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数据备份存储方式探讨

    作者:林海波;宋玉全;李新春

    目的 探讨适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备份存储的简便和实惠的存储方式.方法 将429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患者的DSA图像资料进行光盘刻录、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ACS)存储和USB移动存储.对3种方法的备份耗费的时间、调阅所需时间、所耗费用、操作的简便性及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USB移动储蓄的备份所需时间、调阅所需时间、费用、每例患者备份成本明显低于前两种方法,而且操作简单、图像质量好.结论 USB移动存储是简便和实惠的DSA图像数据存储方式,可作为常规方法加以推广.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中双能量减影技术

    作者:李伟

    双能量减影技术是在进行兴趣区(ROI)血管造影时.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管电压取得两帧图像,作为减影对进行减影.本文运用数学物理方法分析骨组织和软组织在高电压和低电压的减影特点,定量求出骨组织和软组织的厚度.双能量减影要求管电压在短时间内进行切换,难度较高,目前在临床上尚未普及.

  • 成人肾母细胞瘤伴下腔静脉巨大瘤栓一例

    作者:刘爱军;韦立新;梁运梅

    患者男,54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7个月余于2000年8月1日入院.患者于2000年1月30日因"胆囊炎”在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发现右肾集合管系统有2.5 cm×2.3 cm低回声区,无腰痛、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双肾区无隆起,无压痛及叩击痛,双输尿管行程无压痛,膀胱区无膨隆.行CT、MRI等检查示"右肾区占位性病变,不能确定位于肾盂还是肾盂旁.”后行右心房、下腔静脉、肾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认有下腔静脉瘤栓,但来源不确定.于5月份行下腔静脉内肿瘤切除术.术中探查,判断肿瘤根部在肾静脉,瘤栓长约25 cm.术后病理诊断为"血管平滑肌肉瘤”.6月份做彩色多普勒检查:右肾皮质回声不均匀,右肾囊实性占位,大小6 cm×4 cm,界限清,内部回声不均匀.CT示:右肾盂或肾静脉占位性病变,向下腔静脉延伸.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术中所见:右侧腹膜后右肾区有一巨大不规则肿块,右肾静脉扩张,增粗,其内扪及瘤栓,瘤栓向下腔静脉内延伸,于右肾门处结扎固定右肾静脉及其内瘤栓后切断,并切断肾蒂,完整取出右肾及肿块.探查下腔静脉内瘤栓长4 cm,遂在部分体外循环下自肾静脉根部完整取出瘤栓.

  • ISO9002体系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郑淑梅;郑树香;孙丽琴

    建立以病人满意为目标的质量管理体系.采用护理质量管理控制程序,通过"全程"护理服务,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阐述ISO9002国际质量标准体系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加强和提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导管室护理管理质量.

  • 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三维CT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祥;于如同;潘昕;郭克勤;李江山;徐凯;祖茂衡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D-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手术资料.CTA图像采用遮盖容积重建(SVR)、大密度投影(MIP)、彩色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和CT仿真内窥镜(VE)4种处理技术.所得图像分别由两位神经外科医生、两位放射科医生、两位介入科医生评价.结果 3D-CTA检出动脉瘤31个,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DSA检出动脉瘤28个,漏检1个大脑前动脉瘤、1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后交通动脉瘤.CTA的检出率为100%,DSA的检出率为90%.两者检出率经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χ2=1.61,P=0.42).29例患者中,17例接受手术治疗,12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3D-CTA测得瘤体大直径19.7 mm,小直径1.2mm,与DSA测量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52,P=0.33).结论对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D-CTA检出动脉瘤敏感性高、快速、无创,可以作为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 严重复杂鼻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

    作者:施明英;蒋国平;陈明媛;余延龄

    鼻出血在耳鼻咽喉科非常多见,多数患者经过门诊治疗后均能痊愈.但有少数患者发生鼻腔大出血,特别是后鼻部严重出血,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我科自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218例严重鼻出血病例,其中206例经过前鼻孔填塞或前、后鼻孔填塞成功控制了出血,但有12例填塞无效,治疗困难,后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介入治疗技术,有11例控制了出血,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 外科术后腹部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作者:胡庭杨;叶再元;俞文强;袁建华;毛颖民;陈方宏;罗祖炎;丁小南;周兵

