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Liver Diseases
- 主管单位: 湖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湖北中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264
- 国内刊号: 42-132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恩替卡韦联合鳖甲煎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45例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是我国导致肝硬化、肝癌常见的病因,乙肝病毒持续复制导致的肝细胞损伤、坏死,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调,过度沉积在肝脏内,导致肝纤维化,如果不加以控制,病情持续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目前内科治疗以积极控制原发病及并发症为主,缺乏有效逆转肝硬化及纤维化的西药,经过多年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中药抗肝纤维化具有良好前景和潜在优势,鳖甲煎丸是经典古方,源于《金匮要略》,具有养血活血、软坚消癥的功效.
关键词: -
恩替卡韦联合肝爽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2例
肝纤维化是贯穿慢性乙型肝炎(CHB)和肝炎肝硬化各临床阶段的基本病理过程,如果不予有效治疗,可进展为肝硬化,并产生肝细胞功能障碍及门脉高压等一系列并发症,是肝细胞癌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1].CHB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干扰素及核苷类药物为仅有的两种抗HBV药物,但常因患者依从性及免疫状态等因素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而使病情反复,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2].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治疗中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其作用机制是多靶点[3].笔者采用恩替卡韦联合肝爽颗粒治疗62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山楂叶总黄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细胞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山楂叶总黄酮(HLF)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细胞抗氧化影响的干预机制.方法:NAFLD细胞模型采用人肝L-02细胞诱导,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水飞蓟素组和山楂叶总黄酮组(简称HLF组)共4组,运用HLF进行干预,采用试剂盒提供的方法检测各时间点各组细胞MDA、SOD、CAT和GSH-ST的含量.结果:模型组细胞MDA含量随时间变化明显高于其他组,与水飞蓟等组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模型组细胞SOD、CAT和GSH-ST活力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其他组,与水飞蓟组和HLF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HLF能显著降低NAFLD肝细胞MDA含量,提高肝细胞SOD、CAT和GSH-ST活力,延缓或阻止NAFLD的进展.
-
黛矾散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小鼠肝细胞膜多重药物抗性相关蛋白2的影响
目的:观察黛矾散及其各组分对用聚肌胞苷酸(Poly Ⅰ:C)建立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小鼠多重药物抗性相关蛋白2(MRP2)的影响,以进一步探究黛矾散治疗PBC的机理.方法:将6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青黛组、明矾组、黛矾散组、熊去氧胆酸(UDCA)组,应用Poly Ⅰ:C建立PBC模型,观察黛矾散及其组分对PBC小鼠血清生化指标、肝组织学及肝细胞膜转运体MRP2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AMA、ALP显著升高(P<0.05),MRP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AMA、ALP显著降低(P<0.05),MRP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黛矾散组及熊去氧胆酸组升高为显著(P<0.05).病理结果显示正常组小鼠肝细胞排列整齐,无炎症细胞浸润及胆管增生;模型组小鼠肝小叶结构存在,肝细胞普遍中-重度变性,门管区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轻度增生,向周围肝组织穿插,呈早期肝硬化趋势;治疗组小鼠肝脏炎症细胞浸润及胆管增生有不同程度减轻.结论:黛矾散及其组分能不同程度改善PBC模型小鼠的肝组织病理变化、提高MRP2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
-
特异性敲除CD147基因抑制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特异性敲除小鼠CD147基因抑制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8周龄小鼠24只,其中12只敲除CD147基因,另12只不敲除.将敲除CD147基因的12只小鼠分为两组,每组6只.其中1组小鼠采用蛋氨酸-胱氨酸缺乏饲料(MCD)喂养,简称A1组;另1组小鼠采用正常饲料喂养,简称A2组.12只非基因敲除小鼠也分为两组,每组6只.其中1组小鼠采用MCD喂养,简称B1组;另1组小鼠采用正常饲养喂养,简称B2组.两周后处死小鼠,测定其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NLR家族Prin域3(NLRP3),并检测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等表达.观察小鼠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HE染色与油红0染色显示,A1、A2组小鼠在2周时肝细胞变性程度明显弱于B1、B2组,P<0.05;A1、A2组小鼠肝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少于B1、B2组,P<0.05;A1、A2组小鼠血清ALl、AST、Bax水平低于B1、B2组,P<0.05,而Bcl-2水平高于B1、B2组,P<0.05;A1、A2组小鼠IL-1β、IL-18、NLRP3水平均低于B1、B2组,P<0.05.A1、B1组小鼠血清ALT、AST、分别高于A2、B2组,但A1组小鼠ALT、AST则低于B1组.结论:特异性敲除小鼠CD147基因,可以减弱小鼠肝组织脂肪变性,减少肝细胞凋亡(下调促凋亡分子Bax水平,上调抗凋亡分子Bcl-2水平)、降低细胞因子IL-13、IL-18以及炎性小体NLRP3的表达,从而达到抑制NASH的目的.
