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2005~2007年中国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耐药性调查
目的 调查中国社区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2005-2007年度全国14家医院从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体液标本中分离的肺炎链球菌(SPN)、化脓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以Etest及纸片扩散法测定这些细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彬/克拉维酸、头孢克罗、头孢丙烯、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噁)唑(SXT)等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共收集菌株1870株,SPN、化脓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分别为997、176、499和198株.2005、2006和2007年SPN中青霉素敏感株(PSSP)分离率分别为92.6%、73.9%和74.1%,青霉素中介株(PISP)分别为4.5%、9.5%和14.3%,青霉素耐药株(PRSP)分别为2.9%、16.6%和11.6%.≤6岁儿童青霉素不敏感株(PNSSP)分离率为36.9%,其他年龄人群均<22.0%.PRSP、PISP和PSSP对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25.0%、≤49.2%和48.5%~98.6%.PNSSP对红霉素、四环素和SXT的敏感率≤7.1%;PSSP对上述抗菌药物的敏感率≤32.1%.约95%的SPN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3年中化脓链球菌对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敏感,对红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16.7%、27.1%和15.6%;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B内酰胺酶产酶率分别为8.5%、19.9%、15.3%和57.4%、78.8%、95.5%,产酶株和不产酶株对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均≥92.9%.结论 SPN对所测抗菌药物耐药性呈增加趋势,≤6岁儿童PNSSP分离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丙烯、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常见社区呼吸道病原菌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观察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OSAHS患者75例,根据病情分为轻度(25例)、中度(25例)及重度组(25例);根据病程分为<5年(22例)、5-10年(26例)和>10年(27例)组;健康人25名,为对照组.对各组受试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主动脉内径、肺动脉内径、心腔大小、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右心室前壁厚度及运动幅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E峰/A峰(E/A))比值等心脏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轻、中、重度组和对照组肺动脉内径分别为(21.4±2.5)、(24.7±2.0)、(26.7±2.1)、(21.2±2.7)mm,右心室内径分别为(19.0±1.8)、(22.0±2.1)、(23.9±2.1)、(18.9±1.8)mm,右心室前壁厚度分别为(4.7±1.2)、(6.5±1.3)、(7.5±1.4)、(4.1±1.0)mm,中、重度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和轻度组(均P<0.01),重度组明显大于中度组(均P<0.01);LVEF分别为(63.1 ±8.1)%、(60.0 ±10.2)%、(54.5±9.1)%、(63.6±7.7)%,FS分别为(38.1±4.3)%、(37.0 ±6.4)%、(33.6 ±5.4)%、(39.5±4.9)%,E/A比值分别为(1.13±0.13)、(0.96±0.16)、(0.85±0.12)、(1.28 ±0.15),重度组LVEF和F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轻、中度组(均P<0.05),轻、中、重度组E/A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轻、中、重度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0年组右室内径、肺动脉内径和右室前壁厚度均明显大于5~10年组(P<0.05,P<0.01),5-10年组明显大于<5年组和对照组(P<0.05,P<0.01);>10年组LVEF、FS和E/A比值均明显低于5-10年组、<5年组和对照组(P<0.05,P<0.01).结论 OSAHS可导致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改变,并随着OSAHS病情的加重和病程的延长而更加明显.
