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杂志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중국침구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5-2930
- 国内刊号: 11-202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温针灸预处理对冷冻胚胎移植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温针灸预处理对冷冻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反复胚胎移植(ET)失败、B超提示卵泡期子宫内膜为C型、经宫腔镜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炎、准备行FET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在胚胎移植前3个月,于月经期用抗生素,月经干净后开始进行温针灸治疗,穴取中脘、天枢、关元、中极、子宫、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每日1次,直到排卵前停止,排卵后开始口服地屈孕酮;对照组在胚胎移植前3个月,于月经期用抗生素,排卵后开始口服地屈孕酮,两组均按各自方案连续进行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类型和子宫内膜下血流的变化及FET临床结局.结果:两组子宫内膜形态及内膜下血流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均P<0.01);观察组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早期流产率较低(P<0.01).结论:温针灸可能通过改善子宫内膜形态及内膜下血流,从而改善FET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可提高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降低早期流产率.
-
平衡针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平衡针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评价者盲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4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脱落1例,各19例.观察组穴取头痛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前凹陷处中点),对照组取对应的假穴位(足背第3、4跖骨结合前凹陷处中点),两组采用相同刺法,每天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和治疗后4周随访时进行患者综合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综合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累计头痛持续时间及头痛每月发作次数亦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但随访时VAS评分高于治疗后(P<0.05).对照组治疗后及随访时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时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治疗前与随访时差值综合评分与VAS评分组间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治疗后与随访时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平衡针疗法针刺头痛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头痛程度.
-
药油灸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锌含量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观察药油灸、单纯艾灸与常规西药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CNP)的临床疗效差异及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药油灸组、灸法组和西药组,每组40例.药油灸组与灸法组穴取关元、中极、气海及双侧阴陵泉、三阴交、肾俞、命门、膀胱俞、次髎、秩边,灸法组行单纯艾灸,药油灸组用药油外搽施灸穴位后同灸法组艾灸,每次约30 min,每日1次,腹部、背部交替进行.西药组口服盐酸坦索罗辛胶囊,每次1粒,每日1次.3组均治疗30d,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制定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NIH-CPSI)评分及锌(Zinc,Zn)、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及前列腺液中白细胞数量(white blood cells,WBC)、卵磷脂小体计数,并于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药油灸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0%(36/40),明显高于灸法组的72.5%(29/40)和西药组的62.5%(25/40,均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各组NIH-CP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药油灸组低于灸法组与西药组(均P<0.05);各组Zn含量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药油灸组高于灸法组与西药组(均P<0.05),灸法组高于西药组(均P<0.05);各组CRP含量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药油灸组低于灸法组与西药组(均P<0.05),灸法组低于西药组(P<0.05);各组WBC计数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药油灸组低于灸法组与西药组(均P<0.05);各组卵磷脂小体计数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药油灸组高于灸法组与西药组(均P<0.05).上述指标治疗前后组间差值比较,药油灸组均优于灸法组和西药组(均P<0.05),其中Zn含量灸法组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药油灸治疗CNP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艾灸与西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升高Zn含量、卵磷脂小体计数,降低CRP含量、WBC计数方面具有优势.
-
针刺调周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初步观察针刺调周法与达因-35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差异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两组各脱失1例,终各纳入29例.针刺组予以针刺调周法治疗,以双侧三阴交、大赫、归来、关元、中极为主穴,同侧大赫、归来穴接电针(疏密波,2 Hz/100 Hz),于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辅以不同配穴,行经期若无不适可暂停治疗,每2d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西药组服用达因-35,每日1片,21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7d.两组均于月经周期第5d开始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月经周期、痤疮评分、体质量指数(BMI)及血清卵泡生成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黄体生成激素与卵泡生成激素比值(LH/FSH)、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针刺组和西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9%(22/29)、79.3%(23/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月经周期均短于治疗前(均P<0.05),且针刺组优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治疗前后差值大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治疗后BMI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1),针刺组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痤疮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但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SH值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LH、LH/FSH以及T值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西药组T值低于针刺组(P<0.05),且西药组T值治疗前后差值大于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调周法可能是治疗PCOS的优势疗法之一,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激素水平和月经周期.
-
针刺脊椎关节突关节及横突为主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针刺脊椎关节突关节及横突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针刺脊椎关节突关节及横突、臀大肌臀上皮神经入臀点及委中穴,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气海俞、L2~L4夹脊穴、臀大肌臀上皮神经入臀点及委中穴,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JOA评分)和简体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SC-ODI),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38/40),高于对照组的82.5%(33/40,P<0.05);两组治疗后及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SC-OD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JO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SC-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脊椎关节突关节及横突为主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较好,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常规针刺.
