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主诉健忘和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的抑郁状况比较
目的 比较主诉健忘(SMC)和轻度认知损害(MCI)患者抑郁状况,了解主诉健忘本质特征.方法 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于华山医院记忆障碍门诊就诊者214例,其中SMC76例、单域遗忘型MCI(aMCI-s)74例,多域遗忘型MCI(aMCI-m)64例,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老年抑郁量表(GDS)和一系列神经心理测验进行评估.结果 根据CESD,抑郁症状阳性率为31%,其中SMC组30%、aMCI-s组24%、aMCI-m组39%;根据GDS,抑郁症状阳性率为43%,其中SMC组47%、aMCI-s组30%、aMCI-m组53%.SMC组的阳性率介于aMCI-s组与aMCI-m组之间.反映抑郁严重度的CESD总分与GDS总分,SMC组CESD总分(12±10)、GDS总分(11±6)均介于aMCI-s组(11±8)、(9±5)与aMCI-m组(15±11)、(12±7)之间,与aMCI-s组或aMCI-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是,aMCI-s组与aMCI-m组比较,CESD总分与GD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CI-m组比aMCI-s组抑郁程度严重.结论 SMC抑郁的发生率和严重度与aMCI无显著差异,提示抑郁情绪对于SMC可能不是特异的致病原因.
-
下颈椎转移瘤患者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下颈椎转移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至2007年采用前路椎体切除减压、钛网加钛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治疗7例下颈椎转移瘤病例.其中男3例,女4例,原发灶肺癌1例,肾癌1例,肝癌1例,胃癌2例,乳腺癌2例.比较术前和术后3个月颈部疼痛的VAS评分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随访观察影像学上颈椎稳定性情况.结果 术前和术后颈部疼痛的VAS评分分别为(7.4±0.8)分和(1.8±1.2)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1,P=0.000),术后Frankel分级改善1~2级以上.1例术后9个月多脏器衰竭死亡,其余6例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影像学检查颈椎稳定性良好.结论 前路椎体切除,钛网加钛板内固定用于治疗下颈椎转移瘤,手术能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充分解除脊髓压迫,改善神经功能、重建颈椎稳定性,疗效满意.
-
冠心病患者"一站式"杂交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一站式"杂交手术的麻醉管理经验和相关问题.方法 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北京阜外医院63例冠心病"一站式"杂交手术患者,先行小切口不停跳的乳内动脉到前降支的搭桥手术,术后即刻造影确认乳内动脉搭桥是否通畅,随后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连续监测有创血压、五导联心电图、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和度、体温等.诱导和维持宜采用小剂量阿片类药物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案,并且根据手术需要采取特定的抗凝方案.结果 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出血少,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短;利用快通道技术实施术毕即刻拔管6例;围术期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 该类手术具有的微创特性对循环的影响小,单纯麻醉管理的难度不大,注意术中需要采取特殊的抗凝方案.快通道技术的实施可以进一步体现该类手术的优势.
-
颈椎软骨终板Ank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ANK/ANKH(ANK/ANKH)在正常颈椎软骨终板和退变软骨终板中的表达变化,探讨软骨终板中ANK/ANKH的表达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45例颈椎骨折、脱位及颈椎病患者术中取出的颈椎软骨终板,其中实验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对照组17例,男10例,女7例.对照组术前MRI检查软骨终板均为Miller分级0级,术后病理证实椎间盘无明显退变或Thompson椎间盘退变病理分级1级;实验组Miller分级1~3级,Thompson病理分级3~5级.VON KOSSA染色观察标本的钙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逆行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ANK的表达.结果 VON KOSSA染色显示实验组可见较多的矿化结节,对照组出现少量或无矿化结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终板软骨细胞有Ankh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实验组ankh基因mRNA表达(0.682±0.154)低于对照组(0.805±0.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nkh蛋白表达(0.172±0.030)低于对照组(0.196±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随软骨终板的退变,ANK/ANKH的表达明显降低且与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呈正比,提示调节ANK在终板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有可能会阻止椎间盘的退变.
