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徐启桓;舒欣;陈禄彪;张卡;李刚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特征异同.方法 随机选取慢性乙肝患者354例,其中HBeAg阳性组124例,HBeAg阴性组230例,对两组的人口学、生化学、病毒学及诊断分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①与HBeAg阳性组比较,HBeAg阴性组患者年龄较大(P=0.000),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比例较低(P:0.007和0.014),重型肝炎发生率较高(P=0.008).②HBeAg阴性组的ALT、ALB、PTA及HBV DNA载量对数值低于HBeAg阳性组(P=0.035,0.002,0.000和0.000),但TBil水平高于HBeAg阳性组(P=0.003);两组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2).③HSeAs阴性组在高病毒载量组(HBV DNA105拷贝/m1)的比例低于HBeAg阳性组(37.4%VS55.6%,P=0.001).结论 HBeAg阴性患者与HBeAg阳性患者相比存在年龄偏大和HBV DNA水平较低等特征,HBeAg阴性乙肝患者的病情有时反而可能较重.

  • HBsAg携带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模式分析

    作者:刘磊;刘新启

    目的 了解人群中男性、女性的HBsAg携带率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模式.方法 从健康体检人员30823人筛选出HBsAg携带者1913人,用ELISA法进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男女携带者根据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处理,对男性、女性HBsAg携带率进行x<'2>检验.结果 经x<'2>检验,男性HBsAg携带率(6.44%)高于女性(5.13%),P<0.005,x<'2>=13.31;作为常见模式"135"(HBsAg、HBeAg、抗-HBc阳性)、"145"(HBsAg、抗-HBe、抗-HBc阳性)、"15"(HBsAg、抗-HBc阳性)所占百分比为9.3%、65.6%、23.6%;男、女HBsAg携带者30-39岁年龄组乙肝"135"模式比例均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 人群中男性,女性在HBV感染后的转归有所不同;各年龄段HBsAg携带者均以乙肝"145"模式为主.

  • MEIA法与ELISA法检测26例血清HBsAg和HBeAg的比较

    作者:李梦华

    目的:比较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的差异.方法:选择26例经ELISA法检测已确定乙肝五项中HBsAg阴性而HBeAg和HBcAb阳性(其中7例HBsAb阳性)的患者血清,应用MEIA法再次检测乙肝五项.结果:MEIA法检测结果显示,21例患者血清HBsAg呈现阳性(其中6例HBsAb阳性),1例患者皿清HBsAg仍呈现阴性(其HBsAb阳性),4例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均呈现阴性.结论:MEIA法可减少假阴性、假阳性的发生,优于ELISA法.

  • 母婴传播慢性HBV携带者病程及HBV血清标志物分析

    作者:林应青

    目的:探讨母婴传播的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病程的变化情况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的表达.方法:对62例母婴传播的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连续10 a~13 a监测其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62例对象中,47例未经任何治疗者在13年中有3例出现ALT升高,3例HBVM模式发生改变.15例经抗病毒治疗者有7例出现ALT升高,只有2例HBVM模式发生改变.结论:经母婴传播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没有出现明显的三个临床阶段,其乙型肝炎e抗原转换率只有8.1%,对其进行抗病毒治疗反而引起肝细胞破坏.

  •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对小鼠脾脏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作者:李雪峰;张影;王琳;徐娇;张勇

    目的 探讨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对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CD11c+m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磁珠分选技术获得BALB/c小鼠脾脏CD1 1c+ mDC和CD4+T淋巴细胞.在CD11c+mDC中加入不同浓度的MBL(2.5~20 μg/mL)刺激,以不加MBL的细胞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12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40、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用MTT法测定CD11c+mDC刺激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4和IFN-γ水平.结果 MBL显著增强CD11c+mDC表面分子CD40、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和IL-12的分泌,促进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抗原递呈能力,诱导CD4+T向TH1反应分化.结论 MBL能够有效刺激CD11c+mDC的活化,诱导CD4+T淋巴细胞向TH1反应分化.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白血病发病相关性分析

    作者:孙畅;张桂英

    大量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广泛的病毒学研究显示,至少15%的人类恶性肿瘤与某些病毒的感染关系密切[1-3].研究显示病毒可通过刺激宿主细胞持续性分裂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而使机体发生肿瘤[4-5].

