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腺病毒载体转染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其成熟特性的影响

    作者:王永权;彭毅志;王强;王逸涛;游波

    目的 观察重组腺病毒载体AdEASY-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染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后,其表型特征及免疫学功能的变化,并探讨白细胞介素(IL)10对腺病毒转染诱导imDC成熟的抑制作用.方法 贴壁法分离人脐带血来源的单核细胞,利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诱导分化imDC.对照组为常规培养的imDC,转染组用AdEASY-EGFP转染imDC,IL-10组用IL-10处理转染后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成熟标志[CD86、CD83和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其刺激同种异体未致敏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腺病毒转染imDC后,转染组细胞成熟表型表达率分别为CD86:46±10、CD83:38±7、HLA-DR:82±10,均较对照组(10±7、8±3、68±8)显著上调,且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加强(SI>2.0).IL-10组处理的imDC上述表型表达率分别为CD86:8±5、CD83:9±3、HLA-DR:63±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也明显下降.结论 腺病毒能有效转染imDC,但在转染后有促进其成熟的趋势;用IL-10能有效抑制该成熟状态.

  • 人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的纯化鉴定及定向分化的研究

    作者:谢松涛;陈璧;陶克

    目的 检测CD133+血管内皮祖细胞(EPC)的细胞表面标志物,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脐血EPC,用EGM-2MV培养基[含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等具有诱导分化作用的细胞因子]进行体外培养.应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CD133+细胞的比例、原代EPC的生长曲线及生长特性.透射电镜查找Weibel-Palade小体.同时设计EPC裸鼠成瘤实验,观察瘤体生长及血管增生情况,以鉴定EPC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CD133+细胞在免疫磁珠分离前后的比例各为0.91%及85.52%.EPC原代培养时细胞形态正常、密度均匀,前3 d为相对抑制期,此后快速增殖,10 d后达80%~90%融合.EPC生长曲线显示,接种后5 d内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从第7天开始明显增加,第17天达高峰.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原代EPC贴壁后呈梭形,接种后7 d数量明显增加,呈克隆状生长.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膜伸出许多伪足丝,基底膜呈多层;细胞质内可见一种短棒状小体,含平行管状的内部结构,即Weibel-Palade小体,确定其为EPC.裸鼠成瘤实验可见EPC组肿瘤瘤体及血管数量大于或多于对照组;抗人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大量EPC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结论 本实验分离培养的CD133+细胞具有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即为EPC.裸鼠成瘤实验初步证明EPC参与血管重建,具有促进血管新生、加速缺血组织血管化的作用.

  • 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对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成熟特性的影响

    作者:王永权;彭毅志;王强;王逸涛;游波

    目的探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对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表型特征及免疫学功能的影响.方法贴壁法分离人脐血来源的单核细胞,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将其诱导分化为imDC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鉴定,并将其分为转染组和对照组.转染组将pEGFP-N1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imDC;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流式细胞仪检测此法的转染率和两组细胞表面分子[CD86、CD83、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等]的表达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imDC在转染前后刺激未致敏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人脐血来源的imDC形态结构和表面标志符合文献报道的典型特征.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转染率约在10%左右.转染组CD86、CD83和HLA-DR的表达率分别为(12±6)%、(8.6±2.3)%和(71±7)%;对照组分别为(13±6)%、(9.1±3.8)%和(7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LR提示imDC转染后其免疫刺激功能较转染前无明显变化(P>0.05),刺激指数<2.结论脂质体介导转染imDC后不影响其成熟特性,但转染率不高.

  •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肿瘤化疗病人骨髓功能的影响

    作者:安永恒;周仁祥;张国俊;蔡德华;于洪升;刘希光

    ①目的探讨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因化疗所致骨髓功能抑制的恶性肿瘤病人骨髓造血功能重建的临床意义.②方法从健康人脐血中纯化制备造血干细胞,每例病人每天静脉输注2×109个造血干细胞,连续5d.以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进行疗效评价.③结果治疗前白细胞计数为(2.78±1.72)×109/L,治疗后第7天为(4.55±1.01)×109/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18.50,q=6.95,P<0.01);治疗前血红蛋白含量为(121.56±11.27)g/L,治疗后第14天为(130.72±12.58)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F=14.02,q=4.90,P<0.01),且治疗后第21天比治疗后第7天增高(F=14.02,q=6.26,P<0.01);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为(192.38±18.21)×109/L,治疗后第21天为(201. 57±17.86)×109/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F=9.01,q=3.99,P<0.01).④结论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重建或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有一定疗效.提升白细胞速度较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为快.

