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于后路腰椎融合术隐性失血的评估

    作者:顾宝荣;李玉前;王晓东;李宏斌;张建华

    目的:通过对后路腰椎融合术围手术期各失血量的前瞻性研究,评估经后路脊柱手术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为临床围手术期失血的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41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不稳症、腰椎骨折行经后路腰椎融合术的病例,利用Gross方程求得隐性失血量.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统计围手术期的实际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根据散点图及Pearson相关分析,再分别模拟Hb改变值、实际总失血量和显性失血量与Hct改变值的线性回归方程,以得到估计隐性失血量的公式.结果:后路腰椎融合术围手术期平均总失血量为1246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792ml,隐性失血为454ml,约为显性失血量的1/2.可以使用“隐性失血量(L) =0.222+0.019×Hct改变值(%)”,或者“隐性失血(L) =0.150 +0.008×Hb改变值(g/L)”,来估计隐性失血量.结论:后路腰椎融合术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约占实际总失血量的35.1%;通过检测患者手术前后Hct及Hb的改变值可以推断隐性失血量.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作者:郭国富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手机医院的临床资料,查阅近年关于腰椎融合术后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的基本情况,包括邻近节段退变的概念、预防、发生率、影响因素等。结果:邻近节段退变的概念包括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和临床症状邻近节段退变,腰椎融合术后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低为8%,高可达100%,临床症状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20%左右。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术前基本情况等个体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与融合节段长短、椎间隙过度撑开、融合术式、矢状面平衡、内固定使用等手术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邻近节段退变的预防上应积极从术中减少融合节段、应用非融合技术、维持矢状面平衡等方面入手。结论:腰椎融合术后很容易发生邻近节段退变,通过应用非融合技术能显著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 氨甲环酸静脉或局部用药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吴贤良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给药及局部用药在腰椎融合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患者75例,分为3组.A组局部给予氨甲环酸,B组静脉滴注氨甲环酸,C组不给予氨甲环酸,比较3组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血例数.结果:A、B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血例数均显著少于C组(P<0.01).A、B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均未出现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术中静脉或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安全、有效,能显著减少术后失血量,且不增加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 腰椎融合器在腰椎退行性病变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徐格;许建中

    目的:分析80例使用腰椎融合器患者的疗效,评价腰椎融合器在治疗退行性病变腰椎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腰椎曲线指数、节段前凸角、全腰椎前凸角等影像学检查指标及Greenough临床疗效标准,对80例使用腰椎融合器的腰椎退行性变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对比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结果,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相对椎间隙高度平均为0.69(0.62~0.76),术后平均为1.24(1.14~1.34);Taillard指数术前平均为0.32(0.24~0.40),术后平均为0.03(0.02~0.04),手术疗效良好率达到91%.术后出现1例融合失败,发生率为1%.结论:腰融合器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应用时应掌握其准确的适应证和植入技术,避免并发症发生.

  • 短节段内固定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丁辉耀;李绍波;朱斌;吴平;范绍华

    目的::对65例使用短节段内固定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通过6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术后X线片测量及采用Fischgrund标准判定评价并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本组65例患者均获得6~29个月随访,平均11.3个月,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根据Fischgrund标准判定疗效,优49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为90.8%。内固定材料无松动、断裂,椎间融合器置入融合术后3~10月X片示达到骨性融合标准。节段前凸角、腰椎生理前凸角、腰椎曲线指数术前、术后及随访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相对椎间隙高度在术前与术后、术前与随访均有明显差异,术后与随访时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短节段内固定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疗进展

    作者:彭宝淦

    大量的研究表明椎间盘是腰痛的主要起源部位,椎间盘源性腰痛占慢性腰痛的39%.它的病理学特征是通过纤维环的放射性裂隙和随之的血管化肉芽组织和伤害性神经纤维沿着撕裂长入的组织修复过程.椎间盘源性腰痛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由纤维环破裂引起的腰痛和由终板破裂引起的腰痛.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不具备诊断价值.虽然腰椎间盘造影术目前仍有争议,但它是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重要工具.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传统方法包括保守治疗或者外科手术.作为治疗选择,瞄准改变椎间盘内力学环境或去除椎间盘内神经分布的椎间盘内治疗,如电热纤维环成形术或射频热凝治疗近几年被提倡,但缺乏支持这些治疗的理论基础.基于目前对椎间盘源性腰痛发病机制的理解,即神经纤维长入和炎症,亚甲蓝椎间盘内注射是一种非常安全和有效的方法.腰椎融合手术是经长期临床实践证明的有效的治疗腰痛的方法.为了克服融合手术引起相邻节段退变的问题,各种非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如人工髓核置换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这些非融合技术的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近,应用生物学技术修复或再生退变椎间盘成为研究热点.生物学治疗方法包括椎间盘内生长因子注射,转基因治疗和细胞注射治疗.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椎间盘内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 术后早期应用唑来膦酸对腰椎融合的影响

