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4排CT 血管成像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涛;陶晶;富丹;李宏

    目的:探讨64排CT血管成像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4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行64排CT血管成像检查,观察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两者肿瘤供血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64排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的肿瘤供血动脉数量大致相同,但对于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的三维结构,优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论:64排CT血管成像可更好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在指导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艳丽;朱晓旭;韩煦;刘颖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的住院及门诊患者88例(176支椎动脉)进行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176支血管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D S A检查结果一致的有147支(83.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有椎动脉狭窄而D S A诊断无狭窄的有6支(3.4%),彩色多普勒诊断无狭窄而D S A诊断有狭窄的有4支(2.2%);彩色多普勒超声判定狭窄程度高于DSA的有11支(6.3%)。彩色多普勒超声判定狭窄程度低于DSA的有8支(4.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动脉狭窄简单方便,敏感性高,可以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手段,若准确评价椎动脉狭窄的程度,则需要血管造影完成。

  • 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

    作者:王英梅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3月 ~2017年3月收治的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0例,先后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40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CDUS检查34例诊断为阳性,DSA检查35例诊断为阳性.2例CDUS检查提示DVT,但DSA未见血栓形成.以DSA检查方法为诊断标准,CDUS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1.42%(32/35),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二者进行Kappa一次性检验,其值为0.796>0.05.结论:超声检查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查,具有安全性高、费用低、操作方便,检查准确性高等特点.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作者:王颖颖;张伟成

    本文回顾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历史和现状,简介了DSA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介绍了图像配准方法及算法,并阐述了DSA设备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对DSA的优缺点作了一个整体的评价和展望.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的维护与维修探析

    作者:王洋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在血管和肿瘤临床诊治当中有着重要意义.由于该设备造价较高,如缺乏有效的维护,常见故障维修工作不到位,对于医院而言是一笔较大的成本开销.本文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的维护和维修问题进行探讨,分别就该设备的维护和维修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办法,以期为该设备的优化利用提供参考.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作者:李峻辉;宁亚功;彭仲杰;贺斌;成诗黔;栾晓文;张晓云;叶建红;王云华

    目的:评价髂内动脉介入治疗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选择髂内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灌注尿激酶、络泰、罂粟碱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64例.其中男98例,女66例;年龄7~71岁,平均44.2岁.结果:根据综合疗效评定标准:治愈26例,显效94例,有效3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93.9%.其中12例经治疗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值得一提的是,X线片改善表现与临床症状改善不一定一致.结论:选择髂内动脉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早期诊断和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本病疗效的关键.

  • 介入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血管造影术观察

    作者:童培建;何维英;季卫锋;郑文标;马镇川;肖鲁伟

    目的观察和分析89例(142髋)治疗前后的股骨头坏死的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旋股内动脉插管造影和灌注尿激酶、丹参和川芎嗪的基础上将骨髓基质干细胞灌注.结果①根据Atsumi,T股骨头坏死分期与血管造影上干骺动脉分型关系:股骨头坏死0期、1期和2期表现为股骨头内Ⅱ型血管为主,Ⅳ型和Ⅴ型血管较少;3期则Ⅱ型血管减少,而Ⅳ型和Ⅴ型血管增多;②股头坏死治疗前后与血管造影上干骺动脉分型关系:治疗前Ⅱ型血管占21.8%,治疗后Ⅱ型血管占9.1%且Ⅳ、Ⅴ血管明显增多;③股骨头坏死治疗前后与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的血管管径比为0.60±0.14,经治疗后旋股内动脉增粗,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的血管管径比增大为0.89±0.21.结论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与股骨头骨循环、股骨头骨血管变化有很大的关系,血管融通术加骨髓基质干细胞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值得进一步研究.

  • 中西药联合预防癌肿介入化疗所致消化道毒性的临床观察

    作者:韩照予;李素明;宋太民;马显振;张耀勇

    1996年4月~2000年4月,我们对癌肿介入化疗患者用中药联合大剂量胃复安及地塞米松预防顺铂为主的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100例,并与大剂量胃复安合用地塞米松组100例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选择晚期无手术指征而接受介入化疗的肿瘤患者200例,患者住院前均无呕吐及未用止吐药物,无腹部转移,无胃肠道梗阻及肿瘤本身或其他严重合并症导致呕吐可能者。肺癌和食管癌均经病理确诊,肝癌经B超和CT诊断,并经介入治疗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一步诊断。选择愿意口服中药者为观察组100例,男82例,女18例;年龄38~78岁,平均59岁;临床分期:Ⅲ期62例,Ⅳ期38例;肺癌36例,食管癌30例,肝癌34例;病理类型:食管癌均为鳞癌;肺癌中鳞癌29例,腺癌7例。选择不愿意口服中药者为对照组100例,男78例,女22例;年龄40~79

  • 一种可变系数的对数脑血管减影算法研究

    作者:欧阳丽蓉;邓振生;严昂

    目的 针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血管图像中非血管结构难以完全去除,严重干扰对血管分析与诊断的问题,本文寻求一种适用于脑血管DSA图像的减影方法.方法 根据X射线在人体组织中的吸收特性,提出一种可变系数的对数减影算法.该算法首先对造影前后的图像分别进行对数变换再相减,然后设计一个自适应的扩大系数,将对数减影后的图像进行灰度动态范围的扩大.结果 对源自临床的一个实际造影图像(蒙片和盈片)分别采用直接减影、一般的对数减影和本文的对数减影算法进行处理,三种方法中本文算法获得的图像非血管结构较少,对比度强.结论 实验结果证明,可变系数对数减影算法能有效消除或降低背景噪声,获得血管灰度一致、对比度较强的血管图像.