  • 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人体免疫效果研究

    作者:陆予云;刘巧

    [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对219名HBV感染阴性卫校学生按0、1、6方案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后7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48个月不同时间取静脉血,采用RIA法、ELISA法分别检测抗-HBs和HBsAg.同时与162名HBV感染阴性学生比较HBV感染率.[结果]全程免疫后,219人中200人抗-HBs>10mlU/ml,接种疫苗后4年中219人HBV感染率为1.37%(3/219).未接种疫苗组162人HBV感染率为6.17%(10/162).[结论]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有较好的免疫效果,抗-HBs阳转率可达91.32%.与对照组比较,接种疫苗组HBV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差异显著性.因此,认为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源性和保护性免疫效果,可用于替代乙肝血源疫苗广泛使用.

  • 吉林市区1999年、2001年健康人群体检中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调查

    作者:匡荣梅;中国英;韩喜艳

    对吉林市区1999年、2001年从业人员健康人群在体检前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至少一年的人群进行调查,通过此类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sAg、HBeAg阳性率,来观察实行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的效果.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吉林市区从业人员进行HBsAg、HBeAg筛查.1999年健康人群体检为7854人,其中HBsAg阳性为239人,阳性率为3.04%.2001年健康人群体检为8305人,其中HBsAg阳性为209人,阳性率为2.52%.HBsAg阳性率低于全国的HBsAg阳性率,计划免疫实施取得一定的效果.其中HBsAg阳性的人中,HBeAg的阳性率在年轻人中占较大比重.

  • 乙型肝炎病毒前C/C区基因变异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国荣;杨小娟;唐震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C区基因的一级结构及其变异特点.探讨前C区1896位基因突变与血清标志物,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收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388份,进行前C/C区基因测序,HBV标志物、HBV DNA、ALT、AST测定.结果:HBV A1896突变毒株158例,A1899突变毒株57例.C区变异大部分集中在第5、27、60位氨基酸的序列中.结论:A1896突变与HBeAg分泌障碍有关.A1896突变可加重肝脏损害.

  • 应用蛋白芯片技术研究乙肝病毒所致慢性肝病中医证型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作者:林巧;刘晋洪;钟旬华;万学信;刘腊香;聂广;杨大国

    目的: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探究HBV导致的慢性肝病患者血清IL-2、IFN-γ、IL-4、TNF-α、sICAM-1、TGF-β1、TIMP-1等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构建细胞因子蛋白芯片,对健康人群、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7种细胞因子进行检测.结果: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证型IL-2水平较正常组不同程度降低;湿热中阻型患者IL-4浓度为(86.43±19.24)pg/ml,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余证型患者IL-4水平均显著升高;各证型组患者的TNF-α、TGF-β1、sICAM-1、TIMP-1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以湿热中阻型患者的TNF-α上升幅度大,TGF-β1、sICAM-1及TIMP-1则以瘀血阻络型患者的升高明显;肝郁脾虚及湿热中阻型患者血清IFN-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另外3种证型患者血清IFN-γ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组.②肝硬化除湿热内蕴型患者血清IFN-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余各证型患者血清7种细胞因子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血瘀证3型患者的IL-2水平显著低于肝气郁结型,而IL-4、TNF-α水平较肝气郁结型不同程度升高;TGF-β1、sICAM-1在湿热内蕴型水平低;肝气郁结型患者的TIMP-1浓度为(167.88±14.21)ng/ml,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湿热内蕴型患者IFN-γ浓度与肝气郁结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其余证型均低于肝气郁结型.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细胞因子有一定相关性,将细胞因子纳入HBV所致慢性肝病患者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有利于提高中医辨证的精确性和规范性.

