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Urology 중화필뇨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6702
- 国内刊号: 11-233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肾上腺素β3受体与梗阻后逼尿肌不稳定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肾上腺素β3受体(β3-AR)在膀胱出口梗阻(BOO)型逼尿肌不稳定(DI)中的作用.方法Wister大鼠15只,建立BOO后DI模型,6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根据是否有DI将下尿路梗阻大鼠分为DI组和逼尿肌稳定(DS)组,正常大鼠8只作为对照组.用离体逼尿肌条拉力实验观察BRL37344A(β3-AR激动剂)对逼尿肌自律性和舒张功能的影响,RT-PCR检测膀胱β3-AR mRNA含量.结果BOO后DI发生率为67%(10/15).BRL37344A能明显抑制正常及不稳定膀胱逼尿肌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强度,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对DI组的作用强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梗阻后DS组(P<0.05);梗阻后DI组、对照组及梗阻组β3-AR mRNA相对含量分别为10.27±1.17、19.84±2.62和18.38±3.45,DI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β3-AR激动剂能降低正常及梗阻后逼尿肌条自律性及收缩力,β3-AR密度变化可能参与大鼠BOO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
-
后腹腔镜包膜下肾切除术治疗严重感染粘连性无功能肾(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包膜下肾切除术治疗严重感染粘连性无功能肾的技术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例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35~66岁,平均41岁.肾结核5例,肾急慢性感染7例,其中肾积脓行肾穿刺造瘘或输尿管插管引流术后6例.左侧7例,右侧5例.12例患者均行后腹腔镜包膜下肾切除术.沿肾脏长轴切开增厚的肾包膜,肾包膜内游离肾实质,紧靠肾门处再次环形切开肾包膜,分离肾血管周围脂肪,使肾蒂组织薄到足以用直线切割吻合器离断,再离断肾蒂,切取肾脏,留置腹膜后引流管.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和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12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82.9±22.3)min,术中出血量(51.4±12.2)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4~48 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5 d,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并发症.随访1~15个月,效果满意.结论该术式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近期效果好等特点,较好地解决了感染性无功能肾脏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时后腹腔镜肾切除的难题.但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术者需具备一定的腹腔镜手术经验.
-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中的安全性.方法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10针穿刺活检术患者150例,均因排尿困难就诊.随机分成3组,每组50例.第1组经直肠在前列腺尖部及两侧前列腺精囊连接部注射1%利多卡因各3 ml;第2组注射生理盐水;第3组为对照组,直接行穿刺活检.穿刺结束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尺(VAS)对穿刺过程进行疼痛评分;穿刺结束时及术后第7天评判患者有无并发症及其程度.结果利多卡因组、生理盐水组及对照组疼痛评分分别为1.96、3.98和3.70,利多卡因组疼痛明显减轻(P<0.05),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利多卡因组术后无感染发生,直肠出血量(3.96±0.39)ml,肉眼血尿发生率76%(38/50),排尿困难加重发生率12%(6/50),尿潴留发生率2%(1/50),轻度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10%(5/50),与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尖部及两侧前列腺精囊连接部注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能显著降低穿刺过程中的疼痛及不适程度,不增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推荐在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中常规应用.
-
中药对小鼠前列腺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生牡蛎30 g,地龙30 g,生黄芪30 g,皂刺9 g,丹参30 g,川牛膝9 g,海藻15 g,虎杖20 g,王不留行15 g,当归尾15 g,蒲公英15 g,穿山甲20 g)对小鼠前列腺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体重30~40 g雄性昆明种小鼠120只,随机分为5组:①正常对照组,②增生组,③阴性对照组,④中药方剂组,⑤非那雄胺(保列治)阳性对照组;每组24只.正常对照组小鼠直接处死取前列腺观察湿重,对其余小鼠采用尿生殖窦植入方法建立小鼠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模型,增生组小鼠于第61天处死取前列腺观察湿重;其他组小鼠分别于第61天开始喂生理盐水、中药方剂及保列治,于第91天处死取前列腺观察湿重,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组前列腺细胞增殖率及凋亡率的变化.结果增生组前列腺重量为(149.30±8.64)mg,中药方剂组为(85.60±17.97)mg,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增生组前列腺细胞凋亡率为(3.66±0.73)%,增殖率为(26.05±3.02)%;中药方剂组凋亡率为(6.67±1.91)%,增殖率为(26.28±2.84)%;保列治组凋亡率为(6.26±2.42)%,增殖率为(26.29±4.07)%.中药方剂组前列腺细胞凋亡率较增生组明显升高(P<0.01),但增殖率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中药对小鼠良性前列腺增生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前列腺细胞相关基因,促使前列腺细胞凋亡,从而使前列腺体积缩小、重量减轻.