  • Philips Allura Xper FD1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伪影分析及排除

    作者:高述桥

    故障现象:Philips Allura xper FD10数字化血管机在投入使用后的前4年图像质量一直非常清晰,但之后显影图像下方突然会发白或黑,并伴有条纹,且故障的发生无规律,也未报错误代码,伪影产生的位置也不固定,先是出现在显示器的下方,继而是图像整个下方,到后仅剩右上方未累及.

  • 肝癌肝内血管系统三维重建及整合的X线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史跃;李玺;董生良;高从敬;罗中华;张南征;朱丽丽;张召辉;栾智勇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 muhislice spiral compute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 DCE MSCTA),以及肝内血管系统重建并与肝癌病灶进行整合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对16例肝癌患者采用上腹部3D DCE MSCTA扫描技术采集影像资料,经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和表面遮盖(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法重建肝内血管及肝癌病灶,并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 DSA)对照.结果:肝内血管与肿块关系:肝内血管系统主分支未见异常5例,由肝动脉发出供血动脉11例,肝内血管主干受压移位10例,其中门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3例.MIP法在显示重建血管级数方面高于SSD法,VR法显示图像的立体感优于MIP法和SSD法,3D DSA显示肝动脉及门静脉优于VR、MIP和SSD.结论:肝脏血管系统和肝癌病灶三维重建与整合技术可以较好的显示血管和病灶的立体解剖关系,有助于临床医生确定能否手术及手术的方式、范围.

  • 64层螺旋CT脑动脉瘤血管成像的应用研究

    作者:程英;蔡新琦;郑伟武;赵泽林;钟燕青;关计添;郭岳霖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7例患者全部进行了脑动脉CTA和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估CTA诊断脑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脑动脉CTA49例共有50个动脉瘤,而DSA检查51例发现52个动脉瘤.CTA诊断动脉瘤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96.08%,准确性96.5%,阴性预测值75%.结论:64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诊断动脉瘤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可以作为脑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方法,但仍有假阴性,不能完全取代DSA.

  • 块状型肝癌化疗栓塞后血液动力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作者:史跃;王安明;李玺;张召辉;朱丽丽;栾智勇;高从敬

    目的:探讨块状型肝癌化疗栓塞(TACE)后肝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1例肝右叶块状型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将微导管超选择至肿瘤的供血动脉,经栓塞-化疗-再栓塞后再次行DSA造影检查.TACE术前、术后两次造影条件相同,观察肿瘤区和非肿瘤区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51例中,肿瘤组织内动脉有增生或显著增生的血管网43例(84.3%),主瘤栓塞后DSA检出1~3个大小不等的次瘤34例(66.7%).TACE后,肿瘤区血管密度减小、非肿瘤区血管密度增大,肝固有动脉、肝右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管径增粗、血流量增多.结论:TACE后肝肿瘤区血流速度减慢,有利于化疗药物和栓塞剂的存留.主瘤栓塞后次瘤的发现,对于手术治疗的取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观察TACE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肿瘤综合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了有价值的临床信息.

  • 颈动脉夹层6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志;肖剑伟;黄宗青;刘洪涛;周国强;李慎茂

    目的:探讨颈动脉夹层(CAD)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2010年4月~2012年10月我科收治CAD患者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例,颈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多样,颈部疼痛是其常见首发症状.本组患者通过多模式影像学检查而确诊,临床采用内科抗凝治疗1例、支架血管成形术+抗凝治疗4例、溶栓+支架血管成形术+抗凝治疗1例,均痊愈出院.结论:颈动脉夹层是青年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对出现颈部疼痛的患者要警惕颈动脉夹层.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颈动脉夹层的金标准.对CAD的治疗应个体化,选择内科抗凝以及颈内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预后较好.

