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steoporosis 중국골질소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 影响因子: 1.4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7108
- 国内刊号: 11-370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chinacjo.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萌萌
- 类 别: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hBMP-2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移植后hBMP-2的活性检测
目的 探究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hBMP-2)基因植入兔股骨头坏死模型体内后的活性,为后续实验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1.采用髓芯减压联合液氮冰冻法制备兔股骨头坏死模型;2.将造模成功的兔子随机分为A、B、C3组(n=12),A组不植入材料,为对照组,B、C组分别植入DBM/BMSCs、hBMP-2/BMSCs/DBM;3.术后第1、第2、第3周各组分别处死4只兔子,分别运用PCR、RTFQ-PCR、Western Blot检测股骨头内hBMP-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评估hBMP-2基因在兔体内的活性.结果 植入后,在第1、第2、第3周,PCR结果示:A、B两组hBMP-2基因呈阴性表达,C组hBMP-2基因呈阳性表达;RTFQ-PCR示:C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947±0.025,0.895±0.059,P=0.081;Western blot示:A、B两组hBMP-2蛋白在兔体内呈阴性表达,C组hBMP-2蛋白呈阳性表达;凝胶成像系统分析显示:C组hBMP-2蛋白表达灰度值(目的/内参)分别为:0.530±0.056、0.507±0.066、0.475±0.086,且两两之间比较P>0.05.结论 hBMP-2基因转染BMSCs植入兔股骨头坏死模型体内后能够稳定表达,进而能够持续诱导BMSCs向骨细胞分化,达到修复股骨头坏死的目的.
-
绝经前后妇女RANK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分析RANK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绝经前后妇女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在235名绝经前后妇女中,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三个RANK基因的SNP进行分型.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股骨颈BMD.结果 rs3018362的AA/AG基因型BMD显著高于GG型(P<0.05),rs180503的TT基因型在低骨量患者中占63.6%,而在正常骨量人群中仅占39.5%(P<0.05),提示其可能与峰值骨量有关.结论 RANK基因多态性与中国绝经前后妇女BMD有关,但仍需大样本研究证实.
-
胶原蛋白酶诱发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组织中HIF2α表达上调
目的 研究低氧诱导因子HIF2α在胶原蛋白酶诱发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模型中的表达情况,为下一步以HIF2α为靶点进行OA靶向治疗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取健康16周龄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和胶原蛋白酶诱发OA(Collagenase-induced OA,CIOA)组.利用右侧膝关节腔内注射Ⅱ型胶原蛋白酶(剂量为0.5 mg)方法建立膝关节OA模型.给药后24周处死动物,采用大体形态观察与HE、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关节软骨退变程度,应用微型CT (Micro-CT)观察软骨下骨改变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RT-PCR)检测软骨中HIF2α表达情况.结果 大体形态观察结果显示,CIOA组关节面粗糙、糜烂,与溃疡形成,关节囊增厚,滑膜增生.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CIOA组关节软骨缺损,软骨细胞数量减少,排序紊乱,有细胞簇聚现象.Micro-CT结果显示,CIOA组软骨下骨可见大量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IHC结果显示,CIOA组关节软骨中HIF2α蛋白阳性细胞数增加;WB结果显示,CIOA组关节软骨组织中HIF2α蛋白表达显著增加;而qRT-PCR结果显示,HIF2α mRNA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在成功建立膝关节OA模型基础上,发现HIF2α在胶原蛋白酶诱发兔膝关节OA软骨中表达上调,其表达调控可能在转录后水平进行.我们的实验结果提示HIF2α特异性抑制剂可能被用于缓解OA发生.
-
高原地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HIF-1α、HIF-2α、VEGF及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低氧诱导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钙素及骨转换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0例老年骨质疏松组和58例正常老年男性对照组的血清低氧诱导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钙素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三个区域的骨密度.结果 O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血清BGP水平和三个部位的骨密度值BMD明显下降,同时血清HIF-1α、VEGF和TRACP-5水平明显升高(P<0.05);相关性结果显示,OP组患者血清HIF-1 α与VEGF、BGP成明显的正相关(P<0.05),而与BMD和TRACP-5b成负相关(P<0.05);血清VEGF浓度与BMD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性(P<0.05).结论 在高原地区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应注意补偿氧气减少缺氧性的损伤,纠正缺氧状况,并结合补充钙质增加锻炼等常规治疗措施,能够有效的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及发展.
