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중국심혈관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北京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0-928
- 国内刊号: 1007-5410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老年病房接受IABP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史、治疗情况、并发症及影响院内生存率的可能因素.结果 48例接受IABP治疗患者中,心原性休克25例(52.1%),再血管化成功23例(47.9%);并发出血8例(16.7%);合并肺部感染18例(37.5%),总死亡19例(39.6%).成功再血管化治疗是死亡率的阴性预测因子.结论 IABP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
-
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索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的变异现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我科诊治的1例和国内外文献报道的51例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术诊断44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6例,外科探查诊断2例.25例患者表现为心肌缺血症状,合并左冠状动脉明显病变时可出现严重心脏症状,约1/3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心房颤动6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治疗上,10例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2例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2例予药物治疗.结论 单纯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多表现为良性临床过程,但在心律失常方面有潜在的危险性,故需保持随访与治疗,一旦合并左冠状动脉病变应早期积极治疗.MDCT可作为检测冠状动脉变异的筛查手段.
-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CD31及血浆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的测定及其意义
目的 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析其与CH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研究对象97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43例)和正常对照组(3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31,凝固法测定血浆FIB的表达水平.结果 ACS组血小板表面活性标志物CD31[(93.85±14.84)%],血浆FIB水平[(3.66±0.91) 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8.69±27.09)%,(3.06 ±0.62)g/L]和SAP组[(82.80±28.00)%,(3.14 ±0.56) g/L(均为P<0.05)];而对照组与SAP组CD31、FIB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分析显示CD31与FIB呈显著正相关(r=0.337,P<0.01).结论 检测CHD患者CD31、FIB水平,能较好地反映CHD严重程度,对临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C反应蛋白和尿蛋白排泄率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死亡率的预测
目的 探讨尿蛋白排泄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是否优于C反应蛋白(CRP).方法 连续入选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确诊AMI并收住我院心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于入院第1、3、7天检测CRP和24 h尿蛋白排出量,并计算尿蛋白/肌酐比率(ACR).随访时间为5年.结果 共入选209例患者,年龄47 ~ 83岁,平均(68.3±15.6)岁,女性62例(29.7%),合并心力衰竭81例(38.8%).校正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入院延迟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心力衰竭及肌酐清除率后,CRP和ACR均与5年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独立相关.但CRP与远期死亡率不相关[HR 95%CI:1.1 (0.7 ~ 1.8),P=0.65],而ACR与近期和远期死亡率均独立相关[OR 95%CI:3.9(2.0 ~9.0),P<0.0001;1.4(1.1~1.8),P=0.01].结论 ACR对AMI远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优于CRP.
-
老年住院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与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异常与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相关性;了解年龄、血红蛋白、肾功能和肺部感染等对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148例老年住院患者,根据ACC/AHA心功能分期方法分为3组:对照组(心脏结构及功能正常者,ACC/AHA标准A阶段);异常组(ACC/AHA标准B阶段患者)及心力衰竭组(ACC/AHA标准C+D阶段的患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二维及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各结构及功能.结果 NT-proBNP的水平在对照组、异常组及心力衰竭组3组之间比较,依次为对照组<异常组<心力衰竭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心力衰竭组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P=0.005);与异常组相比,心力衰竭组患者NT-proBNP水平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对照组与异常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不同心脏异常数量间NT-proBNP水平的比较,NT-proBNP水平随心脏异常指标数量的增多而升高(均为P<0.05),两两比较后发现3个以上心脏异常组NT-proBNP水平较无心脏异常组高(均为P<0.01).超声心动图指标中,左心房扩大(r=0.251,P=0.002)、瓣膜疾病(r=0.242,P=0.003)及心房颤动(r=0.260,P=0.001)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射血分数(r=-0.191,P=0.020)与其呈负相关.冠心病(r=0.188,P=0.022)、肺部感染(r=0.200,P=0.015)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血红蛋白(r=-0.186,P=0.024)与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NT-proBNP水平在对照组、异常组及心力衰竭组中逐渐升高,异常组与心力衰竭组NT-proBNP水平有重叠;NT-proBNP水平随着心脏结构与功能指标异常的增多而升高;心房颤动、左心房扩大、瓣膜疾病、LVEF、冠心病、肺部感染及血红蛋白均与NT-proBNP水平有相关性.