    作者:李春海;曾钢;娄振凯;叶伟;丁悦;任晋可;陈晋宸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植骨融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因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合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共36例。患者均采用后路腰椎板切除减压、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术后1~2周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5mg静脉滴注,同时每天补充元素钙1000 mg和维生素D3400 U。比较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时功能障碍指数( ODI )评分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变化。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骨密度变化。分析随访期末时的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年龄(63.18±6.97)岁。术前ODI评分平均为(38.36±5.95)分,术后3个月为(14.36±5.22)分,术后6个月为(9.00±6.07)分,术后12个月为(9.18±6.65)分。术后各时间点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6个月ODI评分持续下降,6个月达平台期,与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血清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术后3个月显著降低(P<0.05),6、12个月时缓慢升高,但均保持在绝经后正常范围内。术前髋部和股骨颈骨密度为(0.721±0.16)和(0.687±0.19) g/cm2,术后12个月提高至(0.746±0.16)和(0.714±0.17) g/cm2(P<0.05)。34例患者获得坚实融合,2例未融合,融合率为94.4%(34/36)。结论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作用显著,骨质疏松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唑膦酸对腰椎融合无不利影响。

  • 椎管内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付理强;郑超;伍骥;吴迪;黄蓉蓉;杜俊杰;张涛;周兴

    目的:探讨椎管内扩大成形术( EICP)治疗老年性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地分析空军总医院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采用EICP治疗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表现的退行性中央型椎管狭窄患者23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神经脊髓监测情况、术后引流量、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影像学观察腰椎管横截面积和腰椎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联合会( JOA)评分、Oswestry失能指数( ODI)评分、间歇性跛行的改善情况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13.8±1.5)个月,单节段术中出血量(257.5±47.1)ml,手术时间(114.5±16.8)min,术后引流量(150.0±37.6)ml。双节段术中出血量(344.5±55.6)ml,手术时间(161.8±24.4)min,术后引流量(225.4±40.1)ml,术中脊髓神经监测均未见持续异常。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例术中出现硬膜囊撕裂,对症处理后术后5 d脑脊液停止,2例术后出现切口延期愈合,积极给予换药,术后3周愈合良好。术前、术后1周CT扫描手术目标狭窄节段水平椎管横截面积,术前L3-4(73.32±2.67) mm2、L4-5(116.24±2.17) mm2,术后L3-4(213.33±3.26) mm2、L4-5(260.16±3.67)mm2,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ODI评分及间歇性跛行的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OA 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9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融合率分别为78.2%、86.9%、95.6%。结论 EICP是对传统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的革新,体现了精准外科和微创外科的现代外科理念,既能对狭窄的椎管行有效减压,又能保护腰椎后方的原生结构不受到破坏,维持腰椎稳定性,增大植骨面积、提高融合率,手术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 皮下脂肪厚度对腰椎术后感染的影响

    作者:张宇鹏;王晓晶;李利;王华东

    目的:探讨皮下脂肪厚度对腰椎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2年9月接受腰椎融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相关危险因素资料(包括融合节段数量、糖尿病、体重指数)及L4水平椎板到皮肤的水平距离和皮下脂肪厚度,分析其与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资料完整的302例患者中,21例发生术后感染,281例未发生术后感染.在已确认的感染危险因素中,融合节段数量(P=0.006 5)、手术时间(P=0.003 8)和翻修手术(P=0.013 1)与感染明显相关,椎板到皮肤的距离(P=0.029 0)及皮下脂肪厚度(P=0.009 1)亦是发生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在发生与未发生术后感染的两组患者中,BMI(P=0.114 4)和糖尿病(P=0.057 9)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在肥胖患者中,皮下脂肪厚度比BMI更能反映术后感染的发生风险,术前应当注意评估.

  • 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椎间融合术与PLIF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分析

    作者:王少飞;晁建虎;杨永辉;杨嘉

    目的 比较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椎间融合术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椎间融合术治疗76例及PLIF技术治疗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 术后1、6个月2组间VAS、O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与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椎间融合术与PLIF相比可以保留手术节段的后方结构,术后6个月之内临床疗效有一定的优势.

  • 相邻节段退行性变是自然过程还是融合相关的现象?

