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중국심혈관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北京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0-928
- 国内刊号: 1007-5410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远端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冠心病患者血浆miRNA-21的影响和意义
目的 探讨远端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微小RNA-21(miRNA-21)的影响,进一步阐述缺血预适应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连续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在粤北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共16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试验组患者在入院后第2、3和4天的每天上、下午分别进行一轮无创肢体缺血预适应治疗,然后在第5天进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对照组则直接在入院后第5天进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所有患者于入院后第2和5天早晨空腹抽血,检测血浆miRNA-21水平.同时在手术当天早晨及术后12 h抽血检测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以观察手术对其影响.记录手术情况、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6个月内所有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并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试验组与对照组入院后第2天的血浆miRNA-2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82±9.15比51.10±9.56,P>0.05),而第5天的血浆miRNA-2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25±12.24比60.52±10.29,t=3.216,P<0.01);试验组第5天的血浆miRNA-21水平较第2天明显上升(=4.113,P<0.01),而对照组第5天的血浆miRNA-21水平较前无明显变化.(2)试验组PCI术后12 h的hs-cTnT的变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25.27±21.88)pg/ml比(38.79±32.46) pg/ml,=2.162,P=0.01],此外试验组术中TIMI 3级血流发生率较对照组高(92.9%比85.0%,P=0.04).(3)试验组共有6例患者在半年内出现MACE,而对照组有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所有出现MACE的患者基线血浆miRNA-21水平明显低于未出现MACE的患者(46.73±10.03比52.12±11.26,t=1.624,P=0.0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发现基线miRNA-21、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功能NYHA分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远端肢体缺血预适应能上调冠心病患者的血浆miRNA-21水平,减轻冠状动脉再灌注损伤程度,而且血浆miRNA-21水平可能是评估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
维生素D缺乏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ACS的发生是否独立相关. 方法 序贯入选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ACS患者85例,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MI,2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STEMI,26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31例).另收集年龄、性别匹配的无冠心病病史的体检者32名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检测生化指标及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25 (OH)D ≥30 ng/ml为正常范围,20 ~ 30 ng/ml为25(OH)D不足,<20 ng/ml为25(OH)D缺乏. 结果 ACS组25(OH)D中位数水平为11.69 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88 ng/ml(t =5.53,P<0.001).ACS患者中83.5%为25(OH)D缺乏,15.3%存在25(OH)D不足,即98.8%的ACS患者25(OH)D水平低于正常范围,该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1.2%,F=9.83,P =0.002).STEMI组和NSTEMI组的25 (OH)D中位数水平相似,分别为10.41 ng/ml和10.79 ng/ml,均显著低于UAP组(13.67 ng/ml,均为P<0.01).25 (OH)D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及TIMI危险评分之间均不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OH)D缺乏与ACS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25(OH)D <20 ng/ml的患者与25(OH) D≥20 ng/ml的患者相比,更易发生ACS(OR =2.6,95% CI:1.1 ~4.7). 结论 绝大部分AC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维生素D缺乏,且25 (OH)D<20 ng/ml与ACS的发生风险独立相关.
-
经桡动脉左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在心肌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初步评估经桡动脉左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EMB)在心肌病诊断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 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医院就诊的5例心肌病患者,采集基线资料、安全性及有效性指标. 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8~ 62岁,平均42岁,平均体质指数28.8 kg/m2,根据临床适应证,行左心室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及经桡动脉左心室EMB等操作.手术成功率100%,有3例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后即刻经同一桡动脉途径行EMB,其他2例先行冠状动脉造影,数天后行经桡动脉途径EMB.手术时间34~68 min,中位时间54 min.造影剂用量95.4 ~ 150.2 ml,平均123.4 ml.心肌活检组织样本数量4~6块,平均4.4块,质量好,心肌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率100%.X线暴露时间10 ~ 22 min,平均15.3 min.X线暴露剂量:剂量面积乘积17 323 ~30 574 cGy·cm2,中位数为26 433 cGy·cm2,皮肤总量l 392~3 088 mGy,中位数为2 495 mGy.所有患者术后无需卧床,无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 本研究初步显示了经桡动脉左心室EMB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心肌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可能更为安全、有效的全新技术,同时提高患者舒适度,并使手术更加便捷、经济.
