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人早孕蜕膜和黄体中期子宫内膜白血病抑制因子的表达
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人早孕期子宫蜕膜和黄体期子宫内膜的表达情况. 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36例正常早孕子宫蜕膜和34例输卵管阻塞妇女黄体中期子宫内膜进行LIF定量检测. 结果黄体中期子宫内膜LIF表达量高于早孕期子宫蜕膜组织,表达中位数(M)分别为240.00和46.50 n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LIF基因在黄体中期(胚泡着床期)子宫内膜表达量较高, 在早孕期子宫蜕膜表达量较低,提示黄体中期和早孕期LIF基因表达量的差异与胚泡着床和妊娠维持的不同生理阶段有关.
关键词: 子宫内膜 白血病抑制因子 早孕期 黄体中期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前动力蛋白-1和孕激素受体在反复种植失败患者黄体中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前动力蛋白?1(PROK1)和孕激素受体(PR)在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黄体中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从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到本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的患者中选取21例RIF患者为实验组,23例曾孕妇女为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两组人群黄体中期子宫内膜PROK1和PR的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膜上均可见PROK1和PR蛋白表达,PROK1蛋白表达于腺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定位于胞质,PR蛋白亦表达于腺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但定位于胞核。实验组PROK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mRNA:0.21±0.20比0.36±0.18,蛋白:0.016±0.006比0.021±0.004,均P<0.05);实验组PR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mRNA:2.49±0.87比4.28±1.22,蛋白:0.27±0.03比0.34±0.02,均P<0.05)。结论 PROK1和PR在RIF患者黄体中期子宫内膜的相对低表达可能是引起RIF的分子机制之一。
-
1.1mg长效曲谱瑞林降调节效果观察
黄体中期长方案因其取消周期率低、卵子回收率高等优点已作为卵巢储备正常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案,不同的降调节药物及同一药物不同的剂量是临床医生一直探索的方向.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一直采用长效曲普瑞林(达菲林)进行垂体降调节,基于以往同行经验[1]1//3支(1.3 mg)达菲林能够达到垂体降调节标准,我们适当减低达菲林剂量至1.1 mg,现总结如下.
-
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患者24岁,因多囊卵巢综合征、双侧输卵管阻塞致原发不孕4年,于2001年12月31日(治疗周期前的黄体中期)采用长方案行超排卵治疗,方法为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月经第4天用促卵泡激素150 IU/d共9 d,第10天B超检查见径线大于16 mm的卵泡有10个,大于14 mm的卵泡3个,小于10 mm的卵泡数个,盆腔积液48 mm,停药1 d;第11天晚9时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 000 IU,36 h后B超介导下经阴道取卵,获卵数左侧17个、右侧18个,见盆腔积液65 mm,术中抽出积液1 000 ml.取卵后第3天,患者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症状,B超检查左侧卵巢大小为116 mm×81 mm、右侧卵巢大小为121 mmm×97 mm,盆腔积液54 mm,考虑已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建议本周期不进行胚胎移植(ET).患者及其家属坚决要求ET,于取卵后第3天宫腔内移植3个8细胞Ⅰ级胚胎,并采用黄体酮进行黄体支持.ET后第1天上午10时,患者恶心、呕吐频繁,呕吐物为咖啡样物,伴有黑便,经治疗后呕吐停止,大便颜色转正常.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4个月乳腺癌一例
患者27岁,孕0产0,因婚后4年未孕、双侧输卵管阻塞合并男方少弱精子症于2006年8月1日于本院就诊.患者平素月经规则,既往身体健康,否认乳腺疾病史,否认家族肿瘤病史,末次月经2006年7月16日.于2006年8月7日(黄体中期)开始皮下注射醋酸曲普瑞林0.1 mg,每日1次,垂体降调节后于月经第3天开始超促排卵,应用基因重组卵泡刺激素共1950 U,尿促性腺激素共225 U,B超监测卵泡发育成熟后肌内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 000 IU.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双孕囊剖宫产瘢痕妊娠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剖官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s pregnancy,CSP)临床不常见,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后发生双孕囊CSP更罕见.现报告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IVF-ET后发生的双孕囊CSP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处理.一、病例资料患者37岁,因IVF-ET术后40d,不规则阴道出血10d,于2010年11月2日入院.妊4产2,剖官产2次(有2子女,体健,现患者移居香港),人工流产2次,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后10年.2010年8月,因要求妊娠在我院行IVF-ET助孕治疗.应用黄体中期长方案促排卵,移植后予黄体酮40mg肌内注射,每天1次.
-
黄体中期给予米非司酮对生殖激素和子宫膜的影响
-
反复IVF-ET失败患者经中药治疗后成功妊娠一例分析
患者,女,34岁,婚后未避孕未孕一年,2007年3月来我中心诊治.男方多次精液分析显示:严重少弱精子症(密度3-5百万岀毫升,量1-3毫升,前向运动A+B为10-30%).故行试管婴儿治疗.双方身体检查均未见异常.因女方月经规律,基础状态FSH7.39mIU岀ml,E266.88pg岀ml,LH2.06mIU岀ml,彩超提示双卵巢均可见多个储备卵泡,故给予长方案促排卵:黄体中期开始每天皮下注射达菲林(0.1mg岀支,博福-益普生,法国)0.1mg,月经第3天开始每天皮下注射果纳芬(75IU岀支,默克雪兰诺,德国)225mIU.月经第16天,B超显示14mm以上卵泡共7个.