-
结节性多动脉炎合并心肌梗死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结节性多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受累特点.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有病案记录的结节性多动脉炎合并心肌梗死的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系统受累、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及其他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和病理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1 ~52岁,平均(37.6±11.7)岁.胸痛6例,心力衰竭1例.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5例,除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外,未见其他恶性心律失常.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50%)3例,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6例,室壁瘤形成2例,心肌病变2例,肺高压1例.4例有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资料,均累及右冠状动脉,3例为三支病变,1例为两支病变,其造影结果描述为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扩张、多发动脉瘤以及节段性狭窄、闭塞.这些患者均有其他多部位血管受累的表现和动脉造影检查的异常.结论 结节性多动脉炎可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梗死,其冠状动脉受累常为多支病变、多有右冠状动脉受累,动脉瘤伴血栓形成和节段性狭窄.对冠心病低危心肌梗死的患者,需要完善血管检查,警惕结节性多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情况.
-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在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评估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的关系.方法 入选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年龄≥60岁NYHAⅡ~Ⅳ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8例,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SHF)(LVEF<50%)组210例、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HFNEF)(LVEF> 50%)组98例,同期非心力衰竭住院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1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结构和LVEF、左心室舒张功能(Ea/Aa).结果 血浆NT-proBNP水平随NYHA分级的增加而升高,二者呈正相关(r=0.862,P<0.01);LVEF与NYHA分级呈负相关(r=-0.614,P<0.05);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EF无明显相关性(r=-0.136,P=0.09).在SHF组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735,P=0.008),在HFNEF组NT-proBNP水平与Ea/Aa呈正相关(r =0.614,P=0.009).结论 血浆NT-proBN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态,LVEF与NT-proBNP结合应用不仅能更好地反映患者心功能状态,同时有助于HFNEF的诊断.
-
64层螺旋CT仿真内镜定量分析在冠心病人群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64层螺旋CT仿真内镜(64-CTVE)在冠心病人群中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 14例接受64-CTVE检查疑诊冠心病、并于2周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6 ~71岁,平均(64 ±5)岁.使用Digimizer图像分析软件,判断64-CTVE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结果 114例同期行CAG检查病例,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将1322个血管单元,按0%~10%(无明显狭窄)、11% ~50%、51% ~70%、71%~99%、闭塞分组,进行相关性分析:x2=3284.23,x20.01,16=32,P<0.01,Kappa=0.8172,提示CTVE和CAG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进行诊断效能分析:Kappa值分别为0.90、0.63、0.76、0.81、0.87,提示对于诊断无明显狭窄和完全闭塞的准确率高,而对于轻中度狭窄的准确率较低.结论 CTVE定性及定量分析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负荷方面优势显著,能为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方法学的佐证.
-
桡动脉痉挛分析及药物干预试验
目的 通过桡动脉造影法观察桡动脉痉挛(RAS)的相关因素,比较不同配方血管解痉剂对于RAS的效果.方法 接受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TRI)的患者180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83例.随机分入硝酸甘油组(硝酸甘油200μg),尼卡地平组(尼卡地平200 μg),鸡尾酒组(硝酸甘油100 μg+尼卡地平100 μg),每组60例.在常规桡动脉造影后分别经鞘给予协定药物.给药后1、2 min分别行桡动脉造影.以方差分析法比较3组患者给药前、给药后1、2 min RAS发生率的变化.桡动脉痉挛程度通过计算机定量分析法(QCA)测得,桡动脉狭窄>70%定义为桡动脉痉挛,出现导管因痉挛发生推送、旋转困难以及拔管时阻力大、疼痛等临床表现定义为临床桡动脉痉挛.用Logistic回归分析桡动脉痉挛相关因素.结果 180例患者桡动脉正常参考段内径在基线水平为1.08 ~ 3.76 mm,平均为(2.24±0.52) mm.用药前RAS总发生率为10.6%,临床RAS发生率为6.2%.桡动脉直径、桡动脉鞘直径及既往TRI术≥2次是RAS的独立相关因素.硝酸甘油组、尼卡地平组和鸡尾酒组在桡动脉穿刺后RAS的发生率分别为15.0%、8.3%和8.3%,给药后1 min分别降至3.3%、5.0%和1.7%,给药后2 min分别降至1.7%、3.3%和0%.硝甘-尼卡组、尼卡-鸡尾酒组RA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硝甘-鸡尾酒组桡动脉RA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S总发生率为10.6%,其独立相关因素包括桡动脉直径、桡动脉鞘外径及既往TRI术≥2次.硝酸甘油及尼卡地平均具有明显扩张桡动脉的作用,但硝酸甘油及两者联合应用比单用尼卡地平有更大优势.