-
基于湖湘五经配伍理论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基于湖湘五经配伍理论针刺与常规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型及脾胃虚弱型两个区组,然后将两个区组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终有效病例57例,观察组28例(其中肝胃不和型17例,脾胃虚弱型11例),对照组29例(其中肝胃不和型18例,脾胃虚弱型11例).观察组按湖湘五经配伍理论指导制定方案,予以毫针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选取中脘、太冲、行间、期门、足三里、公孙、少府、经渠、内关穴;脾胃虚弱型选取中脘、大都、太白、阴陵泉、足三里、少府、太冲、阴谷、太溪、太渊穴,辨证施予补泻操作,每次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5d,休息2d.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治疗,其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予以常规三联药物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口服,Hp阴性者直接口服奥美拉唑.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临床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胃镜下溃疡愈合情况、抗Hp感染及转阴率,并评定两组总体疗效.结果:在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不同证型患者比较证候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胃镜下溃疡愈合总有效率、抗Hp感染总有效率及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Hp转阴率为22.2%(4/18),对照组为52.6%(10/19),观察组转阴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湖湘五经配伍理论体系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证候,促进溃疡的愈合,有效抗Hp感染,其临床总体疗效与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本相当,但在Hp的转阴率上不及西医常规药物治疗.
-
穴位埋线配合耳穴贴压治疗肝肾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及其对雌二醇的影响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耳穴贴压与尼尔雌醇治疗肝肾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差异及其对雌二醇(E2)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肝肾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埋线配合耳穴贴压组与西药组,每组30例.埋线配合耳穴贴压组采用穴位埋线配合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埋线穴取太溪、三阴交、肾俞、肝俞和太冲,耳穴取肝、肾、内分泌、神门、皮质下,每周治疗1次,连续4周;西药组予尼尔雌醇1 mg口服,每日1次,配合谷维素20 mg口服,每日3次,连续4周.于治疗前、后及随访时观察两组患者的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症状分级量化积分,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E2水平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埋线配合耳穴贴压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与治疗前差值,埋线配合耳穴贴压组大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E2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E2水平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埋线配合耳穴贴压组大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埋线配合耳穴贴压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尼尔雌醇相比,穴位埋线配合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能够更好地改善肝肾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E2水平.
-
隔药灸脐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法与克罗米芬(CC)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双盲双模拟的随机对照方法,将40名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组和克罗米芬组,每组20例.对患者和操作者实施双盲.隔药灸脐组采用隔药灸脐法和口服CC模拟剂的治疗方法,克罗米芬组采用隔模拟剂灸脐法和口服CC的治疗方法.隔药灸脐或隔模拟剂灸脐均在每次月经结束后开始治疗,每周1次,每次施灸1.5 h,月经期不治疗;口服CC或CC模拟剂均自月经来潮第5d起,口服50 mg CC或CC模拟剂,每日1次,连用5d.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大卵泡直径和排卵率,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增厚,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隔药灸脐组厚于克罗米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隔药灸脐组大卵泡直径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罗米芬组大卵泡直径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隔药灸脐组大卵泡直径大于克罗米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排卵率分别为75.0%(15/20)和65.0%(13/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隔药灸脐组总有效率为95.0%(19/20),优于克罗米芬组的70.0%(14/20,P<0.05).结论:隔药灸脐法较口服CC临床疗效更好,两组在改善排卵率方面疗效相当.
-
穴位埋线配合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分析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隔姜灸与常规针刺对比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埋线隔姜灸组与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埋线隔姜灸组采用穴位埋线配合隔姜灸治疗,穴位埋线穴取关元、肾俞、脾俞、足三里、气海,每周治疗1次;隔姜灸穴取关元、气海、足三里,每3天治疗1次,均连续1个月.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穴取关元、肾俞、脾俞、足三里、气海,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休息1d,连续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疲劳量表-14积分、疲劳评定量表积分、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疲劳量表-14积分和疲劳评定量表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埋线隔姜灸组临床症状积分、疲劳量表-14积分和疲劳评定量表积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治疗后血清CD+4/CD+8、NK%、CD+3%、CD+4%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埋线隔姜灸组血清CD+4/CD+8 、CD+3%、CD+4%均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治疗后,埋线隔姜灸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配合隔姜灸能够有效改善症状,调节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NK细胞活性,是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
反复低热案
患者,男,28岁,于2016年2月26日初诊.因"反复低热1月余"前来就诊.现病史: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9℃,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憋喘,平路行走无明显症状,行至2楼即感憋喘,可平卧入眠.曾于山东省立医院急诊科治疗,血常规示:白细胞22.67×109/L,间断应用"其仙(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左克(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沐舒坦"治疗,症状无明显减轻.
