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组人脱氧核糖核酸酶抑制冻存复苏后脐血造血干细胞凝集

    作者:何吉;秦斐;朱发明;刘晋辉;陈舒;戴兵;项盈;严力行

    目的 探讨重组人脱氧核糖核酸酶(rhDNase)抑制冻存复苏脐血干细胞微凝集及凝块形成的作用.方法 分别将冻存2周、1个月、2个月、半年、1年及2年的脐血干细胞进行复苏,然后用不同浓度(终浓度分别为0、1、5、8、10、20及50 U/ml)的rhDNase缓冲液进行洗涤,在显微镜下观察凝块及微凝集的形成情况.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细胞,分别经10 U/ml和50 U/ml的rhDNase缓冲液处理,采用免疫荧光直接四色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细胞表面CD54、CD11a、CD62L的表达;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细胞回收率,台盼蓝着色法判断细胞活性,分析10 U/mlrhDNase缓冲液洗涤对复苏脐血细胞回收率、细胞活性及凝集率的影响.结果 复苏的脐血干细胞经0、1、5、8 U/ml的rhDNase缓冲液洗涤后仍有不同程度的凝集;经浓度为10、20、50 U/ml的rhDNase缓冲液处理后,没有出现凝块和微凝集.经10 U/ml及50 U/ml的rhDNase处理后,CD34+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无明显改变,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10 U/ml的rhDNase缓冲液洗涤后,干细胞回收率有所下降(P<0.05),但对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未经洗涤的脐血均有凝集,而洗后均无凝集.结论 浓度为10 U/ml的rhDNase足以抑制复苏后脐血干细胞凝块和微凝集的形成,且不影响脐血干细胞的活性及粘附分子的表达.

  • 胎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卒中大鼠的治疗作用

    作者:黄志伟;鞠秀丽;魏欣冰;侯怀水;时庆;李栋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可从人骨髓、外周血、肌肉、胎肝、脐带血中分离获得的非造血干细胞,能分化成脂肪细胞、成骨细胞、神经元和肝细胞等多胚层组织细胞.本研究试图经尾静脉注射胎血MSCs给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大鼠,探讨其在脑内存活、迁徙、分化情况及其对神经功能改善的可能作用.报告如下:

  • 可溶性CD40L联合其他造血细胞生长因子体外扩增人脐血CD34+细胞

    作者:黄海雯;傅晋翔;李军;於葛华;陈萍;张学光

    目的研究可溶性CD40L(sCD40L)对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和集落形成的影响.方法用磁珠阳性分离纯化法分离脐血CD34+细胞;用造血干细胞体外悬浮培养、集落形成实验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方法,观察应用sCD40L对脐血造血干细胞扩增、CD34+细胞增殖及造血集落形成的影响.结果 sCD40L能显著增强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3(IL-3)、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脐血干细胞总数和CD34+细胞的扩增作用,并能促进造血集落,尤其是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的形成.sCD40L联合其他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对脐血CD34+细胞的扩增作用在培养的第7 d显著,当sCD40L浓度为40 μg/L时,CD34+细胞的扩增倍数达8.23±1.26.结论 sCD40L与SCF、IL-3、EPO、GM-CSF联合应用,对人脐血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更为有效.

  • 人骨髓基质细胞支持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

    作者:王彩霞;毛平;林秀梅;杜庆华

    目的探讨人骨髓基质细胞(HBMSC)对脐血(CB)单个核细胞(MNC)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及寻找佳的收获时机.方法将从CB标本中分离出的MNC接种于已建立的无血清培养体系(含或不含HBMSC及细胞因子支持),在0、6、10及14 d检测MNC数、CD34+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结果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各时间点相同条件下,有HBMSC层支持组的各项测量指标均较其他组高(P<0.05),其中HBMSC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组扩增效果佳.体外培养6~10d时,以上各项指标基本上达到高值.结论HBMSC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能实现CB在体外的有效扩增,此体系可能是扩增造血干、祖细胞的较理想方案.体外培养6~10 d是收获的佳时间.