-
稳定型冠心病及合并糖尿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筛查
目的 调查在心内科门诊中既往无糖代谢异常病史的稳定型冠心病及合并糖尿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发生情况.方法 对入选患者进行空腹或餐后毛细血管血糖检测,空腹血糖≥6.1 mmol/L或餐后随机血糖≥7.8 mmol/L的患者再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结果 共1412例患者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其中939例患者进行空腹血糖检测,281例(29.9%)患者空腹血糖≥6.1 mmol/L并且<7.0 mmol/L,105例(11.2%)患者空腹血糖≥7.0 mmol/L;473例患者进行餐后随机血糖检测,123例(26.0%)患者随机血糖≥7.8 mmol/L并且< 11.1 mmol/L,43例(9.1%)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入选患者共552例(39.1%)毛细血管空腹血糖≥6.1 mmol/L或随机血糖≥7.8 mmol/L,其中298例患者又进行了OGTT,正常糖耐量(NGT) 66例(22.1%),糖调节受损(IGR) 132例(44.3%),其余100例(33.6%)患者新诊断为糖尿病.结论 对既往无糖代谢异常病史的稳定型冠心病及合并糖尿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毛细血管血糖筛查及OGTT有助于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
-
杏灵分散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的表达和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杏灵分散片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TNF-α,IL-6及hs-CRP表达及心功能的作用.方法 纳入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6例,用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杏灵分散片组,常规治疗组口服阿司匹林、β受体阻断剂、单硝酸异山梨醇酯、氯吡咯雷、阿托伐他汀等治疗,杏灵分散片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杏灵分散片1片,每日3次.所有患者行超声心动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功能.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患者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和LVEF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TNF-α、IL-6、hs-CRP、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杏灵分散片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TNF-α[(10.36±3.56) ng/L比(16.21±4.87) ng/L]、IL-6[(70.38±18.23) ng/L比(189.23 ±95.39) ng/L]及hs-CRP[(1.75±0.86) mg/L比(7.21 ±3.02) mg/L]的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降低(均为P<0.01).杏灵分散片组患者TNF-α,IL-6及hs-CRP水平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收缩功能(LVEF)有一定的改善.结论 杏灵分散片能抑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TNF-α,IL-6及hs-CRP表达,并对心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左心室游离壁局部膨出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左心室游离壁局部膨出是临床较常见的心脏形态学异常,可由多种先天性和获得性病变引起,常见的是真性室壁瘤,其他如假性室壁瘤、双腔左心室、左心室憩室、心室疝也可有类似表现,有时也需要与心包疾病鉴别.另一方面,同一性质的病变可能由多种疾病导致,例如,真性室壁瘤不仅是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也可见于心肌病、心肌炎等多种心脏疾病.不同病变或疾病的转归和治疗显著不同,了解它们的临床与影像特点有助于及时合理的诊治.
-
顽固性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高血压是工业化国家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并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估计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1].顽固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H)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5%[1],国外有资料报道可达20%~30%[2-4].由于其不能很好地为药物所控制,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医疗负担.我们主要探讨RH的诊断,并将非药物性治疗的现状综述如下.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的炎性转导信号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被定义为慢性炎症性疾病已经被普遍接受,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渗出起着核心的作用.研究发现正常情况下LDL并没有免疫源性,但是一旦被氧化修饰成氧化型LDL(ox-LDL)就可被抗原递呈细胞识别并递呈抗原[1],特异性激活辅助性T细胞(Th1),产生大量的Th1细胞因子[2],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IL-1),进一步扩大炎症,其中单核细胞的激活、渗出、分化和泡沫细胞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典型特征.近年来大量的文献报道了单核细胞趋化分化及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信号变化,在斑块局部炎性环境下,这些信号变化奠定了AS进展的病理生理基础.
