤的临床特点以及放射外科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口咽入路斜坡脊索瘤切除术1例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陆婕;周英;魏兆蛾

    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发病率占脑瘤的0.15%~0.2%.来源于胚胎脊索残留组织的肿瘤,生长缓慢,具有侵袭性和局部破坏,多发生于骶尾部(50%),蝶枕部(35%),鼻咽部罕见.2005年,我科诊治1例斜坡脊索瘤,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作一介绍.

  • 20例原发性骶骨恶性肿瘤切除术的配合

    作者:黄丹玲;徐琼

    原发性骶骨肿瘤以脊索瘤和骨巨细胞瘤多见,主要症状为骶尾部疼痛向双下肢放射引起腰腿痛,有的骶骨背部有肿块,压迫马尾神经与周围脏器可引起大小便障碍.

  • 蝶窦鼻因顶后壁脊索瘤恶变1例

    作者:方文旭;薛章伟

    蝶窦鼻咽顶后壁脊索瘤恶变临床少见,近来我们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女,37岁.因持续性鼻塞3个月而住院.患者1998年10月曾在外院行斜坡脊索瘤切除术.近3个月以来,双鼻持续性鼻塞,夜眠有鼾声,白天经口呼吸,时有头晕、头痛.入院体检:鼻咽部可见占据整个鼻咽腔的肿物,色淡红,表面光滑,触诊质地中等,基底宽.鼻内窥镜见鼻咽部肿物阻塞后鼻孔.右眼内斜25°,视力黑蒙.右颞侧近颅顶处有6cm长手术疤痕.

  • 骶尾部脊索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梅清;陈银成

    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骨肿瘤,多发生于中轴骨,以骶骨常见,蝶、枕骨次之.此瘤局部破坏性强,且因解剖学关系不易彻底手术,难以治愈,极易复发.我院自1998年至今共收治5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分析如下.

  • 经口腔-咽后壁入路斜坡脊索瘤切除术16例围术期护理

    作者:冯鸿雁;曹玮玮

    2001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为16例患者行经口腔-咽后壁入路斜坡脊索瘤切除手术,加强围术期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特征

    作者:郑琼娜;郑汉朋;潘阿善;邱乾德

    目的 探讨底颅脊索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的18例CT和MRI表现,观察病变部位、生长方式、密度或信号特点、强化特点及与邻近组织关系.结果 病变起源于斜坡14例,其中伴脑干和基底动脉受压后移4例,蝶窦、后组筛窦受侵2例,单侧或双侧海绵窦受侵2例,颅底及鼻咽部受侵并推压脑干1例,岩尖骨受侵并推压延髓1例;起源于斜坡外4例,其中伴突入鞍上池2例,累及邻近岩骨、枕骨破坏1例,向下延伸延髓并脑干受压1例.CT检查(11例):11例骨质均呈溶骨性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其中骨质破坏区边缘硬化3例,病变内见斑点状钙化或残存骨6例.MR检查(16例):MRI信号均显示不均匀,其中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7例,等低信号5例,低信号4例;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6例,高信号7例,稍高信号3例.增强检查(13例):均呈不均匀强化,其中轻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7例.病变呈缓慢渐进性强化8例,强化显示“蜂房征”6例,边缘轻度环形强化2例.结论 CT和MRI可清楚显示颅底脊索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周围组织侵犯范围及与邻近组织关系,对明确诊断、手术方式及术后随访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 骶尾椎脊索瘤的CT与MRI征象分析

    作者:代平;刘勇;何其舟;杨彬

    目的 分析骶尾椎脊索瘤的CT和MRI征象,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尾椎脊索瘤的CT和MRI表现.30例均行CT、MRI检查,其中CT增强28例,MRI增强25例.结果 30例均见骶尾椎膨胀性不规则骨质破坏,偏心性1例,中心性29例,大部分肿瘤体积较大.CT:显示钙化29例,出血4例,"反引号"征10例.增强后不均匀强化26例,较均匀强化2例.MRI:T1 WI呈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T2 WI呈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出血26例,分隔25例,假包膜18例,坏死囊变6例,"反引号"征18例,"分节现象"15例.增强后"蜂房样"强化23例.30例中,臀部肌肉受累8例,骶髂关节受累4例.结论 CT和MRI能很好显示骶尾椎脊索瘤范围、骨质破坏程度、软组织肿块及邻近组织受侵情况,其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提高诊断准确性具有帮助.