  • 足月新生儿脐血Th1-Th2功能平衡的研究

    作者:姜红;张秋业;王树杰;董增义

    ①目的观察足月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Th1-Th2的功能状态.②方法用ELISA法,检测24例足月新生儿CBMC体外经植物血凝素P(PHA-P)刺激,培养48 h,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含量,并与15例正常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检测结果进行对照.③结果新生儿CBMC经PHA-P诱导产生IFN-γ,IL-4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儿童组,差异有显著性(t=10.487,4.097,P均<0.01);IFN-γ/IL-4比值也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显著性(t=2.102,P<0.05).④结论新生儿时期Th1和Th2细胞功能明显低下,并呈现低水平的Th2相对优势状态.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表面标志检测

    作者:冯凯;肖漓;马锡慧;高钰;孔祥瑞

    目的 探讨体外分离培养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方法,并检测hUCMSC的表面标志.方法 分离脐带华通胶(Wharton's jelly),将其剪碎后利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获得hUCMSC,生长至一定密度后进行传代,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hUCMSC表面标志.结果 由人脐带华通胶可方便、有效地获得hUCMSC,其体外生长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并可稳定增殖和传代.hUCMSC表面标志CD29、CD44、CD105高表达,而表面标志CD45、CD34、HLA-DR、HLA-G、CD80、CD86不表达.结论 利用人脐带华通胶组织块培养可有效获得hUCMSC,为组织工程提供丰富的细胞来源.

  • 脐带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优化条件的研究

    作者:张宇明;江黎明;熊丹;李庆华;杨志刚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细胞饲养层、不同刺激因子、脐血CD+34细胞的纯度和含量等因素对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扩增的影响,以筛选其体外扩增的优化方案.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通过MTT法、细胞计数法及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脐血CD+34细胞的增生情况;并采用以上方法及半固体培养体系对该细胞优化条件下的增生情况及集落形成能力进行检测.结果 优化条件下脐血CD+34细胞增生10倍,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倍(P<0.01),集落形成(CFU-C 36.67±6.11)也较对照组强(CFU-C16.33±1.53)(P<0.01).结论 该培养系统能促进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并能较好保持脐血CD+34细胞的干细胞性质.

  • 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对脐血AC133+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

    作者:马艳萍;马兰;赵邵懂;任华;王俊兰;杨林花

    目的 探讨了趋化因子即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SDF-1)在脐血AC133+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方法 用跨膜迁移(Transwell)实验来确定SDF-1佳趋化浓度,并评价SDF-1佳趋化浓度条件下细胞迁移率.结果 随着SDF-1浓度增加,新鲜脐血AC133+细胞迁移率升高,但SDF-1浓度达到150 ng/ml时迁移率趋于平稳;当CXCR4阻断型抗体作用后,迁移率与未加SDF-1组无差异.结论 通过Transwell Plate可以有效地模拟细胞穿越内皮现象.随着趋化因子SDF-1浓度的增高,迁移率递增,但当SDF-1浓度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趋化率达稳定,继续增高SDF-1浓度,细胞迁移率变化不显著,应用CXCR4阻断抗体后AC133+细胞迁移率与未加SDF-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脐血单个核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

    作者:袁瑞兰;马艳萍

    目的 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黏附作用的影响,揭示SDF-1和干细胞归巢的相关性,从而为基础研究以及临床上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依据.方法 从脐血中分离出MNC,用纤连蛋白包被法和MTT法检测在不同浓度SDF-1下的黏附率;然后,体外培养MNC,分别在第0、4 7、10、14天收集细胞进行黏附率检测,同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VLA-4表达量.结果 SDF-1质量浓度分别为50、100、150、200、250 ng/nd时,新鲜脐血MNC黏附率分别为(110.2±2.10)%、(128.3±2.09)%、(141.6±2.62)%、(160.8±3.84)%、(162.3±3.60)%、(165.4±2.73)%、(165.1±2.33)%.体外培养MNC第0、4 7 10、14天,黏附分子VLA-4表达量分别为26.37±4.35、40.67±3.59、25.99±4.72、22.82±3.75、17.29±2.49,MNC黏附率分别为(160.2±6.38)%、(194.6±6.09)%、(147.5±6.86)%、(144.7±4.96)%、(118.1±3.64)%.细胞黏附率与VLA-4表达量之间相关系数为0.826.结论 随着SDF-1浓度的增高,MNC黏附率递增,但当SDF-1浓度达到100 ng/ml,细胞黏附率达稳定,继续增高SDF-1浓度,细胞黏附率变化不显著.体外培养初期VLA-4的表达和MNC黏附率均有所升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又都逐渐降低.MNC黏附率与VLA-4表达量间存在正相关.

349 条记录 18/18 页 « 12...10111213141516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