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等离子体冲击波治疗胆道嵌顿难取结石长期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王港;徐智;王立新;侯纯升;凌晓锋;徐瑶;周孝思

摘要: 在结石治疗过程中,胆道内巨大和嵌顿结石的处理十分困难,用常规胆道镜下活检钳咬碎结石或用取石网抓取结石都难以完成[1].为解决此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把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术(plasma shock wave lithotripsy,PSWL)和胆道镜联合应用于临床[2-4],经过20余年的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经硬质支气管镜中心型肺癌腔内冷冻外科治疗

    作者:田燕雏;刘德若;郭永庆;张真榕;王在永;陈京宇;葛炳生

    目的 探讨经硬式支气管镜冷冻外科治疗中晚期中心型肺癌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2年6月至2008年12月共入组患者48例,男性33例,女性15例;年龄45~83岁,平均年龄70岁.38例为中晚期肺癌不适合手术,10例为术后局部复发的中心型肺癌患者.共进行冷冻外科治疗120次,平均每例2.5次.对患者冷冻治疗前后的管腔再通状况、临床症状、肺功能、胸部X线片及生活质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治疗过程中除3例有中等量渗血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气管及叶以上支气管管腔再通率达97%.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中呼吸困难改善87.5%,咳嗽72.9%,咳血93.8%,胸痛62.5%.肺功能检测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从(1.03±0.05)L提高至(1.85±0.13)L(P<0.01),用力肺活量从(1.69±0.18)L提高至(2.96±0.14)L(P<0.01).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Karnofsky评分升高≥20.随访6~62个月,长带瘤生存时间达62个月,平均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结论 经硬质支气管镜腔内冷冻外科治疗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可以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控制和缓解中心型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Ⅴ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锐;魏涛;李志辉;龚日祥;朱精强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Ⅴ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为确定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清扫Ⅴ区淋巴结的指征寻找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0年11月资料完整的12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91例;年龄8~87岁,中位年龄38.5岁.每个病例至少行一侧Ⅱ~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术,13例行Ⅰ~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术,19例行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用x2检验对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远处转移、术后TNM分期、原发灶大小、癌灶多发、肿瘤浸润情况、中央区及同侧Ⅱ~Ⅳ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Ⅴ区淋巴结转移进行单因素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Ⅴ区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在年龄、性别、癌灶多发、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同侧Ⅱ区淋巴结转移、同侧Ⅲ区淋巴结转移及术后TNM分期等因素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82~3.167,P>0.05),而在肿瘤浸润被膜、浸润甲状腺外组织、术前远处转移、原发灶>4.0cm、同侧Ⅳ区淋巴结转移及同侧Ⅱ、Ⅲ、Ⅳ区淋巴结同时转移等因素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223~ 13.74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甲状腺外组织(OR =8.32,95% CI:2.44 ~28.3,P=0.001)和同侧Ⅱ、Ⅲ、Ⅳ 区淋巴结同时转移(OR=7.81,95%CI:2.11 ~28.8,P=0.002)是Ⅴ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 肿瘤浸润甲状腺外组织及同侧Ⅱ、Ⅲ、Ⅳ区淋巴结同时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对于这一类患者建议行Ⅴ区淋巴结清扫.

  • 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218例疗效评价

    作者:王家镔;黄昌明;郑朝辉;李平;谢建伟;林碧娟;卢辉山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对529例胃癌患者施行胃癌D2根治术,其中腹腔镜手术患者(腹腔镜组)218例,开腹手术患者(开腹组)311例.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及病死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37±42)min长于开腹组的(229±42)min,而两组术中出血量[(81±100)ml比(171±211)ml]、术中输血例数(7例比44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4.1 ±2.3)d比(5.0±1.4)d]、首次进流质时间[(4.5±2.2)d比(5.5 ±1.4)d]和术后住院时间[(12±4)d比(14±4)d]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均优于开腹组.在腹腔镜组中,全胃切除术的手术时间为(250±46)min,显著长于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228±37)min(P<0.05),而两种术式在其他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9%和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胃癌手术的中转开腹率为6.0%.全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9±10)枚,中位数为28枚.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8±10)枚和(29±9)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具有安全、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在淋巴结清扫方面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效果.