关键词: -
同心圆硬化案
患者,男,38岁.就诊日期:2015年10月5日.主诉:右下肢乏力9月余,加重伴麻木感头晕3月余.现病史:于2015年1月18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乏力,并于劳动行走后加重,稍经休息后可缓解.就诊于深圳某医院神经内科,查头颅CT示:双侧基底节钙化;头MRI示:左侧顶叶同心圆形病灶,以"同心圆硬化"收入该科.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脑脊液生化:氯119.2mmol/L,同型半胱氨酸20.8μmol/L.头颅MRI平扫+增强+MRS诊断意见:左侧半卵圆中心异常信号灶,结合波谱分析,考虑脱髓鞘病变.入院后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具体剂量不详),期间患者病情不断复发,复查头颅MRI:较前检查(2015-01-23)未见明显变化,遂又给予激素冲击治疗.患者于2015年6月15日病情加重,右下肢乏力加重伴麻木感、头晕,轻微活动后出现明显不适,日常活动受到明显影响,遂复查头颅MRI,且同2015年1月23日检查比较,左侧半卵圆中心病灶较前进一步缩小,边缘较前清晰.再一次给予激素冲击治疗,效果不佳,故来我院门诊治疗.刻症:右下肢乏力伴麻木、头晕,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细涩无力.查体:右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及左侧肢体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面部感觉正常,右下肢浅感觉减退,双侧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吞咽功能正常.西医诊断:(1)同心圆硬化;(2)特发性家族性基底节钙化(Fahr病);(3)高半胱氨酸血症.中医诊断:痿证(气虚血瘀型).治则: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汤剂: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50g、赤芍20g、秦艽12g、川芎20g、麝香0.8g(单包)、桃仁20g、红花20g、乳香12g、没药12g、当归20g、香附15g、牛膝20g、地龙12g、甘草10g.中药汤剂10付水煎服,每日早晚分服.针刺取穴:患侧髀关、伏兔、阳陵泉、委中、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申脉、照海.
关键词: -
美容针剂引发胞肿案
患者,女,48岁,因"眼睑肿胀2d伴颧骨处色素沉着"于2016年6月1日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现病史:2d前在当地美容院于脸部颧骨处注射A型肉毒毒素类美容针剂,注射1d后自觉上、下眼睑处肿胀不适,自感颧骨处发热,皮色微红,2d后上述症状加重,自述眼睑肿胀致睁眼困难,眼睑处微感灼痛,患者难忍不适,遂于我院就诊.刻症见:上、下眼睑肿胀严重,睁眼困难,微感灼痛,自感颧骨处皮肤发热、泛红,颧骨处可见散在分布的、米粒样大小、棕褐色、片状色素沉着斑,舌质暗、苔黄,脉洪大而弦.西医诊断:外睑腺炎,中医诊断:胞肿(血热瘀滞证),治则:祛瘀泻热,消肿止痛.治法:①针刺:取穴:四白、鱼腰、人迎、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采用0.30mm×40mm毫针常规针刺,面部腧穴针刺13mm,其余穴位针刺27mm,面部穴采用平补平泻法,合谷、曲池穴采用捻转泻法,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用捻转补法.合谷、太冲接电针仪,给予连续波,频率50Hz,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6d为一疗程.②刺络拔罐:取穴:大椎、膈俞,准确定位后用手挤捏点刺部位,以促进局部充血,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点刺出血,使血液自然流出后快速在穴位处拔罐,拍打罐体,促进出血,至出血停止时方可起罐,一般留罐15min,每针刺疗程刺络拔罐1次,共治疗5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清淡饮食,舒畅情志,适时劳逸.针刺1个疗程后自述眼睑肿胀消失,颧骨处红热症状及疼痛感消失,睁眼正常.针刺2个疗程后颧骨处色素沉着斑颜色稍淡,但大小未变.针刺3个疗程后,色素沉着斑颜色进一步变淡,患者自述改善明显.针刺4个疗程后,零星斑迹消失,其余斑迹逐步改善.针刺5个疗程后,部分斑迹消失,剩余斑迹与肤色接近.2个月后随访,患者自述未复发.