-
经直肠超声检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梗阻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经直肠超声(TRUS)测定前列腺相关指标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排尿困难就诊的BPH患者92例,除外影响排尿的其他因素.分别统计患者年龄、病史、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血清PSA水平等.应用灰阶TRUS测定前列腺体积、移行带体积并计算移行带指数(TZI);彩色多普勒记录尿道动脉图像,测定大血流(PK1)、小血流(PK2),并计算阻力指数(RI).测定大尿流率(Qmax)、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并计算AG值,AG=PdetQmax-2Qmax.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ZI(r=0.802,P=0.013)、IPSS(r=0.704,P=0.023)、RI(r=0.897,P=0.004)与AG显著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ZI、RI为AG的相关因素(复相关系数R=0.947,决定系数R2=0.897,校正决定系数=0.793,P=0.003), RI对AG的影响强度约为TZI的1.94倍(0.770/0.397).除外TZI的影响后, RI为AG的独立相关因素(偏相关系数r=0.785,P=0.004).若定义AG≥40时为梗阻性,AG<40为非梗阻性;以RI≥0.75为标准能诊断93%(53/57)的梗阻患者,排除91%(32/35)的非梗阻患者.结论应用多普勒TRUS测定TZI和尿道动脉的RI对BPH梗阻情况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
重庆地区尿石症危险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尿石症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诱因及发病季节等因素与家族史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360例有家族史和1200例无家族史尿石症患者及100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①360例有家族史尿石症者中,一级亲属和二级亲属的患病率分别为10.71%(147/1372)、1.68%(54/3214);而对照组一级亲属和二级亲属的患病率分别为0.66%(23/3480)、0.12%(9/7345).②有家族史尿石症者中,男性平均发病年龄(26.35岁),女性(36.4岁),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75,P<0.05).有家族史男性发病年龄(26.35岁)早于无家族史男性(29.31岁,t=2.215,P<0.05),女性患者有家族史者平均发病年龄34.9岁,无家族史者平均发病年龄35.2岁,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739,P>0.05).③发病诱因、发病季节在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间无统计学意义,但环境因素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χ2=0.23,P<0.05).结论尿石症是一种多因素的且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疾病.
-
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5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膀胱癌50例,其中男41例,女9例;年龄35~82岁,平均63岁.均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结果50例患者随访6~29个月,平均18.6个月.患者血Cr、BUN均正常,未出现酸中毒.膀胱造影仅2例出现单侧输尿管返流.白天可自控排尿45例(90%),夜间尿失禁10例(20%),8例可通过夜间唤醒控制.新膀胱容量220~550 ml(平均350 ml),新膀胱充盈时大压力15~55 cmH2O(平均35 cmH2O,1 cmH2O=0.098 kPa).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可靠,患者原位排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肾上腺转移癌(附11例报告)
目的探讨肾上腺转移癌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12月至2003年3月肾上腺转移癌患者11例的诊治结果.原发灶为肺癌4例,肝癌5例,胆管癌1例,肾癌1例.临床表现腰背部胀痛3例,乏力、消瘦3例,血尿1例,无症状者4例.11例行B超及CT检查,2例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检查.11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完整切除9例,姑息性切除1例,双侧转移者仅行左侧切除1例.结果完整切除转移癌9例中5例生存6~63个月,平均34个月;2例已分别存活2及16个月,仍在随访中;2例失访.1例行姑息性切除者生存3个月,1例双侧肾上腺转移癌仅行左侧切除者生存4个月.结论B超及CT是诊断肾上腺转移癌的重要检查方法,PET对诊断肾上腺转移癌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手术切除转移灶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方法.