-
炎性体与动脉粥样硬化
炎性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核心作用,各种炎性因子的活化可引起炎性细胞的募集,从而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传统观点认为,内皮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近研究发现,胆固醇结晶在动脉病变早期即已出现,几乎与炎性细胞的聚集同时出现.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摄取胆固醇并形成微小胆固醇结晶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而炎性体在介导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
-
落新妇甙对大鼠心脏移植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 观察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移植心脏的存活和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及落新妇甙对其影响.方法 进行36对SD-Wistar大鼠间的颈部心脏移植,术后将Wistar大鼠分为两组(各18只),落新妇甙组给予落新妇甙,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第3、5和7天切取移植心脏,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移植心脏切片,进行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并计算凋亡指数(AI),比较落新妇甙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 (1)移植心脏的病理分级:移植后第3、5和7天对照组分别为0.77 ±0.31、1.99±0.62和3.44±0.54;落新妇甙组分别为0.37±0.42、0.88 ±0.20和1.04±0.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心肌细胞;落新妇甙能明显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减轻移植心脏的组织损伤.移植后第3、5和7天对照组AI分别为4.03 ±1.32、8.52±1.97和9.73±6.21;落新妇甙组分别为0.87±1.11、2.53±2.49和4.71 ±2.9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O.01).结论 在大鼠心脏移植模型中,落新妇甙能明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减轻移植心脏的急性排斥反应.
-
阿托伐他汀在1-磷酸鞘氨醇诱导心肌细胞肥大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1-磷酸鞘氨醇(S1P)诱导乳鼠心肌细胞肥大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测定心肌细胞体积和[3H]-亮氨酸掺入量作为心肌细胞肥大的指标.乳鼠心肌细胞使用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加入S1P,[3H]-亮氨酸掺入量作为心肌细胞蛋白摄取量;分别用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细胞的β-肌球蛋白(β-MHC)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用qPCR检测心肌细胞的心房利钠肽(ANF)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S1P组比较,阿托伐他汀10μmol/L处理组[3H]-亮氨酸掺入率减少[(234.89%±31.23%)比(342.23%±31.60%),P=0.205],β-MHC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0.59±0.14)比(0.84 ±0.20),P=0.318]和[(0.55±0.09)比(0.98 ±0.15),P=0.223],ANF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0.51 ±0.13)比(0.76 ±0.19),P=0.445];与S1P组比较,阿托伐他汀20 μmol/L处理组[3H]-亮氨酸掺入率明显减少[(189.07%±17.69%)比(342.23% ±31.60%),P<0.01],β-MHC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0.50±0.12)比(0.84 ±0.20),P<0.01]和[(0.35±0.08)比(0.98±0.15),P<0.01],ANF的mRNA水平明显降低[(0.47 ±0.12)比(0.76±0.19),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抑制S1P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并可减少S1P诱导的β-MHC和ANF表达.
-
Wellens综合征一例
1病例资料患者男,44岁.因"反复胸痛5d"于2011年5月4日入院.患者近5d来反复胸痛发作,位于胸骨后,呈压榨样,伴出汗、左上肢酸胀.每次持续20 ~ 40 min,服硝酸异山梨酯30 mg约5 min可缓解.发作时于当地医院查心电图正常(图1).此次发作症状较重,心电图有T波改变,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入住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6.8C,脉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1/79 mm Hg.意识清晰,呼吸平稳,颈静脉无怒张.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正常,心律齐,心率72次/min,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入院时心电图V1~ V4导联T波正负双向(图2).心脏超声提示左心室前壁、前间隔收缩运动稍减弱,其余正常范围.心脏标记物:肌钙蛋白I 0.03 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10 IU/L.次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前降支近中段狭窄>75%,长度约10 mm.冠状动脉内超声提示局部病变处有破裂斑块,重处狭窄68%,置入3.5 mm×15mm支架1枚.