关键词: -
十字灸疗法治疗带下病17例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颜色、气味及质地异常,部分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的疾病.笔者采用十字灸疗法治疗带下病17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7例带下病患者均为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督灸中心门诊的患者,其中年龄小21岁,大45岁,平均32岁;病程短1个月,长2年,平均8个月.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带下病的诊断标准:①带下量多,绵绵不绝;②带下量不多,但色黄或赤或青绿,质稠浊或清稀如水,气腥秽或恶臭.经血液及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排除癌性病变.
-
肾俞穴的研究进展
为准确掌握肾俞穴的定位以提高针刺疗效,本文从肾俞穴的功能特点、解剖结构、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考证与探讨,以期对同仁将来的动物实验、临证选穴有所裨益.大鼠的脊椎特点与人体的脊椎特点有所不同,做动物实验进行穴位定位时,若将人体的解剖特点生硬地应用于动物身上,必将影响实验的可靠性及真实性.肾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内应肾脏,若针刺过深及反复提插,则会刺中肾脏等结构,引起针刺意外.因此,定位大鼠"肾俞"穴时,可根据大鼠的髋结节来确定第6腰椎,然后向上顺摸4个椎体,或先摸到第9~11胸椎这3个紧凑的棘突,定位下方的为第11胸椎,然后向下顺摸4个椎体,即为第2腰椎,旁约5 mm处即是"肾俞"穴临床施针肾俞穴时,手法应轻柔,不可向外斜刺,直刺进针深深度可达1.6寸(约4.30 cm),进针以直刺或45°角向脊柱方向斜刺0.8~1.2寸(2.00~3.10 cm)为宜,如遇到过瘦或过胖之病患,为了安全,针刺的深度亦应作适当调整.
-
贺普仁教授丘墟透照海针刺方法浅解
丘墟透照海是临床常用的透刺组穴之一,首届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认为,此组透穴具有疏肝解郁、调气止痛的作用,一针二穴,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疼痛,还可增强枢转少阳经气及阴经气血之功.笔者李岩为贺老入室弟子、学术继承人,侍诊中发现贺氏丘墟透照海与常规刺法有所不同,现将贺老针刺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关键词: -
沿视觉传导通路电针疗法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兔细胞凋亡干预的研究
目的:从形态学及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沿视觉传导通路电针疗法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ION)兔模型视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激光方法制作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新西兰大耳白兔模型眼(右眼)4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针刺加电针组,每组16只,并随机选取16只左眼构成空白组.造模完成后次日针刺组与针刺加电针组穴取右侧"攒竹""鱼腰"和"窍明穴"分别进行针刺与针刺加电针干预,每天1次,每次30 min,连续3d.模型组和空白组不予干预.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兔视神经组织形态结构和视网膜内层厚度,免疫组化法观察视网膜中凋亡因子Bcl-2、Bax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法(ELISA)检测视网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模型组神经节细胞层出现增生现象,排列紊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排列疏松,出现较长片段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缺失,内核层明显变薄,细胞数目减少;针刺组和针刺加电针组结构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视网膜内层厚度:模型组较空白组减小(P<0.05),针刺加电针组高于针刺组及模型组(均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计数:模型组较空白组低(P<0.05),针刺加电针组较针刺组及模型组均高(均P<0.05),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x计数:模型组较空白组高(P<0.05),针刺加电针组较针刺组、模型组均低(均P<0.05),且与空白组相当(P>0.05).Bcl-2/Bax:模型组低于空白组(P<0.05),针刺加电针组均高于针刺组、模型组(均P<0.05),且与空白组相当(P>0.05).TNF-α:模型组高于空白组(P<0.05),其余各组间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沿视觉传导通路电针疗法对视神经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使Bcl-2表达增强,Bax表达减弱,从而抑制神经节细胞凋亡.