-
清肝化痰活血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防治作用
目的:探讨清肝化痰活血方对LXRa/FAS信号通路介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细胞脂肪沉积的影响.方法: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70只,分4组,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及预防组;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大鼠采用高脂饮食复制NASH模型;造模8周结束.预防组大鼠从造模开始给予清肝化痰活血方灌胃,1次/d,共12周;治疗组大鼠从造模结束后,开始灌胃清肝化痰活血方,而模型组、正常组大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均1次/d,共4周.观察各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程度、血清ALT、AST、TC、TG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肝细胞LXRamRNA、FAS 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8周时,正常组大鼠肝组织正常,其余3组大鼠肝脏均发生不同程度脂肪变性;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预防组大鼠血清ALT、AST、TC、TG水平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大鼠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均明显轻于模型组大鼠,其ALT、AST、TC、TG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其余3组大鼠肝细胞LXRa、FAS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防组和治疗组大鼠的上述基因表达水平下调明显(P<0.01).结论:LXRa/FAS通路是介导NAFLD脂质平衡代谢紊乱重要的信号通路,清肝化痰活血方能够调控肝细胞LXRa/FAS通路,使NASH大鼠肝细胞脂肪沉积趋于减轻,这可能是该方抗实验性大鼠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
复制蛋白A1和A2在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复制蛋白A1(RPA1)和复制蛋白A2(RPA2)在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科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60例,比较不同情况患者的RPA1、RPA2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以30例肝脏良性肿瘤手术患者作对照.结果:肝细胞癌患者RPA1、RPA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肝脏良性肿瘤患者(P<0.05);高TNM分期、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RPA1表达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0.05);低肝癌细胞分化程度、高TNM分期、有门脉癌栓的患者RPA2表达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0.05);疾病进展期患者RPA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RPA1蛋白(P<0.05).结论:RPA1、RPA2表达水平增加可能与肝细胞癌患者病情发展存在一定关联,但能否作为肝细胞癌恶性程度评估的重要指标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茵芍二黄汤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对Treg/TGF-β轴调节的初步研究
目的:观察茵芍二黄汤联合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中Treg细胞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60例PBC患者,参照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及治疗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1粒/次,3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茵芍二黄汤,1剂/d,煎煮后早晚分服,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血清TBil、ALT、AST、ALP、GGT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reg细胞及血清TGF-β、IL-10水平.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肝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Treg细胞及血清中TGF-β、IL-10明显增多(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芍二黄汤联合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PBC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通过调节外周血Treg细胞及其表达的特异细胞因子TGF-β、IL-10水平是其治疗该病可能的机制之一.
-
地五养肝方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临床分析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法则的地五养肝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诊疗的71例PB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地五养肝方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的38例为治疗组,采用UDCA治疗的33例为对照组.治疗24周时,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生化指标(ALT、AST、GGT、TBil、ALP)、肝脏硬度值、证候积分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GGT、TBil、ALP水平、肝脏硬度值、证候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完全反应、部分生化指标(GGT、TBil)改善、肝脏硬度值下降、证候积分减少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体现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法则的地五养肝方治疗PBC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地黄饮子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地黄饮子对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肝硬化并发轻微肝性脑病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在基础治疗一致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口服乳果糖;治疗组患者采用乳果糖联合地黄饮子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数字连接试验(NCT)、血氨、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地黄饮子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好,具有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
赤芍承气汤高位保留灌肠对肝衰竭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影响
目的:观察赤芍承气汤高位保留灌肠对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保肝退黄支持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承气汤150ml高位保留灌肠,对照组患者采用乳果糖l00ml保留灌肠.均2次/wk,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指标变化、肠道优势菌群定量、真菌感染及体力、食欲、腹胀、皮肤瘙痒等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其肠道有益菌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真菌感染明显减少.结论:赤芍承气汤高位保留灌肠可改善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增加肠道有益菌的生长,减少真菌感染.
