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头孢哌酮 /三唑巴坦复方制剂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马瑞蓉;张慧琳;魏敏吉;赵彩云;侯杰;赵东方

摘要: 目的研究静脉滴注头孢哌酮 /三唑巴坦复方制剂( 800mg/200mg)与头孢哌酮 (800mg)在健康志愿者中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随机交叉静脉滴注头孢哌酮 /三唑巴坦复方制剂 1600mg/400mg和对照药头孢哌酮 1600mg,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头孢哌酮和三唑巴坦血药浓度和尿中的药物浓度,计算两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复方制剂两组分有无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结果试验药和参比药中头孢哌酮的血药峰浓度 Cmax分别为 (181.52± 39.94)、 (176.21± 32.66)mg/L;消除半衰期 t1/2β分别为 (2.23± 0.67)、 (2.28± 0.61)h;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0.5- 12分别为 (351.96± 54.53)、 (336.31± 54.93)mg· h/L, AUC0- 12分别为 (402.21± 57.6)、 (376.64± 55.18)mg· h/L, AUC0- inf分别为 (413.47± 59.06)、 (395.83± 62.08)mg· h/L; 24h尿药累积排泄百分率分别为 (22.92± 7.79)%、 (21.00± 7.33)%. 三唑巴坦的峰浓度 Cmax为 (20.31± 4.76)mg/L,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0.5- 5为 (12.96± 2.40)mg· h/L, AUC0- 5为 (18.45± 3.52)mg· h/L, AUC 0- inf为 (19.42± 3.67)mg· h/L;消除半衰期 t 1/2β为 (0.84± 0.28)h; 24h尿药累积排泄百分率为 (60.56± 19.37)%. 结论两种制剂中,头孢哌酮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Cmax、 t 1/2β及 AUC经双单侧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三唑巴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Cmax、 t 1/2β及 AUC与文献数据,比较接近,说明两组分无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红霉素发酵过程中S-腺苷甲硫氨酸

    作者:李京艳;王勇;王以光

    建立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检测红霉素发酵液中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方法,观察其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样品经离心、超声等处理,进行RP-HPLC分析,梯度洗脱.实验结果说明,该方法可以使SAM与发酵液中其它复杂组分得到较好的分离.红霉素发酵过程中SAM量随时间呈曲线变化,高峰值出现在96h左右.

  • 嗜线虫致病杆菌代谢产物CB6-1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作者:黄武仁;朱昌雄;杨秀芬;杨怀文;许鸿章;解云英;简恒

    目的从对植物疫病有拮抗作用的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Xenorhabdus nematophilus var.pekingensis)CB6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抗菌组分,并鉴定其结构.方法采用多种层析方法对其进行分离,并采用UV、IR、MS和NMR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到一个主要组分CB6-1,并鉴定其结构为3,4-二氢-8-羟基苯并吡喃衍生物.结论主要抗菌组分CB6-1与文献报道的Xencoumacin 1相同.

  • 单剂量头孢克洛缓释片与常释胶囊在健康人体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作者:吕媛;康子胜;魏敏吉;李曼宁;刘燕;李天云;肖永红

    目的了解单剂量头孢克洛缓释片和常释胶囊的药动学特点,评价其生物等效性.方法22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口服头孢克洛缓释片或常释胶囊750mg,定时采集血标本,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按照佳拟合的方法求算两种药物的药动学参数,评价生物等效性.结果头孢克洛缓释片和常释胶囊的Cmax分别为(7.44±2.77)和(10.11±3.887)mg/L;tmax分别为(3.80±0.87)和(1.42±0.53)h;t1/2β分别为(0.74±0.46)和(0.74±0.19)h;AUC0~n分别为(22.94±5.19)和(23.14±5.41)mg·h/L;AUC0~∞分别为(23.11±5.17)和(23.33±5.497)mg·h/L;CL/F分别为(4.4±1.98)和(6.05±7.49)L/h.F为(101±17.5)%.AUC的双向单侧t检验结果显示两药为生物等效制剂,Cmax和tmax的结果显示头孢克洛缓释片的达峰时间明显滞后于常释胶囊(P<0.05),血药浓度也明显低于常释胶囊(P<0.05).结论头孢克洛缓释片和常释胶囊为生物等效制剂,且头孢克洛缓释片在体内确有缓慢释放的特点.

  • 茜素红荷移分光光度法测定阿奇霉素片的溶出度

    作者:田书霞;蒋晔;谢赞;蔡太梅;赵兴茹

    目的建立茜素红荷移分光光度法测定阿奇霉素片溶出度的方法.方法采用中国药典附录XC第三法,以250mlpH5的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剂,转速为100r/min,经45min取样,茜素红荷移分光光度法在538nm处测定阿奇霉素的溶出度,限度为标示量的75%.结果阿奇霉素在51~25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回收率为99.2%.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可用于阿奇霉素片溶出度的测定.