-
联用肠道旋毛虫感染和急性应激构建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
目的 联合一过性肠道旋毛虫感染和急性应激刺激构建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模型.方法 旋毛虫灌胃法感染成年雄性Brown Norway(BN)大鼠,并于100 d后给予2 h急性寒冷束缚应激,构建感染后应激大鼠模型.同时设立一过性感染大鼠和正常大鼠作为对照,每组6只.100 d时四通道胃肠功能测压仪在体检测各组大鼠结肠运动功能,包括在静息、球囊扩张时的结肠大收缩波幅、总收缩面积、收缩次数以及总收缩时间.同时测定内脏疼痛阈值,即结直肠球囊扩张法测定大鼠在腹壁回撤反射(AWR)评分为3分时的球囊扩张容积.结果 旋毛虫感染10 d时,肠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结构受损;100 d后,一过性感染组及感染后应激组引起的大鼠肠道急性期组织学变化均恢复正常.但一过性感染及感染后应激刺激仍可致大鼠结肠运动及内脏感觉功能异常,且感染后应激刺激可使上述异常加重.感染后应激组的大收缩波幅、总收缩面积、收缩次数均显著高于一过性感染组[(41±17)mm Hg、(7693±2822)mm Hg·s、(9.5±2.6)次比(22±6)mm Hg、(5092±1687)mm Hg·s、(6.6±3.1)次,均P=0.000,1 mmg Hg=0.133 kPa],且AWR 3分扩张容积进一步下降[(2.25±0.29)ml vs(2.52±0.32)ml,p=0.004].依据正常对照大鼠各指标的测定值估算90%正常值范围发现:感染后应激组大鼠结肠运动各参数及内脏痛觉的异常率也较一过性感染组更高(50.0%~87.5%和100%比25.0%~37.5%和90.0%).结论 一过性肠道旋毛虫感染后急性应激所致的大鼠肠功能紊乱模型符合IBS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并能再现应激因素加重大鼠感染后的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和内脏高敏感,是用于IBS发病机制研究的理想模型.
-
从葎草花粉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过敏性哮喘特异性变应原
目的 从葎草花粉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过敏性哮喘特异性变应原.方法 应用葎草花粉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对自行构建的葎草花粉cDNA λTripIEx2噬菌体表达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提取阳性噬菌体DNA,EeoR I和HindⅢ双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后进行DNA序列测定、重复序列分析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经过3轮筛选,从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获得3个葎草花粉特异性变应原cDNA克隆,其序列大小分别为868、550和592 bp.测序结果表明这3个克隆代表3个不同的cDNA序列,重复序列分析未发现重复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与现有的基因均无高度同源性.结论 所获得的与过敏性哮喘相关的3个葎草花粉特异性变应原cDNA克隆可能为新基因,此发现为进一步制备重组变应原疫苗或核酸疫苗打下了良好基础.
-
循环DNA的特点及其在医学诊断方面的应用
循环DNA是存在于人体液中的细胞外核酸.目前已经在血浆及血清中检测到了循环DNA.随着对循环DNA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循环.DNA与很多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这就为进行疾病的诊断、监测治疗效果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
骨质疏松症的全基因组连锁及关联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个微效基因及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量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主要特征.双生子及家系研究估计65%~80%的峰值骨密度(BMD)的变异是遗传因素决定的[1].研究还发现很多骨折风险的决定因素也受遗传效应的影响,包括骨量、定量骨超声特性(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股骨颈的几何参数、骨转换标记等[2].
-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误诊结核一例
患者女,45岁,公务员.2008年9月9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体检发现肺部阴影,入住天津某医院.入院后胸部CT检查双肺均可见密度增高结节影,周边不规整(图1).予抗炎治疗病变无改善.因为影像学不除外肺癌而于2008年7月行左肺下叶病变局部切除术.病理报告:左肺下叶增殖性结核,肺组织淤血,小支气管扩张.给予抗结核治疗半个月,仍诉有咳嗽发热,体温37.2~37.3℃.复查胸部CT,右肺结节影无明显改变,左肺下术后改变.为复验肺组织病理而转入我院.
-
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现状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导致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1-2].骨质疏松罹患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骨质疏松的危害凸显严重.本文就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流行病学做一简述.
-
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救治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报告
2009年10月8日在线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学者(http://content.nejm.org/cgi/content/full/NEJMoa0908481)及美国学者(http://content.nejm.org/cgi/content/full/NEJMoa0906695)对本国住院或重症甲型H1N1流感(甲型流感)患者进行研究的结果,其数据为北半球应对冬季流感流行的ICU设置准备提供了参考.由于我国甲型流感疫情仍在发展,重症病例也在增多,因此,关注和了解国外对重症患者的诊治具有现实意义.