  • 发生于脊柱少见部位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附7例报告)

    作者:朱峰;崔学锋;李常城

    目的 了解发生于脊柱少见部位(颈椎、腰椎)脊索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发生于颈椎、腰椎脊索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7例脊索瘤,颈椎5例,腰椎2例,相邻多节段椎体受累,胸椎未见发生.脊椎脊索瘤表现为椎体轻度膨胀性骨质破坏,附件多受累及椎体周围相对明显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肿块CT值低于肌肉软组织,MRI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信号多不均匀.结论 脊索瘤具有较特征性CT及MR表现,结合增强扫描能够很好的评价脊索瘤的部位、范围、形态及对周围组织侵犯情况.

    关键词: 脊索瘤 脊柱 影像学
  • 斜坡脊索瘤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

    作者:刘福尧;张玮曾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斜坡脊索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斜坡脊索瘤的螺旋CT资料.结果 11例中,肿瘤位于上斜坡区3例,同时累及上、中斜坡区7例,累及中、下斜坡区仅1例.肿瘤形态以不规则、分叶状为主,大小不一.肿瘤骨质破坏区,边缘较清晰,但不锐利,骨质破坏旁软组织肿块侵及、压迫颅内组织时,与颅内正常组织交界不清.肿瘤密度混杂,11例均见斜坡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邻近可见软组织肿块形成,7例肿瘤内见钙化或残存骨,对周围正常结构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侵及、压迫、包绕表现.结论 螺旋CT对斜坡脊索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 颅底脊索瘤的CT、MRI分析

    作者:邓利猛;廖伟华;王小宜;郑发祥

    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的CT、MRI表现,探讨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颅底脊索瘤,6例同时进行CT、MRI扫描,4例仅行CT扫描,5例仅行MRI扫描,2例同时行CTA检查.结果:颅底脊索瘤发生在斜坡8例,鞍区5例,颈静脉孔区1例,1例同时跨颅中、后窝生长.形态多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13例边界清晰,2例边界不清晰.CT表现肿块呈不均匀等或稍高密度软组织块,7例见斑点状钙化,8例见不同程度骨质破坏.MRI肿块信号不均匀,T1WI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MRI扫描对病变范围的显示优于CT.结论:颅底脊索瘤有典型的好发部位,T2WI明显高信号较具特征性,CT和MRI对术前诊断颅底脊索瘤有较大价值.

  • 脊索瘤的MRI表现

    作者:李宏;史佩芝;陈文辉

    目的:探讨脊索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脊索瘤的MRI表现.结果:颅底脊索瘤8例,骶尾部脊索瘤9例,邻近颅底及椎体骨质均有溶骨性破坏,伴硬膜外及骶前较大软组织肿块.17例中16例信号不均匀,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后,肿瘤均有轻度或中度不均匀性强化.结论:T2WI显著高信号是脊索瘤的特征性MRI表现,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MRI反映肿瘤的部位、侵犯范围以及显示骨质破坏作用均优于CT.

    关键词: 脊索瘤 磁共振成像
  • MRI与CT在颅底脊索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何光武;姚振威;沈天真

    目的:分析发生在颅底部脊索瘤的MRI和CT表现, 以探讨MRI和CT在颅底部脊索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2例证实的病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大年龄67岁,小年龄13岁,平均年龄42岁.22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中7例进行了CT检查.结果:肿瘤发病部位主要位于斜坡及其周围区域,其中斜坡15例、鞍内2例、鞍旁1例、颈静脉孔区2例、蝶窦1例、鼻咽部1例.肿瘤的形态以不规则形多16例,圆形4例,椭圆形2例.病灶边界清楚15例,边缘模糊7例.MRI表现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以高、低信号为主,其中18例呈混杂信号,4例表现为信号均匀.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强化信号不均匀.CT病灶呈不均匀等或稍高密度肿块,均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结论:MRI由于有多轴面成像的优势,可以准确显示颅底脊索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及其信号特点.CT在显示病灶的骨质破环、残存骨质方面较MRI具有优势.因此,MRI和CT相结合在颅底脊索瘤的诊断中具有很大的价值.

