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重症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基因表达谱的分析和验证
目的 分析和验证重症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基因表达谱.方法 收集解放军三○九医院结核病研究所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住院患者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103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57例)和轻症组(46例),并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且年龄相匹配的45名健康人为对照组.选取重症组4例、轻症组3例和对照组5名用Affymetrix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全基因组检测和分析,对重症组比对轻症组筛选的差异基因做聚类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以上各组剩余的53例、43例和40名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芯片结果,其中验证代表基因原癌基因(JUN)表达水平是重症组、轻症组各20例,对照组8名;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统计方法判断组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芯片结果显示重症组比对轻症组差异基因为406条,下调基因264条,上调基因142条,差异基因以表达下调为主;聚类分析显示同组样本表达谱有相似性,提示芯片试验有一定重复性,结果可靠;基因本体论注释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了生物学过程,包括免疫反应、信号转导、DNA依赖的转录调节、炎症反应、抗原处理与提呈、趋化作用等;信号通路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参与了22条炎症和免疫反应相关通路,主要有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抗原处理与提呈、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通路等;RT-PCR验证JUN吸光度值在组间比较的统计学结果为重症组比轻症组P <0.001,重症组表达下调,与表达谱芯片结果相符.结论 重症继发性肺结核与轻症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相比对有大量差异表达基因,其肺结构严重损害与基因水平差异有关.
-
4 049例肾上腺病变患者回顾性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肾上腺病变患者的病种构成特点,分析疾病谱变迁,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收集1993年8月1日至2013年7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影像学检查提示肾上腺有异常改变的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日期、临床诊断、就诊科室、是否手术、术后病理诊断、影像学资料等,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20年间就诊于我院的肾上腺病变患者共4 049例,其中男2004例(49.49%),女2045例(50.51%),平均就诊年龄为(46.82±13.36)岁.(2)我院肾上腺病变及肾上腺意外瘤住院病例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就诊年龄多住30~ 60岁,且肾上腺意外瘤在总体肾上腺疾病中所占比例也呈逐年增加趋势,随年龄递增呈上升趋势.(3)内分泌功能评估结果:无功能性病变所占比例高,占49.88%;功能性病变中,居于首位的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占22.04%,其次为库欣综合征,占8.60%,嗜铬细胞瘤所占比例占7.80%.(4)近20年,无功能性病变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由20.97%上升至54.11% (P<0.05);功能性病变中,各时间段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所占比例均为高,但呈逐渐下降趋势,由29.84%下降至20.43% (P <0.05);嗜铬细胞瘤所占比例也呈下降趋势,由18.55%下降至6.99%(P<0.05);肾上腺性库欣综合征比例变化不大.结论 近20年来我院收治的肾上腺病变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肾上腺意外瘤所占比重显著增加;肾上腺病变疾病谱有所改变,肾上腺无功能性病变所占比重上升,功能性病变所占比重下降.
-
复方消化酶片治疗消化不良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 评价复方消化酶片治疗中国消化不良人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7个中心的门诊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法,将203例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106例)为复方消化酶片1片+复方消化酶胶囊模拟剂2粒,3次/d;对照组(B组,97例)为复方消化酶胶囊2粒+复方消化酶片模拟剂1片,3次/d.治疗2周.随访3次(0、1、2周).以2周后消化不良症状总有效率为评价指标,评价试验药物的有效性,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消化不良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2% (85/106)和79.4% (77/97);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2/106)和4.1%(4/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复方消化酶片治疗消化不良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复方消化酶胶囊相当.
-
肝癌细胞应对TNF-α刺激过程中与细胞黏附相关的信号转导网络研究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一步认识肝癌细胞应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过程中的细胞黏附相关的信号转导网络.方法 利用肝癌细胞HepG2应对TNF-α刺激的基因芯片数据、转录因子数据库HTRI以及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数据库HRPD构建了肝癌细胞应对TNF-α刺激过程中的信号转导网络,并利用网络结构和基因功能聚类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 发现在信号转导网络中MYC、SP1等基因是信号转导网络中的关键转录因子,信号转导网络中的基因与细胞黏附密切相关,EGFR很可能是肝癌细胞应对TNF-α刺激过程中调控细胞黏附的关键基因.结论 EGFR很可能在TNF-α引起的肝癌细胞迁移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糖尿病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的探讨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组、胰岛素治疗组及IGF-1治疗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干预10周处死大鼠测定心重指数、血清胰岛素和IGF-1水平.取部分左心室组织HE染色及Masson染色,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组织IGF-1受体(IGF-1 R)水平.结果 IGF-1及胰岛素治疗后大鼠心重指数较糖尿病组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血清IGF-1水平明显下降,IGF-1治疗组血清IGF-1水平明显升高.HE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大鼠出现心肌组织病变,IGF-1及胰岛素治疗后大鼠心肌组织病变情况明显改善.TUNEL结果显示IGF-1及胰岛素治疗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较糖尿病模型组明显下降.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IGF-1R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IGF-1治疗组较糖尿病模型组明显减低,胰岛素治疗组IGF-i R水平较糖尿病模型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IGF-1治疗能够改善心肌间质纤维化及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对糖尿病心肌病有治疗作用.