-
电针干预对D-半乳糖致衰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海马AngⅡ/AT1R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对D-半乳糖致衰大鼠部分肝叶切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及对海马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1型受体(AT1R)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对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青年对照组(10只),D-半乳糖致衰(D-Galactose induced aged,Da)组(10只),Da+肝叶切除术组(30只,再随机分为1d、3d、7d组3个亚组,10只/亚组)和电针组(30只,再随机分为1d、3d、7d组3个亚组,10只/亚组).电针组穴取"百会""大椎",给予连续波,15 Hz,1 mA干预治疗,各亚组分别干预1d、3d、7d,其余各组只抓取固定,每天1次.采用Y迷宫检测大鼠认知行为学改变,ELISA法检测海马AngⅡ含量,荧光定量PCR(RT-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海马AT1R mRNA及其阳性表达.结果:Da组大鼠主动回避次数显著少于青年对照组(P<0.05),其海马AT1R mRNA和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显著多于青年对照组(均P<0.01);与Da组比较,Da+肝叶切除术1d、3d和7d各亚组和电针1d、3d和7d各亚组大鼠主动回避次数均较少(均P<0.01),AngⅡ水平、AT1R mRNA表达和阳性百分比均增加(P<0.05,P<0.01);电针组各亚组大鼠主动回避次数均显著多于同时间点Da+肝叶切除术各亚组(P<0.05,P<0.01),其相应海马AngⅡ水平、AT1R mRNA表达和AT1R阳性百分比均显著少于同时间点Da+肝叶切除术组(P<0.05,P<0.01).结论:电针"百会""大椎"穴可改善Da致衰大鼠部分肝叶切除后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AngⅡ、AT1R阳性表达及AT1R mRNA有关.
-
辨"心、脑"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针灸取穴思路探讨
分析卒中后焦虑障碍的病机特点,结合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探讨"心""脑"与卒中后焦虑障碍的相关性.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临床针灸治疗本病取穴规律,进一步探讨调理"心""脑"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的针灸取穴思路.卒中后焦虑障碍属于脑器质性焦虑障碍,神机受损是其基本病机,"心""脑"共患是发生卒中后焦虑障碍重要原因.针灸治疗从"心""脑"同治的角度出发,以五脏、气街、四海、经络等理论为依据,结合针灸配穴的方法进行选穴,穴取百会、风府以调脑,取心俞、神门以调心,心脑同调,有助于缓解卒中后焦虑障碍.
-
学习张缙教授针刺手法临床心得体会
张缙教授是国内外著名针灸学家,认为针刺手法关键在于"力"的运用,掌握"力贯针中"精髓,才能深知针刺手法的奥妙.笔者通过对《内经》和《针灸大成》的深入学习,进一步掌握了张缙教授提出的"力贯针中,力在针前,针伴力入(穴),使针成为力的载体"的理论及针刺手法的细部操作.操作中,应巧聚全身的劲力在针尖,在针尖处施巧劲以小刺激引起补泻大反应,在针尖处掌握时机精巧启动补泻,随气用巧,寓巧于微,驾驭经气,使气至病所,以达到好的临床疗效.
-
石学敏院士"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浅析
石学敏院士从"气海理论"出发,创立了以人迎穴为主穴的"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立足于"气海理论",从中医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气、血、脉之间的关系和现代医学中心排血量、交感神经活性、血管等方面阐释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二者在对高血压形成的认识中达到了较完美的契合,体现本针刺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此外,文中还详细介绍了石学敏院士根据《内经》中气海理论和"无风不作眩"等理论提出高血压的主要病机为"气海失司"的思想源流以及本针刺技术的穴位选择——人迎、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重点论述了各个穴位针刺的量学操作规范,并基于中医理论和现代临床研究阐述各个穴位的选穴依据.
-
耳穴埋针对行腹外疝手术老年人靶控输注诱导时丙泊酚-瑞芬太尼血浆及效应室浓度的影响
目的:应用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技术观察耳穴埋针对行腹外疝手术老年人意识及疼痛消失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及效应室浓度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腹外疝手术的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30 min于术侧腹股沟、肝、皮质下、神门穴行耳穴埋针并用对压法按压,每穴按压10次,埋针持续至术毕.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30 min于上述耳穴区贴同样规格及数量的医用胶布,不予任何刺激,术毕去除.两组均予静脉全麻,采用BIS麻醉深度监护仪监测BIS值.麻醉诱导TCI丙泊酚血浆浓度1.5μg/L,每30 s递增0.3μg/L,直至患者意识消失.后TCI瑞芬太尼血浆浓度2.0μg/L,每30 s递增0.3μg/L,直至患者对疼痛刺激(压眶反射)无体动反应.记录两组患者T0(入手术室后)、T1(意识消失)及T2(疼痛消失)时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及BIS值,T1时的丙泊酚血浆及效应室浓度,T2时瑞芬太尼血浆及效应室浓度;术毕记录两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药总量及手术时间与麻醉时间.结果:T1及T2时,观察组MAP、HR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T1时,观察组丙泊酚血浆及效应室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T2时,观察组瑞芬太尼血浆及效应室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T1及T2时,两组BI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瑞芬太尼用药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丙泊酚用药总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针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TCI能降低老年腹外疝手术患者诱导时丙泊酚、瑞芬太尼的血浆及效应室浓度,降低瑞芬太尼用量,具有辅助镇静、镇痛作用.