  • 乙肝病毒基因型与干扰素近期疗效探讨

    作者:王平;田德英;张东绅;周文斌

    目的:探讨HBV基因型与干扰素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分析240例HBV DNA阳性的患者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干扰素近期疗效.结果:240例HBV感染者中HBV基因B型144例,占60.0%,C型90例,占37.5%,B、C混合型6例,占2.5%;干扰素的疗效以B型为高.结论:干扰素近期疗效以HBV基因型B型为好.

  • 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比较

    作者:徐勇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ADV)与替比夫定(LDT)初始联合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找到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用药组和单独用药组,联合用药组服用阿德福韦酯及替比夫定,单独用药组服用恩替卡韦,每组43例,治疗疗程为48周,记录不同时间两组肝功能、肾功能、出凝血时间、HBV DNA定量的变化、CTP评分和MELD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联合治疗组和单药组在治疗第24周、48周时ALT复常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4周、48周时,HBeAg阴转例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4周、48周时,两组HBV DNA低于检测值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DT与ADV初始联合更适用于临床,且联合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单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 小干扰RNA(siRNA)对小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汪光蓉;张国元;杨健;唐中;唐恩洁;朱道银

    目的 建立小鼠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观察小干臨NA(siRNA)对小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水动力学方法,向小鼠尾静脉注射1.5倍的HBV真核表达质粒pHBV1.5建立小鼠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明确感染后,再将其与针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的siRNA表达载体(psiHBV4)共注射,于注射后第6天取血测血清HBsAg,HBeAg(MEIA),通过RT-PCR检测肝组织HBV C区mRNA转录子的水平.同时设立PBS对照组,空载体对照组和无关干扰对照组.结果 注射后第6天血清中HBsAg,HBeAg在pHBV1.5感染组中高表达.psiHBV4干扰组中HBeAg的表达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与感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RT-PCR显示肝内HBV C mRNA水平亦明显降低.而无关干扰对照组则无相应的干扰作用.结论 RNAi能特异,高效的抑制小鼠体内HBV的复制和表达,同时通过水动力学方法,成功建立了小鼠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奠定了基础.

  • 胎儿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远林;陶光实;蒋春洁;秦立新;张仁生;唐亚梅

    目的探讨胎儿宫内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感染的实验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156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的母血和产后婴儿脐血及婴儿外周血的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V-M)和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156例HD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脐血和婴儿外周血HBsAg的检出率为8 3%(13/156)、6.4(10/156),HBeAg检出率分别为7.1%(11/156)、5.1%(8/156),母血、脐血、婴儿外周血HBV 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6.5%(57/156)、28.2%(44/156)、23.7%(37/156);57例HBV DNA阳性孕妇血病毒含量(拷贝数/ml的对数值)为7.34±2.28,37例阳性婴儿外周血HBV DNA含量为6.08±0.96;与婴儿外周血检测结果相比较,脐血中HBsag、HBeAg的阳性率不仅存在23.1%和37.5%的假阳性,HBV DNA也存在16.7%(7/42)的假阳性;在HBeAg或HBV DNA阳性孕妇中,婴儿外周血HBV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73.8%(31/42)、64.9%(37/57),显著高于HBeAg或HBV DNA阴性者5.3%(6/114),(P<0.01):婴儿外周血中HBV DNA阳性率随孕妇HBVDNA含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0.005),其HBV DNA的含量与母血呈正相关,(r=0.39).结论婴儿脐血HBV检测是诊断胎儿宫内HBV感染的筛选指标,而婴儿外周血的检测才具有确诊意义;HBV DNA定量检测是胎儿宫内HBV感染和感染程度为直接、敏感的诊断方法;孕妇HBeAg、HBV DNA阳性是胎儿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

  • 基因乙肝疫苗人体免疫效果分析

    作者:卢崇南;邓海燕

    目的深入了解基因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对1760名HBsAg阴性的人群按0、1、6方案接种国产基因乙肝疫苗,接种6个月后取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HBsAb和HBsAg.结果全程免疫后,在HBsAg阴性者(1760人)中,检出HBsAb1275人,总检出率为72.4%(1275/1760).结论10~19岁年龄组的人群HBsAb阳转率高,50岁以上的人群HBsAb阳转率低,因此,认为国产基因乙肝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源性和保护性免疫效果,可用于替代乙肝血源疫苗广泛使用,HBsAb阳转率与年龄有关.