-
甘草酸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机制
目的 探讨甘草酸对支气管哮喘(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机制.方法 将70只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低、中、高浓度甘草酸组,每组14只.哮喘组、各甘草酸组分别给予卵清白蛋白(OVA)致敏和激发.每次雾化前30 min,甘草酸组分别给予甘草酸(25、50、100 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腹腔注射及雾化吸入.末次激发后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离心后计数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数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BALF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12p70、IL-10、IL-4和干扰素(IFN)-γ水平.肺组织HE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CD11c+树突细胞表面CD86、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HC)-Ⅱ、CD40、OX40配体(OX40L)的表达水平.结果 哮喘组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Eos)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4.3±39.7)×107/L、(26.3±17.3)×107/L比(55.3±22.8)×107/L、(0.6±0.4)× 107/L],IL-10、IL-4水平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9±12)、(169±29)比(34±4)、(89±37) ng/L,而IFN-γ水平、IFN-γ/IL-4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2±56) ng/L、0.7±-0.4比(89±37)ng/L、2.9±0.8](均P<0.05).哮喘组脾脏树突细胞上CD86、MHC-Ⅱ、CD40、OX40L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8.4±15.7)%、(90.4±3.4)%、(25.4±10.2)%、(29.6±9.9)%比(18.8±4.4)%、(73.1±11.3)%、(3.8±2.2)%、(5.0±1.6)%](均P<0.05).高浓度甘草酸组BALF中细胞总数及Eos计数[(62.1±21.7) ×107/L、(2.2±1.7)×107/L]均显著低于哮喘组,IL-12p70、IL-10、IFN-γ水平和IFN-γ/IL-4比值[(44±14)、(132±13)、(207±66) ng/L和1.8 ±0.6]均显著高于哮喘组,IL-4水平[(122±38) ng/L]显著低于哮喘组,脾脏树突细胞上MHC-Ⅱ、CD40和OX40L表达[(75.8±15.9)%、(11.1±5.9)%、(11.8±3.4)%]显著低于哮喘组(均P <0.05).哮喘组小鼠气道黏膜充血水肿,气道壁及管周有大量以Eos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各甘草酸组气道炎症反应较哮喘组轻,在中高浓度甘草酸组尤其明显.结论 甘草酸可能通过影响树突细胞表型,抑制哮喘Th2极化反应,减轻哮喘气道炎症.
-
未甲基化寡聚脱氧核苷酸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Toll样受体9和核转录因子B的影响
目的 观察未甲基化寡聚脱氧核苷酸(CpG-ODN)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Toll样受体9(TLR9)、核转录因子B(NF-κB)及血清辅助性T细胞1型(Th1)、2型(Th2)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取5~6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Ⅰ组)、1型糖尿病组(Ⅱ组)、低剂量CpG-ODN(Ⅲ组)和高剂量CpG-ODN 1型糖尿病组(Ⅳ组).STZ诱导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分别给Ⅲ、Ⅳ组皮下注射不同浓度的CpG-ODN,免疫印迹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脾脏和胰腺TLR9和NF-κB的表达;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4组大鼠TLR9蛋白在脾脏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在胰腺中的表达;脾脏组织中,Ⅲ和Ⅳ组TLR9和NF-κB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Ⅰ组和Ⅱ组明显升高,Ⅳ组TLR9和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较Ⅲ组升高;胰腺组织中,Ⅲ组和Ⅳ组TLR9和NF-κB(p65)蛋白的表达较Ⅱ组升高,Ⅳ组TLR9和NF-κB(p65)蛋白表达较Ⅲ组升高;Ⅲ组和Ⅳ组血清TNF-α和IFN-γ水平较Ⅰ和Ⅱ组升高,Ⅳ组血清TNF-α和IFN-γ水平高于Ⅲ组.结论 CpG-ODN激活STZ诱导糖尿病大鼠TLR9通路,胰腺和脾脏NF-κB的表达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增加.