-
尿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水平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意义
目的探讨使用尿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早期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和评估预后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检测尿TPS水平,包括76例新确诊BTCC患者、42例BTCC复发患者、26例BTCC术后随访尿细胞学检查正常患者、28例膀胱良性病变患者、42例正常对照,并与膀胱镜及手术病理资料结果比较,分析尿TPS与膀胱肿瘤发展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尿TPS水平与年龄和性别无关.新确诊组、复发组、术后随访组、良性病变组TPS分别为(341±403)U/L、(212±166)U/L、(168±115)U/L、(135±48)U/L,正常对照组为(81±37)U/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以膀胱良性病变95%可信值上限值153 U/L作为阳性界值,诊断新确诊BTCC灵敏度为85.5%,复发BTCC灵敏度为47.6%.肿瘤越大、恶性度越高,TPS越高;在尿细胞学无异常的随访患者中,尿TPS>153 U/L者66.7%(6/9)在1年内复发.结论尿TPS可作为诊断BTCC的瘤标,怀疑者应尽早进行膀胱镜检.尿TPS可作为BTCC检查和监测的常规方法,但需要与其他方法联用才能够保证其准确性.
-
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为肾癌的原因分析
目的提高肾脏良恶性占位的诊断水平,降低误诊率.方法肾占位性病变患者12例,年龄35~69岁,平均52岁.腰部胀痛不适9例,其中2例伴全程血尿;体检超声偶然发现肾脏占位3例.术前均行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肾癌.结果12例患者均手术治疗.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7例,提示为肾脏良性占位,行肿块剜除或单纯肾切除术;按肾癌行根治术5例,术后病理均为肾脏良性病变.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临床医师不应过高评价CT及超声等影像检查的诊断学意义,对无法确诊病例可行手术探查,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提高确诊率.多数误诊的良性肾占位与肾癌的影像学表现不同.
-
腹腔镜下快速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技巧
目的介绍腹腔镜下快速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技巧.方法2002年6月至2003年1月应用三套管技术完成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6~63岁,平均42岁;左侧26例,右侧16例.结果手术均取得成功,手术时间33~56 min,平均43 min;失血20~50 ml;术后住院时间3~5 d,无1例尿漏.随访12~18个月,输尿管无狭窄,肾功能改善.结论合理的Trocar位置、准确的结石定位、锐性输尿管切开、良好的双J管引流和娴熟的缝合技术是腹腔镜下快速切开取石成功的关键.
-
原位M形回肠代膀胱术42例报告
目的评价原位M形回肠代膀胱的疗效.方法男性膀胱恶性肿瘤患者42例,腹膜外切除膀胱前列腺,截取45~50 cm回肠纵行剖开后M形折叠形成贮尿囊,输尿管插入贮尿囊内1 cm作吻合,贮尿囊底部与尿道6针吻合,将贮尿囊完全置于腹膜外.结果本组42例,术后随访12~96个月,平均44个月.白天控尿良好者38例(90.5%),夜间控尿良好者36例(85.7%).术后12个月代膀胱容量(361±48)ml,大排尿压(86.8±21.4)cm H2O(1 cm H2O=0.098 kPa),大尿流率(18.4±6.1)ml/s,无明显输尿管梗阻及返流.未发现尿道残端复发肿瘤.结论腹膜外切除膀胱可减少腹腔被肿瘤污染,避免肠管进入盆腔而影响手术操作.插入式输尿管吻合法,操作简单,术后形成小乳头有良好的抗返流作用,输尿管狭窄发生率低.代膀胱置于腹膜外,可减少肠粘连、肠梗阻、输尿管梗阻、腹腔内感染等并发症.改良后的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式,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功能良好的特点,代膀胱在位置、形态、容量及输尿管抗返流等方面均接近正常膀胱.