  • 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在胰腺肿瘤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作用

    作者:方驰华;苏仲和;范应方;陈智翔;王显龙;李克晓;钟世镇;鲍苏苏

    目的 研究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在胰腺肿瘤诊断及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应用MI-3DVS对12例胰腺肿瘤患者的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对胰腺肿瘤进行辅助诊断及可切除性评估,并与手术所见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14~83岁,平均45岁.其中胰腺癌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5例、浆液性囊腺瘤2例、胰腺囊肿(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1例.结果 12例患者中,术前评估可切除的9例均成功切除肿瘤;2例术前评估不可切除,术中得到证实,仅行姑息手术;未手术1例.3例被外院判为不可切除的胰腺肿瘤患者,三维重建显示巨大肿瘤对相邻大血管为严重压迫,成功切除了肿瘤.结论 MI-3DVS重建对胰腺肿瘤的诊断和可切除性的评估有较高应用价值并具显著临床意义.

  • 孤立性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长期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高文斌;肖帅;雷雄;杨连粤

    目的 探讨影响孤立性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科连续收治的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215例孤立性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2例,女性33例,年龄24 ~ 69岁,中位年龄46岁.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年龄、性别、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Child-Pugh评分、微血管侵犯、大体血管侵犯和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因素对孤立性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孤立性大肝癌术后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 本组孤立性大肝癌患者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8.1%、60.2%、41.7%,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1%、49.4%、33.6%.有微血管侵犯的孤立性大肝癌患者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2.0%、45.1%、29.0%和69.6%、36.1%、23.5%;有大体血管侵犯的孤立性大肝癌患者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4.7%、34.3%、18.3%和54.2%、24.1%、0;无血管侵犯的孤立性大肝癌患者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0%、72.3%、51.8%和90.1%、60.9%、4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微血管侵犯、大体血管侵犯、TNM分期是影响孤立性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总体生存率的预后因素(x2=4.953、8.835、15.237、19.789,P值均<0.05);微血管侵犯、大体血管侵犯、TNM分期则是影响孤立性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无瘤生存率的预后因素(x2=12.974、13.247、24.516,P值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微血管侵犯、大体血管侵犯、TNM分期是影响孤立性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结论 微血管侵犯、大体血管侵犯和TNM分期是孤立性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 胃旁路手术对糖耐量正常犬血糖、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影响

    作者:潘立镇;白日星;宋茂民;李有国;Lisa Zhou;钟志强;许俊;袁辉生;崔真

    目的 通过对糖耐量正常犬行胃旁路手术,观察术后糖耐量、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astric inhibitory polypeptide,GIP)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的变化,探讨胃旁路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方法 选取6只糖耐量正常犬行胃旁路手术,于术前、术后1、2、4周行口服与静脉糖耐量实验,观察各时点血糖、胰岛素、GIP、GLP-1变化,以及术前、术后4周胰腺组织形态改变.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第2周空腹血糖[(3.58 ±O.33) mmol/L]明显降低(t=3.571,P<0.05);术后第1周空腹及口服葡萄糖后30 min时GLP-1升高[分别为(0.90±0.21)、(0.91±0.19) pmol/L,t=-3.660、-2.971,P<0.05],第2周时开始下降;术后第4周各指标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第4周时与术前比较,胰岛组织形态、胰岛数量(分别为6.8±0.8、7.1±0.8)及胰岛细胞数量(分别为16.7±2.5、16.3±3.1)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胃旁路手术对糖耐量正常犬的血糖、胰岛素及部分糖尿病相关胃肠激素仅有短暂的影响.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近端瘤颈直径改变

    作者:张佳;郭伟;刘小平;尹太;贾鑫

    目的 回顾性观察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近端瘤颈直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接受腔内修复术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4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44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9±17)岁,均为无症状腹主动脉瘤;合并高血压病3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0例.所有患者具有完整术前CT资料,并接受6个月以上的定期增强CT随访(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通过CT评价术后近端瘤颈直径的变化情况,以增加≥2 mm为有变化,<2 mm时为无变化.结果 全组患者随访9~100个月,平均随访(34±25)个月.术前瘤颈直径(21.5±2.3)mm,术后1个月时瘤颈直径(22.4±2.4)mm,近1次随访瘤颈直径(24.0±2.8)mm.瘤颈直径增加率71.1%.支架比瘤颈直径增大百分比19%±6%.瘤颈直径大于支架标定型号者占6.7%.随访16个月时无瘤颈扩张率为97.4%,24个月时无瘤颈扩张率为68.6%,36个月时无瘤颈扩张为39.3%,96个月时无瘤颈扩张率为3.3%.支架移位率为22.2%,移位距离0~9.5 mm,平均(7.0±1.3)mm,无移位10 mm以上者,没有因为移位需要进行二次治疗者.结论 支架比瘤颈直径增大百分比越大,术后1个月瘤颈扩张越多.支架型血管的移位与中远期瘤颈扩张有相互促进作用.

