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畸精症与正常男性精子完整性DNA检测的对照研究

    作者:肖雪晴;张坤;李彦奇

    随着全球对男性生殖健康问题呼声的日益高涨,我国对男性不孕不育的关注程度也空前火热.过去精子形态分析被认为是精液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也被认为是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iques,ART)重要的参考和预测标准.但是现代科学研究发现15%男性的不孕不育并非精子形态异常造成,而是与精子核的异常有关.精子核异常主要包括微缺失、染色质结构异常、非整倍体和DNA链断裂[1],但过去常规的检测手段不能很好的反映这些发生DNA水平上的异常[2],因此有必要探讨和完善DNA完整性检测的临床应用.

  • 畸形精子症患者精子染色体非整倍体的研究

    作者:朱元;伍琼芳;辛才林;赵琰;林戈;谭跃球;程德华;卢光琇

    目的:研究畸形精子症患者精子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率.方法:应用18号、X和Y染色体着丝粒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比较畸形精子症患者(畸精组,n=18)和生育力正常且精子正常形态率、浓度、活力等均正常男性(对照组,n=5)精子中18号、X和Y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率.结果:畸精组共计数精子58178条,对照组共计数精子16369条.畸精组和对照组杂交效率分别为97.5%和98.3%;染色体非整倍体类型主要有二体(XX 18、YY18、XY18、Y1818和X1818)和二倍体(1818XX、1818YY、1818XY).畸精组和对照组的18号染色体二体率分别为0.29±0.16%和0.03±0.02%,性染色体二体率分别为0.65±0.24%和0.05±0.02%,二倍体率分别为0.14±0.12%和0.04±0.03%.18号、X和Y染色体非整倍体率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生育力和精液各参数均正常男性相比,畸形精子症患者18号、X和Y染色体非整倍体率明显升高.

  • 短时常规体外受精中废弃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分析

    作者:彭兆锋;孙莹璞;金海霞;辛志敏;李刚;戴善军

    目的:探讨短时常规体外受精周期中废弃胚胎中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情况.方法:收集常规体外受精周期及短时常规体外受精周期1原核(1PN)、2PN和≥3PN的废弃胚胎,运用2轮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胚胎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短时常规体外受精组与常规体外受精组废弃胚胎染色体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时常规体外受精技术本身不会增加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几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受精方式.

  • 体外受精后多原核受精卵的移植价值

    作者:颜军昊;陈子江;李媛;胡京美

    目的:对体外受精周期中产生多原核受精卵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行非整倍体率检测,分析其移植价值.方法:应用FITC、Texas red标记的X/Y双色染色体着丝粒部位探针对体外受精(IVF)和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周期中的三原核受精卵(3PN)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和分析.结果:分析有杂交信号的3PN卵子68个,IVF后3PN的三倍体率为92.31%,二倍体率为3.85%,单倍体率为3.85%;共存在3种三倍体核型:XXX、XXY、XYY.ICSI后3PN的三倍体率为70.83%,二倍体率为25%,单倍体率为4.17%;共存在2种三倍体核型:XXX、XXY.结论:IVF后3PN卵子中多余的原核多为精子来源,没有移植价值;ICSI后3PN中多余的原核非精子来源,ICSI后3PN中二倍体率与IVF相比显著增高,在患者ICSI后无2PN卵子时可考虑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 高龄对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

    作者:王若琳;钱卫平;周亮

    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高龄女性有生育要求,但高龄女性常有低妊娠率、高流产率等生育力低下的问题.高龄对女性主要的影响体现在卵巢老化,主要表现为卵母细胞数量减少和卵母细胞质量下降,这两方面都是随着年龄进展的自然生理现象,但卵母细胞质量下降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可以概括为染色体非整倍体率增加、线粒体功能减退、端粒变短和端粒酶活性下降、超微结构改变等几方面.而改善卵母细胞质量的方法主要包括添加辅助药物及自体生殖系线粒体移植.

  • 生精过程中减数分裂异常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赵竞;刘睿智

    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不能形成正常的单倍体配子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减数分裂过程复杂,并且受各种因素影响,其异常机制可能涉及染色体配对、联会和重组等过程.本文综述国内外男性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减数分裂异常机制、影响原因和研究方法3个方面,来探讨减数分裂与生精过程的关系.