-
230例隐睾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隐睾及其并发症的诊治经验, 提高对隐睾合理治疗年龄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至2001年230例299侧隐睾患者诊治资料.就诊时年龄1~59岁,平均(9.5±9.0)岁.左侧88例,右侧73例, 双侧69例.合并尿道下裂11例,隐匿性阴茎2例.结果2岁以内手术治疗患者25例(10.9%).手术治疗289侧,其中行一期下降固定术273侧,另外疑为萎缩或恶变而行手术切除送病理15侧,探查缺如1侧.手术289侧中273例下降固定术后随访4个月~5年,270例未见睾丸回缩及萎缩,成功率98.9%(270/273侧).腹外型260侧(90.0%),腹内型25侧(8.7%),缺如4侧(1.4%).合并斜疝74侧(25.6%),鞘状突未闭24侧(8.3%),睾丸附睾分离33侧(11.4%).146侧腹外型隐睾B超检查符合率86.3% (126/146),查体符合率63.0% (92/146),P<0.005.结论2岁以内佳手术时机的隐睾患者诊治率明显偏低,应引起重视.B超对隐睾的定位诊断符合率较高.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测在慢性前列腺炎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慢性前列腺炎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关系,探讨前列腺液中CNS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28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采用Meares-Stamey四段取样法作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患者年龄18~46岁,平均31岁.病程3~32个月,平均6个月.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平均23.2分.结果428例均行细菌培养,其中248例(57.94%)分离出细菌.革兰阳性菌195例(78.63%),其中葡萄球菌160例(64.52%,160/248), CNS 89例(35.89%,89/248);CNS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者81例(32.66%),其次为腐生葡萄球菌3例和溶血性葡萄球菌2例;NIH-CPSI积分与细菌培养结果无明显相关.CNS对常用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耐药率较高(51.9%~100%).结论CNS为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致病菌,应引起高度重视;适时监测前列腺液病原菌及药敏试验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具有重要意义.
-
尿道狭窄或闭锁的治疗(附154例报告)
目的提高尿道狭窄或闭锁的治疗效果.方法尿道狭窄或闭锁者共154例,前尿道狭窄或闭锁40例,后尿道狭窄或闭锁114例,发病原因:外伤性106例,炎症性15例,医原性33例.行开放手术34例,腔内手术120例.结果40例前尿道狭窄或闭锁者中行开放手术18例,腔内手术22例,均成功.随访6个月~1年,均排尿通畅.114例后尿道狭窄或闭锁者中行开放手术16例,术后排尿通畅者10例,排尿困难或不能排尿者6例,尿道造影显示尿道狭窄;腔内手术98例.术后排尿通畅92例,排尿困难或不能排尿5例,尿道造影显示尿道狭窄.结论对前尿道狭窄或闭锁者的治疗,开放和腔内手术效果均好;后尿道狭窄或闭锁,首选腔内手术.
-
医用硅纳米粒跨越血前列腺屏障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硅纳米颗粒跨越血前列腺屏障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化学方法制备硅纳米颗粒.加入HT1080细胞培养转化48 h后观察纳米粒进入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小白鼠120只,按一定的浓度梯度(0.005、0.010、0.015、0.020、0.025 ml/g)腹腔或尾静脉注射硅纳米悬液每组20只;另20只作对照.96 h后每实验组随机处死10只,电镜下观察硅纳米在细胞及前列腺组织的分布;观察动物2周内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结果电镜观察证实硅纳米颗粒进入HT1080细胞内.注射硅纳米悬液的小白鼠前列腺细胞及间质细胞内均可见到硅纳米颗粒,细胞内超微结构及细胞核无明显改变;各实验组小白鼠体重、饮食、排便及活动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硅纳米颗粒可跨越血前列腺屏障和细胞生物膜屏障,可能成为前列腺疾病治疗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给药载体.