-
Ticagrelor与Clopidogrel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应用中的比较
对于伴或不伴ST段上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当前的临床治疗指南推荐使用阿司匹林和clopidogrel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clopidogrel的功效由于起效慢、易转变为其他活性代谢产物、增加出血、血栓和心肌梗死危险而使使用受限,与clopidogrel相比,另一胸腺嘧啶代谢产物Ticagrelor具有更持久和明确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发生心肌梗死和血栓危险性降低.ticagrelor,是一种可逆的、直接起作用的、口服的腺苷二磷酸受体P2Y12的拮抗剂,与clopidogrel相比,对P2Y12有更持续的抑制作用,并且起效快、作用范围广.
-
输尿管软斑病三例诊治分析
输尿管软斑病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常易与输尿管癌等混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泌尿外科自1998年9月至2005年2月共收治3例,现报道如下.
-
大鼠胎脑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电穿孔转染
目的 分离培养大鼠胎脑神经干细胞(NSC),研究电穿孔技术在NSC中的转染效率.方法 从sD胎鼠脑组织中分离、培养和扩增NSC,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对NSC及其分化细胞进行鉴定.使用电穿孔技术将质粒pEGFP-N1转染入NSC,利用其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转染成功的报告物或标记物,在荧光显微镜下根据发出绿色荧光的NSC数量,计算出转染效率.结果 从SD胎鼠脑组织中分离的细胞在体外可长时间自我增殖,原代及传代克隆细胞均表达NSC的特异性抗原巢蛋白,且诱导分化后可表达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的特异性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用电穿孔技术转染神经干细胞,其效率为17.9%~69.1%,平均30.5%.结论 本实验成功分离出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胎鼠NSC,并证实电穿孔技术可对其进行高效转染,为进一步研究NSC的转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
护骨素基因多态性与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骨密度变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护骨素(OPG)基因多态性是否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病人阿仑膦酸钠治疗后骨密度的变化有关,明确是否存在与疗效有关的基因型.方法 入选8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病人,平均年龄(64.2±7.7)岁,口服阿仑膦酸钠(福善美)70 mg每周1次及钙尔奇D 600 mg每天1次,治疗为期1年.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腰椎及髋部骨密度检测.并运用PCR-RFIP对护骨素基因启动子区域3个多态性位点:A163G、T245G和T950C进行分析.结果 80例中的67例完成1年阿仑膦酸钠治疗,A163G位点G等位基因携带者(AG和GG基因型)治疗前骨密度腰椎、转子间和全髋[(0.732±0.113)g/cm~2、(0.775±0.101)g/cm~2和(0.667 ±0.105)g/cm~2]均显著低于从基因型[(0.819±0.157)g/cm~2、(0.843±0.124)g/cm~2和(0.725±0.091)g/cm~2];T245G位点的G等位基因携带者(TG和GG基因型)治疗前骨密度腰椎、转子间和全髋[(0.723±0.111)g/cm~2、(0.776±0.102)g/cm~2和(0.670±0.109)g/cm~2]均显著低于于TT基因型[(0.819±0.155)g/cm~2、(0.840±0.124)g/cm~2和(0.721±0.091)g/cm~2].治疗1年后,A163G位点从基因型转子间骨密度变化百分比[2.50(3.47)%]高于AG和GG基因型[0.88(3.47)%,P=0.014];T245G位点TT基因型转子间及髋部骨密度变化百分比[2.50(3.41)%和2.72(2.68)%]高于TG和GG基因型[0.61(3.31)%和0.89(3.01)%](P=0.011,P=0.046).结论 OPG基因A163G和T245G位点的G等位基因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危险等位基因,而且A163G位点从基因型和T245G位点TT基因型的绝经后妇女对阿仑膦酸钠治疗可能具有更好的疗效.
