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72例长期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成功原因分析

    作者:禡红原;李晓玉

    目的:分析长期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成败原因,提高脱机成功率.方法:针对本院2003年5月至2008年10月近6年ICU172例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成败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总脱机成功率90.69%.脱机失败率 9.31%.结论: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多存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参与,如营养不良、全身衰弱、呼吸功能不全、通气泵衰竭和心理因素等,增加了脱机的难度,进而出现撤机困难.

  • 机械通气患者的不同撤机方式的研究

    作者:邓琳;龚鸿昌

    目的 通过对不同撤机方式的比较,探讨更好的撤机方式.方法 102例达到撤机指标的患者随机被分成SIMV+ PSV、PSV、T-piece实验3组(每组n=34例).监测3种不同撤机方式的撤机时间和撤机失败率;监测不同疾病的撤机时间.结果 SIMV+ PSV组平均撤机时间是7.2d;PSV组平均撤机时间是4.8d;T-piece组平均撤机时间是4.7d;SIMV+ PSV组与PSV组和T-piece组的平均撤机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V组与T-piece组平均撤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撤机失败率分析,SIMV+ PSV为29.4%,PSV为14.7%,T-piece组44.1%;而SIMV+ PSV组与PSV组和T-piece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SV组与T-piec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同疾病的平均撤机时间分析AECOPD和多发创伤的患者平均撤机时间相对较长分别为6.3d和8.5d,而重症哮喘和重症肺炎患者平均撤机时间相对较短分别为2.9d和3.6d.结论 3种撤机方式比较PSV优于SIMV+ PSV和T-piece实验.

  • 大跨膈压、大吸鼻跨膈压和颤搐性跨膈压在评价COPD患者膈肌功能中的价值

    作者:薛乾隆;岳秉宏;路继成;和平;王慧;高继英

    目的 探讨大跨膈压、大吸鼻跨膈压和颤搐性跨膈压在评价COPD患者膈肌功能中的价值,寻找更加可靠的评价膈肌功能指标,以便指导临床呼吸机撤机时机选择.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3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需行机械通气患者76例,依据患者检测指标大跨膈压、大吸鼻跨膈压和颤搐性跨膈压水平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常规组,常规组大跨膈压<7.00kPa,大吸鼻跨膈压<6.00 kPa,颤搐性跨膈压<1.00 kPa;实验组大跨膈压≥7.00 kPa,大吸鼻跨膈压≥6.00 kPa,颤搐性跨膈压≥1.00 kPa;依据临床常规撤机指标对患者进行尝试性撤机,观察两组患者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前、20分钟后及40分钟后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饱和度(PaCO2)、氧合指数(OI)、出现紫绀例数及撤机成功率.结果 两组患者SBT前的PaO2、PaCO2、OI均无明显差异(P>0.05),SBT 20分钟及40分钟后实验组患者的PaO2及OI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的PaCO2及紫绀例数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的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大跨膈压、大吸鼻跨膈压和颤搐性跨膈压可有效反映患者的膈肌功能状态,从而为临床AECOPD患者的撤机进行更为准确的指导.

  • 营养支持对撤离呼吸机的临床意义

    作者:曾小丽

    目的 探讨营养支持对ICU内行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意义.方法 将40例COPD致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20例,在机械通气到撒机期间A组给予营养支持治疗,B组未行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上机第5天的白蛋白和淋巴细胞数,一次性脱机成功率、一次性脱机成功时间,一次性脱机成功后30分钟与脱机前相比,患者心率和呼吸增加百分率.结果 与B组相比,A组患者上机第5天的白蛋白和淋巴细胞数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一次性脱机成功率高于B组(P<0.05),一次性脱机成功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A组一次性脱机成功后30分钟,心率和呼吸增加百分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 对行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营养支持有助于增强呼吸肌的质量和功能,有利于早期脱机.

  • 呼吸衰竭患者自主呼吸试验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作者:刘彦飞;陈韵芳;武煜;张晓慧

    目的 总结64例呼吸衰竭患者在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SBT)阶段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SBT的护理(包括氧流量的调节与观察、SBT的时间、呼吸道的管理、生命体征的监护等)以及拔管后和间断无创机械通气的护理.结果 本组患者成功脱机率达到97%.结论 SBT阶段以及拔管后根据脱机前的评估,初24 h内间断给予无创机械通气的护理是保证一次性拔管成功的关键.

  • 适度镇静在小儿心内直视术后撤除机械通气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作者:曾玲;杨红叶;韦靖;何静

    小儿心内直视术后常规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以便良好供氧,有利于心肺功能恢复.但伴随人工气道的建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依赖等并发症的风险也增加.