-
应用Metzenbaum剪刀辅助的子宫完全纵隔剪开术的临床效果
目的 评价应用Metzenbaum剪刀辅助的子宫完全纵隔剪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治子宫完全纵隔患者8例,年龄24~39岁,均经宫腔镜检查确诊,应用Metzenbaum剪刀及宫腔镜直视下分别行宫颈纵隔和子宫纵隔剪开术及腹腔镜下相关疾病处理.结果 8例剪开术均一次顺利完成,无子宫穿孔、盆腔脏器损伤、水中毒等并发症出现,手术时间5~10 min.术后3个月,宫腔镜复查宫腔形态正常,无粘连及瘢痕形成.结论 应用Metzenbaum剪刀辅助剪开子宫完全纵隔的宫颈纵隔,再在宫腔镜直视下剪开宫体纵隔,操作方便、快速、安全,且不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
-
卵巢上皮性癌化疗途径对疗效和安全性影响的荟萃分析
目的 对卵巢上皮性癌术后腹腔化疗与静脉化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方法 全面检索与研究目的 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文献,制定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原始研究,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版软件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5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包括1229例病人.腹腔化疗与静脉化疗相比:(1)2、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提高,2、3、5年总生存率(OS)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可以得出确切结论;(2)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神经毒性和发热6项指标中,腹腔化疗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得出确切结论;其余5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或不能得出确切结论.结论 卵巢上皮性癌患者(FIGOⅡ~Ⅳ期)在经过一次满意的减瘤手术后,选择腹腔化疗可以提高2、3年PFS,2、3、5年OS;在不良反应方面,选择腹腔化疗并未降低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反而增加了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
-
复发性胃癌患者再手术的治疗价值
目的 探讨复发性胃癌再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85例复发性胃癌再次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及生存资料.结果 本组85例中,复发局限于残胃46例,复发时间<2年58例.全组再手术切除45例,其中根治性切除34例,姑息性残胃切除11例,联合行脏器切除19例.根治性残胃切除术后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57%和21%,中位生存期56个月;姑息性手术及其他综合治疗者的生存时间为6~26个月,中位生存期16个月;未切除患者均于半年内死亡.结论 术后定期复查有助于复发性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复发性胃癌以残胃复发多见,具有较高切除率,应积极再手术治疗.
-
SSA表位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唾液腺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60 000相对分子质量SSA表位差异性表达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唾液腺(MSG)受累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噬菌体抗体展示技术筛选并可溶性表达针对3个SSA抗原表位(P1:480-494,P2:310-323和P3:230-241)特异性单克隆单链抗体(ScFv McAb),免疫组化法(IH)检测不同表位在pSS患者MSG的表达情况,并判断表达程度与MSG炎症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pSS MSG活检标本P1~P3表位的均有表达,以腺管、泌管上皮细胞胞质和胞膜着色为主.P1表位表达强度高于P2和P3表位(x2=12.94,P<0.01),且仅P1表位表达强度与MSG的炎性浸润程度呈正相关关系(t=2.27,P<0.05).结论 SSA抗原表位在MSG组织异位表达于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从而可能打破免疫耐受,诱导机体产生致病性抗体.P1表位在MSG膜高表达,而且仅P1与MSG炎症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P1表位可能是引发pSS自身免疫应答的关键表位.
-
卵泡刺激素受体及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的关系
目的 探讨卵泡刺激素受体基因(FSHR)rs1394205多态性和酪氨酸羟化酶基因(TH)rs2070762多态性与子痫前期(PE)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TaqMan探针法,对105例PE患者和103例正常妊娠妇女的FSHR rs1394205多态性和TH rs2070762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 PE组FSHR rs1394205的基因型频率CC、CT、TT分别为23.8%、50.5%、25.7%,等位基因频率C、T分别为49.0%,51.0%.对照组基因型频率CC、CT、TT分别为23.3%、52.4%、24.3%,等位基因频率C、T分别为49.5%,5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组TH基因rs2070762基因型频率CC、CT、TT分别为18.1%、56.2%、25.7%,等位基因频率C、T分别为46.2%,53.8%.对照组基因型频率CC、CT、TT分别为14.6%、42.7%、42.7%,等位基因频率C、T分别为35.9%、64.1%,两组比较PE组TT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T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s1394205和rs2070762均与PE疾病严重程度差异不明显.结论 TH基因rs2070762多态性(基因型,TT和等位基因T)可能是PE的保护性因素,FSHR基因rs1394205多态性与PE发病无关,2个SNP位点与PE的发病程度均无关.
-
马兜铃酸和庆大霉素对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肾组织氧合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马兜铃酸(AA)及庆大霉素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大鼠的肾组织氧合水平特点.方法 2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2)、马兜铃酸钠模型组(AAN组,n=7)和庆大霉素组(GM组,n=9),分别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马兜铃酸钠盐生理盐水溶液(AA-I25 mg·kg-1·d-1)和庆大霉素(200 ng·kg-1·d-1)共4 d,于给药后第7天处死.给药后第4天及第7天行大鼠肾脏BOLD MR成像,并留取血、尿及肾脏标本,观察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改变.结果 AAN组大鼠第7天时血肌酐及尿NAG酶水平显著增高,肾脏病理结果显示,病变部位主要位于皮髓交界区,表现为肾小管弥漫性坏死,无间质水肿或炎细胞浸润.BOLD-MRI显示,AAN组与对照组相比,肾髓质R2*在第4天[(50.6±15.6)/s vs(35.6±4.3)/s,P<0.01)和第7天[(58.4±14.8)/svs(37.8±3.6)/s,P<0.01)均显著升高,肾皮质R2*在第7天较对照组显著升高[(40.3±14.7)/svs(28.7±3.2)/s,P<0.05].GM组大鼠第7天时血肌酐及尿NAG酶水平均显著升高,但其肾脏R2*变化趋势与AAN组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肾皮质R2*值在第7天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7.7±2.7)/s vs(28.7±3.2)/s,P<0.01].结论 急性AAN大鼠模型中肾组织存在缺氧,其特征为肾髓质的氧合水平降低早期出现并持续存在,肾皮质的氧合水平在后期逐渐降低,AAN与GM所致ATN有所不同,可能是促进肾间质纤维化持续进展的原因之一.