-
毫针针刺手法对原发性痛经效应影响的系统评价
评价针刺手法对原发性痛经效应的影响.检索国内外10个医学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MEDLINE、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CENTRAL)、护理学及医疗相关文献累计索引数据库(CINAHL PLUS)、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联合补充医学文献数据库(AMED)、精神医学信息数据库(PsycINFO);以及6个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收集比较不同针刺手法干预方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人分别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 5.3版进行统计分析.共检索到文献5148篇,经筛选后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8篇,共计病例数644例;根据疼痛程度总有效率等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毫针针刺施手法、手法强刺激合深刺、施行特殊补泻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优于不施手法、手法弱刺激合浅刺、施行平补平泻法的治疗.初步认为施行一定的针刺手法有助于提高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但尚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方案注册号:PROSPERO:CRD42016038515.
-
针灸研究中高被引频次学术论文分析
目的:整理和分析被引用频次排名前100位的针灸研究期刊论文特征,探析针灸研究的学术现状.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4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25日)、Web of Science(195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25日)、万方数据库(199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25日)中引用频次排名前100位的针灸研究论文,对其出版年份、被引频次、发表杂志、作者、国家地区、研究机构、论文题目、论文类型、研究主题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纳入102篇期刊论文(中文论文43篇,英文论文59篇),引用频次在146~505次之间,平均引用频次为222次;引用频次前10位的10篇论文中,中国和美国各有4篇;共发表于44本杂志,刊文数排前两位的杂志是《中国针灸》(24篇)和Pain(8篇);分属于9个国家地区,中国大陆(47篇)和美国(21篇)论文数排前两位;论文数前10位的14个研究机构中,天津中医药大学以8篇居首;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数多的是韩济生和CherkindC教授,各4篇;共可分为基础研究(27篇)、临床研究(33篇)和文献研究(42篇)3类;研究主题以疼痛相关疾病和脑损伤相关疾病为主.结论:高被引频次论文分析对针灸研究的学术动态和方向具有较好的显示度.针灸越来越得到主流医学的认可,但在针灸研究中,中国的学术主导地位越来越受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的挑战.
-
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近5年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CBM、ScienceDirect OnSite、Cochrane Library等在线数据库检索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改良Jadad标准对每个纳入试验进行偏倚风险和质量评估,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个研究,合计133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组或针刺加西药组对照西药组临床症状改善,总体有效率OR=3.92,95%CI[2.83~5.43](P<0.01),并且漏斗图结果显示基本对称,meta分析示随访3个月复发率:OR=0.22,95%CI为[0.12~0.41](P<0.01),提示针刺组随访3个月复发率小于西药组.结论: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降低复发率.
-
《中国针灸》杂志助力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1分会场:针灸脑科学研究高层论坛
2017年6月2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针灸学会承办的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1分会场:针灸脑科学研究高层论坛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中国科协年会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年度盛会.中国科协下属200余个一级学会,本次年会仅设有12个分会场,针灸脑科学研究高层论坛被设立为其中之一,足以显示针灸学科的被重视程度.本次论坛围绕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全面振兴"的宗旨,就针灸脑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进行探讨,吸引了行业内8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关键词: -
《中国针灸》杂志2017年第8期继续教育试题
关键词: -
关于成都市居民对针灸疾病谱认知情况及针灸治疗期望的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成都市居民对针灸疾病谱认知情况及针灸治疗期望.方法:编制针对成都市居民关于对针灸疾病谱认知情况及针灸治疗期望的调查问卷,通过实地抽样及网络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548份,其中实地调查1041份,网络调查507份,调查结果表明成都市居民对针灸的认知度和对针灸疾病谱的认知情况中等;针灸疾病谱中,认知度高的疾病是失眠,分别占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的45.0%、75.4%;认知度低的疾病是不孕不育,分别占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的8.3%、34.3%.结论:成都市居民对针灸的认知情况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今后应该加强针灸优势病种的科普宣传.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