-
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脂代谢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绝经后女性骨密度(BMD)与脂代谢相关性,探讨血脂紊乱对BMD的影响.方法 选择509名自然绝经后女性,未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无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史,未使用过调脂药物.根据年龄段不同,分为< 60岁、60 ~ 69岁、70 ~ 79岁、≥80岁4组,分别测量身高、体重、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测量正位腰椎(L14),左侧股骨颈(Neck)处BMD,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BMD和血脂之间的相关性,并控制年龄、体重指数因素后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组BMD、TC、LDL-C有显著差异.各年龄组BMD与TC及LDL-C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与TG无相关性.校正年龄、体重指数后的偏相关显示BMD仍与TC及LDL-C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结论 绝经后女性TC和LDL-C升高与BMD下降密切相关,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
-
G-B-R复配物对模拟微重力效应诱导骨丢失的防护作用
目的 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到对微重力效应诱导骨丢失具有防护作用的复配物.方法 通过24种天然产物对骨髓干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增殖活性,筛选出具有较强效果的天然产物并对其进行复配;随后通过复配物对模拟微重力效应下昆明小鼠骨质丢失的影响来评价其骨丢失防护作用.结果 银杏叶和荞麦花粉的复配物显示出强的骨髓干细胞增殖活性;熟地黄显示出强的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不同剂量的银杏叶、养麦花粉与熟地黄的复配物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骨丢失防护作用;高剂量组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及股骨中的有机物含量.结论 通过对天然产物促骨髓干细胞和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进行筛选和复配,发现所获得的G-B-R复配物对微重力效应诱导的骨丢失具有良好的防护作用.
-
长期卧床老年人的骨代谢和维生素D2、D3水平的状况研究
目的 观察长期卧床老年人的骨代谢变化及体内维生素D2和D3水平.方法 随机选取126位长期卧床(1年以上)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36位同年龄段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定量测定两组人群的维生素D2和D3,并测定骨代谢指标和生化指标,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的血清钙、磷浓度、PTH、CT相比无差异(P>0.05);骨形成指标AKP、N-MID相比无差异(P>0.05);骨吸收指标β-CTX相比有明显区别(P<0.01).两组的25羟基维生素D2浓度无显著差异,研究组的25羟基维生素D3 10.48±6.54 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25羟基维生素D315.40 ±8.19 ng/ml(P <0.01),总25羟基维生素D浓度研究组11.33±6.90 ng/ml也低于对照组15.33±8.32 ng/ml(P <0.05).总25羟基维生素D仅与PTH显著负相关,r=-0.362(P<0.01).结论 卧床超过1年的老年人仍然存在骨吸收增高,骨丢失加快,同时维生素D缺乏明显,并加重了骨量流失.
-
糖尿病大鼠血管钙含量和骨密度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模型血管钙含量和骨密度的变化.方法 用大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和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加小剂量STZ注射制备1型和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对血管钙含量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雄性Wistar大鼠共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即对照组、高脂组、1型糖尿病组和2型糖尿病组.12周后,进行主动脉钙含量、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含量测定;用骨密度仪测定大鼠股骨和腰椎骨密度.结果 1型糖尿病组大鼠血管钙含量(71.67±10.61 μmol/mg.dw)高于对照组和高脂组(44±15.87和44.8±9.44μmol/mg.dw)(P<0.05);2型糖尿病组大鼠血管钙含量(63.67土14.32μmol/mg.dw)亦高于对照组和高脂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反映血管钙化程度的指标ALP活性在1型和2型糖尿病组(89.46±17.8和63.68±17.83 U/mg.pr)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脂组(31.22±19.42和31.62±15.96 U/mg.pr) (P <0.01,P<0.05);1型糖尿病组大鼠的股骨骨密度较其他3组均降低(0.1898±0.0263 vs0.224±0.005、0.2374±0.0113、2431±0.0115 g/cm2)(P<0.01).结论 糖尿病大鼠主动脉钙含量和骨密度均有变化,提示糖尿病可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人尿液中CTX-Ⅱ与Zn2+、Ca2+浓度对膝关节骨关节炎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患者尿液中CTX-Ⅱ与Zn2+、Ca2+浓度与其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82例KOA组和20例对照组的尿液标本及膝关节正侧位影像学资料,采用Kellgren-Lawrence放射学分级标准对KOA组的影像学表现分级,分为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及Ⅳ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尿液中CTX-Ⅱ、ICP-AES测定Zn2、Ca2+浓度.结果 KOA组尿液中CTX-Ⅱ与Zn2+、Ca2+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1).CTX-Ⅱ水平:Ⅳ组>Ⅲ组>Ⅱ组>Ⅰ组和对照组(P =0.000).Zn2+、Ca2+浓度:Ⅳ组、Ⅲ组、Ⅱ组、Ⅰ组>对照组(P=0.000).结论 CTX-Ⅱ升高水平与KOA的影像学分级平行,两者呈高度正相关性.Zn2+、Ca2+升高水平与KOA的影像学分级并不平行.CTX-Ⅱ可作为区分KOA严重程度的标志物,但其作为早期诊断的价值有限,但与Zn2+、Ca2+联合有望成为KOA的早期诊断指标.