  • 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体外联合抗白念珠菌的作用

    作者:江惟苏;陈荣;谭升顺;陈庆秀

    目的探讨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体外联合抗白念珠菌的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特比萘芬、氟康唑、伊曲康唑对生殖器部位分离的36株白念珠菌药敏试验,应用棋盘微量稀释法测定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对36株白念珠菌的联合药敏试验.结果白念珠菌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耐药株分别为3株(8.33%)、4株(11.11%)、6株(16.67%).特比萘芬和氟康唑联用MIC几何平均数较其单独应用均显著降低(t=3.590,P<0.05;t=3.252,P<0.05),15株有协同作用(42%),18株有相加作用(50%),3株无关作用(8%);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联用后的MIC几何平均数较其单独应用均显著降低(t=3.849,P<0.001;t=2.409,P<0.05),表现为协同作用有14株(39%),相加作用的有17株(47%),无关作用的有5株(14%);均未发现拮抗作用.结论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应用对大部分白念珠菌能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提示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应用能增强抗白念珠菌的作用.

  • 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治疗老年重度医院内肺炎临床评价

    作者:蒋丽娟;王涤非;王莉;阮媛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治疗老年重度医院内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分析132例(53例美罗培南,79例亚胺培南;两药均为500mg,bid,ivgtt,疗程5~16d)老年重度医院内肺炎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安全性和临床分离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治疗老年重度医院内肺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3%(50/53)和88.6%(70/79),痊愈率为88.6%(47/53)和75.9%(60/79).治疗前共分离细菌123株,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对细菌的体外总敏感率为95.9%(118/123)和93.5%(87/93),细菌清除率为92.3%(48/52)和90.1%(64/7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5/53)和12.6%(10/79),反应轻微(P>0.05).结论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治疗老年重度医院内肺炎疗效确切且安全.

  • 微生物法测定力达霉素的效价

    作者:赵春燕;王玉凤;炼润梅;高瑞娟;李电东

    建立力达霉素效价测定的微生物检定法,检定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当力达霉素的浓度为1.85~13.51μg/ml时,其抑菌圈直径与反应剂量呈线性关系,并与HPLC法进行比较,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 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蛋白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邓旭明;李乾学;于录;周学章;张艳萍

    目的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转运蛋白NorA免疫检测方法.方法利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诺氟沙星(NFLX)对临床分离的6株金葡菌和标准菌株ATCC25923的MIC.对norA基因进行克隆、表达,提取表达产物包涵体,并进行了纯化.将纯化的表达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家兔,获取NorA蛋白的抗体血清.利用制得的抗体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临床分离的6株金葡菌的Nor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水平较高的临床分离金葡菌菌株的NorA蛋白表达水平一般较高,敏感菌株的耐药水平较低且接近.结论免疫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金葡萄菌耐药转运蛋白NorA的表达水平.

  • 粘质沙雷菌中SHV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作者:陈勇川;朱卫民;钱元恕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临床分离的粘质沙雷菌E121编码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方法PCR扩增ESBLs编码基因片段,克隆入pUCm-T载体,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核苷酸序列并确定亚型,等电聚焦测定β-内酰胺酶的等电点(pI).结果PCR扩增结果显示粘质沙雷菌E121产生的ESBLs为SHV型,其基因片段含756个核苷酸,GenBank查询其核苷酸序列与SHV-28型ESBLs完全相同.该耐药株至少含有等电点pI约为5.4和8.2的两种β-内酰胺酶.结论重庆地区粘质沙雷菌E121所产ESBLs亚型为SHV-28.

  • 中心组合设计优化必特螺旋霉素合成培养基

    作者:付启伟;王永红;庄英萍;储炬;张嗣良

    将克隆自卡波霉素产生菌的4″-O-异戊酰基转移酶基因整合到螺旋霉素产生菌Streptomyces spiramyceticus F-21的染色体上,构建成一株稳定的生物工程菌WSJ-1-195,它产生的一组以4″-O-异戊酰螺旋霉素为主要成分的多组分基因工程新型抗生素命名为必特螺旋霉素.针对目前没有适合必特螺旋霉素产生菌的合成培养基,所以本文顺序通过部分因子析因设计法、速上升实验、中心组合实验,并利用统计学软件SAS V8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必特螺旋霉素合成培养基的组成,为以后对必特螺旋霉素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提供基础.经过优化后必特螺旋霉素的发酵效价从173μg/ml提高到1880μg/ml.

中国抗生素

统计源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