-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在呼吸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气道无创炎症检测技术,具有定量、非侵袭性、简单易用和安全的优点,并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1].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病学会(ATS/ERS)2005年发表了FeNO检测的标准规程[2],并在2009、2011年再次肯定了FeNO作为气道炎症标志物的价值[3-4].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FeNO的检测,2006年全球哮喘创议(GINA)将FeNO纳入哮喘管理方案中[5],200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将其列入《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6].现就FeNO在呼吸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
人类白细胞抗原G与移植免疫耐受
人类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cocyte antigen G,HLA-G)是一种非经典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近年来,对HLA-G基因与分子的研究日趋增多.自1989年Geraghty首次报道克隆成功HLA-G[1],1998年法国圣路易斯医院免疫学研究所举办了第1届HLA-G专题国际会议,当时HLA-G相关文献208篇,至今为1 738篇.在我国,许多学者也相继开展了对HLA-G的研究与报道.
关键词: -
Amplatzer血管塞封堵人工主动脉瓣周围漏15例报告
人工主动脉瓣周围漏(PVL)是心脏外科置换人工瓣膜术后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治疗以往多采用外科开胸修补瓣周漏,或再次瓣膜置换,但创伤大,风险高,易再次残余漏.近年来,经导管堵闭PVL成为可选择的另一重要治疗手段[1-3].但该法无专用封堵器,操作相对较为繁复,且存在术后溶血加重等并发症.本研究将新型无聚酯纤维二代血管塞封堵器(AVP Ⅱ)应用至主动脉瓣PVL,操作更简便,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
关键词: -
1.9μm微拉激光与高频电刀治疗消化道大息肉对比观察
目的 比较1.9μm微拉激光与高频电刀治疗消化道大息肉的效果.方法 对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2013年5-11月期间收治的30例消化道大息肉患者(其中胃大息肉4例,十二指肠大息肉4例,乙状结肠大息肉12例,直肠大息肉10例;息肉直径均>2 cm)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内镜下1.9 μm微拉激光或高频电刀治疗.对手术时问、手术效果、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病变残留、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在手术时间方面,高频电刀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0.9±1.4) min,1.9 μm微拉激光组平均手术(27.6±1.2) min.高频电刀组术中出血2例,穿孔 1例;术后24 h内腹痛不适患者3例.1.9 μm微拉激光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出血、穿孔,腹痛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愈合良好,但高频电刀组2例患者手术部位可见残留瘢痕,未见明显狭窄,其中1例患者手术部位多点活检病理提示病变残留.结论 与高频电刀相比,微拉激光在消化道大息肉治疗中出血、穿孔、腹痛等并发症少,功能优于前者;但因该技术处于起步阶段,手术时间稍长等问题仍亟需解决.
-
肾移植术后新生HLA-DQ抗体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临床肾移植术后新生HLA-DQ抗体的产生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长期随访的175例初次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微量淋巴毒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均为阴性,入组时间在肾移植术后6~18年(平均10年).根据入组时移植肾功能分为3组:(1)移植肾功能正常的对照组(n=94):血肌酐<120 μmol/L;(2)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组(n=54):血肌酐持续>150μmol/L达6个月以上,但尚未透析;(3)移植肾失功能组(n=27):患者恢复血液透析.所有病例在入组时收集血清,采用流式PRA或Luminex方法进行HLA抗体初筛,抗体阳性者进一步行Luminex单抗原包被的微球法检测分别针对HLA-A、B、DR、DQ位点的抗体水平.结果 (1) HLA抗体的出现与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密切相关.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组HLA抗体阳性的出现率为48%(26/54),移植肾失功能组为52%(14/27),而对照组的HLA抗体阳性率只有17% (16/94) (P<0.01).(2)在3组HLA抗体阳性的病例中,相比于HLA-DR、HLA-Ⅰ类抗体,HLA-DQ抗体的出现频率均高,在对照组、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组、移植肾失功能组分别为14/16、24/26及14/14,此外,HLA-DQ抗体的平均荧光强度也高.(3) HLA-DQ抗体在对照组的HLA抗体阳性病例中以单独出现为主(10/16),而在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组和移植肾失功能组都多数伴随有HLA-DR抗体和Ⅰ类抗体(17/26、14/14),显示单独出现的HLA-DQ抗体与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没有直接相关性,而DQ抗体合并DR和(或)Ⅰ类抗体同时出现与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和失功能有关(均P<0.05).结论 从移植肾功能状态而言,HLA-DQ抗体往往先于其他位点的抗体出现.