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把握好气功修炼中的度
度是事物从逐渐量变到爆发性质变的关节点,而气功修炼的过程,是由日积月累的点滴量变,终达到"豁然洞明"的质变过程,要经历由祛病→健体→益智→悟道的艰苦修炼过程.
-
意守丹田的几种方法
意守丹田是传统内功的基础功夫.丹田(腹脐部位),古人称之为"性命之祖","呼吸之门","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云笈七签>云:"丹田者,人之根也,精神之所藏也,五气之元也……合和阴阳之门户也."<太极祭炼内法>中指出:"一切气,一切精,一切力,一切脉,一切筋,一切志,一切智,皆从此生,言十二经脉皆自丹田生,散之为四肢百骸也."由此可见丹田部位的重要性.现代研究也证明,意守丹田除可促进入静外,尚能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以及旺盛血液循环,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等.所以,意守丹田便成为常见的一种气功修炼方法.
-
调心刍议
调心与调身、调息同属气功修炼的三大重要内容和方法.调身、调息离不开调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调心的作用更为重要.各派气功对调心都很重视.
-
谈"悟性"
气功修炼的成功或者说取得良好效应,除了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准和虔诚之心以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悟性,这就是气功修炼中常讲的德是根本,诚是前提,悟是关键.
-
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浅谈《性命圭旨·四禅图说》
<性命圭旨>是明代的一部以"金丹之道,性命双修"为主旨的著名气功学经典,相传为尹真人的弟子所作(至今不知此师徒之准确姓名).在这部经典中,广泛吸收了儒、释、医等各家气功修炼的精华,使得不以"金丹修炼"为目的的养生爱好者也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此,笔者谨介绍附于该书第三节之后的<行立坐卧四禅图>及其文字阐释,以与广大功友共飨.
-
身心松静的生理效应
身体放松,心境宁静是气功修炼调身调心的目标之一.其中松是基础,静是关键,两者互相促进,互为因果.本文以周天功为例,就身心松静的生理效应,谈一些粗浅体会,欠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
说"得意忘形"--丹功中的形·意关系
气功修炼,功夫日积月累,一旦得"意",便会忘"形".所谓得"意",得的是真意,而真意正是元神的体现.在元神主事的情况下,主体忘却了客观社会,忘却了物质世界,乃至忘却了自我,让自己融入宇宙之中,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当然便会忘"形"了.
-
谈"钻杳冥"
李涵虚在《收心法杂谈》中曾说:"凡做功夫,钻杳冥是第一桩难事.但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必有真杳冥,乃有真虚无."他还说:"大道者,先要清净身心,调理神气.其甚者,要能一切放下,钻入杳冥.必有此等真功夫,然后有真效验."可见,"钻杳冥"在气功修炼特别是内丹功修炼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
习书寻宝营养心灵
习练书法,有益于健康长寿,这已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练书法为何能长寿?许多人的体会是练书法时,要心静、气足、神平,全身用力,专心致志,可以促进体内血脉畅通,起到类似气功修炼的作用,这是很有道理的.
-
陈希夷蜇龙法
华山派祖师陈抟(御封道号希夷先生)在历史上以"睡功"著名.他隐居华山,以松柏流水为友,以高山茅舍为伴,常同吕洞宾等人谈仙论道,可一卧百余日不起.他的"睡"法与常人不同,是一种上乘的气功修炼方法.陈抟传有"三十二字诀",现将其中的蜇龙法及辅助功法介绍给大家.
-
漫话心态
气功修炼,无不强调松、静、自然,它的实质是修炼精、气、神,而种种不良心态会阻碍获得松、静、自然的气功态,这恰恰是修炼精、气、神之大敌.<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得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为此,必须要培育良好的心态,才能练好气功.下面就谈谈气功修炼者的心态问题.
-
调息的作用浅析
调身、调息、调心是气功修炼中的三要素,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如何认识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在修炼中巧妙运作,却绝非易事.有的修炼者只求身姿、招式正确,有的只强调"炼心"的重要,殊不知三要素是水乳交融的,只有紧密结合而不应偏颇一方.笔者练功将近20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挫折也有收获.练功的经验和教训,使笔者深深感悟到调息在三要素之中,有奇峰突起的鲜明特色.
-
浅谈气功修炼的生物氧化效应
生物氧化是细胞对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许多不同的气功之所以有益于健康,其中根本的一点,就在于气功有助于机体的生物氧化过程,从而带来一些有益的效应.
-
中国道家论辟谷
1.古代经典论"辟谷""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绝粒"、"却粮"、"休粮"等等."辟谷"与"服气"是气功修炼进入高层的必然.不过也有人对"辟谷"持不同认识.他们认为"辟谷"是气功修炼的"偏差"、"旁门"等等.历代丹家对"辟谷"论述很系统.为让同道能简明地博览,鄙人将古代经典中论"辟谷"与"服气"的言论,综略辑录如下:
-
气功修炼的几个精神变化时期
中国当代气功从80年代初期发展到现在,几次跌入低谷,究其原因,总是有刚学功不久就以气吞山河、遮天蔽日之势出山的"宗师"把气功界浑搅一遍,后以误人害己,偃旗息鼓告终.那么,为什么这些"智高佛陀、功盖寰宇"的"大师"会如此不明智?除了人格因素,还得从练功的精神发展规律去找到科学的结论.否则,许多初学者中间还会有"大师"涌出,个人与社会的悲剧还将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