  • 庚型肝炎病毒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影响

    作者:曹阳;冼超

    目的:探讨庚型肝炎病毒(HGV)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RT-nPCR)对150例经血清免疫学检查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GV-RNA检测,其中70例接受赛若金治疗.将他们分为单独HBV感染组及HBV、HGV重叠感染组进行临床特征、ALT值、HBV-DNA含量及HBV对赛若金疗效反应的对照研究.结果:150例慢性乙型肝炎中HGV-RNA阳性16例(10.67%),两组在临床特征、ALT值、HBV-DNA含量及HBV对赛若金持续应答率方面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庚型肝炎病毒并不加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严重程度,不抑制HBV的复制,也不影响HBV对干扰素治疗的敏感性.

  • 乙肝病毒标志物微粒子酶免疫法检测结果与前S1抗原及DNA的对比分析

    作者:丁国祥;王芝;王利;董力;张燕

    [目的]探讨采用微粒子荧光免疫分析法(MEIA)检测乙肝病毒(CHB)感染者血清标志与pre-S1、HBV-DNA、血清ALT、AST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美国微粒子免疫荧光分析法(MEIA),荧光定量PCR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前S1抗原.同时用酶法对丙氨酸氨基转移(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进行检测.[结果]435例CHB感preS1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6.9%和70.3%,两种方法符合率为95%(P>0.05).在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中preS1、HBV-DNA检出率分别为88.2%、95.8%、53.4%、 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pre-S1与HBV-DNA及HBeAg高度相关,pre-S1是一项重要的反映CHB感染和复制的指标.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脂氧素A4水平与疾病临床分度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晖;杨永锐;杨晓冬;汪亚玲;何越峰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脂氧素A4水平与疾病临床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患者34例、慢性中度患者30例,慢性重度患者30例,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浆,应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血浆脂氧素A4的含量,分析脂氧素A4与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分度的关系.结果慢性重度肝炎患者外周血脂氧素A4水平显著低于慢性轻度患者和慢性中度患者(<0.05),和疾病临床分度显著相关.外周血血浆脂氧素A4的含量与ALT和AST的水平均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分别为=-0.41,=0.019和=-0.37,=0.034.结论外周血血浆脂氧素A4的含量与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分度相关.

  • 接种乙肝疫苗致末梢神经炎1例

    作者:杜炎;马建军;李铿

    1病例报告男,35岁,军官.既往体健.突发双小腿发凉、麻木、无力2 h,神志清,无头痛、头晕、发热、恶心、呕吐、大小便失禁等症,急诊入院.病前无劳累史,有上感症状.发病前23 h接种乙肝疫苗5μg.患者发病前无特殊饮食,未用过任何药物.查体:双下肢膝关节上3 cm界面以下深浅、感觉均减退,局部发凉.右侧重于左侧.双腿皮肤颜色无变化,肌肉无萎缩,未见肌颤.肌张力低,肌力左侧I级,右侧O级.

  • 原发性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模式与病毒DNA载量分析

    作者:张立平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HC)的发生与乙肝标志物(HBV-M)及乙肝病毒DNA(HBV DNA)载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和荧光定PCR方法,对6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HBV-M和HBV DNA检测.结果 PHC患者中,HBsAg(+)、HBeAb(+)、HBcAb(+)组(小三阳)40例,所占比例多(63.39%),小三阳患者血清HBV DNA栓出率为57.5%(23/40),HBVDNA平均拷贝数为104.87±1.67copy/mL;其次为HBsAg(+)、HBeAg(+)、HBcAb(+)组(大三阳)10例(15.8%),患者血清HBV DNA检出率为100%(10/10),HBVDNA平均拷贝数为107 27±1.67copy/mL;再次为HBsAg(+)、HBcAb(+)模式组5例(7.94%),患者血清HBV DNA检出率为40.0%(2/5),HBVDNA平均拷贝数为105.05±1.42copy/mL.HBV DNA检出率小三阳组低于大三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C患者HBV感染阳性率高,HBV与PHC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