    作者:黄晓川;康两期;沙漠;付锡金

    目的 明确相邻节段退变是自然过程还是融合相关的现象.方法 随机选取解放军第175医院骨科2003-01-2008-01诊治的251例行腰椎单节段(L2、3、L3、4、L4、5)后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随访104例,平均随访时间59.3个月(48~86个月).分为A、B2组,A组融合相邻节段,B组融合非相邻节段.并根据年龄划分>50岁与<50岁进行退变风险分析,椎间盘退变等级根据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估.结果 104例获得随访,共416个节段有51个节段退变(12.3%),其中A组相邻节段208个节段有31个节段退变(14.9%),B组非相邻节段208个节段有20个节段退变(9.6%),A、B组2组节段退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04例患者,>50岁60例,相邻节段与非相邻节段共240个,39个(16.3%)节段退变;<50岁44例,相邻节段与非相邻节段共176个,12个(6.8%)节段退变,>50岁与<50岁2组节段退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融合可能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但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与非相邻节段退变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自然过程对相邻节段退变的作用比融合更重要.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化的系统回顾分析

    作者:沈凯;李锋;谭祖健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术导致融合邻近节段退化(ASDet)发生的概率、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对近30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关于腰椎融合术导致邻近节段退化的文献进行系统回顾.结果 共搜索到301篇相关文献,筛选出30篇符合人选标准的文献.本研究发现ASDet发病率波动在6.3%~100%,邻近节段退变(ASDeg)发病率波动范围8%~100%,邻近节段疾病(ASDis)发病率波动范围6.3%~27.4%.ASDeg平均发病率高于ASDis,P=6.751×10-7(P<0.05).多种影响因素参与ASDet的发生.结论 ASDet、ASDeg 、ASDis发病率差异较大.目前ASDet发生的机制仍不明,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与手术引起的邻近节段生物力学机制改变有关.年龄大于60岁、使用内固定器械、损伤上方小关节、改变腰椎前凸和骶倾角、破坏腰椎后方组织结构、已绝经妇女是邻近节段退化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然而长节段融合是否导致ASDet的发病率增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在后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桑裴铭;张明;陈斌辉;蔡畅;顾仕荣;周敏

    目的 分析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 应用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对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通过测量术前、术后1周、术后2个月腰椎曲线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ard指数、节段前凸角、全腰椎前凸角等影像学检查指标及Greenough临床疗效标准等,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除了Tailard指数,其余影像学观察指标术后1周、术后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67).在腰痛、腿痛,术前、术后1周、术后2个月三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67).根据Greenough临床疗效标准评估临床效果,疗效优良率达9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可有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防止椎间高度塌陷下沉、解除神经根受压,是一种疗效理想的椎间融合器材料.

  • 腰椎融合术对相邻椎间盘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

    作者:谢荣;李展振;刘志安;李艳兵;戈才华;邱优国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是否在相邻退变椎间盘或相邻正常椎间盘的腰椎不稳患者中都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溯分析具有2年以上影像学分析和详细临床效果随访记录的35例患者,均采用腰椎后路融合术.根据术前MRI检查分析评估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分为退变组和正常组.结果不管相邻椎间盘有无退变,腰椎不稳患者施行腰椎融合术都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在目前情况下尽管腰椎融合术将加速其相邻节段退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治疗腰椎不稳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几种常见腰椎融合术的比较

    作者:沈凯;谭祖健

    1911年Albee与Hibbs采用脊柱融合术分别有效地治疗了脊柱结核与脊柱侧凸.1959年Boucher等采用椎弓根钉进行腰椎关节固定.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对脊柱正常解剖结构和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研究,脊柱融合术的手术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致使脊柱融合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早期脊柱融合术以单纯植骨达到脊柱融合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结合内固定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融合率,特别是椎间融合器的出现,又大大提高了融合率.其主要优点是:①可以使运动节段的稳定性得到明显的提高;②可以在愈合期维持畸形矫正后的形态.由于较高的腰椎疾病发病率,使得腰椎融合术开展较广泛,老年患者是行腰椎融合术的主要人群,而牢固的腰椎融合是老年腰椎重度滑脱治疗的关键[1].随着世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人类寿命的明显提高、手术方式的改善及生物材料的研发等因素促使这种手术在老年人群中的开展迅速增加,鉴于腰椎融合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几种常见腰椎融合术作如下综述.