  • 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体系促进人脐血CD133+细胞的体外扩增

    作者:郝思国;孙关林;邬维礼;吴英理

    目的探讨来自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的基质细胞层建立的扩增体系体外扩增人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白血病患者缓解期骨髓基质细胞,结合造血细胞生长因子体外扩增人脐带血CD133+细胞(实验组),对扩增细胞的免疫表型、集落形成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动态观察,并与单独应用造血细胞生长因子的常规扩增(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基质细胞层上接种的细胞易于收集;实验组在扩增各时间点的有核细胞数(NC)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有核细胞中CD34+细胞、CD133+细胞、CD34+CD38-细胞以及CD34+CD133+细胞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扩增各时间点有核细胞各种集落的种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核细胞、CD34+细胞、CD133+细胞、CD34+CD38-细胞以及细胞集落的扩增倍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含有基质细胞的扩增培养体系,不仅可以加速人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扩增,而且可以延缓造血干/祖细胞的分化.

  • 无血缘关系脐血细胞移植治疗小儿恶性淋巴瘤一例

    作者:李桂芳;王学之;翟群;甘戈;骆益宙;廖辉;温宏升;江志生

    目的探讨无血缘关系脐血细胞移植治疗小儿恶性淋巴瘤的有效性、可行性.方法对一患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的女性患儿施行无血缘关系、HLA不全相合、ABO血型不合的脐血细胞移植.术前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120mg/kg,足叶乙甙18mg/kg,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2.5mg*kg-1*d-1×3d,全身放疗8Gy.共移植脐血有核细胞3.33×107/kg(52ml).结果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获得重建,移植后33d,中性粒细胞>0.5×109/L,34d时血小板>20×109/L,57d时受者的血型由O型转变为供者的A型,DNA指纹图显示患儿的基因与供者一致.术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一度下降,2个月后恢复到术前水平.甲胎蛋白(AFP)术后升高,6个月后恢复正常.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下降,7个月后恢复正常水平.目前患者已无病存活18个月,正常上学.结论脐血是造血干细胞的良好来源,小儿无血缘关系脐血细胞移植有可能替代无关供者骨髓移植.

  • IL-15对脐血单个核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作者:黄娟;邹典定;张渝侯;赵东赤

    目的:探讨IL-15对脐血单个核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分别检测静止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对K562的杀伤活性、经不同浓度的IL-15及不同效靶比条件下激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抗瘤活性并与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较.结果:静止脐血单个核细胞对K562的杀伤活性显著低于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IL-15活化后脐血单个核细胞抗瘤活性显著增强,可达成人水平.本实验中IL-15活化脐血单个核细胞抗肿瘤活性的佳效靶比为条件为24 h,效靶比为40∶1,佳浓度为50 ng/ml.结论:IL-15在ng水平便能显著提高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抗肿瘤效应,为今后优选IL-15活化脐血进行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rIL-15 胎血
  • 脐血细胞因子水平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

    作者:金雅磊;王雪琴;余立平;张渝侯

    目的:研究脐血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新生儿宫内或产时感染所致败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了72例脐血清,其中正常脐血清52例,败血症20例。结果:正常脐血组IL-6:中位数0.024 ng/ml(范围0.0221~0.0531 ng/ml)、TNF-α中位数1.12 ng/ml(范围0.10~3.85 ng/ml);败血症组IL-6:中位数0.173 ng/ml(范围0.0266~1.2589 ng/ml)、TNF-α中位数5.61 ng/ml(范围0.65~12.60 ng/ml);经秩和检验,正常脐血组IL-6、TNF-α与败血症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脐血IL-6、TNF-α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指标,且IL-6比TNF-α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 脐血CD3AK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何秉燕;朱芮;李小明;张渝侯

    目的:探讨脐血CD3AK细胞诱导K562、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用细胞形态学观察、DNA琼脂糖电泳、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K562、HL-60细胞。结果:K562细胞自然凋亡率(3.50±0.97)%,脐血CD3AK诱导的K562细胞凋亡率(27.40±4.64)%;HL-60细胞自然凋亡率(4.10±1.10)%,脐血CD3AK诱导的HL-60细胞凋亡率(21.10±3.82)%,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脐血CD3AK细胞能诱导K562、HL-60细胞凋亡,而且诱导K562凋亡的能力更强。

  • 不同的冻存方法对脐血CD34+细胞的影响

    作者:谢燕;敖述斌;夏虹;高清平;李秀珍

    目的:研究不同冻存方法对脐血CD34+细胞的影响,探讨脐血CD34+细胞先分离后冻存的可能性,以寻找脐血保存的更好方法。方法:对31份脐血采用全脐血直接冻存,分离为单个核细胞冻存,和分离为CD34+细胞冻存,3种不同的冻存方法;用造血祖细胞培养技术、活细胞染色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等方法研究冻存前后脐血造血祖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冻存后细胞活度下降,集落形成率下降,以全脐血冻存组为甚;CD34+CD38-比例冻存后增高。结论:先分离后冻存法可行,且具有减小冻存体积,对造血祖细胞损伤较小的特点;早期造血祖细胞可能更能耐受冻存处理。