-
国产CalliSpheres载药微球栓塞治疗不可切除肝癌17例分析
目的:探讨国产CalliSpheres载药微球栓塞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CalliSpheres载药微球栓塞治疗的17例不可切除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并依据国际通用的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周患者AST、ALT、肌酐、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数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17例患者随访6~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依据mRECIST标准,术后3、6个月时疾病缓解率(CR+ PR)分别为76.5%、70.6%;疾病控制率(CR+ PR+ SD)分别为94.1%、82.4%.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肝功能衰竭、胆囊炎、胆汁瘤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国产CalliSpheres载药微球栓塞治疗不可切除肝癌是安全可行的,近期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内科综合疗法联合加味小建中汤治疗阴黄证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小建中汤治疗阴黄证(脾虚湿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诊断为阴黄证(脾虚湿滞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人,对照组患者选取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小建中汤,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中医症候评分,监测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87.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05% (P <0.05);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肝功能、凝血功能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小建中汤治疗阴黄证(脾虚湿滞证)的疗效肯定,能够通过降低患者的黄疸、转氨酶水平,升高白蛋白水平,改善凝血功能以达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自发性脾肾分流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自发性脾肾分流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肾分流患者作为分流组,记录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总胆红素水平及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及腹水的发生;随机抽取同期住院2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未合并脾肾分流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分流组患者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分别为(14.14±0.93)mm、(15.82±1.03)mm,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5.35±1.22) mm、(12.56±1.90) mm,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分流患者总胆红素水平为(32.94±7.56) μmol/L,总胆红素异常率为88.23%,对照组分别为(37.45±22.61)μmol/L和55.00%,两组总胆红素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流组患者总胆红素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分流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腹水发生率分别为88.24%、47.06%、23.53%,对照组分别为55.00%、10.00%、30.00%,两组相比较,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肝性脑病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肾分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总胆红素升高,多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
藏药当玛曲珍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藏药当玛曲珍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藏医理论为指导,选择6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藏、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藏药当玛曲珍29,2次/天.两组患者治疗均以4wk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LT、AST、TBil、Alb、PT、APTr、UREA、CREA、WBC、RBC、PLT水平、腹水B超、腹围、体重、日尿量及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疗后治疗组肝功指标ALT和AST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尿量增多、腹围减少、体重减少及腹水深度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藏药当玛曲珍治疗肝硬化腹水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可降低血清ALT及AST水平,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
肝硬化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尿NGAL、L-FABP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尿中性粒细胞明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变化及意义.方法:本院肝硬化患者198例,依据是否合并急性肾损伤分为急性肾损伤(AKI)组100例,非急性肾损伤(非AKI)组98例,选择我院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96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尿NGAL、L-FABP水平以及24h蛋白尿定量、GFR、血肌酐水平.结果:非AKI组、AKI组NGAL、L-FABP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AKI组NGAL、L-FABP表达水平高于非AKI组(P<0.01);AKI2期、3期NGAL、L-FABP表达水平高于AKI 1期,AKI 3期NGAL、L-FABP表达水平高于AKI 2期(P<0.01);入院12h、入院24h、入院48h NGAL、L-FABP表达水平高于入院时,入院24h、入院48h NGAL、L-FABP表达水平高于入院12h,入院48h NGAL、L-FABP表达水平高于入院24h(P <0.01);非AKI组、AKI组24h蛋白尿定量、血肌酐水平高于对照组,GFR水平低于对照组,AKI组24h蛋白尿定量、血肌酐水平高于非AKI组,GFR水平低于非AKI组(P<0.01);NGAL、L-FABP与24h蛋白尿定量、血肌酐正相关关系明显,与GFR负相关关系明显(P<0.01);高水平的NGAL、L-FABP以及低水平的GFR为肝硬化合并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NGAL、L-FABP两者的AUC相近,皆小于GFR,NGAL、L-FABP诊断肝硬化合并急性肾损伤的灵敏度、特异度相近(P>0.05),皆小于GFR(P <0.01).结论:肝硬化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尿NGAL、L-FABP水平明显升高,其与肾功能分级、肾损伤程度正相关关系明显;高水平的NGAL、L-FABP以及低水平的GFR均为肝硬化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NGAL、L-FABP诊断肝硬化合并急性肾损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可作为判定肝硬化合并急性肾损伤的生物学标志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艾灸关元、气海穴联合对症支持疗法治疗晚期肝癌患者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艾灸对晚期肝癌患者癌因性疲乏、营养状况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9月~2015年8月确诊的60例晚期肝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艾灸关元、气海穴.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Piper疲乏量表积分、营养风险NRS-2002评分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疲乏程度评分、营养风险评分以及血清IL-1、TNF-α、TCF-β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关元、气海穴能改善晚期肝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及营养状况,其机制可能与纠正失衡的炎症因子有关.