  • Cage在腰椎外科的应用

    作者:郭钧;陈仲强

    对于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退行性腰椎滑脱及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等疾病,在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病例行腰椎融合术是目前可靠的技术,而大量的生物学文献也证明,椎体间融合较后路及后外方融合在理论上有更多的优点.近十年来,用各种材料制成的椎体间融合器(简称Cage)已广泛的用于腰椎的椎体间融合,并取得了优良的临床效果.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 单纯髓核摘除与腰椎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崔冬

    目的:观察比较单纯髓核摘除与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标准,比较术后疗效并分析比较末次随访时疾病复发率及再手术率。结果:1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单纯髓核摘除组总优良率为78.9%,固定融合组为83.5%,2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24.63±7.81分、23.82±6.49分,较术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髓核摘除与腰椎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但对后者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 腰椎多节段内固定术中失血量准确评估的研究

    作者:徐薇;许德荣;任志楠;陈鑫;张圣洁

    背景:腰椎手术常伴随大量失血,且失血形式不仅局限于术中可见的显性出血,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同样意义重大.目的:通过对腰椎多节段内固定术术前、术后即刻血常规的监测,以及手术过程中显性出血的准确计算,研究腰椎多节段内固定手术过程中隐性失血的情况,从而更科学地了解患者失血量变化,及时纠正贫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统计患者身高、体重、手术节段及手术当天早晨及术后1h内血常规检查结果以获取患者血细胞比容信息,并准确测量手术前后纱布重量、术中液体冲洗量及吸引器内液体量.根据以上数据,通过Gross方程计算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理论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共纳入78例患者,男34例,女44例,平均年龄(55.3±15.2)岁.手术时间(134.2±30.0)min,麻醉时间(162.0±32.5)min.患者理论总失血量为(726.5±276.3)ml,其中显性失血量(396.6±155.3)ml,隐性失血量(329.8±234.6)ml,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42.3%.结论:腰椎多节段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存在大量隐性失血,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不能单纯靠显性失血评估患者贫血及循环情况.重视隐性失血、准确评估患者失血量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 腰椎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对比

    作者:曹华;祁伟;王铮;徐正

    背景:随着人口老年化,腰椎退变性疾病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如何有效治疗此类疾病,学术界尚存争议.目的:比较腰椎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7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采用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组(PLIF组,n=51)和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组(Dynesys组,n=46).比较两组术后腰痛程度(VAS评分)、临床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术后影像学结果(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结果:PLIF组随访时间28~78个月,平均(48.7±21.8)个月;Dynesys组随访时间27~76个月,平均(48.6±19.7)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患者ODI评分优于PLW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增高,但PLIF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ynesys组高于术前(P<0.05).两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活动度均低于术前(P<0.05),Dynesys组由术前6.9°±2.1°降低到4.6°土1.3°,而PLIF组由术前7.2°±2.3°降低到0°.两组末次随访时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Dynesys组由术前7.8°±1.2°增加到8.6°±1.7°,PLIF组由术前7.1°±2.6°增加到10.8°±2.6°,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IF与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后者能够部分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且对邻近椎体活动度影响较小,理论上可以降低邻近节段退变.

  • 基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自体骨椎间打压植骨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唐勇;叶记超;胡旭民;沈慧勇

    背景:使用基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联合自体骨植入治疗骨缺损有较好疗效和安全性,而椎间植骨中rhBMP-2使用量与临床效果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评价rhBMP-2联合自体骨椎间打压植骨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因腰腿痛接受腰椎融合术的60例≤65岁患者,随机分为3组:单纯自体骨组、rhBMP-2(1 mg/椎间)联合自体骨组、rhBMP-2(2 mg/椎间)联合自体骨组;常规行椎板切除、神经根管扩大、后路椎间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融合节段为1~2个椎间隙;其中单纯自体骨组共26个椎间隙;rhBMP-2(1 mg/椎间)联合自体骨组共27个椎间隙;rhBMP-2(2 mg/椎间)联合自体骨组共26个椎间隙.临床疗效评价包含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影像学评价腰椎正侧位和动力位片;CT矢状位重建,观察上下终板间连续性骨小梁,横断面观察有无椎管游离骨粒、异位骨化.术后随访2年.结果:6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3组疾病组成、融合节段、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总引流量、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未出现深部感染;2例出现伤口浅表感染(单纯自体骨组和2 mg rhBMP-2联合自体骨组各1例).无内固定失败.未见椎管内游离骨粒脱出及异位骨化.术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3组末次随访融合率比较,仅2 mg rhBMP-2组与单纯自体骨组及1 mg rhBMP-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椎间融合使用自体骨联合2 mg rhBMP-2,可获得良好的融合效果,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201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