在临床移植肾功能尚稳定时,早期发现HLA-DQ抗体对预警免疫系统的特异性激活及后者所致的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或失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监测HLA-DQ抗体将为早期干预治疗和去除免疫危险因素提供第一时机.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exosome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来源外泌体(exosome)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鉴定大鼠BM-MSC.提取BM-MSC来源exosome,使用电镜观察exosome,并检测其表面CD63表达.构建雄性SD大鼠IRI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MSC处理组(IR+ MSC组)、MSC来源exosome处理组(IR+ MSC-ex组)、成纤维细胞来源exosome处理组(IR+F-ex组),每组6只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TUNEL染色评价细胞凋亡,RT-PCR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s-3)表达水平.结果 (1)成功分离培养大鼠BM-MSC,其表面高表达CD29、CD44,低表达CD34,可成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2)透射电镜下观察鉴定exosome,其表面标志CD63表达阳性;(3)与IR组相比,IR+ MSC组、IR+ MSC-ex组血肌酐、尿素氮均显著降低,病理损伤明显减轻,凋亡细胞数减少,部分炎症因子表达降低,促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减少(IR组:4 310±616,IR+ MSC组:2 569±530,IR+ MSC-ex组:3 144±343,均P<0.05).结论 大鼠BM-MSC来源exosome对大鼠肾脏IRI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炎症和凋亡水平.
-
肾移植受者外周血巨细胞病毒特异性CTL的比例及其意义探讨
目的 建立检测巨细胞病毒(CM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新方法,探讨其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的比例及其意义.方法 筛选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接受初次肾移植受者共计30例入组,健康体检志愿者1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四聚体技术(tetramer technology),在流式细胞仪上直接检测各组的CMV抗原特异性CTL的表达比例.结果 移植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MV抗原特异性CTL(CMV-pp65特异性CD8+T细胞)的阳性率在0.16% ~7.21%.移植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MV活动性感染,分为巨细胞病毒阳性组(CMV+组,n=15)和巨细胞病毒阴性组(CMV-组,n=15).CMV+组患者的CMV抗原特异性CTL的比例(2.95% ±0.62%)显著高于CMV-组患者(1.17%±0.45%)和健康对照组(0.65%±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6).CMV+组患者在CMV抗原(CMV-pp65)阳性期,其CMV抗原特异性CTL的比例为(2.95%±0.62%),转阴后,比例明显下降至(1.50%±0.32%).CMV+组患者的CMV抗原特异性CTL比例与CMV-pp65阳性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检验,r=0.871,P<0.01).结论 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MV特异性CTL比例对于判断CMV预后具有重要评价指导意义,为今后肾移植术后CMV感染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
西罗莫司在肾移植术后早期计划性切换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西罗莫司(SRL)替代钙调神经素免疫抑制剂(CNI)作为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稳定的患者抗排斥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开放性的临床对照研究,选取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共112例肾移植术后早期(3~6个月)肾功能稳定的患者纳入该研究,其中57例使用SRL替代CNI治疗作为试验组,另外55例继续使用CNI药物作为对照组,切换后霉酚酸酯和激素治疗剂量均无调整.所有患者至少随访24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纳入研究后1、6、12和24个月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人/肾存活率、肾功能、血脂、血糖、肝功能、尿蛋白的改变,同时观察有无不良事件发生.结果 试验组采用SRL切换治疗后动态随访肾功能显示切换前、切换后1、6、12、24个月血肌酐水平分别为(117.0±16.3)、(89.2±24.7)、(87.6±23.8)、(86.1±20.4)、(86.7±19.7) μmol/L,切换后血肌酐水平均明显低于切换前(均P<0.05).对照组所有时间点均未显示肾功能改善.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试验组也较切换前显著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排斥反应共发生3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切换后1个月血脂明显升高(P<0.05),经干预治疗后血脂与切换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切换后血红蛋白有一定下降,但在正常范围,此外发生低钾血症2例,口腔溃疡2例,轻度蛋白尿1例,经对症处理好转.在随访过程中,发生糖尿病共3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结论 在肾移植术后早期对肾功能稳定的患者进行SRL替代CNI能进一步显著改善肾功能,随访期间急性排斥反应无增加,切换后血脂升高明显但容易控制,余未见其他明显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