    目的 探讨外科术后腹部出血(包括腹腔、腹膜后、消化道)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表现和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间,24例外科术后怀疑腹部出血的患者接受了DSA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外科术后腹部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和介入治疗方法,比较介入术前和术后3 d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压和心率变化.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配对t检验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统计软件使用SPSS 11.0.结果 经DSA造影检查后,24例患者均明确了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其中22例进行介入治疗后出血即刻停止(92%,95%CI:63%~99%)且30 d内未复发,2例疗效不佳行外科手术治疗.经介入治疗的患者未出现介入相关并发症.术后3 d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t=7.564,P=0.000;t=6.616,P=0.000;t=6.051,P=0.000;t=8.579,P=0.000),心率降低(t=11.050,P=0.000).结论 DSA能够明确外科术后腹部出血的原因和部位;介入栓塞治疗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 后循环缺血与椎-基底动脉变异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项晓俊;建军;夏东;植金兴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PCI)与椎-基底动脉变异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年以来 PCI 患者(病例组135例)和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等常见病患者(对照组121例)的影像学资料,分析 PCI 与椎-基底动脉的变异的相关性。结果112例椎-基底动脉变异者,其 NIHSS 分级轻、中、重分别为86例、9例、17例;病例组椎-基底动脉变异发生率是对照组的2.589倍(95% CI:1.455~4.605)。其中椎动脉发育不良发生率是对照组的5.277倍(95% CI:3.232~8.616)。结论 PCI 的发生可能与椎-基底动脉变异,尤其是椎动脉发育不良有关。

  •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三维64层螺旋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谷智明;戴宜武;张振海

    目的:对比研究三维64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 AN)(尤其是直径<3 mm 的微小 AN)的价值,以及3D-CTA 与3D-DSA 不同技术之间的对颅内 AN 检出率的一致性分析。方法共有6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女性23例,男性38例,平均年龄51岁;所有患者磁共振血管造影或临床表现提示颅内动脉瘤。所有患者行3D-DSA和3D-CTA。以3D-DSA为“金标准”,评估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特异性、灵敏度以及不同技术间的一致性。结果3D-DSA在53例患者中共检出61个AN病灶,其余8例未发现AN。3D-CTA检出AN 52个,准确性为92.9%~95.6%(均值93.8%),灵敏度为92.9%~93.9%(均值93.2%),特异性为82.9%~100.0%(均值91.2%);对于AN病灶直径<3 mm,3D-CTA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值分别为85.5%和94.0%。对AN的检出,3D-CTA判读者之间及3D-CTA与3D-DSA不同技术之间一致性均为优-良(K=0.786~0.859,均值K=0.789);对于AN瘤体大径的测量,3D-CTA判读者之间及3D-CTA与3D-DSA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3D-64层螺旋CTA对AN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与3D-DSA之间的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疑似AN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两者联合可提高AN的检出率,为介入治疗AN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血管内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重度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的卒中复发率的比较研究

    作者:米玉霞;张广玉;王艳玲;苏海涛;丁健;吴婧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重度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的卒中复发率。方法选择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取的治疗方式分为血管内治疗组(73例)和药物治疗组(43例)。血管内治疗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药物进行治疗,药物治疗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12~24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再狭窄率、卒中复发率、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血管内治疗组患者血管狭窄率为[11.26(8.43,48.16)]%,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的[72.37(58.49,9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6.853,P =0.000);末次随访时血管内治疗组NIHSS评分为[0(0,1)]分,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的[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3.726,P =0.014);随访期间血管内治疗组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7.33%,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的3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6,P =0.038)。结论与单纯的药物治疗比较,血管内治疗联合药物治疗重度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疗效更为显著,可以明显降低卒中复发率。

