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型双钢板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

    作者:肖飞;徐海波;李翔

    目的 探究新型双钢板与传统内固定钢板治疗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2017年3月收治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60例患者,其中35例以新型双钢板固定(新型组),25例以传统内固定钢板固定(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致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以及围手术期评价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3、12个月用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价踝关节功能及术后优良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致伤原因、损伤类型、是否有骨质疏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组手术切口长度为(7.91±1.40)cm,手术时间为(101.94±43.06)min,术中出血量为(49.14±27.05)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6±5.10)d.术后1、3、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77.63±8.37)分、(83.80±5.71)分和(88.14±5.60)分,术后优良率1、3、12个月分别为:97.14%、88.57%、88.57%.传统组手术切口长度为(8.04±1.79)cm,手术时间为(84.12±20.88)min,术中出血量为(35.20±19.18)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4±7.19)d.术后1、3、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68.36±7.41)分、(78.56±8.73)分和(83.64±8.27)分,术后优良率分别为88%、80%、76%.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OFAS踝-后足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旋后外旋型III、IV度外踝骨折,采用该新型双钢板,相对传统内固定钢板,固定更加牢固,同时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更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 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外踝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孟春明

    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外踝骨折25例,经8~16个月的随访, 骨折均骨性愈合.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评分系统评价,优良率84%.

  • 外踝骨折合并的内侧副韧带损伤:是否修复?

    作者:宗兆文

    外踝骨折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时是否修复内侧副韧带尚存在一定的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只有在复位固定外踝后内踝间隙仍不佳,提示损伤内侧副韧带嵌顿影响内侧复位时,才需修复内侧副韧带.踝关节内侧副韧带分为深层和浅层两层.近年的研究发现,外踝骨折合并内侧副韧带深层损伤时不修复韧带会导致本体感觉障碍、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和早期关节炎等,需要修复损伤的深层韧带.同时在运动员中,即使合并浅层内侧副韧带损伤时也应给予修复.

  • 后外侧锁定钢板在Danis-Weber B型外踝骨折中应用分析

    作者:唐国皓;陈波涛;彭梅仙;廖仁飞

    目的:分析Danis-Weber B型外踝骨折应用后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的临床疗效。方法:47例Danis-Weber B型外踝骨折病例,采取后外侧入路,复位予以后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外踝骨折。结果:随访11-31个月,47例按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标准均达到解剖复位,Olerud-Molander评分(83.6±20.3);切口延迟愈合1例,无切口感染、坏死;X线示无内固定失败及骨折不愈合;43例选择取出内固定物,原因为因个人因素31例、不适感9例,轻度疼痛3例(肌腱炎)。结论:后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利用抗滑动理论,对B型踝部骨折的外踝骨折固定更有优势。

  • 外踝骨折后侧与外侧钢板固定治疗外踝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唐国皓;陈波涛;冉超;解庆骐

    目的:观察外踝骨折后侧与外侧钢板固定治疗外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各29例,观察组后侧入路,对照组外侧入路。结果:两组骨折愈合时间、Baird-J ackson踝关节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开始锻炼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后侧入路钢板固定术治疗外踝骨折具有较强的固定作用,能更早进行功能锻炼,改善预后。

  • 左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诊治体会

    作者:魏连生

    病例:谢某,男,35岁,2002年6月11日入院.左腕,左小腿跌砸压伤肿痛、活动障碍26h.劳动时不慎从3m高处跌下,左腕及左小腿跌地受伤,同时左小腿及踝部被水泥板块砸压,致使左腕,左小腿及踝部多处受伤.左腕左小腿及踝部淤肿,皮肤青紫,局部畸形压痛,活动受限.X线摄片示左桡骨远端骨折,左内、外踝骨折,左胫骨中段骨折.诊断为左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检查:T38.5℃,BP14.64/9.31kPa,神志清楚,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呈急性痛苦表情,左腕部淤肿胀痛,畸形、压痛(+),有骨擦音,左腕关节活动受限.左膝部、小腿及踝部高度肿胀疼痛、畸形、压病(+),有骨擦音,活动障碍.以左小腿中下段肿痛更甚,从左月国窝处开始至左足背,可见多处皮肤青紫淤肿、张力性水疱.

  • 浅谈外踝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李根;周新月

    目的:研究浅谈外踝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于2015年10月-2018年10月被收治的外踝骨折病患加以研究,共有病患57例,对其均运用钩状钢板固定法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收治的57例病患有50例已达到解剖复位的效果,6例基本达到解剖复位,伤口Ⅰ期愈合,功能恢复.有1例因开放性骨折严重污染同时伴有严重软组织擦挫伤病患在手术完成后产生感染问题,并于Ⅱ期实施皮瓣转移术.经随访发现,34例病患完成恢复功能,无后遗症,3例关节活动正常,长时间行走会存在轻微的疼痛感,有1例踝关节功能受限且伴有间断性疼痛症状.结论:外踝骨折手术治疗时合理运用内固定材料,并达到解剖复位的效果,以此来提升愈合标准,改善关节功能.