  • 辅助生殖和自然妊娠中早期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研究

    作者:吴彤华;尹彪;朱元昌;李观贵;林奇;伍慧丽;曾勇;彭月婷;宋成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与早期流产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关系.方法:通过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对145例ART妊娠和36例自然妊娠孕早期自然流产的绒毛组织进行染色体数目检测,分析流产胚胎的染色体异常情况,比较不同受孕方式、受精方式、移植新鲜/冷冻胚胎妊娠后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率.结果:所有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标本染色体总异常率为66.85%(121/181),以常染色体三体为主,非整倍体涉及除1号染色体以外所有染色体,以16号染色体多见.流产胚胎非整倍体发生率在自然妊娠组与ART组间(66.67% vs 66.90%,P=1.000)、新鲜胚胎移植组与冷冻胚胎移植组间(65.91% vs 68.42%,P=0.857)均无统计学差异,体外受精(IVF)组略高于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组,但无统计学差异(73.26% vs 57.63%,P=0.072).结论: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是自然流产的主要病因,ART包括ICSI和冻融胚胎均没有增加胎儿非整倍体发生率.

  • 1437例早孕期自然流产胚胎核型分析

    作者:雷彩霞;张月萍;伍俊萍;徐建忠;朱赛娟;殷民;陈美芳;郑列琳;周静

    目的:分析早孕期自然流产胚胎的异常核型的发生率.方法:对自然流产刮宫术后取得的胚胎绒毛细胞进行体外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统计异常核型的分布情况.结果:共收集到1 437例标本,患者平均年龄31.2±4.4岁,平均妊娠时间66.5±14.1 d.培养成功1 390例(96.73%),失败47例(3.27%).正常核型595例(42.81%);异常核型795例(57.20%),其中非整倍体571例(71.82%).前5位非整倍体排序为:16-三体(21.54%); 22-三体(15.41%); 45,X(14.01%); 15-三体(4.38%);13-三体(4.20%).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不平衡易位、罗氏不平衡、缺失、插入、倒位、标记染色体等)比例较低占自然流产总量的3.52%,占异常核型的6.16%.按患者年龄分为<35岁组和≥35岁组,异常核型检出率分别为55.30%和63.69%,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8);非整倍体率分别为68.74%和81.00%,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而嵌合体、三倍体、四倍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染色体结构异常发生率<35岁组为8.07%,显著高于≥35岁组(0.50%)(P<0.001).第1次、第2次及≥3次自然流产异常核型发生率分别为61.64%、55.44%、52.6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胚胎核型异常是早孕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非整倍体是主要异常核型.高龄孕妇异常核型与非整倍体发生率增高,染色体结构异常发生率降低.随自然流产次数增加,胎儿异常核型比例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流产次数本身是自然流产的风险之一.

  • 女性年龄与早期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关系

    作者:胡晓东;尹彪;朱元昌;李红燕;卢燕玲;曾勇;吴彤华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和自然妊娠中女性年龄与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关系.方法:通过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55例自然妊娠(NC)、147例体外受精(IVF)妊娠和85例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妊娠孕早期自然流产的绒毛组织进行染色体数目检测,比较不同妊娠方式、不同染色体、不同异常染色体个数间女性年龄和非整倍体的关系. 结果:NC组和IVF组中非整倍体的孕妇年龄显著高于绒毛染色体正常的孕妇年龄(NC组:35.0±5.0岁vs 31.6±4.1岁,P=0.014; IVF组:35.2±4.5岁vs 32.1±4.6岁,P=0.000),而ICSI组中无统计学差异(34.4±5.1岁谘33.5±4.1岁,P=-0.391); NC组和IVF组随孕妇年龄的增长流产儿非整倍体率递增,IVF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2),但ICSI组未观察到该现象. 15、20、21和22号染色体异常率随孕妇年龄的增长递增,其中20、21号染色体有统计学差异(P<0.05); 13号染色体异常率在40~47岁亚组中显著增高(P=0.027); 16号染色体在各孕母年龄段的异常率相近;性染色体异常率在40~47岁亚组中降低.多重非整倍体组的孕妇年龄显著高于单一非整倍体组(37.4±5.3岁vs 34.9±4.6岁,P=0.039),40~47岁亚组中多重非整倍体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女性高龄是NC和IVF妊娠非整倍体胎儿的高危因素,而ICSI可能还存在其他机制导致胎儿染色体异常.多重非整倍体及大部分小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流产儿多见于高龄孕妇,而性染色体单体流产儿则多见于较年轻孕妇,16-三体不存在母亲年龄效应.

  • Aurora-A在细胞有丝分裂中作用及与肿瘤关系

    作者:苏晓路;张煦;田卫华

    有丝分裂过程的偏差会造成中心体扩增、染色体异常分离以及非整倍体的产生,导致基因组不稳定,从而引发肿瘤.为使姊妹染色单体和其他细胞成分能够均等地进入子细胞,需要一系列蛋白质的可逆的磷酸化作用,这其中包括Aurora激酶家族[1].