-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入选2016年1 ~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HFpEF患者69例,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HFpEF合并糖尿病组和HFpEF未合并糖尿病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临床用药和1年内心血管结局. 结果 69例HFpEF患者中,29例合并2型糖尿病,其中15例女性,14例男性,平均年龄(75.8±10.7)岁;40例未合并2型糖尿病,其中19例女性,21例男性,平均年龄(75.3±10.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FpEF合并和未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的体质指数[(24.8±2.9)kg/m2比(23.0±2.7)kg/m2]、平均收缩压[(139.0 ±20.9)mmHg比(128.6±16.6)mmHg]、合并高血压(89.7%比62.5%)及陈旧性心肌梗死(44.8%比15.0%)比例、N末端B型利钠肽原[(7 011.3 ±4 169.3)pg/ml比(4 767.2±3 151.2)pg/ml]、左心室肥厚比例(34.5%比12.5%)、左心房大小[(38.7±4.9) rnm比(36.9±7.1)mm]、袢利尿剂(89.7%比67.5%)、钙离子通道拮抗剂(51.7%比27.5%)和硝酸酯类药物(89.7%比62.5%)使用率、1年内因心力衰竭恶化住院次数(1.3 ±0.89比0.45 ±0.9)及死亡率(10.3%比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结论 HFpEF合并2型糖尿病更易发生在体质指数较高的人群中,较未合并的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浓度更高,更易出现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袢利尿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和硝酸酯类药物使用更多,临床结局更差.
-
HNF1B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2型糖尿病及其共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人群HNF1B基因位点rs4430796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冠心病及其共病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016年2 ~12月于北京医院心内科和内分泌科就诊的冠心病患者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75例,及健康对照者238名.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HNF1B基因位点rs4430796多态性,同时测定血清中尿酸(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评估rs4430796多态性与上述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HNFlB基因rs4430796在基因型(P =0.005)、等位基因(OR=1.50,95%CI:1.05 ~2.13,P=0.026)、显性模型(OR=1.83,95%CI:1.23 ~2.72,P=0.003)、隐性模型(OR=2.07,95%CI:1.07 ~ 3.98,P=0.027)、加性模型(OR=2.53,95%CI:1.29 ~4.98,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野生型(AA)比较,冠心病组携带rs4430796 G突变位点(GG+ AG)的患者体质指数增高,2型糖尿病组携带rs4430796 G突变位点(GG+ AG)的患者尿酸增高,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组携带rs4430796 G突变位点(GG+ AG)的患者HDL-C较低(均为P<0.05). 结论 HNF1B基因位点rs4430796多态性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相关,可能通过代谢因素参与冠心病及其共病的发生.
-
8例多发性骨髓瘤致心肌淀粉样变性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致心肌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收集2009-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8例多发性骨髓瘤导致心肌淀粉样变性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 多发性骨髓瘤致心肌淀粉样变性患者常伴心功能不全,且合并心血管系统以外的临床表现.同时出现心电图肢体导联低电压和超声心电图左心室壁增厚是心肌淀粉样变性的特征改变.心脏磁共振成像呈钆延迟显像,临床高度提示心肌淀粉样变性.病理活组织检查可确定诊断. 结论 心外组织活检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电图及心脏磁共振成像可确诊心肌淀粉样变性,但此类患者因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预后较差.
-
血糖波动对心房颤动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和低血糖对心房颤动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治的心房颤动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记录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波动情况分为两组,比较预后情况. 结果 共306例患者人选,男性221例(72.2%),年龄18~80岁,平均(51.6±15.1)岁,中位随访时间1.5年,中位血糖波动3.6 mmol/L.随访期间,高于中位血糖波动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于中位血糖波动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有低血糖史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16.8%比7.9%,风险比(HR)=1.83,95% CI:1.128 ~3.536,P<O.01]和次要终点事件(17.1%比8.4%,HR=1.92,95%CI:1.235 ~3.848,P<0.01)发生率明显高于无低血糖史的患者.COX风险比例模型发现,基线血糖较高的患者血糖波动的幅度越大,其主要终点事件(11.9%比6.2%,P<0.00l)和次要终点事件(22.8%比15.9%,P<O.001)发生率越高. 结论 血糖波动可影响心房颤动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预后,且低血糖增加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
-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效果,总结围术期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74例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 50 mmHg)患者的临床资料.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术中、术后肺动脉压及阻力的变化,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前、术后肺动脉压、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射血分数,门诊随访评估患者心功能. 结果 74例(8.5%)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32例(43.2%),年龄26 ~72岁,平均(48.6±16.4)岁,病程22.3±9.6年(16 ~35年),术中死亡6例(8.1%),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术后即刻和24 h平均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和肺毛细血管楔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均为P< 0.05),心脏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复查超声心动图发现,左房内径明显缩小[(53.2±12.4) mm比(76.5±19.6) mm,P<0.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54.7%±8.9%)比(46.3%±7.8%),P<0.0I].随访心功能明显改善(P<0.01).亚组分析发现,高肺动脉压力(肺动脉压力>体循环平均动脉压)患者的术后早期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和肺毛细血管楔压无明显下降,心脏指数无明显增加,手术死亡率明显增加[22.3%比3.6%,P<0.001].但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肺动脉压力较术前明显下降[(88.2±13.6) mmHg比(52.1±8.7)mmHg,P<0.01],心功能有明显改善. 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可改善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短期预后.但高肺动脉压患者的围术期死亡率高,需加强此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
冠状动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无复流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2013年12月至2015年9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急诊PCI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现象的87例STEM1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患者经冠状动脉注射尼可地尔治疗,对照组患者经冠状动脉注射硝酸甘油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注射5 min后的TIMI血流分级与校正的TIMI帧数,以及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ST段回落率、出血、低血压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结果 经冠状动脉注射后5 min,观察组患者的TIMI 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7.27%比51.16%,P=0.000),靶血管的校正的TIMI帧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8.3±5.2比40.6±7.3,P=0.003),术后1周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50.78%±4.23%比43.84%±3.62%,P=0.027),术后ST段回落率明显大于对照组(84.09%比69.77%,P=0.016),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36.36%比65.12%,P<0.05). 结论 经冠状动脉注射尼可地尔可有效改善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1中的无复流现象,且安全性较好.