  • 大脑前动脉A1段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观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范锡印;王怀彬;付升旗;赵东方;苗莹莹

    目的 为临床选择颅内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取尸头标本20具,经双侧翼点入路显微解剖观测大脑前动脉A1段及其穿支血管.选取无病变的全脑DSA 100例,观测大脑前动脉A1段的走行及其穿支的开口部位.结果 显微解剖大脑前动脉A1段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3.55±1.43) mm、(2.43±0.37) mm,DSA血管造影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3.42±1.57) mm、(2.28 ±0.40) mm,显微解剖与DSA血管造影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A1段的穿支发自其后上壁,近侧段穿支数目(2.55±0.39)支,中间段(0.52±0.46)支,远侧段(1.12±0.11)支,近侧、中间、远侧段的穿支数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较女性的大脑前动脉A1段长、直径粗,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脑前动脉A1段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观测对临床选择颅内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避免血管支架阻塞穿支开口处,防止术后穿支供应区域缺血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Labbé静脉的显微解剖与影像学观察

    作者:邓雪飞;韩卉;陶伟;庞刚;刘坤鹏;刘斌;陈方宏;张铭

    目的 通过对Labbé静脉的显微解剖、影像学观察及其对照研究,为小脑幕上手术入路中Labbé静脉的保护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分别对30例(60侧)上矢状窦和颈内静脉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61例(110侧)包括36例(60侧)数字显影血管造影(DSA)静脉相和25例(50侧)计算机体层摄影静脉造影(CTV)图像进行观测.结果 Labbé静脉按其注入硬脑膜窦方式及在硬脑膜上注入点所在位置的不同,分为直接注入和间接注入2大组,以及横窦组、岩部组、小脑幕组和横窦上组4小组,小脑幕组和横窦上组Labbé静脉经脑膜静脉间接注入横窦;脑膜静脉走行在硬脑膜双层之间,长度为(10.0±7.2)mm,约1.7~23.6mm;各组静脉均分布在STP点的周围,距STP的距离为(16.8±10.2)mm,约0~40.1mm;DSA和CTV观测的结果与显微解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进行DSA或CTV检查有助于手术入路的设计--小脑幕上手术中,正中入路损伤Labbé静脉的机会小;但当影像学检查发现Labbé静脉离窦汇太近,或者脑膜静脉太长时,应重新设计手术入路.

  • 新西兰大白兔脑动脉系统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

    作者:李玉健;赵冬青;王科;沈张锋

    目的 研究新西兰大白兔脑动脉系统的特点,为建立兔脑血管疾病模型奠定基础.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方法,通过新西兰大白兔股动脉将微导管导入颈内动脉近端造影,分析新西兰大白兔脑动脉系统解剖.结果 颅内前后循环系统显影清楚;新西兰大白兔具有与人类相似的脑动脉系统.结论 超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有利于更好地显示兔脑前后动脉系统,新西兰大白兔脑动脉系统与人类相似,为建立兔脑动脉系统血管疾病模型提供较详细的影像学基础.

  • 新西兰大白兔脑静脉系统解剖

    作者:李玉健;赵冬青;沈张锋

    目的 探讨新西兰大白兔脑静脉系统解剖.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乳胶灌注方法,通过新西兰大白兔股动脉将微导管导入颈内动脉近端造影及经上腔静脉行乳胶灌注,分析新西兰大白兔脑静脉系统解剖.结果 新西兰大白兔具有与人类相似的脑静脉解剖.结论 新西兰大白兔脑静脉系统与人类相似,对脑静脉及静脉窦动物模型的制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胰体尾优势供血动脉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作者:吴志贤;蔡锦全;杨熙章;廖联明;罗芳;杨利;林宇宁;谭建明

    目的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方法,研究糖尿病患者胰体尾优势供血动脉的解剖特点,为临床胰腺介入治疗提供血管解剖依据.方法 糖尿病患者108例,男61例,女47例,于介入治疗手术室行胰体尾动脉造影.第一阶段进行腹腔干、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初步定位胰尾体部优势供血动脉,之后将导管直接置入目标动脉,行DSA,观察胰体尾显影情况.如置入失败,则采用脾动脉远端球囊堵塞近端造影的方法,对胰体尾进行显影.保存介入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造影显示,胰体尾优势供血动脉分别为胰背动脉(58.3%,63/108)、胰大动脉(13.9%,15/108)、胰背动脉联合胰大动脉(11.1%,12/108)、胰横动脉(14.8%,16/108)和其他(1.9%,2/108).优势动脉当中胰背动脉(共75例,胰背动脉单独63例,胰背联合胰大动脉12例)主要起源于脾动脉起始段(52.0%,39/75)、肝总动脉(21.3%,16/75)和肠系膜上动脉(24.0%,18/75)等;胰大动脉(共27例,胰背联合胰大动脉12例,胰大动脉单独15例)主要起源于脾动脉中段(96.3%,26/27);而胰横动脉主要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68.8%,11/16)和胰十二指肠动脉(31.2%,5/16)等.结论 胰体尾优势供血动脉的分布与起源存在较多变异情况,研究胰体尾部优势供血动脉有助于糖尿病患者胰腺介入治疗.

  • BP神经网络在肝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唐静波;龙学颖;刘彤;任力锋;曹觉;谢江平;彭健;张阳德

    目的 探讨利用BP神经网络对肝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计算机辅助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32例肝癌病例DSA影像资料,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计算机临床辅助诊断模型,然后把100个随机抽样测试样本(非病灶样本55个,病灶样本45个)输入模型验证诊断准确率.结果 肝癌计算机辅助诊断模型成功建立,100个随机抽样样本经模型分析,真阳性率为91%,真阴性率95%.结论 BP神经网络可应用于临床辅助肝癌DSA诊断.

1721 条记录 3/87 页 « 12345678...86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