  •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筛查中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小芬;韦春杏;罗烈访

    目的 探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筛查中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进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900例单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孕妇外周静脉血并游离出DNA, 后进行高通量测序.对高风险产妇进行羊膜腔或脐静脉穿刺并行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 900例单胎孕妇外周血检测发现, 高风险11例, 阳性检出率为1.22%, 其中21-三体综合征7例, 13-三体综合征1例, 18-三体综合征3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筛查的11例高风险孕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结果显示: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高风险孕妇多有高龄、NT增厚、唐氏筛查提示高风险等无创检测的指征, 21-三体综合征染色体核型为 (47, XN, +21), 13-三体综合征染色体核型为 (47, XXX), 18-三体综合征染色体核型为 (47, XN, +18), 孕妇均终止妊娠.结论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具诊断符合率较高, 具有无创、敏感性高、安全性高的优点, 早期筛查胎儿缺陷疾病, 值得临床选择.

  • 叶酸和核黄素对乳腺癌患者淋巴细胞8和17号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影响

    作者:倪娟;邹天宁;汪旭

    目的:探讨叶酸和核黄素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8和17号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影响.方法:采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比较乳腺癌患者与对照组淋巴细胞在叶酸高(200 nmol/L,HF)、低(20 nmol/L,LF)浓度和核黄素高(500 nmol/L,HR)、低(1nmol/L,LR)浓度不同组合(LFLR,LFHR,HFLR,HFHR)下,8和17号染色体在单核细胞及胞质阻断双核细胞中非整倍体的发生频率及其差异.结果:乳腺癌及对照组在高叶酸组合(HFLR+HFHR)培养条件下8和17号染色体单、双核细胞异常信号数总和均显著低于低叶酸组合(LFLR+LFLR) (P<0.01).在各组合浓度下,两条染色体的异常信号频率总和在单核和双核细胞中,乳腺癌患者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叶酸和乳腺癌因素对两条染色体的异常分离均有显著影响(P<0.01),但叶酸缺乏的影响强于乳腺癌因素;核黄素缺乏与乳腺癌因素对两条染色体分离的变异贡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缺乏可能导致8和17号染色体形成非整倍体,在本研究体系中叶酸缺乏是影响染色体正常分离的主导因素.

  • 氟哌啶醇对小鼠卵母细胞染色体的影响

    作者:黄继华;杨芳炬

    背景与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Haloperidol,Hal)在卵子发生过程中对卵母细胞染色体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将40个12周龄健康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按0、0.05、0.50、5.00 mg/(kg·d)腹腔注射Hal,连续注射8 d,通过超排收集卯母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对照组、0.05、0.50、5.00 mg/(kg·d)组的实验参数分别为,①超单倍体率:3.8%、4.4%、7.3%、18%;②非整倍体率:7.5%、8.8%、14.5%、36.0%;③退化卵母细胞率:1.3%、1.4%、1.8%、10.0%;④染色体分离均数:0.013、0.014、0.018、0.100.0.05、0.50 mg/(kg·d)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参数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00 mg/(kg·d)组各实验参数值均比对照组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Hal有可能诱发卵母细胞非整性增加并引起卵母细胞退化.

  •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同时检测人精子染色体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

    作者:刘新霞;黄国贤;邓丽霞;郑履康

    背景与目的:建立可以同时检测人精子染色体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的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材料与方法:使用2条1号染色体探针(着丝粒和末端探针),2条1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分别用地高辛或生物素标记,与人精子核DNA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用CY3-链亲和素检测生物素探针杂交信号;用与FITC结合的抗地高辛抗体检测地高辛信号,结果:在Nikon荧光显微镜下,可以清楚看到精子头部呈现兰色的荧光信号背景下,有红色荧光点信号(1号染色体着丝粒),绿色荧光信号(1号染色体末端),和黄色荧光信号(18号染色体着丝粒部位红、绿两种荧光信号的混合色).本方法能够同时检测到精子1号,18号染色体非整倍体率(双体率,缺体率),1号染色体短臂和着丝粒结构畸变(重复率,缺失率),以及二倍体精子率3种染色体异常.用建立的方法检测14名正常人135 937条精子,测得1号染色体双体率、缺体率分别为0.045%和0.048%;18号染色双体率、缺体率分别为0.053%和0.045%;二倍体精子率为0.061%;1号染色体末端重复率、缺失率分别为0.082%、0.069%,1号着丝粒重复率、缺失率分别为0.075%,0.060%;均在文献报道范围内.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多色FISH可用于测定正常人和环境化学物接触人群精子染色体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