  • DSA检查对重度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患者卒中复发评估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广玉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重度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患者卒中复发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0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DSA检查,观察患者椎动脉起始端狭窄程度.随访90 d后,观察患者卒中复发情况,根据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并通过COX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卒中复发相关因素.结果 104例患者中椎动脉起始端无狭窄18例(17.31%),轻度狭窄26例(25.00%),中度狭窄34例(32.69%),重度狭窄22例(21.15%),完全闭塞4例(2.88%);随访90 d后复发9例(8.65%);重度狭窄、完全闭塞患者复发率分别为27.27%和50.00%,均高于无狭窄、轻度狭窄和中度狭窄患者(P<0.05);复发组患者高血压比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重度狭窄+完全闭塞比率显著高于非复发组(P<0.05);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HR=0.54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HR=0.517)、高血压(HR=0.506)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重度椎动脉起始端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复发密切相关,DSA检查对重度椎动脉起始端狭窄及完全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卒中复发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分析

    作者:李悦;张俊;邹芸;张敏;王慧

    目的 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摄影技术应用于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间应用DSA影像对51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资料.结果 对病患的采集参数、体位以及注射参数、图像后处理进行适当选择,即能够确切显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部位、破口以及真假腔内血流差别、与相邻血管的关系.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摄影技术应用于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临床价值很高,具有重要意义.

  • 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血性膀胱炎介入治疗的护理

    作者:顾芙蓉;朱霞明;沈静慧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经成为多种血液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恶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血液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临床治疗中.出血性膀胱炎(HC)是HSCT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血尿和尿路刺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措施以保守治疗为主.其中重度HC往往病程迁延不愈,患者极为痛苦,现有的治疗措施效果有限.近年,我科对部分2~4级HC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髂内动脉栓塞,部分病例取得良好效果,这一治疗方法文献尚未见报道.现对HC介入治疗的护理介绍如下.

  •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黄兰芬;黄燕梅;陈群满

    颅内动脉瘤特别是颅内巨大动脉瘤,在以往被认为不治或难治之症,并且,瘤体的破裂及死亡率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的[1].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动脉内栓塞,可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及手术的安全性,但是,栓塞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也是不可忽视的.我院从1999年10月~2001年10月经股动脉插管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46例,栓塞材料采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术后通过密切的病情观察及相关的处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经颅多普勒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对照研究

    作者:高山;黄一宁;金征宇;汪波;杨宁;刘巍;马磊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合并或不合并颅内血管狭窄对侧支循环的影响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将DSA检查证实的颈内动脉(ICA)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56例分成两组:单纯ICA病变为组Ⅰ29例;合并颅内血管狭窄为组Ⅱ27例.TCD判断侧支循环的标准:(1)、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狭窄同侧大脑前动脉(ACA)反向,对侧ACA血流速增快,压对侧颈动脉后狭窄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下降;(2)、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同侧大脑后动脉(PCA)及椎基底动脉(VBA)血流速增快;(3)、颈外向颈内侧支循环形成:眼动脉或滑车上动脉反向.结果:全部56例患者ACOA和PCOA的发生率(57.14%和60.71%)明显大于OA(25.0%),(P<0.01).组ⅡACOA的发生率(37.04%)较组Ⅰ(75.86%)明显下降,(P<0.01).TCD与DSA比较组Ⅰ的敏感性(96.07%),特异性(94.82%);组Ⅱ敏感性(89.47%),特异性(91.22%),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代偿血管ACA、PCA、BA的平均血流速(cm/s)分别为(101.0±17.36,91.13±27.75和75.86±24.96)均较无代偿同名血管血流速(61.92±16.84,48.80±13.76和43.69±11.01)明显增快,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颅内侧支循环以Willis环的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开放为主,合并颅内血管狭窄使前交通动脉的开放明显受损;TCD对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判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合并颅内血管狭窄对侧支循环的判断无明显影响.