-
运动防治老年人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现已成为世界十大慢性疾病之一,50岁以上的人群中,30%的女性和10%的男性都患有OP.国际上将OP从病因学上简单地分为原发性、继发性、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三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是随着年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退行性病变,发病人群主要为老年人,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指妇女绝经后雌激素迅速减少,骨吸收大于形成,骨量丢失加快;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指随着年龄增加,人体单位体积骨量低于正常,骨小梁间隙增大、骨基质减少、骨强度降低.OP会使老年人骨结构遭到破坏,骨折风险增加,肌肉力量下降,造成身体不同部位的疼痛和麻木,降低生活质量.目前针对OP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其中运动作为OP的一种康复干预手段,因其能改善骨生物力学及有效减少骨量继续流失的特性,准确适度的运动处方已作为一种相对经济、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在OP的临床治疗应用中备受医务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关注.在此我们将不同运动疗法对老年人及绝经后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做一综述,希望对今后老年人群OP的预防及治疗有所帮助.
-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质量受损及骨强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属中医学"骨痿"、"骨痹"等范畴.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有独特的认识及治疗方法,近年来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本文基于近年来的文献研究,结合"从肾论治"、"从脾论治"、"瘀血论"等中医理论,着重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专药、针灸疗法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期更加清楚地认识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现状,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
从脾肾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平衡机制
NEI网络调控秉承现代医学"元素中心论"建立,而中医理论秉承"系统中心论"建立,两者均强调机体的整体性和时空性特点,各种激素、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信使不仅是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的"共同语言",同时也是中西医交融的结合点或共通点.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演变过程中,NEI网络对骨代谢的调控机制与其"脾肾同病、骨枯髓空、骨肉不相亲"的病机特点存在诸多联系,或者说后者是NEI网络微观信息的终表达.鉴于此,本文就骨质疏松(骨痿)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方药结合NEI网络对骨代谢的调控平衡机制做一综述,旨在为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客观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
miRNA调控破骨细胞分化研究进展
随着miRNA的发现,其生理、病理作用逐渐被认识,在骨代谢方面,miRNA在破骨细胞的分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将对近3年miRNA与破骨细胞分化的研究进行总结,阐述正常机体RANK通路中的miRNA,以及骨代谢疾病状态下改变的miRNA,探讨miRNA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从细胞分子水平揭示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并讨论miRNA相关制剂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
-
膳食模式与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为常见的退行性骨代谢疾病,是导致老年人病理性骨折的重要原因.由于骨质疏松的发生毫无预警容易被忽视,因此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元素对维护骨骼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在大多数营养流行病学研究都只关注单个营养元素对骨骼健康的影响,无法充分解释营养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而从膳食模式角度来阐明典型的饮食模式和骨骼健康之间存在的关联更具有科学性,本文将从对骨骼健康有益的地中海饮食和具有争议的素食饮食展开讨论和探究.