  • 小剂量电离辐射引起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的不分离

    作者:李华;刘雯;李锦燕;左伋

    目的: 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引起人外周血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及不分离情况. 方法: 用人外周血中期染色体制备并计数,用χ 2检验作统计学分析,检测在0、0.1、0.25、0.5、1.0、2.0 Gy γ-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给予0.5 Gy γ-射线照射后及在接种前后给予不同次数0.5 Gy γ-射线照射后非整倍体率及超二倍体 / 非整倍体变化. 结果: 在0~2.0 Gy剂量范围内,非整倍体率随剂量增加从21.30 %增加到55.56 %,超二倍体 / 非整倍体从8.70 %增加到44.00 %;接种后照射比接种前照射非整倍体率及超二倍体 / 非整倍体高,且均比对照组高,在接种后不同时间照射的细胞无明显差别;在接种前照射,随照射次数增加到3次,非整倍体率从21.30 %增加到47.85 %,超二倍体 / 非整倍从8.70 %增加到24.49 %. 结论: 小剂量电离辐射对非整倍体特别是染色体不分离的影响具有剂量效应、次数效应,且接种后照射比接种前照射变化更明显.

  • FISH技术评价昆明山海棠在小鼠骨髓细胞中的非整倍体诱发效应

    作者:丁银润;王晓燕;汪旭

    目的: 研究以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评价了中草药昆明山海棠根部水抽提物[Tripterygium hypoglaucum (Level) Hutch,THH]在小鼠骨髓细胞中的特异染色体不分离效应.方法:以受试物THH腹腔注射昆明种雄性小白鼠,24 h后取骨髓细胞常规制片,以bio-16-dUTP标记的8号染色体特异性着丝粒重复顺序探针进行FISH,并以streptavidine-Cy3与杂交信号结合.荧光显微镜下分析受试物处理动物后骨髓细胞8号染色体分离情况.结果:在3个受试剂量中,THH具有与阳性对照秋水仙素类似的作用趋势,其所诱发的8号染色体不分离频率均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结论:本研究证实了THH为小鼠骨髓细胞8号染色体异常分离的诱发因素.

  • 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正常人精子9、18号染色体非整倍体率

    作者:李欣;郑履康;邓丽霞;张桥

    目的:测定健康人精子9、18号染色体非整倍体率.方法:用9、1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与精子核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计数非整倍体率.结果:检查16位健康捐精者156 955个精子,每人约计数10 000个精子.平均杂交率>99%,平均9双体率0.050 %±0.030%,18双体率0.033 %±0.025%,二倍体精子率0.040 %±0.036 %,9缺体率0.067 %±0.037%,18缺体率0.048 %±0.034 %,无荧光点精子率0.427 %±0.357 %,总数目畸变率0.218 %±0.071 %.结论:测定了16例健康人精子9、18号染色体非整倍体率,与传统的人精子染色体分析法测定的结果相近.

  • 乙酰胆碱受体抑制剂对猪脑微管蛋白聚合的影响

    作者:宋忠魁;梁子卿;汪旭

    目的:在离体条件下,通过猪脑微管蛋白的聚合和解聚合反应,分析两种乙酰胆碱受体抑制剂-阿托品和筒箭毒碱对微管蛋白聚合的影响.方法:将受试物加入微管蛋白聚合/解聚合反应体系中,于37℃、350 nm下检测反应体系吸光值的变化.结果:阿托品和筒箭毒碱均使反应体系吸光值显著下降,提示它们对微管蛋白聚合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结论:受试化合物可能通过影响微管蛋白聚合来影响有丝分裂进而引发非整倍体.

  • 微核实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杨明杰;曹佳;余争平

    随近年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着丝粒和端粒DNA探针、染色体特异性文库DNA探针的应用,微核实验已发展成可检测染色体断裂、染色体丢失、染色体不分离、细胞分裂延迟和凋亡等多个终点的细胞分子毒理学检测方法,本文简要综述了微核实验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检测终点方面的进展.

  •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弱精子症的非整倍体

    作者:马明福;李练兵;吕静;李新生;陈晓星;赵乐天

    背景与目的:以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评价弱精子症患者的精子非整倍体.材料与方法:应用X、Y、18号染色体探针对6例弱精子症患者和3例健康男性进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试验,检测精子的非整倍体.结果:计数30 305个精子,杂交率99.98%.缺体类型主要为XX18、YY18、XY18、X1818、Y1818.实验组缺体率分别为0.133%±0.095%、0.135%±0.231%、0.438%±0.415%、0.507%±0.973%及0.432%±0.705%,对照组缺体率分别为0.011%±0.020%、0.006%±0.010%、0.051%±0.075%、0.023%±0.040%及0.034%±0.034%.实验组的非整倍体率为2.02%,对照组为0.25%,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于准确检测人精子非整倍体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3 条记录 10/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