  • 超声诊断胎儿肺动静脉瘘1例

    作者:陈桂红;张燕宏;李伟娟

    孕妇,28岁.孕2产1,孕27周.常规超声产前检查.超声所见:胎儿臀位,双顶径6.7 cm,股骨长径4.8 cm,头围25.2 cm,腹围22.8 cm,后壁胎盘,1级,羊水深度4.0cm.胎儿心脏探查:四腔心切面可显示,左、右房室大小基本对称,两条大动脉在心底交叉排列,左、右室流出道切面可显示,主动脉弓切面未见明显异常.动脉导管走行迂曲,内径细,约2.0 mm,CDFI:其内为逆向血流.左肺动脉内径2.1 mm,右肺动脉内径7.6 mm,右肺静脉内径5.5 mm,右肺动、静脉之间可见交通口,宽约0.6 mm,CDFI:交通口可见五彩血流(图1),PW测:流速大于250 cm/s.余胎儿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印象:(1)宫内孕单活胎,臀位;(2)胎儿右肺动静脉瘘可能;(3)胎儿动脉导管走行迂曲、内径细、血流逆向.足月顺娩,生后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右下肺动静脉瘘.

  • 颈内动脉瘤载瘤动脉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张萍淑;元小冬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近后交通动脉处颈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近后交通动脉处颈内动脉瘤患者,应用TCD进行载瘤动脉开口处及多部位的脑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和结论:在颈内动脉瘤开口处进行TCD检查可发现涡流、湍流和呈方形的杂音频谱,声频明显改变极似"海欧鸣",经压迫颈总动脉实验证明此处由颈内动脉供血;如动脉瘤在颈内动脉末端分叉部,在正向频谱的大脑中动脉和负向频谱的大脑前动脉收缩早期,同时出现较大的收缩期切迹等特征性改变,而且载瘤颈内动脉的收缩期和舒张末期流速均明显低于对侧,这些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助于临床动脉瘤的定位诊断.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术后观察与护理

    作者:张冬梅;冯慧萍;马洪杰

    颈动脉海绵窦瘘属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随近年车祸、外伤的增多呈上升趋势.该病属神经外科治疗范畴,但因其症状和体征多为眼部表现,容易误诊为结膜炎、巩膜炎、甲状腺相关眼病等,延误佳的治疗时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是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s CCF)的"金标准"[1].作为一种有创检查,少数患者可发生局部出血、血肿、脑栓塞,动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分型

    作者:曹建民;储玉山;孔伟东;许健;李成朗;高大志

    目的 通过对股骨头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导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对171例(228髋)ANFH及正常对照10例(10髋)作了股骨头供血动脉超选择性血管造影.ARCO分期:Ⅰ期,12髋;Ⅱ期,101髋;Ⅲ期,108髋;Ⅳ期,7髋.经患髋对侧股动脉穿刺插入4~5 F Cobra导管,越过髂总动脉分叉,插至患侧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条件为碘必乐(300 mgI/ml)每秒1.5 ml,3幅/s,总量8~10 ml.结果 228髋中有223髋有异常血管造影表现,占98%.ANFH的血管造影表现:Ⅰ型,动脉端闭塞,118髋(52%),其中Ⅰa型,动脉主干闭塞,68髋(30%),Ⅰb型,动脉分支闭塞,50髋(22%);Ⅱ型,毛细血管闭塞,21髋(9%);Ⅲ型,静脉端闭塞,19髋(8%);Ⅳ型,混合型,65髋(29%).结论 ANFH股骨头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复杂的,其发病机制不可能用单一原因,如股骨头供血障碍,微循环的淤滞或静脉流出道阻塞加以解释,可能是多种因素,多阶段发生的疾病.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狭窄的脑血管造影研究

    作者:秦鼎;焦红云;陈俊红;衣晶

    目的 探讨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研究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54例行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TCD)、心脏超声以及DSA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外血管有无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54例患者中发现46例有血管狭窄,其中颈总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狭窄13例,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锁骨下动脉狭窄3例,椎动脉狭窄18例,基底动脉狭窄5例.狭窄部位斑块31例.其中大动脉狭窄性TIA 36例,栓塞性TIA 13例,腔隙性TIA 3例,血管痉挛性TIA 2例.结论 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决定TIA类型.

1721 条记录 4/87 页 « 12345678...86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