-
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1995年10月至2002年10月,因排尿困难就诊的男性患者39例,经尿动力学检查、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及尿道扩张器探查尿道等确诊为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平均22.5分,大尿流率平均10.2 ml/s,剩余尿量平均124 ml.所有患者应用经尿道内括约肌切开术及α-受体阻滞剂治疗.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 min;平均出血50 ml;术后平均住院3.5 d.所有患者疗效满意,排尿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年随访平均IPSS 10.1分,平均大尿流率22.1 ml/s,剩余尿量平均49 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尿动力学检查、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及尿道扩张器探查尿道等方法可准确诊断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经尿道内括约肌切开术及α-受体阻滞剂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带蒂大网膜移位治疗复杂性后尿道狭窄(附六例报告)
目的探讨带蒂大网膜移位治疗复杂性后尿道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复杂性后尿道狭窄6例,均为男性,年龄14~45岁,平均年龄26岁.车祸伤5例,坠落伤1例.病程6个月~5年,平均2.5年.狭窄段长3.0~5.5 cm.合并尿道直肠瘘2例,膀胱结石1例,耻骨后死腔3例.均采用经耻骨联合径路修补加带蒂大网膜移位术治疗.结果6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4周后拔除导尿管均能自行排尿,无尿失禁及尿路感染.随访6~38个月,平均26个月.4例排尿良好,不需尿道扩张;2例3个月内再次出现不同程度的尿线变细、排尿困难,经3~24个月的尿道扩张后治愈.结论带蒂大网膜移位治疗适用于尿道狭窄段较长或伴有尿道直肠瘘、假道等的复杂性后尿道狭窄,尤其是既往经会阴途径后尿道修复手术失败者,是修补复杂性后尿道狭窄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
腹腔镜下离断式肾盂成形术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离断式肾盂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腹腔途径施行腹腔镜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治疗输尿管肾盂连接部(UPJ)梗阻18例.男11例,女7例.B超提示重度积水8例、中度7例、轻度3例.IVU显影良好10例,显影差或不显影8例.结果18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00~210 min,平均142 min;出血量40~20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4 d.术后尿漏1例.随访3~12个月,UPJ吻合口无狭窄,肾积水减轻,中度积水4例、轻度7例、肾积水消失7例;肾功能改善、IVU显影良好14例,显影改善4例.结论腹腔镜下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是治疗UPJ梗阻的有效、可行的微创手术,可以替代开放手术.
关键词: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腹腔镜术 -
大剂量免疫化疗预防肾癌复发和转移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免疫化疗对肾癌远期复发及转移的预防作用.方法肾癌根治术后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37~78岁,平均56岁.分2组:①免疫化疗组13例.T1 1例,T2 8例,T3 4例.根治术后第10天起联合应用大剂量白细胞介素-2(远策欣?k,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远策素?k,重组人干扰素α2b,IFN-α)皮下注射以及5-氟脲嘧啶(5-Fu)静滴治疗.②对照组5例.T1 1例,T2 3例,T3 1例.均因为经济原因未行免疫化疗,仅行肾癌根治术.免疫治疗方法:IL-2 800万U/次,皮下注射,每周3次,第1、4周; 400万U/次,皮下注射,每周3次,第2、3周;IFN-α 600万U/次,皮下注射,每周3次,第2、3、6、7周;900万U/次,皮下注射,每周3次,第5、8周;用药后1h直肠应用消炎痛栓50 mg.5-Fu 1000~1250 mg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缓慢静滴(4~6 h),每周1次,第5~8周.2个月为1个治疗周期,间隔3个月可重复进行.治疗后每月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腹部B超、胸部及骨X线. 结果治疗组13例完成1~4个治疗周期,平均1.9个周期.未见严重毒副反应发生.随访60~87个月,12例无癌生存,1例术后43个月出现股骨转移, 现行放疗,病灶稳定.对照组5例术后3~14个月发现远处转移,首发转移病灶:肺3例,肝1例,皮下1例.5例术后生存6~21个月,平均12.8个月.结论以大剂量IL-2为主的免疫化疗方法安全,可有效地预防肾癌的远期复发和转移.