  •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作者:徐炳才

    目的:对比探讨外侧入路术与后外侧入路术对治疗外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2015年进行不同入路术对外踝骨折进行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与分析,其中进行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固定的患者有40例,将这40例患者设为外侧组,进行后外侧钢板螺钉固定的患者有44例,设为后外侧组.对这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进行对比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后第3天的疼痛评分没有明星的差异,外侧组的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为(15.21±1.23)周,后外侧组的喊着骨折愈合的时间为(14.61±1.64),P>0.05,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意义.对两组患者的恢复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行后外例术的患者有更加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对比结果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结论:使用后外侧入路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更加明显地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以及应用.

  • 不同手术入路及钢板放置位置治疗外踝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杜岩松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入路、钢板放置位置,对外踝骨折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2例外踝骨折患者,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n=51)、对照组(n=51).对照组经腓骨外侧入路+钢板外侧固定,观察组经腓骨后侧入路+钢板后侧固定,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统计学意义均不存在,P>0.05.结论:外踝骨折患者采取腓骨外侧入路+钢板外侧固定、腓骨后侧入路+钢板后侧固定,均存在一定的利弊.所以,治疗前需结合患者的病情、骨折分型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入路,确定钢板放置位置,以此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

  • Acutrak螺钉治疗Danis-Weber B型外踝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孙晋客;刘晓静;刘晓云

    目的:探讨采用 Acutrak 螺钉治疗移位性 Danis-Weber B 型外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 Acutrak 螺钉治疗的移位性 Danis-Weber B 型外踝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22~62岁,平均40.6岁。AO 分型:44-B1型9例,44-B2型15例,44-B3型8例;Lauge-Hansen 分型均为旋后外旋型损伤,Ⅲ度10例,Ⅳ度22例。结果该组患者术后 X 线片评价骨折复位全部为好。外踝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骨折均于3个月内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8.5周。术后12个月患侧 AOFAS 踝-后足功能评分为82~100分,平均(92.5±4.1)分,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 Acutrak 螺钉治疗移位性 Danis-Weber B 型外踝骨折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伴有伤口并发症高危因素的患者。

  • 外踝骨折后三角韧带损伤程度的X线与MRI比较研究

    作者:黃林昌;王小林;程志會;薛太平

    目的 讨论外踝骨折后三角韧带损伤程度的X线与MRI对比情况.方法 现随机选取2015年6月-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外踝骨折后三角韧带损伤患者64例,并进行X线与MRI诊断,对相关数值进行记录和分析,对比全部病例Lauge-Hansen分型.结果 随着患者的三角韧带深层和浅层损伤的升高,MSC值也升高,经过分析后发现,深层r=0.768,P=0.000,浅层深层r=0.766,P=0.000.经过ROC曲线分析,发现判断MSC的佳临界值为7.85 mm(深层),诊断浅层韧带完全断裂的MSC的佳临界值为6.49 mm.全部患者经过X线诊断后发现,过诊13例,低估16例,Lauge-Hansen分型准确性为45.3%(29/64),根据X线Lauge-Hansen分型判断外踝骨折后经常伴有三角韧带损的准确性为100%.结论 外踝骨折后经常伴有三角韧带损伤的情况,但是损伤的程度不同,相对于X线检查而言,MRI检查可以更加准确的评估出三角韧带损伤的程度.

  • 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修复

    作者:李波

    目的 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的损伤进行修复重建的临床效果探讨与理解.方法 收集2017年6月—2018年9月收治的20例患者进行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切开复位与内固定的手术措施,使用带线锚钉进行重复建造三角韧带,促进踝关节内外侧的结构稳定与恢复.结果 跟随全部患者进行为期6~24个月的定期随访,根据疗效评定一定的标准,得出该组的优有15例,良有4例,尚可有1例,得出优良率有95%.结论 针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状况,需要复位外踝骨折处,并需要重建损伤的三角韧带,提升临床治愈效果.

  •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外踝骨折对比

    作者:兰世才

    目的 分析后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治疗外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70例外踝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治疗效果、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对照组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和疼痛评分明显差于观察组[(40.34±1.07)分,(32.16±2.12)分vs(46.23±1.57)分,(39.13±3.21)分](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57%(3/35)vs 22.86%(8/35)](P<0.05).结论 外踝骨折患者应用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固定术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113 条记录 6/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