  • 麻醉恢复室全麻术后老年病人的撤机护理

    作者:费小芳

    麻醉恢复室(post-anestlsesia care unit,简称PACU)是患者麻醉手术后苏醒以及恢复的场所,手术结束后数小时内麻醉药、肌松药和神经阻滞药的残留作用尚未消失,机体保护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复,易发生躁动,呼吸道阻塞,呕吐误吸及心血管意外等并发症[1].

  • 两种机械通气撤机法在10 kg以下患儿心内直视术后的应用比较

    作者:杨红叶;吴艳;韦靖;何静

    目的 比较SIMV模式撤机法与直接撤机法在10 kg以下患儿心内直视术后的撤机效果.方法 对32例10 kg以下心内直视术后行机械通气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撤机方法的不同分为SIMV模式撤机组与直接撤机组.结果 两组相比,撤机所需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IMV模式撤机法所需的时间更短,并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再置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撤机方法撤机前后的心率、呼吸及血压的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方法撤机前后的PO2,PCO2及pH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 kg以下行心内直视术后的患儿应用SIMV法撤机能够缩短呼吸机辅助的时间和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效果优于直接撤机法.

  • 单向活瓣通气给氧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向明芳;张素兰;王春霞

    目的 探讨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过程中,使用单向活瓣通气给氧的方法对脱机训练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机械通气72 h以上患者48例,符合撤机标准,在准备撤机前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使用单向活瓣通气给氧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脱机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氧气管给氧通气的方法,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变化,并了解患者的耐受性及舒适度改变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在脱机后1 h、3 h、24 h动脉血气分析的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呼吸次数、心率、血压变化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耐受性及舒适度明显比对照组好.结论 使用单向活瓣通气给氧用于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方法,可以使患者能吸入较精确的足够的氧混合气体,降低导管死腔,减少患者的呼吸做功,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从而能使患者达到快速、顺利脱机的目的.

  • 机械通气撤机时病人心理感受与护理对策

    作者:赵玛丽

    以往,人们对呼吸机治疗的时机、通气模式、通气过程中的护理做了广泛的探讨.然而,在整个呼吸机治疗中,42%的时间花在撤机上[1],因此,撤机的护理举足轻重,是目前机械通气护理的新课题.对撤机中病人心理感受的研究多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以便观察病人情感和感受等现象.通过定性研究,达到解释资料、提出理论性观点以描述和解释如相互作用、经历、作用、展望和组织的目的[1,2].

  • 机械通气患者撤机过程的临床经验与护理体会

    作者:黄祖敏;魏其梅;吴永清;赵远莲

    近年来机械通气的使用日益普及,很多重症患者的生命由此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但从使用机械通气的原则上讲,一旦开始机械通气后,就应努力创造条件,及时将其撤除(简称撤机).如何能尽早、安全撤机,尚无统一模式.本文对近10年来我们经治的150例使用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在撤机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撤机 护理
  • 呼吸浅快指数在机械通气撤机中的意义

    作者:徐凤彬

    目的:探讨呼吸浅快指数(RSB) 即f/VT在ICU机械通气超过24小时撤机时的预测作用.方法:对满足常规临床撤机标准的23例患者,进行120min自主呼吸试验(SBT)并动态监测3、15、60、120min四个时点的RSB,根据撤机结果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结果:23例患者完成了120min,其中6例撤机失败.在SBT的3和15min时候,RSB在撤机成功组和失败组这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60min以上撤机失败组的RSB明显高于成功组的RSB (p<0.05).结论:在基层二级医院没有更多的撤机监测指标时,在ICU中,对机械通气超过24小时患者撤机时,SBT120min时RSB对患者呼吸机撤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是较好的预测脱机的指标之一.

  • 早产儿机械通气撤机后应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呼吸支持的评估

    作者:陈静;蒋琦;林梅芳;谭稼荣

    [目的]探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在防止早产儿撤离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撤机失败的作用.[方法]将48例体重<2 000 g,胎龄≤32周,进行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在撤机后随机分成NCPAP组(24例)及经头罩给氧组(24例).撤机72 h病情稳定视为撤机成功.比较两组的撤机成功率.[结果]撤机后NCPAP组19例一次撤机成功(79.2%),直接头罩给氧组一次成功仅10例(41.7%),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出现腹胀、喂养不耐受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撤机失败的主要原因经头罩给氧组是呼吸暂停,PaCO2升高和FiO2升高,而NCPAP组则为PaCO2升高和FiO2升高.[结论]早产儿撤离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立即使用NCPAP支持呼吸,可明显提高一次撤机成功率.