-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回旋支开口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应用于冠状动脉回旋支开口病变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回旋支开口病变的患者12例,Medina分型O,0,l;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处理病变,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后6个月临床随访和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统计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结果 12例患者PCI成功率为100%,血管小管腔直径由术前的(0.31±0.12) mm增加至术后的(2.86±O.43)mm(P <0.001).术后6个月内患者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10例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造影随访率83.3%,造影随访无再狭窄,管腔直径(2.93±0.39)mm. 结论 药物涂层球囊应用于冠状动脉回旋支开口病变安全、有效.
-
旋股外动脉降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进展
旋股外动脉降支(DBLCFA)因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移植血管而受到长期关注.DBLCFA可单独作为游离移植血管,或与乳内动脉构成复合移植血管实现CABG.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该血管具有不易发生粥样硬化性病变和血管痉挛的特点,作为移植血管具有良好的冠状动脉血流适应性和近中期通畅率.DBLCFA是下肢重要侧支血管,但其长度、走形等解剖学特点变异大,目前缺乏可靠的术前评估策略,因此在CABG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及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使DBLCFA的术前筛查、评估更加安全有效.DBLCFA增加了CABG术中移植血管的选择,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高盐饮食对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Dahl盐敏感大鼠肠系膜动脉收缩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盐摄人对去甲肾上腺素(NA)诱导的盐敏感大鼠肠系膜二级动脉(MSA)收缩功能的影响. 方法 8周龄雄性Dahl/SS大鼠按区组随机化分为4组:高盐8% NaCl饮食(HS组,7只)、低盐0.3% NaCl饮食(LS组,8只)、高盐饮食贝那普利10 mg·kg-1·d-1灌胃(HB组,6只)、正常0.6% NaCl饮食对照组(NS组,8只).饮食干预6周后,股静脉注射NA(10μg/kg),使用全视野激光散斑灌注血流仪,在体探测大鼠MSA血流灌注的变化,并采用显微镜和高速摄像机记录MSA管径的变化. 结果 饮食干预后,与NS组比较,HS组NA诱导的大鼠MSA管径收缩率明显升高(34.90%±15.46%比18.34%±4.15%,P=0.01),HB组与H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LS组大鼠MSA收缩持续时间明显短于HS组[(16.4±1.8)s比(23.9±8.0)s,P=0.02].HS组NA诱导的大鼠MSA平均血流灌注下降率明显高于NS组(33.50%±5.14%比21.60%±6.16%,P<0.01),LS组平均血流灌注下降率低于NS组(14.94%±2.90%比21.60%±6.16%,P=0.02),HB组与H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MSA大血流灌注下降率在HS组显著高于LS组(45.74%±10.17%比28.78%±6.21%,P=0.04),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盐饮食增强盐敏感大鼠MSA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而贝那普利不能逆转高盐饮食的作用.
-
第59例:临床表现晕厥、气短、水肿
患者女性,46岁,因“突发晕厥9个月,活动后气短伴下肢水肿8个月”于2017年7月6日入院.2016年9月29日患者在乘坐公交车时突发意识丧失,无抽搐或口吐白沫,无二便失禁,持续数分钟后意识自行恢复,无肢体运动障碍或感觉异常.被家人紧急送往当地二级医院后,患者反复出现三次意识丧失,发作时心电监护提示“宽QRS波群心动过速”,予以心外按压及电复律后意识恢复,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合并三分支房室传导阻滞(图1),遂转运至当地三级医院.住院期间患者再次出现晕厥,心电监护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临时起搏器.