  • 骶骨脊索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陈康武;杨惠林;王根林;陆俭;季一鸣;朱立帆;莫建强

    [目的]探讨影响骶骨脊索瘤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3~2008年间完成初次手术的28例骶骨脊索瘤病例进行随访,将患者术后CDFS期作为应变量,选取患者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初次手术方式、有无局部浸润以及术后是否放疗等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法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76.2±47.2)个月,后随访时共复发13例(46.4%),首次复发时间平均为(35.9±27.2)个月.Kaplan-Meier法单因素变量分析显示肿瘤部位、手术方式、有无局部浸润是影响骶骨脊索瘤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术后是否放疗与复发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肿瘤部位高、手术切除不彻底和术前发生局部浸润患者复发率较高,术后CDFS期较短.扩大切除术有利于降低术后的复发率,延长术后CDFS期,术前仔细评估MRI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

  • 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的外科治疗及其预后(附15例报告)

    作者:杨墨松;马俊明;杨诚;谢宁;杨兴海;冯大鹏;黄权;肖建如;袁文;贾连顺

    [目的]探讨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外科治疗方式与疗效.[方法]对接受手术治疗的15例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肿瘤WBB(Weinstein-Boriani-Biagini)分期,肿瘤主要位于椎体范围内,即4~9扇区内7例,累及椎体且超过一侧4扇区或9扇区4例,同时超过两侧4扇区和9扇区4例;肿瘤侵及A~D层13例,A~C层2例;单椎节骨质破坏9例,2个椎节骨质破坏5例,累及3个椎节1例.手术行椎体或矢状切除10例,全脊椎切除5例.后路重建4例(4例病灶均位于上颈椎),前路重建3例,前后联合重建8例.术中取大块自体骨(髂骨或肋骨)或钛网+植骨块融合9例,钛网+骨水泥填塞支撑6例.术后均辅以瘤灶局部放疗.[结果]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植骨融合率100%.随访14~123个月,平均56.2个月,局部复发7例,死亡4例,未见远处转移病例.[结论]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临床发病较少,早期症状不典型.应注重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脊柱脊索瘤的主要手段,全脊椎切除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术后辅助以肿瘤病灶局部放疗对抑制肿瘤复发或进展有积极作用.

  • 骶骨脊索瘤中Survivin、VEGF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超;杨惠林;陈康武;陆俭;王根林

    [目的]研究骶骨脊索瘤组织中生存素(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表达情况及三者的相关性,为骶骨脊索瘤的预后判断和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人骶骨脊索瘤组织和10例癌旁组织中survivin、VEGF的表达,利用CD34标记组织中的新生血管.[结果]①Survivin、VEGF在骶骨脊索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0%、76.7%,均高于瘤旁组织(P<0.05).骶骨脊索瘤中MVD值(27.2±10.70) /mm2高于瘤旁组织(8.90±3.11) /mm2(P<0.05);②Survivin阳性表达的骶骨脊索瘤组织中MVD值(30.71±10.35) /mm2明显高于Survivin阴性组(19.00±6.25) /mm2 (P<0.05).VEGF阳性组MVD值(29.43±10.87) /mm2明显高于VEGF阴性组(19.86±6.18) /mm2(P<0.05);③Survivin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499,P=0.005);④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肿瘤有无局部浸润、是否复发相关(P<0.05).[结论]骶骨脊索瘤组织中survivin和VEGF表达水平较高,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且与骶骨脊索瘤中的MVD均呈正相关,二者对骶骨脊索瘤的血管生成可能起协同、正向调节作用.

  • 骶骨脊索瘤CD40、PCNA、CD31表达及其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陆俭;施琴;陈康武;吴贵忠;杨惠林

    [目的]研究骶骨脊索瘤中CD40、PCNA、CD3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脊索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nVisionTM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8例骶骨脊索瘤组织、9例正常胚胎脊索组织中的CD40和PCNA的表达,并计数CD31标记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①CD40、PCNA在骶骨脊索瘤中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1%、64.3%,明显高于正常胚胎脊索组织.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骶骨脊索瘤中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24.26±18.68)/mm2,正常胚胎脊索组织微血管密度值为(4.63±2.19)/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8例骶骨脊索瘤,其中复发组14例,非复发组14例,两组间CD4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29%、85.71%;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86%、50.00%;CD31标记的MVD值分别为(30.66±23.75)/mm2、(17.88±8.52)/mm2;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CD40、PCNA表达及CD31标记的MVD值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统计学相关性;④PCNA阳性表达的骶骨脊索瘤组织中MVD值为(28.92+20.27)/mm2,明显高于PCNA阴性组(12.64±3.70)/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0阴性表达的骶骨脊索瘤组织中MVD值为(31.68±22.81)/mm2,明显高于CD40阳性表达组(16.86±9.28)/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骨脊索瘤中CD40、PCNA、CD31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进展和肿瘤复发的指标.

405 条记录 12/21 页 « 12...9101112131415...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