-
恩替卡韦联合愈肝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恩替卡韦联合愈肝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评价.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6年6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雅安市人民医院的乙型肝炎相关中晚期肝癌患者97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患者给予恩替卡韦及愈肝颗粒,对照组48例患者给予恩替卡韦,疗程均为3月,两组患者给予的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TACE)及辅助保肝药物一致,且每1月复查肝功能及凝血功能、HBV DNA含量、肿瘤标志物及上腹部增强CT,进行疗效及主观症状评价.结果:两组各指标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92%高于对照组81.35%,差异显著(x2=5.54,P=0.19);观察组KPS评分、ALT、AST、Alb、PT、APTT、INR比值、HBV DNA及AFP含量治疗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肝功能、凝血指标、HBV DNA及AFP均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肝功能、凝血功能障碍有所加重(P<0.05),HBV DNA治疗前、后明显下降(P<0.05),但AFP治疗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愈肝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中晚期肝癌能显著改善肝功能、延缓肝纤维化进程并抑制HBV病毒复制,有进一步应用价值.
-
HBV相关肝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及其与肝病进展的关系
目的:探讨HBV相关肝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和肝脏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十堰市太和医院感染科2015年至2017年住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59例,乙型肝炎肝衰竭63例,收集其血清标本及临床资料.ELISA检测其血清抵抗素水平.分析血清抵抗素水平与疾病临床阶段和部分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HBV相关肝病患者抵抗素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肝硬化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和AST、TBil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357,0.8742.结论:抵抗素参与肝纤维化过程,也促进肝脏炎症的进展.
-
健脾补肾利水方降低肝硬化腹水患者腹水量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利水方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前、脾肾间隙、肝肾间隙、下腹部腹水量的影响,评价该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9例,至研究结束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健脾补肾利水方,疗程为1月,随访1月.结果:①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15d、治疗1月及随访1月体重、腹围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15d、治疗1月及随访1月体重、腹围均显著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②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15d、治疗1月及随访1月肝前、下腹部腹水量均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1月、随访1月肝前、下腹部腹水量显著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③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15d、治疗1月及随访1月脾肾间隙、肝肾间隙腹水量均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15d、随访1月脾肾间隙、肝肾间隙腹水量显著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④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15d、治疗1月及随访1月腹水指数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1月、随访1月腹水指数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补肾利水方可降低肝硬化腹水患者体重、腹围及肝前、脾肾间隙、肝肾间隙、下腹部腹水量,并能降低腹水指数,提高肝硬化腹水患者生存质量.
-
肝脾相关、肠-肝轴和酒精性肝病
目的:分析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生、发展与“肠-肝轴”、肝脾相关理论的关系,探讨ALD的病理机制和中医药研究思路.方法:通过回顾整理中医学肝脾理论的相关内容,并查阅近年国内外与ALD、“肠-肝轴”相关研究报道,分析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和现代医学“肠-肝轴”学说在生理、病理和治疗方面的内在相关,以及两者对ALD防治的临床指导意义.结果:ALD患者存在异常的“肠-肝轴”,过量酒精摄入引起的肠道通透性增加及肠道菌群改变是促进AL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结果提示传统中医酒湿伤脾、肝脾相关理论与肠-肝轴具有相通之处,肝脾同治法则贯穿于历代医家及现代治疗学中,肠道是防治酒精性肝病的重要靶位.结论:针对“肠-肝轴”的病理机制进行药理与物质基础研究,对传统中医肝脾相关理论的现代诠释以及提高中医药防治ALD的疗效提供了新的思路.
-
浅谈“治肝实脾”理论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的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SH相关肝硬化及肝癌[1].NAFLD与中医的肝脾密切相关,“治肝实脾”是肝病的基本治则理论.笔者以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和“肠-肝轴”学说为基础,探讨其在NAFLD中的作用.
-
特殊人群的药物性肝损伤
由于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和人体对药物的特异性反应,目前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已经上升为全球肝病死亡原因的第5位[1],不仅影响原发疾病的治疗,而且造成肝脏不同程度的损伤,应引起药物研究者、生产者、使用者、受用者、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人体暴露于常规剂量或高剂量药物后,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或人体对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产生过敏或代谢特异质反应而导致的肝脏损伤[2].目前已知全球有1100多种药物具有潜在肝毒性,包括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TCM)、天然药(NM)、保健品(HP)、膳食补充剂(DS)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DILI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主要通过以下三大途径[3]:①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作用;②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伤;③其他影响因素,包括氧化应激、线粒体失能和静脉窦内皮损伤导致静脉闭塞等.