-
膀胱移行细胞癌阴茎转移二例报告
膀胱癌阴茎转移临床少见,我们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例1,66岁.因发现阴茎部直径约1 cm的肿块、触痛,于1998年12月入院.患者3年前曾行膀胱部分切除术,3年后再入院行膀胱活检证实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G3T3),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
-
阴茎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报告
阴茎非霍奇金淋巴瘤罕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58岁.发现阴茎肿物3个月,于2002年9月16日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阴茎中部肿物,约2 cm×2 cm×1 cm,活动、无压痛.在外院行局部肿物切除.2个月前肿物再出现,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半个月前肿物呈进行性增大至3 cm×3 cm×2 cm,再次行局部肿物切除.
-
原发性膀胱透明细胞癌一例报告
患者,女,64岁.因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9 d,于2003年6月17日入院.9 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全程肉眼血尿,终末加重,无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不适,就诊于外院,B超及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内占位性病变,活检示高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癌.转本院治疗.双肾区无叩压痛.实验室检查:尿常规RBC 80个/L,WBC 1~2个/L.B超检查:双肾、输尿管未见异常,膀胱右后壁可见一约2.1 cm×1.0 cm×2.5 cm、广基肿物,表面坏死、出血,左侧输尿管口周围亦可见0.8 cm及0.3~0.4 cm直径、散在肿物3枚,表面坏死、出血.KUB及IVU检查:双肾、输尿管未见异常,膀胱底部可见-2cm充盈缺损影.
-
mda-7/IL-24基因mRNA在膀胱癌中的表达研究
mda-7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细胞因子活性,属于IL-10家族,因此又称为IL-24[1].mda-7/IL-24基因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下调.我们采用RT-PCR观察mda-7/IL-24mRNA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现报告如下.
-
经会阴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30例报告
从1999年3月至2003年10月,我们对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施行经会阴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造瘘术(附110例报告)
经皮肾穿刺造瘘建立暂时或永久性尿液引流通道,一般是在X线透视下完成.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3年4月行实时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造瘘术110 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双皮条法一期尿道成形术治疗先天性尿道下裂(附20例报告)
自1998年1月至2003年8月,我们采用双皮条法一期尿道成形术治疗先天性尿道下裂2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特发性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无精子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2001年10月至2003年1月,我们采用PCR方法对50例正常生育男性和50例特发性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进行无精子因子(AZF)检测,现报告如下.
-
无精症睾丸活检病理学特点及对男性不育诊治的指导意义
自1999年 4月至2002年 11月,我们对412例无精子症患者的睾丸组织进行活检,现将病理学结果报告如下.
-
手助腹腔镜肾切除
自80年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问世以来,腹腔镜手术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泌尿外科,早期腹腔镜主要应用于肾囊肿去顶减压和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等手术.1991年,Clayman等[1]进行了第1例腹腔镜肾切除术.但是,由于腹腔镜手术要求较高的操作技术,需要一个较长的训练阶段,在某些难度较高的手术如根治性肾切除、活体供肾切除时,单纯应用腹腔镜操作有一定的困难和危险性.1997年,Nakada等[2]报道了第1例应用手助装置的手助腹腔镜肾切除术.现在,手助腹腔镜已在泌尿外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现就手助腹腔镜肾切除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工程学运用
泌尿生殖道的许多先天和后天性疾病的治疗均涉及到组织和器官的修复和替代.以往多采用患者原有的泌尿器官组织,但受到患者现有泌尿器官数量的限制,因此现在也选择一些非泌尿器官来源的组织,如粘膜、皮肤、肌肉等,但这类替代材料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生理代谢异常、感染、穿孔、尿石症的形成、恶性肿瘤的发生等,需要再进行切除、修补或重建等方法进行治疗[1,2].
-
根据术前危险因素对单侧肾切除术后6年患者肾脏功能情况的预测
-
手术切除对转移性泌尿上皮癌的疗效评价
-
尿路上皮膀胱癌的扩大根治淋巴结切除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结果
-
去海绵体神经对大鼠阴茎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为探讨海绵体神经(CN)损伤致勃起功能障碍(ED)的分子病理学机理,我们建立大鼠双侧CN切除模型,观察了阴茎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及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