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入路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86例
目的 探析临床上采用后入路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20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6例行后入路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为A组,120例行经腹腔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为B组.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结石清除率为100%,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小于B组患者(P<0.05);随访6~12月期间无并发症和复发患者.结论 后入路和经腹腔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但是后入路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应用前景更加广泛.
关键词: 后入路 腹腔入路 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 输尿管结石 -
胸腰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
近年来,胸腰椎前路手术已在脊柱创伤重建、退行性病变、后路手术失败、畸形矫正、肿瘤、感染性病变等治疗中广泛开展,且获得公认的治疗效果.根据病变节段的高低,胸腰椎前路手术可分为胸椎前路、胸腰联合入路、腰椎前路.根据术中是否进入胸腔、腹腔,又可分为经胸腔、腹腔入路,胸膜外、腹膜外入路.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胸腔镜、腹腔镜下前路手术的报道也日益增多.但前路手术创伤大、技术要求高,且与重要组织毗邻,围手术期并发症不容忽视.除一般脊柱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外,尚有一些与胸腰椎前路手术进路直接有关的并发症,笔者对此作一综述.
-
腹腔镜右肾上腺切除术:经腹与经腹膜后入路的比较
目的 比较经腹腔与经腹膜后入路行腹腔镜解剖性右肾上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本科室行腹腔镜解剖性右肾上腺切除术患者252例,经腹腔入路139例,经后腹腔入路113例,比较两种入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放率、术中并发症、术后镇痛药物应用及术后进食时间.按肿瘤大小将该组资料分为病变大小≥5 cm和病变大小<5 cm两个亚组,分别比较各亚组中两种入路的手术指标.结果 经腹腔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86.44分钟)显著低于经腹膜后入路组(107.43分钟)(P<0.01),平均出血量(47.32ml)显著少于经腹膜后入路组(75.49ml)(P<0.01),但在病变大小≥5 cm的亚组中,两种手术入路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腹腔镜右肾上腺切除术经腹腔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势,但对于病变大小≥5cm,无明显优势.
-
开胸外囊剥除术治疗肝顶部包虫病20例体会
肝顶部包虫病解剖位置特殊,腹腔入路显露困难.2003年以来我们共采用开胸入路行肝顶部包虫外囊剥除术20例,疗效满意.临床资料本组20例均为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18~56岁.其中1例合并肺包虫,两包虫无解剖关联.20例Casoni试验均为阳性.术前胸片及CT检查提示膈肌局限性升高,外囊完整,膈肌完整,包虫囊肿未破入胸腔.
-
经腹腔和后腹腔入路根治性肾切除的前瞻性随机比较
-
腹腔镜左肾上腺切除术:经腹与经腹膜后入路的比较
目的 比较经腹腔与经腹膜后入路行腹腔镜左肾上腺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2月腹腔镜解剖性左肾上腺切除术242例资料,经腹腔入路132例,经腹膜后入路110例,按肿瘤长径<5 cm和≥5 cm分为2个亚组,分别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放率、术中并发症、术后镇痛药物应用及术后排气时间.结果 肿瘤长径<5 cm的亚组中,相比经腹膜后入路,经腹腔入路手术时间短[中位数90(35~170)min vs.95(50~220)min,Z=-2.141,P =0.032],出血量少[30(10 ~ 300)ml vs.60(20~800)ml,Z=-7.504,P=0.000],但术后排气晚[2(1~5)dvs.2(1~5)d,Z=-4.616,P=0.000],其余观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肿瘤长径≥5 cm的亚组中,2种入路术中及术后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腹腔镜左肾上腺切除术,肿瘤长径<5 cm时经腹腔入路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经腹膜后入路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较快;肿瘤长径≥5 cm时2种手术入路无显著差异.
-
后腹腔镜肾蒂阻断肾实质切开治疗鹿角形结石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宽了腹腔镜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空间[1],如经后腹腔或腹腔入路腹腔镜下肾盂切开取石、经腹腔肾实质切开取石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用后腹腔镜下肾蒂阻断肾实质切开取石治疗肾脏鹿角形结石少有文献报道.我院在开展肾蒂阻断肾部分切除的基础上,2007年10月~2009年1月有选择地实施了8例后腹腔镜下肾蒂阻断肾实质切开取石,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
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应用解剖与手术入路
(续第3卷第1期P59页)二、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手术入路1. 经后腹腔入路的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1)体位与Trocar位置我们手术时常规采用全侧卧位,垫高腰桥,牵张患侧腰部,便于放置Trocar.