  • 单束等长重建和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飞;陈百成;康慧君;王军;刘虎;董江涛

    目的 对比观察单束等长重建和双束解削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8月至2008年10月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的60例(72膝)陈旧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束等长重建组22例(27膝),双束解剖重建组38例(45膝).术后手法检查髌骨稳定性,记录再脱位的病例数,CT测量髌骨外移度及髌骨倾斜角并以Kujala和主观问卷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无再脱位病例.(1)髌骨不稳发生率,术后单束重建组18.5%,双束重建组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两组髌骨倾斜角和髌骨外移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Kujala评分,单束组术前59±9,术后87±4;双束组术前62±9,术后9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主观问卷:单束重建优良率85.2%,双束重建组9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均明显恢复髌骨稳定性,提高膝关节功能,但临床评价双束重建优于单束重建.

  • 恶性肿瘤患者能量、物质代谢及机体组成变化

    作者:吴国豪;曹冬兴;魏嘉;全应军;吴肇汉

    目的 评价恶性肿瘤患者能量消耗、物质代谢和机体组成变化.方法 2004年9月至2008年3月应用间接测热法测定936例恶性肿瘤患者和840例非恶性肿瘤患者静息能量消耗、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氧化率;应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机体总体水、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体脂及瘦组织群含量.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静息能消耗测定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52.2±196.4)kcal/d vs(1429.5±182.6)kcal/d,P=0.136],但经瘦组织群和预测公式矫正后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恶性肿瘤患者中48.6%为高代谢,42.9%为正常代谢,8.5%为低代谢,对照组则分别为22.5%、58.5%、19.0%.恶性肿瘤组脂肪氧化率高于对照组[(77.8±11.3)g/min vs.(67.1±12.2)g,/win,P=0.000],碳水化合物氧化率及非蛋白呼吸商低于对照组[(68.7±10.5)g/min眠(88.8±12.1)g/min,P=0.000;0.782±0.012 vs.0.810±0.014,P=0.000].恶性肿瘤患者体脂及瘦组织群含昔低于对照组[(14.9±4.5)kg vs.(18.4±5.2)kg,P=0.000;(44.4±7.2)kg vs.(46.1±8.1)kg,P=0.008].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总体上处于高代谢状态,脂肪氧化增加,碳水化合物氧化降低,体脂、瘦组织群及细胞总体丢失.

  • 皮片游离移植修复阴囊撕脱伤对精子生成影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

    作者:孙广峰;王达利;魏在荣;罗志军;聂开瑜;金文虎

    目的 探讨皮片游离移植修复全阴囊皮肤撕脱伤对睾丸生精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育龄期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雄性42只,雌性24只.将雄兔随机分为实验组(24只)及对照组(18只).将实验组动物双侧阴囊皮肤全层切除,采用腹部中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缺损.对照组未作处理.对照组及实验组造模后3周末、8周末时按随机数字表法各取6只动物采用温度计埋藏法测量睾丸表面温度,温度测量后取睾丸组织活检,常规HE染色.8周末将两组未采集活检的雄兔各12只分别与雌兔配对喂养半个月,观察对应母兔的生育情况.临床上对3例阴囊皮肤撕脱伤患者采用撕脱阴囊反取皮回植修复,并对其性生活情况及精液质量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模型建立后3周末、8周末实验组的睾丸表面温度[(36.15±0.24)℃、(36.77±0.42)℃]与对照组的睾丸表面温度[(36.12±0.68)℃]接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E染色曲细精管内见各级生精细胞,排列有序,管腔内见较多的成熟精子;实验组模型建立后第3周末的HE染色见曲细精管内生精细胞明显减少,排列紊乱,管腔未见精子,第8周末曲细精管内生精细胞增多,排列相对规整,部分管腔可见成熟的精子;配对喂养对照组雌兔受孕率12/12,平均生崽数(6.0±1.3)只;实验组雌兔受孕率8/12,平均生崽数(4.1±3.2)只,两组受孕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3例患者游离植皮修复之阴囊在术后1~2个月可见早期皮片挛缩征象,但1年后均出现松弛而下垂,阴囊外形较满意,修复2年后患者的精液质量均恢复至正常.结论皮片游离移植修复全阴囊皮肤缺损对睾丸的精子发生干扰较小,可保留青壮年患者生育能力.

中华外科

CSCD核心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6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6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