    关键词: 胎血 冷冻 CD34+
  • 体外培养与扩增对脐血CD34+细胞及HLA抗原表达的影响

    作者:胡丽华;余忠清;张青;乐道利;韩敏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脐血细胞体外培养与扩增前后CD34+细胞的比例以及HLA抗原的表达.结果表明:脐血CD34+细胞的百分比以及HLA抗原的表达于体外培养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在细胞因子的联合作用下,经一定时间的扩增后,CD34+细胞百分比下降(P<0.01),HLA抗原的表达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提示:体外扩增对脐血CD34 +细胞的比例以及HLA抗原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而未加细胞因子的体外直接培养则不产生明显影响.

  • 脐血血气分析、C反应蛋白检测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谭峰云

    【目的】探讨脐血血气分析、C反应蛋白(CRP)及脑损伤在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窒息新生儿60例,其中轻度窒息组36例,重度窒息组24例,选择同期在本院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新生儿抽取脐动脉血肝素抗凝行血气分析检测;另抽取股静脉血检测C反应蛋白含量;以缺血缺氧性脑病、死亡的发生率评估各组患儿的预后。【结果】轻度、重度窒息组患儿脐动脉血 pH、动脉氧分压(PaO2)显著降低,而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剩余碱(BE)负值及股静脉血浆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轻度、重度两组患儿比较,窒息程度越重,变化越显著( P<0.05);缺血缺氧性脑病和死亡病例的发生率与窒息程度相关,与轻度窒息组相比,重度窒息组发生率显著升高( 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程度与脐动脉酸碱平衡紊乱、缺血缺氧性脑病病情密切相关,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和预后可结合Apgar评分、脐血血气分析、血浆CRP综合评价。

  • 短长骨畸形胎儿脐血 BALP 、IGF-1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徐静;范舒舒;许红雁;黄笑英;李小红

    [目的]探讨脐血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和活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血清钙、血清磷与胎儿短长骨畸形的关系。[方法]选择短长骨畸形胎儿19例(观察组),正常胎儿26例(对照组),检测两组胎儿脐血BALP水平和活性及脐血IGF-1、血清钙和磷水平并比较。[结果]观察组BALP水平、血清磷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钙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两组BALP活性、IGF-1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05);BALP水平与血磷呈正相关( r =0.343,P<0.05)。[结论]短长骨畸形胎儿的钙磷代谢出现异常,BALP水平降低可能是胎儿短长骨畸形的影响因素。

  • 脐带血CD34+细胞免疫磁珠分选及其意义

    作者:刘竞争;王前;郑磊;熊石龙

    [目的]探讨免疫磁珠分选CD34+细胞及脐血中CD34+细胞含量的意义.[方法]脐血中分离单核细胞后,采用EasySep正选人CD34+免疫磁珠分选CD34+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分选前后CD34细胞的纯度.[结果]分选前MNC中CD34+细胞纯度为(1.14士0.71)%,分选后CD34+细胞纯度达到(91.55士4.11)%.[结论]脐血作为CD347造血干/祖细胞的来源以及免疫磁珠方法在获得高纯度CD34+细胞中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磁石 抗原 CD34 胎血
  • 人脐血两种类型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分化研究

    作者:何晋;谢秀梅;方叶青;陈晓彬;刘静

    [目的]研究人脐带血中两种类型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分化特征.[方法]采用6%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分离脐带血中单个核细胞,在含有VEGF和bFGF的培养基中培养.通过形态学、免疫荧光、RT-PCR和流式细胞分析细胞的生长特点和生物学特征.[结果]贴壁细胞分成两种类型的细胞,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早期内皮祖细胞的形态从小的圆形细胞变成以集落为中心,周围呈发芽式向外生长的细胞群,晚期内皮祖细胞形成典型的"铺路石样".摄取DiI-acLDL及通过FITC-UEA-I染色初步鉴定内皮祖细胞.RT-PCR提示不同时间点内皮特异性基因表达变化,流式细胞分析不同时间点AC133、CD34、KDR的变化.[结论]在人的脐带血中获得两种类型的EPCs,为进一步研究EPCs提供实验基础.