-
单孔腹腔镜手术发展概况
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其基本理念是减少或隐藏手术瘢痕,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康复等[1-3].经胃、直肠、阴道、尿道等的内镜外科技术由于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安全的腹腔入路、空腔脏器穿刺口的安全闭合、感染、缝合技术等,仍处于试验阶段.脐是胚胎时期的自然孔道,也是人体固有的瘢痕,故经脐手术也应属于NOTES 范畴.
-
经腹腔入路针刺法大鼠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应用价值评估
目的:评估经腹腔入路针刺法大鼠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雌性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各10支.造模组麻醉后腹腔切开,分离后腹膜,暴露L5~6、L6~S1椎间盘左前缘,5号穿刺针分别刺入两椎间盘,深度3mm,后缝合腹壁;对照组不针剌椎间盘,其它手术过程同造模组;正常组不给予任何处理.结果:造模组在综合运动能力、坐骨神经传导速度上与对照组及正常组存在明显差异,HE染色及MRI检查提示椎间盘退变、突出.结论:经腹腔入路针刺法为一相对简单、有效、可靠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动物模型建模方法.
-
腹腔镜经腹腔入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17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腔入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技术要点及其疗效.方法采用经腹腔入路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17例,术中游离出输尿管,找到结石,纵形剪开输尿管壁取出结石,输尿管内留置双J管,4-0可吸收线缝合切口2~3针,保留尿管及腹腔引流管.结果 17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90~240 min,平均110±10 min,随访3个月~1年,无并发症.结论腹腔镜经腹腔入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操作空间大,标志明显,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
大体积肾癌微创手术患者的入路方案研究
目的 探讨经腹及经后腹腹腔镜两种手术入路行大体积肾癌(直径>7 cm)切除术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共纳入80例该院诊断为大体积肾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经腹腔组与经腹膜后组两组,分别给予经腹腔入路大体积肾癌切除术及经腹膜后入路大体积肾癌切除术.比较两组疗效,记录手术开始、气腹后、分离时及手术结束后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等.结果 经腹腔入路手术时间、大肿瘤直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经腹膜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开始、气腹后、分离时及手术结束后4个不同时间段组间及组内比较心率、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腔入路术后T分期明显高于经腹膜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体积(直径>7 cm)的肾癌经腹腔及经腹膜后入路行腹腔镜均有较好的疗效,虽然经腹膜后入路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但临床上对于体积>10 cm和T分期高的肾癌更倾向于选择经腹腔入路.
-
肾癌根治术应用经腹腔与腹膜后腹腔镜的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 研究肾癌根治术应用经腹腔与腹膜后腹腔镜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某院的临床资料中抽选出接受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A组与B组,各52例,A组经腹腔入路,B组则经腹膜后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长、出血量、肿瘤直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耗时更长,肿瘤直径明显更大,住院时间则明显更短(P<0.05);而两组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率等方面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应用经腹腔与腹膜后入路均具较好的效果,前者适合体积较大的肿瘤,且术后恢复快,后者则具有手术耗时短的优势.
-
腹腔镜在肾上腺外科手术中应用现状
1992年由加拿大医生Michel gagner,经侧腹腔入路,进行了LA,与开放手术相比对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早期的手术均经腹腔进行.
-
比较经腹腔与经后腹腔入路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目的:对比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中,经后腹腔与经腹腔两种径路的操作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病例中选取124例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患者,88例行经腹腔入路,36例行经后腹腔入路,对比两种入路方式的手术情况、手术中转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以右侧入路的A组和C组手术时间(55.5±12.3)∶(59.2±10.1)min、术中出血量(63.2±21.4)∶ (73.1±26.6)ml、肠道恢复时间(1.4±0.2)∶(1.5±0.4)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左侧入路的B组与D组手术时间(62.4±14.2)∶(64.1±15.7)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恢复时间(1.4±0.2)∶(1.3±0.5)d、住院时间(5.8±1.6)∶(5.3±1.8)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手术中转率为2.70%∶5.88%,B组与D组手术中转率为0.00%∶5.26%,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11.76%,B组与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2%∶10.53%,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右侧腹腔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时间快的优势,而左侧后腹腔入路具有恢复时间快、住院时间短的优势,在实际运用中,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