关键词: -
胡义扬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经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慢性肝病主要的原因[1].NAFLD可依据“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影像学或组织学证据在排除乙醇滥用等因素外可以导致肝脂肪变的其他病因的基础上做出诊断[2].该病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患者通常因偶然发现肝功能异常或影像诊断发现脂肪肝就诊,同时NAFLD患者大多伴有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综合症[3],如不积极治疗,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中医学中没有NAFLD对应的病名,历代医家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胁痛”、“积聚”、“肝著”、“肥气”等范畴进行诊治.上海市名中医胡义扬教授临证诊治NAFLD三十余载,选方用药经验丰富.他认为该病以痰瘀互结为基本病机.以祛痰湿、化瘀结为基本治则,创建健脾活血方与祛湿化瘀方,并有独到的药物配伍应用.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学习,现将胡义扬教授治疗NAFLD用药经验总结如下,在传承名中医胡义扬教授经验的同时,为中医药防治NAFLD提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 -
浅谈中医对脂肪肝的诊治
脂肪性肝病是一组以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病理特征,并可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的异质性疾病,包括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特殊原因所致脂肪性肝病等三大类型,通常所说的脂肪性肝病主要指由肥胖、糖尿病和酒精(乙醇)等因素所致的慢性脂肪肝.近40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均有明显改善,脂肪肝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和低龄化的现象.因此,防治脂肪肝已成为我国中、西医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医历史医籍文献中无脂肪肝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可从“痰证”、“瘀证”、“积证”、“胁痛”、“痞证”、“肥气”等症证中求之.
关键词: -
基于数据挖掘的吴良村教授辨治肝细胞癌用药规律
目的:分析吴良村教授辨治肝细胞癌用药规律.方法:纳入吴良村教授门诊肝细胞癌87例286诊次,采集临床信息,建立方剂数据库,对药物频数、类别、性味采用描述性分析,对频数高的48种药物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系统聚类.结果:共涉及用药189种,累计用药频数5033次,频数高者为枸杞子,其次为北沙参、白芍、甘草等;类别频数高者为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等;性味以甘、寒、苦、平为主;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13类,涉及方剂一贯煎、茵陈蒿汤等,药对知母与生地黄,金钱草与三叶青,龙葵与车前子等,以及相关性分析的药对青蒿与黄芩,黄连与地榆炭.结论:吴良村教授辨治肝细胞癌以益气养阴清热治法为主,辅以解毒散结、健脾渗湿、疏肝和胃、理气化痰等治法,用药善于甘、寒、苦、平配伍.
-
肝性胃肠病的浅析及经方论治思路举隅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长期慢性肝病特别是严重肝病的患者经常表现出明显的胃肠功能失调,如恶心、食欲差、频繁嗳气、腹胀、大便稀溏等,以及一些器质性的病变,如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糜烂充血,甚至上、下消化道出血.而一部分患者因肝病隐匿起病,临床症状以各种消化系统的症状反复发作为表现,故而反复求诊于消化科,忽略肝脏病变.由此可见人们对于胃病已有比较系统的认识,但是对于肝性胃肠功能不全所知甚少,甚至无法认同肝病与胃病之间的相关性.
关键词: -
磁共振平扫及扩散峰度成像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型中的价值
目的:探究磁共振平扫形态学成像及扩散峰度功能成像(DKI)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辨证分型中的价值,以期为肝硬化患者精准证候分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在进行标准化中医辨证分型后,对16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行磁共振(MIR)常规序列及扩散峰度成像(DKI)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6种证型患者的肝左叶、右叶、尾状叶、肝脏长径、左右叶比例失常形态学改变,并探究DKI功能性成像参数平均扩散系数(MD)、平均峰度(MK)值对中医证候分型的价值.结果:肝气郁结型与其他5型相比,右叶横径、矢状径、肝脏长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型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型肝左叶横径差异显著(P<0.05).肝肾阴虚型与肝气郁结、湿热蕴结、瘀血阻络型肝左叶矢状径和水湿内阻与瘀血阻络型的肝尾状叶横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型尾状叶横径、矢状径、左叶矢状径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肝左右叶横径之比、矢状径之比与肝硬化证型进展呈较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5、0.40,P<0.05),且相比与单个形态学数值对证候辨证分型具有较高的价值.MD值随证型进展呈下降趋势(r=-0.85),而且除瘀血阻络型与水湿内阻型、脾肾阳虚型MD值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各型MD值差异均显著(P<0.05).MK值与证型进展呈正相关(r=0.89),虽然水湿内阻与瘀血阻络型MK值无显著差异外,其余证型MK值差异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形态学表现和扩散峰度功能成像与乙型肝炎肝硬化证候证型进展有一定的相关性,能为肝硬化中医症候分型提供较高的诊断价值.
年 | 期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