-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晚期冠心病患者的新曙光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ardiac shock wave therapy,CSWT)是中国近十年来,针对严重冠心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作用机制是采用物理学的方法,对缺血心肌局部进行低能量冲击波刺激,通过多种作用机制改善心肌血流灌注.CSWT为严重冠心病尤其是晚期的顽固性心绞痛、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带来了曙光.CSWT的研究在欧洲、亚洲开展的较多.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均显示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自2012年开展CSWT相关工作,在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尝试和研究,同时从动物实验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角度,步步深入地探讨了震波可能的机制.初步结果显示心脏震波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
体外心脏震波系统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一组以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管腔狭窄/痉挛/闭塞、心肌缺血/损伤/坏死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在世界卫生组织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中排名第一.近年来,虽然冠心病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斑块切割与旋磨/血栓抽吸)、β受体阻滞剂、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他汀类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激光心肌打孔、动脉内反搏、心脏移植、生活方式干预、基因搭桥和干细胞移植等,但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未见显著改观,仍有许多患者面临胸痛、运动耐量降低、心力衰竭和猝死等威胁,探索冠心病治疗的新方法迫在眉睫.
-
体外冲击波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进展
在冠心病的治疗领域中,难治性心绞痛或称为顽固性心绞痛(refractory angina)一直是治疗的难点之一.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的定义,难治性心绞痛是指冠心病患者存在至少3个月以上的慢性心绞痛,尽管已经给予优化药物治疗、再血管化治疗和(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仍不能缓解心绞痛症状,并有心肌缺血证据.这些患者不仅反复发作心绞痛,生活质量差,而且近1/3的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年死亡率约为3.9%.
-
体外心脏震波:冠心病与心力衰竭康复治疗新手段——中国云南应用经验
冠心病和心力衰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寻找新的血管再生疗法成为研究热点.体外心脏震波治疗系统(cardiac shock wave therapy,CSWT)能促进缺血组织毛细血管生成,加速侧支循环建立,提高心肌储备,逆转左心室重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08年国内首家引进瑞士CSWT,经过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部分阐明了CSWT对中国冠心病和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方法学要点,并在其显效机制和远期随访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
心脏震波治疗的生物学机制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受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影响,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其中冠心病患者高达1 100万人.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技术的发展,冠心病患者生存率明显升高.但尽管接受佳的药物、介入及手术治疗,术后反复发作的心绞痛仍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多项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作为传统治疗方法的补充,体外低能量心脏震波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左心室功能.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脏震波治疗的生物学机制.
-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的荟萃分析
目的 探讨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临床试验中心注册库及中文SinoMed数据库,查找心脏震波治疗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按照PRISMA声明进行,主要研究目的为评估再住院率的变化. 结果 本研究检索后终纳入10项临床研究,共涉及422例患者,平均随访(5.2±4.7)个月(1 ~12个月).与应用常规冠心病治疗相比,心脏震波治疗能够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心绞痛分级[加权均数差(WMD)=-0.64,95%CI(-0.97,-0.31),P<0.001]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WMD=-0.54,95% CI(-0.86,-0.23),P=0.001],增加6 min步行距离[WMD=62.00 m,95% CI(41.64,82.37),P<0.001],改善生活质量评分[WMD=12.79,95%CI(5.66,19.92),P<0.001]和左心室射血分数[WMD =5.11%,95% CI(0.18,10.03),P=0.04],减少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WMD=-3.99 mm,95%CI(-6.38,-1.60),P=0.001].此外,SPECT结果显示体外心脏震波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心肌血流灌注评分[WMD=-8.52,95% CI(-11.98,-5.07),P<0.001]和左心室心肌代谢评分[WMD=-6.54,95%CI(-10.88,-2.21),P=0.003],降低再住院率[RR=0.35,95% CI(0.23,0.54),P<0.001]. 结论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能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降低再住院率,但仍需要更多大型研究验证长期的治疗效果.
-
冠心病治疗的新理念——体外心脏震波治疗
冠心病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现患冠心病人数1 100万,2015年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10.91例/10万人,农村为110.67例/10万人.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但在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血管病变严重、已行冠脉血运重建包括PCI和(或)CABG血管又出现堵塞病变、各种原因不适合行PCI和CABG等治疗的患者,尤其是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无法用目前常用的内外科手段改善心肌血供,严重心肌缺血导致心力衰竭,影响生活质量进而危及患者生命.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