-
犬胆管金属支架诱导胆管内皮的增殖规律
目的 探讨胆管金属支架植入后胆管内皮随时间的增殖规律.方法 采用经皮经肝穿刺胆囊的途径于犬胆总管下段植入支架,随机分配入1、3、12、24个月4个时间组,分别取支架上段及支架覆盖段胆管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胆管内皮PCNA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通过HE染色测量支架覆盖段胆管壁厚度,比较不同位置胆管内皮增殖水平的差异,比较相邻时间组支架覆盖段胆管内皮增殖活性及胆管壁厚度的差异,采用两随机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18只实验犬建模成功.免疫组化及病理结果显示各时间组支架覆盖段胆管内皮的增殖活性明显高于支架上段(P<0.05);支架覆盖段胆管内皮的增殖活性及胆管壁厚度在支架植入后1个月内明显增高(P<0.05),之后经过一个相对的增殖平衡期,在支架植入后3~12个月期间再次逐渐增高并维持高增殖状态(P<0.05).结论 胆管金属支架能够诱导胆管内皮增殖,这种增殖活性在支架植入后3~12个月之间逐渐显现并加强,并在支架植入12个月以后继续维持.
-
痴呆照料者的生存现状及干预措施
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医学迅猛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年增高.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痴呆是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呈进行性发展,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
临床医生应重视对比剂肾病的防治
近年来腔内技术已逐步成为治疗血管疾病的主要技术.由于我国血管外科医生难以获得良好的血管腔内基本技术培训,因对比剂使用不当造成的严重肾功能损伤案例时有发生.因此笔者愿意针对这一问题做简要介绍.
-
经脾肾静脉带膜支架分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猪模型的降压效果及可行性
目的 通过介入方法对具有急性门静脉高压的猪模型进行经脾肾静脉带膜支架分流术,探讨其分流降压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健康西藏小型猪共5只,通过向门静脉内注射PVA颗粒制作急性门静脉高压模型;之后行脾肾静脉分流术,在脾静脉与左肾静脉之间释放带膜支架,观察相关静脉压力变化,术后行脾静脉血管造影显示静脉及支架内血流情况.结果 5只猪均成功建立急性门静脉高压模型,随后进行经脾肾静脉分流术,其中1只于术中死亡(死于麻醉过量),其余4只释放支架成功,术后脾静脉血管造影示支架内见由脾静脉向左肾静脉血流,分流术后门静脉、脾静脉压力均较注射PVA后下降,左肾静脉压力有所上升.结论 猪的门静脉高压模型经腹膜后脾肾静脉分流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其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实验研究.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不同水化方案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水化方案对行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2009年1-10月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的40例ASO患者,根据术前基础肌酐水平分入肾功能正常组(肌酐≤110 μmol/L)及肾功能异常组(肌酐>110 μmol/L).术前12 h分别给予不同水化方案,根据术后6、24、48 h肌酐(Scr)及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对肾功能的变化及各水化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0例患者均未达到对比剂肾病(CIN)诊断标准.术前肾功能正常的患者生理盐水水化组与非水化组术后24、48 h肌酐及肌酐清除率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前肾功能异常的患者,NaHCO3+生理盐水水化组与单纯生理盐水水化组术后6、24、48 h肌酐及肌酐清除率的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O患者术前生理盐水水化是预防造影剂对肾功能损害的有效方法;对于术前存在肾功能异常的患者,NaHCO3+生理盐水联合水化预防造影剂诱导的肾功能损害的效果并不优于单纯生理盐水水化.
-
对比剂致患者胰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血管造影和腔内治疗过程中对比剂所致胰腺炎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00年12月至2010年1月10年来进行血管造影和腔内治疗后发生对比剂所致胰腺炎的病例.记录伴存疾病、发生胰腺炎的时间、胰腺炎的特点、治疗的手段和预后;查找相关的文献,结合病例特点,分析对比剂所致胰腺炎可能的原因、对比剂所致胰腺炎的特点、治疗特殊之处及预后.结果 10年共发生对比剂所致胰腺炎3例.1例为青年男性,因肾动脉狭窄行肾动脉造影,术后出现腹痛,检查证实为水肿型胰腺炎,经药物治疗后痊愈.1例为老年男性,因肾动脉狭窄、腹主动脉瘤行肾动脉和腹主动脉造影,术中出现腹痛,检查证实为水肿型胰腺炎,经药物治疗后缓解,治疗过程中因突发心梗而死亡.1例为老年女性,因腹主动脉瘤术后内漏行腔内修复术,术后出现持续性腹胀,诊断为水肿性胰腺炎,经药物治疗后缓解不明显,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对比剂所致胰腺炎总的发病率较低,不易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伴存疾病较多者治疗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