-
整合素β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与分析
整合素是一类细胞黏附分子,它们是异二聚体糖蛋白,由非共价联系的α和β亚单位组成[1],在正常月经周期中,整合素在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表面呈现时间及空间上的特异性表达.据报道α1,α4,β3整合素亚单位在腺上皮和腔上皮表达呈周期性,这三种整合素亚单位作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志.β3亚单位出现在黄体中期以后子宫内膜腺上皮,直至分泌期末,近几年研究表明β3亚单位的变化,在内异症的发生发展和不孕中起着重要作用.
-
原发不孕患者黄体中期子宫内膜E-钙调素的表达
目的探讨E-钙调素调节孕卵着床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E-钙调素在37例原发不孕患者(观察组)和30例继发不孕患者(对照组)黄体中期子宫内膜的表达.结果观察组黄体中期子宫内膜E-钙调素表达的PU值为7.45±3.31,对照组为21.12±3.69,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两组子宫内膜E-钙调素表达均定位于细胞间质和细胞膜.结论 E-钙调素可能参与了孕卵着床,E-钙调素的表达缺陷可能是导致原发不孕的原因之一.
-
212例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活检结果分析
子宫内膜组织学改变往往能反映体内性激素水平,通常用经前期子宫内膜有无分泌衡量体内孕激素水平,推测有无排卵、判断黄体功能,寻找不孕原因.不孕症的病因很多,就女性而言,排卵失调者约占48.40%.目前监测排卵的方法有测定黄体中期孕酮(P)值、促黄体生成素(LH)高峰值、B超动态观察等.但子宫内膜活检仍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笔者对212例子宫内膜活检结果进行临床病理分析,供同道参考.
-
黄体中期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黄体中期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A组(对照组)、B组(发生自然流产1次)及C组(发生自然流产2次及以上)的黄体中期子宫动脉血流指数.结果 3组双侧S/D值之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B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双侧PI值之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B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双侧RI值之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黄体中期出现异常血流频谱的比例分别为6.67%(17/255)、16.35%(17/104)和23.53%(20/85).其中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体中期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与自然流产之间存在相关性.子宫动脉血流指数越大,血流阻力越高,就越容易导致流产的结局.
-
黄体中期雌激素下降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影响
%和13.2%;种植率分别为39.6%、22.1%、12.2%和6.2%.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A组高,高于C、D组;与B组类似.[结论]控制性超排卵IVF-ET黄体中期雌激素浓度下降90%时(即HCG-E2/ML-E2>10),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降低.
-
黄体中期补充戊酸雌二醇对IVF-ET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黄体中期补充戊酸雌二醇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研究,选择2009年1月至11月及2010年1月至11月共772个黄体期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降调节后的常规1VF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周期(标准长方案),其中2009年399个周期于黄体中期不补充戊酸雌二醇作为对照组,2010年373个周期于黄体中期均补充戊酸雌二醇3~6mg作为实验组,再分别根据ET第7日与HCG日血清雌激素水平的比值分为4亚组(A,B,C,D组),比较4亚组周期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结果:各组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T第7日与HCG日血清雌激素水平的比值位于30%以下的组别(实验组的C,D亚组)于黄体中期补充戊酸雌二醇,其流产率较不补充戊酸雌二醇者明显降低(P<0.01).结论:黄体中期补充戊酸雌二醇对IVF-ET结局无提高妊娠率的作用,但可降低流产风险.
-
黄体中期宫腔镜检查对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内膜功能恢复的评估
目的:黄体中期宫腔镜检查对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内膜功能恢复的评估.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宫腔镜中心进行宫腔粘连分离术治疗的宫腔粘连患者82例,术后于黄体中期(排卵后6~8天)行宫腔镜复查,宫腔形态恢复正常者根据宫腔镜下子宫内膜血管的形态和腺体开口分为内膜佳组与内膜差组.比较两组B超检查内膜厚度及分型,黄体中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P)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随访妊娠率及妊娠结局等.结果:①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复查宫腔形态满意72例,其中,内膜佳组49例,内膜差组23例.②内膜佳组排卵日、黄体中期B超检查内膜厚度分别为8.2±1.0mm、8.0±0.8mm,较内膜差组7.1±1.2mm、7.0 ±1.0 mm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膜佳组排卵日A型内膜率为24.5%(12/49),较内模差组4.3%(1/23)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黄体中期血E2、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佳组黄体中期子宫内膜腺上皮ER表达及间质PR表达均较内膜差组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内膜佳组临床妊娠率及足月分娩率分别为59.1% (29/49)、55.1% (27/49),内膜差组分别为13.0% (3/23)、4.3%(1/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宫腔粘连分离术后黄体中期宫腔镜内膜血管及腺体检查是一种较好的评估子宫内膜功能恢复的方法,对预测妊娠结局有一定的价值.
-
黄体中期子宫内膜形态与白血病抑制因子的相关性
探讨不孕妇女黄体中期宫腔镜下不同子宫内膜形态与宫腔冲洗液中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浓度及内膜中LIF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64例不孕患者在黄体中期行宫腔镜检查,根据子宫内膜形态学表现将患者分为两组,同时收集两组患者的宫腔冲洗液.各组随机抽取5名患者采集内膜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冲洗液中LIF浓度,RT-PCR法测定LIF mRNA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结果:(1)Ⅱ组LIF浓度(61.696±44.127pg/mL)明显较Ⅰ组(14.375±15.155pg/mL)高,P<0.05.(2)Ⅰ组内膜中LIF mRNA的相对转录丰度值(0.93±0.02)与Ⅱ组(1.55±0.08)比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体中期子宫内膜形态类型与宫腔冲洗液中LIF浓度高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