-
ApoE基因敲除鼠骨量改变及其可能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 观察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骨量的变化,并探讨其骨量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28周龄雄性ApoE-/-鼠6只和野生型C57BL/6J(WT)鼠10只,颈脱臼法处死动物,应用显微CT测定小鼠右侧股骨远端松质骨和皮质骨的骨微结构参数,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左侧股骨骨密度.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的护骨素(OPG)和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的水平.分离鼠左侧胫骨,脱钙后置4%多聚甲醛固定,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胫骨中OPG和RANKL的表达情况.结果 28周龄ApoE-/-鼠股骨松质骨体积骨密度(294±38)mg/mm~3、组织骨密度(627±23)mg/mm~3、骨矿含量(0.57±0.08)mg、骨体积分数(20.38±4.74)%、骨小梁数量(6.67±0.78)mm~(-1)、骨小梁厚度(0.03±0.01)mm明显高于WT鼠,而骨面积分数(69±18)mm~(-1)、骨小梁间隔(0.12±0.01)和结构模型指数(1.73±0.24)明显减低.DXA测定显示ApoE-/-鼠的总体骨密度[(0.063±0.004)g/cm~2],比WT鼠[(0.056±0.004)g/cm~2,P=0.01]增加了12.6%.ELISA结果显示ApoE-/-鼠OPG水平[(4.98±0.97)ng/ml]明显高于WT鼠[(3.54±0.65)ng/ml],而RANKL水平在两组鼠中无显著变化[(575±83)pg/ml比(591±87)pg/ml,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OPG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结论 OPG/RANKL比率失衡使得骨动态平衡被打破,骨吸收功能减弱可能是造成ApoE-/-鼠骨量增加的机制之一.
-
雌激素受体和过氧化物酶增殖子激活受体γ交叉对话对大豆苷原骨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s)和过氧化物酶增殖子激活受体γ(PPARγ)交叉对话对大豆苷原防治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方法 将4个月龄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去势组、去势+戊酸雌二醇组(E2)、去势+高剂量大豆苷原组(H-Dai,200 mg·kg~(-1)·d~(-1))、去势+中剂量大豆苷原组(M-Dai,50 mg·kg~(-1)·d~(-1))和去势+低剂量大豆苷原组(L-Dai,10 mg·kg~(-1)·d~(-1)),造模成功后,灌胃3个月后处死大鼠.以腰椎L_6和右股骨提取总RNA,RT-PCR方法检测ERα、ERβ和PPARγ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腰椎L_4与左股骨3种蛋白表达.结果 不同剂量大鼠ER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ERβ.除H-Dai组大鼠股骨之外,ERβ mRNA在M-Dai组大鼠腰椎和股骨(0.0177±0.0010,0.0245±0.0013)和L-Dai组大鼠的腰椎及股骨(0.0276±0.0027,0.0278±0.0044)以及H-Dai组大鼠腰椎(0.0163±0.0037)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去势组(0.0016±0.0005,0.0041±0.0014),且与E_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B蛋白的表达情况与之类似.组间比较显示随着大豆苷原剂量降低,ERβ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有增高的趋势,而PPARγ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则降低.结论 ERβ和PPARγ之间存在此消彼涨的交叉对话关系,可能参予介导大豆苷原防治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的量效作用.
-
长期大剂量双膦酸盐应用是否会导致骨过度矿化
目的 评估双膦酸盐的长期应用对骨单位次级矿化程度以及骨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30只猎犬,犬龄1年,按体重分成3组(每组雌雄各5只):分别每天给予口服因卡膦酸钠0.3 mg·kg~(-1)(低剂量组)和0.6 mg·kg~(-1)(高剂量组),对照组犬给予口服乳糖(12 mg·kg~(-1)·d~(-1)),并持续给药3年.处死前进行四环素双标,处死后取左侧第九肋骨进行组织形态计测、生物力学测定和次级矿化程度评估.结果 组织形态计测表明低剂量和高剂量双膦酸盐组每年的骨激活频率分别是(4.93±0.92)个/mm~2和(2.50±0.78)个/mm~2,两者都明显低于对照组(7.83±0.96)个/mm~2.低剂量和高剂量组骨单位的平均矿化程度分别为(1140±0.12)铝箔数和(1.48±0.09)铝箔数,都明显高于对照组(1.07±0.06)铝箔数,分别增加了31%和38%.骨的内在材料特性(大应力、弹性模量和刚度)在3个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膦酸盐长期应用明显抑制了骨转换,增加了骨单位的矿化程度,但未导致过度矿化而损害骨的内在材料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