  • COPD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后的撤机护理

    作者:周静;张超;刘影新

    目的:探讨COPD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有创呼吸机治疗后成功撤机的佳时机、方式及护理,提高撤机后的成功率,促进患者通气功能的恢复.方法:对60例COPD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过程采用过渡撤机及间断撤机两种方式,其中过渡撤机48例,间断撤机12例,结果:56例成功撤机,4例撤机后再次上机,结论:呼吸机撤机时机和方式的掌握及精心的护理是成功撤机的关键.

  • 体外循环手术后呼吸机撤离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崔勤;杨秀玲;郑霄;张赤铭;魏旭峰;郭建军;单飞;董永强;邓建国

    1 一般资料我科ICU 2000-10/2002-01收治体外循环手术后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2400例,因为各种原因脱机困难者24(男20,女4)例;成人14例,2岁以下婴儿10例;年龄1 d~62岁,平均28岁;体质量2~84 kg. 带机时间长169 d,平均42 d. 病种分类:二尖瓣病变3例,主动脉瓣病变1例,联合瓣膜病2例,三尖瓣病变2例,马凡综合征1例,动脉瘤2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及室间隔破裂各1例,主动脉弓离断1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冠状动脉右室漏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5例,右室双出口2例.

  • 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护理体会

    作者:关红梅;王素红

    目的:对于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在原发病得到控制,自主呼吸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及时撤离呼吸机非常重要.方法:28例机械通气患者,其中包括10例呼吸机依赖患者采取合理有效地护理措施,26例患者均逐步撤离了呼吸机.结果:28例患者中,除2例患者原发病严重就医时间晚,错过佳治疗时机外,其他26例患者均安全撤离了呼吸机,其中包括10例呼吸机依赖患者.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及时撤机,护理工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通气达到满意效果后,采取合理有效地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 23例危重哮喘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

    作者:刘岩;任思思

    目的 总结危重哮喘机械通气治疗的方法,提高综合治疗水平.方法 分析23例危重哮喘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3危重哮喘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后22例症状迅速改善,1例死亡.结论 常规药物治疗危重哮喘效果不佳时,尽早机械通气是挽救生命的有效方法.

  • 浅快呼吸指数对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无创机械通气病人撤机临床意义的评估

    作者:任红岩;马晓曼;黄小波;王建锋

    目的 研究浅快呼吸指数(RVR,f/Vt)对慢性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无创机械通气病人撤机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对准备撤机慢性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床旁监测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血氧饱和度(SpO2)、浅快呼吸指数(RVR),在无任何辅助呼吸支持条件下对符合撤机条件78例患者进行撤机,观察RVR值及其他值与撤机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63例撤机成功组,RVR值为59.38±14.21次/((min·L);15例撤机失败组,RVR值为86.54±23.47分/(min·L),撤机失败组RVR值明显高于成功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浅快呼吸指数对慢性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病人撤机判断上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状况对呼吸机撤离的影响

    作者:高小芳;朱晓萍;曹相原;马希刚;杨晓军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行机械通气(MV)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血清瘦素水平对呼吸机撤离的影响.方法 33例行机械通气的COPD住院男性患者,于停机前分别进行营养状况参数及血清瘦素(Leptin)水平测定.营养参数包括: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长(MAMC)、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总淋巴细胞计数(TLC).根据撤机结果,将停机后48 h内无需重新插管带机者纳入撤机成功组,否则为撤机失败组.结果 ①COPD撤机失败组的营养参数TSF、MAMC、ALB、PA、TRF、TLC明显差于撤机成功组(P<0.05);血清瘦素水平也明显低于撤机成功组(P<0.05);②33例患者的撤机成功率为66.7%,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60.6%;营养不良者的撤机成功率为50.0%,而营养正常者的撤机成功率为92.7%,营养正常者的撤机成功率高于营养不良者 (P<0.05);③营养参数以正常参考值的90%为界,将所有可能相关的测量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有3项指标TSF<7.5mm(OR=9.643,P<0.01)、MAMC<22.5cm(OR=7.875,P<0.05)、PA<0.16g/L (OR=2.100,P<0.05)为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OPD撤机失败者的营养状况及血清瘦素水平差于撤机成功者,而且营养正常患者撤机成功率高于营养不良者,推测营养状况及血清瘦素水平可能是影响撤机结果的因素之一.

  • COPD患者机械通气两种撤机方法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李超;燕存子;王在义

    目的 评价同步间隙指令通气(SIMV)和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拔管的优劣.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COPD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两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组和压力支持通气(PSV)组.观察两组撤机前后血气变化、撤机成功率、撤机失败率和再插管率,对比两种撤机方法的优劣性和临床实用性.结果 参加试验的32例患者均完成试验,无失访和提前退出者.SIMV组和PSV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撤机成功率、撤机失败率、重新插管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撤机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在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成功率、拔管率均高,均可较好地应用于临床.

341 条记录 16/18 页 « 12...10111213141516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