-
从GH/IGF-1轴与PI3K/Akt通路探讨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GH/IGF-1轴与PI3K/Akt通路对成骨细胞(OB)的分化增殖都有重大影响,但PI3 K/Akt通路与OB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激素逐渐缺乏,成骨细胞数量大量减少,引起骨重建过程中的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从而导致了老年性骨质疏松症.GH/IGF-1轴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有重要的代谢功能,是调节OB功能的关键因子.GH直接或间接通过IGF-1调节骨量,促进OB的分化和增殖.同时,IGF-1增加OB数目和活性以增加骨形成,影响长骨生长、骨骼发育和骨量增加;抑制破骨细胞(OC)分化以减少骨吸收;成年阶段维持骨量.PI3K/Akt通路与骨代谢关系密切,调节着OB的分化增殖,对于具体作用靶向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将通过对GH/IGF-1轴与OB的关系、GH/IGF-1轴与PI3K/Akt通路的关系以及PI3 K/Akt通路与OB的关系的阐述,从GH/IGF-1轴与PI3K/Akt通路探讨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PI3 K/Akt通路通过GH和IGF-1等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结合而激活,三者都与OB密切相关,但GH/IGF-1轴是否通过PI3K/Akt通路作用于OB并对OP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有待于深入研究.
-
骨质疏松新药——地洛单抗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RANKL/RANK通路对人体骨骼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自身抗体与OPG中和的患者出现进展迅速的骨质疏松,这证实OPG在人体内的重要性.RANKL和OPG平衡以及这种平衡打破所带来的影响,尤其当这种平衡偏向RANKL时提示,抑制RANKL是治疗骨质疏松症一个有吸引力的方法.地诺单抗是首个用于抑制RANKL并可用于骨质疏松症和其他骨骼疾病治疗的药物.本文介绍了地诺单抗的早期研究及Ⅰ期、Ⅱ期、Ⅲ期研究内容及其相关结果,并对其治疗效果做了初步评价.描述在运用地诺单抗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评价了其安全性和耐受性.后综述了地诺单抗相对于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优势以及尚存在的不确定问题.
-
内质网应激与骨细胞及相关骨病的研究进展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作为细胞内重要的膜性结构,负责分泌蛋白与膜蛋白的折叠加工,脂类的生物合成以及钙平衡的调节.当ER环境发生改变,如缺血、缺氧、突变蛋白的大量堆积时,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启动,并引发未折叠蛋白反应、内质网超负荷反应和固醇调节级联反应.在应激状态下,ER对维持细胞内稳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ERS有助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生长,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并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另一方面在高强度长时间应激状态下,ERS无法维持细胞稳态,会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加速细胞更新.根据近几年已有报道的文献研究整理,在骨质疏松、成骨不全、氟骨症等相关骨病的研究中,ERS同样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发病早期,ERS通过对多种骨细胞的调节,缓解病情.当病情严重ERS会触发内质网凋亡信号,导致细胞凋亡和生物体的损伤.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ERS与骨细胞及相关骨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干扰素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进展
近些年来骨骼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作为免疫调节因子中的重要成员,干扰素同样对骨形成和骨吸收有着重大影响.目前发现与骨质疏松相关的干扰素主要包括IFN-α、IFN-β以及IFN-γ,本文对干扰素在骨质疏松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做了详细阐述,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干扰素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临床试验中,干扰素对部分继发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想要把研究结果转化为临床仍是一条较漫长的道路.干扰素的应用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到妥善解决,将有助于将干扰素顺利应用于临床,也必将促使骨质疏松的防治水平进一步提高.
-
破骨细胞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破骨细胞是一种巨大的多核细胞,它的形成和活性异常可导致骨质疏松、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置换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等许多疾病;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其治疗靶点主要集中在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及促进成骨细胞的形成方面,随着破骨细胞对骨作用的信号通路等骨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治疗靶点被陆续发现;目前,OPG/RANKL/RANK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一氧化氮和雌激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等信号通路认为与破骨细胞关系密切,本文就破骨细胞与骨质疏松症关系作一综述,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相关依据.