    关键词: 干细胞 胎血
  • 脐血炎症因子及IgE检测对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胡诤贇;洪建国

    [目的]探讨脐血中炎性因子及IgE水平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9月于本院出生的180例新生儿脐血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白介素-4(IL-4)IL-18、IgE水平.婴儿出生后24个月随访,记录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发生情况.建立Logisitic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脐血IL-4、IL-18、IgE水平预测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价值.[结果]180例患儿中9例失访,171例完成2年随访,其中27例出现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占15.79%.以出现喘息性疾病患儿作为喘息性疾病组,其余作为对照组,喘息性疾病组IL-4、IL-18、IgE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IgE与IL-4、IL-18均呈正相关关系(r=0.608、0.753,P<0.05),IL-4与IL-18呈正相关关系(r=0.715,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脐血IL-4、IL-18、IgE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密切相关,ROC曲线显示脐血IL-4、IL-18、IgE联合诊断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时AUC值高于单一检测.[结论]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患儿脐血IL-4、IL-18、IgE水平升高,三者联合检测可用于预测婴幼儿喘息性疾病.

  • 长沙地区434例新生儿脐血HSV血清学检查调查分析

    作者:汤建萍;杨于嘉;树叶;韦祝;聂波丽

    [目的]调查长沙地区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HSV)先天感染的发病率和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长沙地区四所医院同一时间段内出生的434例新生儿脐血中HSV-1和HSV-2的IgG和IgM抗体,并与其出生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434名新生儿中,HSV血清阳性率5.76%,均为IgG 阳性,其中HSV1-IgG阳性率3.92%;HSV2-IgG阳性率1.84%.同时发现 母亲有多次妊娠史的新生儿HSV血清阳性率比孕1产1的新生儿高;出生时Apgar评分<7分的新生儿HSV2-IgG血清阳性率比7~10分者高.[结论]长沙地区新生儿脐血HSV血清阳性率为5.76%.

  •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护理体会

    作者:何艳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开展的23例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过程中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结果]通过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的医护患配合,术后周密的护理,出院指导等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23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围手术期成功率达100%.[结论]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过程中,护士的充分准备、医护患间的良好沟通与配合以及健康教育和指导是脐血干细胞移植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 混合脐血血浆对白血病HL-60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

    作者:胡国瑜;袁朝辉;张玲

    脐血血浆中富含造血细胞生长因子[1],目前临床上已应用这一特性采用脐血输注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研究采用MTT 法及半固体培养方法,观察混合脐血血浆抑制白血病细胞株(HL 60细胞)的生长及其集落形成的能力,为临床上应用脐血输注治疗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提供实验依据.

  • 胎儿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远林;陶光实;蒋春洁;秦立新;张仁生;唐亚梅

    目的探讨胎儿宫内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感染的实验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156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的母血和产后婴儿脐血及婴儿外周血的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V-M)和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156例HD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脐血和婴儿外周血HBsAg的检出率为8 3%(13/156)、6.4(10/156),HBeAg检出率分别为7.1%(11/156)、5.1%(8/156),母血、脐血、婴儿外周血HBV 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6.5%(57/156)、28.2%(44/156)、23.7%(37/156);57例HBV DNA阳性孕妇血病毒含量(拷贝数/ml的对数值)为7.34±2.28,37例阳性婴儿外周血HBV DNA含量为6.08±0.96;与婴儿外周血检测结果相比较,脐血中HBsag、HBeAg的阳性率不仅存在23.1%和37.5%的假阳性,HBV DNA也存在16.7%(7/42)的假阳性;在HBeAg或HBV DNA阳性孕妇中,婴儿外周血HBV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73.8%(31/42)、64.9%(37/57),显著高于HBeAg或HBV DNA阴性者5.3%(6/114),(P<0.01):婴儿外周血中HBV DNA阳性率随孕妇HBVDNA含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0.005),其HBV DNA的含量与母血呈正相关,(r=0.39).结论婴儿脐血HBV检测是诊断胎儿宫内HBV感染的筛选指标,而婴儿外周血的检测才具有确诊意义;HBV DNA定量检测是胎儿宫内HBV感染和感染程度为直接、敏感的诊断方法;孕妇HBeAg、HBV DNA阳性是胎儿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

349 条记录 14/18 页 « 12...10111213141516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