关键词: Wellens综合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注射用盐酸地尔硫(艹卓)治疗变异型心绞痛合并窦性心动过缓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5岁.主因"间断胸痛10年,加重2d"来我院就诊.患者于10年前出现问断胸痛,曾于当年行介入检查诊断冠心病,并于左前降支置入支架1枚.后症状间断发作,2d前明显加重,发作频繁,自行应用硝酸甘油喷雾剂口喷治疗效果不佳.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支架脱落3例
1临床资料病例1 男性,58岁.因"反复胸闷、胸痛6年,加重7h"入院.患者于6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胸闷、胸痛,位于胸骨中段后,范围约一手掌大,无放射,每周发作1~3次,每次3~5 min,之后曾3次于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其中前降支近段同一部位置入Hexacach 4.0mm×16mm裸金属支架及3.5 mm× 18.0 mm支架(型号欠缺)各1枚.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吸烟30年,3~4支/d.诊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本次入院冠状动脉造影:前降支支架近段起完全闭塞.送导丝过闭塞段,送1.5 mm×15.0 mm扩张球囊至前降支近段病变处扩张1次,见前降支已开通(图1),欲送Firebird 2 3.5 mm×18.0 mm支架至前降支近段但未能通过原支架处,且后撤支架时出现支架脱落于指引管远端(图2),尝试双导丝法及球囊指引管内扩张均未能成功取出支架(图3).穿刺左股动脉,通过指引管送入捕捉器捕获并成功退出支架(图4),取出后再次造影前降支血流TIMI 3级,之后择期再次行PCI.
-
2012欧洲心脏病学会心力衰竭指南更新要点
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新的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1].新指南在以下方面做了重要改变.1 脑钠肽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界值及意义鉴于在病理生理及诊断、治疗方面的明显差异,将心力衰竭明确划分为急性发作的心力衰竭(包括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和新发的急性心力衰竭)及慢性稳定心力衰竭.更改了急性发作的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的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的诊断界值.对于排除急性发作的心力衰竭,要求BNP<100 ng/L或NT-proBNP <300 ng/L;但若拟排除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则要求BNP<35 ng/L或NT-proBNP< 125 ng/L.拟诊断心力衰竭时,则采用大于或等于上述界值.取消了过去诊断心力衰竭时BNP或NT-proBNP的"灰区".
-
中国心血管病的流行状况与防治对策
心血管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而加快.我国心血管病(包括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心血管病患者至少2.8亿,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35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比率占居民总死亡的41%,居各种原因首位[1-2](图1~4).心血管病流行广,病程长,费用贵,致死致残率高.心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群众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影响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
-
第24例:临床表现心脏骤停
患者男性,53岁.因心脏骤停于2012年4月11日入院.患者入院当天早晨于体检过程中出现乏力、大汗,突发意识不清,外院诊为"心脏骤停",予心外按压、电除颤、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具体不详)后转至我院急诊.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07次/min);血气分析(ABG)示pH6.89、氧分压111 mm Hg、二氧化碳分压40 mm Hg、乳酸>15.0 mmol/L.予纠正酸中毒、补液维持循环灌注、继续呼吸机支持等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生命体征平稳.查体:血压114/66 mm Hg(双侧对等),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5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心杂音,腹部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性,四肢动脉搏动对称.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血压高170/110 mm Hg,未监测和治疗,吸烟20年,20支/d,否认家族同类病史及心脏病史.
-
第二届全国老年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CCE)暨第七届老年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会议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心血管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卫生部北京医院主办,天津医科大学协办,《中国心血管杂志》承办的第二届全国老年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The 2nd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CardiovascularDisease in the Elderly,CCE)暨第七届老年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于2012年9月14日至16日在卫生部北京医院报告厅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名心血管、老年和全科医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
光敏感性降压药物增加唇癌风险
Friedman等[1]在药物潜在致肿瘤风险评估中发现,光敏感性抗高血压药物氢氯噻嗪和硝苯地平与唇癌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研究背景这项研究包括了1994年8月北加利福尼亚Kaiser Permanente医学照顾计划中的参与人员,约3 200000人.入选人群的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唇癌的诊断经过肿瘤注册的确证.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