-
240例绝经后髋部脆性骨折患者血清铁蛋白与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绝经后髋部脆性骨折患者血清铁蛋白与维生素D的相互关系,探讨铁蓄积对绝经后髋部脆性骨折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分析240例绝经后髋部脆性骨折患者资料,患者均检测血清铁蛋白(Fer)、25(OH)D3、骨转换及生化指标.按每10岁为1个年龄组,方差分析统计各组血清Fer、25(OH)D3和骨转换指标随年龄变化情况;按血清铁蛋白水平分组,t检验分析Fer正常组和Fer升高组25(OH)D3和骨转换指标的差异;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明确血清Fer与25(OH)D3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血清Fer普遍升高,而且随增龄而增加,25(OH)D3普遍降低,随增龄而下降(P<0.05);血清Fer升高组血清25(OH)D3水平明显低于Fer正常组(P<0.05);血清Fer和25 (OH)D3水平存在负相关(r=-0.22,P=0.001),矫正年龄因素,二者仍然负相关(r=-0.19,P=0.004);血清Fer与骨转换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绝经后脆性骨折患者存在铁蓄积和低维生素D状态,二者存在负相关.该结果为铁蓄积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研究提供了新的临床证据.
-
广西地区壮族人群正常髋关节形态学研究
目的 本研究对广西地区壮族人群正常成人的髋关节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分析,为髋关节假体的设计与安放位置提供相关参考.方法 在2012年9月至2014年10月期间于我院影像科行髋关节CT检查的327例成年壮族人群中选取100例,女性48例,男性52例,使用Mimics 15.0软件重建出三维模型,对影响髋关节置换术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并与国内外相关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广西地区壮族人群的正常成年人髋关节相关参数测量结果为SID(55.38±2.76),AD(58.73±4.40) ,CE(39.41±5.64) ,AI(14.75±3.20) ,ABA(49.76±4.98) ,Sharp角(37.20±3.75),AVA(37.20±3.75),ADD(10.45±2.22), AHI(84.90±3.20), NSA(127.67±4.13),FNA(13.98±0.78),FHD(43.80±4.63),FHH(30.32±4.90),FND(34.04±3.25),FCL(46.11 ±5.32),FO(38.55土4.62),T+20内外径(41.98±3.02),T内外径(25.95±2.42),T-20内外径(19.86±1.46),峡部内径(9.83±1.15),峡部外径(26.69±2.05).本组测量数据表明,除AHI,NSA,T-20内外径及峡部内径之外,髋关节大部分相关参数均存在性别或者左右侧之间的差异.结论 广西壮族地区正常壮族成年人的髋关节相关参数和国内外其他地区均存在差异,中心边缘角差别大,股骨近端峡部内径小于国内外所有测量结果,股骨近端形体较国外整体偏细.
-
金天格胶囊对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了解金天格胶囊促进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作用及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给予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并被指导功能锻炼,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外给予金天格胶囊口服.观察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并于骨折愈合时,记录腕关节活动度(屈伸活动度、桡尺偏活动度、旋前/旋后活动度)、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Knirk-Jupiter关节炎分级.结果 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治疗组腕关节活动动度、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Knirk-Jupiter关节炎分级,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天格胶囊对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的骨折愈合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可改善腕关节功能,抑制创伤性关节退变.
-
金天格胶囊在治疗骨质疏松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金天格胶囊在治疗骨质疏松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100例骨质疏松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碳酸钙D3治疗,观察组在服用碳酸钙D3的基础上再给予金天格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骨密度改善情况及有效率.结果 ①两组患者治疗后第二腰椎、股骨大转子骨密度均有所改善,观察度骨密度改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有效率为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天格胶囊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椎体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7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骨折组及非骨折组,分别测定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及骨密度并比较.结果 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组患者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非骨折组,其差异有显著性;而两者骨密度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可以作为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的重要指标.
-
跆拳道对女大学生骨结构特征变化的研究
目的 了解跆拳道训练对处于青春期及青春后期女大学生骨代谢的影响,为高校女大学生健身锻炼、改善与提高骨代谢及预防骨质疏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追踪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科技大学劲松跆拳道俱乐部女大学生训练期间的骨结构特征随运动强度等因素变化的规律及特点进行研究,研究跆拳道运动训练对处于青春期及青春后期女大学生骨代谢的影响与骨量、骨矿生化成分及骨形成生化标志物的影响,并分析骨密度、骨形态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跆拳道训练作为对机体、肌肉与骨骼高强冲击性的搏击运动形式,可以提高肌肉力量从而对骨骼产生积极的影响.结论 高抗阻、有氧耐力及振动的综合性跆拳道运动能够改善女大学生的骨代谢及提高骨密度与骨量,为运动健身指导及预防骨质疏松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