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국제류행병학전염병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 影响因子: 0.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149
- 国内刊号: 33-134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日本脑炎病毒蛋白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
日本脑炎病毒(JEV)隶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所致的日本脑炎为经蚊虫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病死率高,因其致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无特异治疗方法.近年研究表明,JEV蛋白与宿主细胞蛋白的相互作用对病毒复制、嗜神经毒力、神经细胞增殖/凋亡、IFN抵抗及诱导宿主保护性免疫等方面可产生重要影响.此文重点从JEV基因结构、病毒结构和非结构蛋白及其功能等层面,对JEV主要编码蛋白与宿主细胞蛋白相互作用与影响作了综述.
-
全球登革热流行现状分析
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热带传染病,目前已波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十年来,登革热在全世界的发病率提高了近30倍,此文就全球登革热流行现状进行了综述.
-
慢性乙型肝炎的联合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疗法是抗病毒,而联合抗病毒已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方向.此文旨在对治疗乙型肝炎的不同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疗效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
并行性多性伴行为与艾滋病病毒传播之间的关系
并行性多性伴是指一个人同时有两个以上的性伴,且这些性伴在时间上相互重叠.近年来,并行性多性伴由于其在艾滋病异性传播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逐渐引起各国重视,特别是在以异性传播为主的南部非洲.既往研究表明,并行性多性伴行为发生率的下降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艾滋病的传播与蔓延.此文就并行性多性伴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其与艾滋病的关系等问题作了综述.
-
胎盘滋养层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滋养层细胞是胎盘结构中体现其屏障作用重要的细胞,与多种妊娠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另外,大多数病毒可导致胎盘感染并波及胎儿,因此滋养层细胞与宫内传播也有关.为了阐明多种妊娠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毒宫内传播的机制,目前众多研究者通过在体外建立滋养层细胞模型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此文对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艾滋病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是一类具有特殊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是Tregs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应答,在病毒感染的慢性化、免疫病理、阻止自身免疫应答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此文就CD4+CD25+Tregs在HIV感染进程中的作用作了综述.
-
肠道病毒71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肠道病毒71(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HFMD)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同时也是肠道病毒属中能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麻痹等多种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一种病原体.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EV71在亚太地区多次流行,期间有很多关于该病毒引起的婴幼儿神经源性肺水肿病例及死亡病例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阐明EV71的致病机制对于该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此文对病毒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病毒结合蛋白、受体及信号调节因子等方面与致病机制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对EV71的致病机制有更深刻地理解,从而为有效的疫苗和药物研制提供新的思路.
-
噬菌体展示抗体库技术及其应用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出现为人源性抗体的制备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并且逐渐成为目前获得人源性抗体的主要手段之一.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抗体工程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它是噬菌体展示和抗体文库两种技术的集成,目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此文对该技术的构建、亲和筛选方法及其应用价值进行了综述.
-
艾滋病病毒杰出控制感染者中的免疫效应机制
HIV感染者在没有抗病毒治疗的情况下其病毒复制控制在<50拷贝/mL水平的,被称为杰出控制者(EC),这些患者也被称为杰出抑制者,或是HIV控制者,同时他们又区别于传统的长期不进展者,在没有抗病毒治疗的情况下能维持稳定的CD4细胞数以及无症状状态.此文对这类患者中被认为在控制病毒复制中发挥作用的效应机制进行了综述.
-
人乳头瘤病毒治疗性活载体疫苗的研究进展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和HPV-18在宫颈癌的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HPV预防性疫苗已成功上市,但其费用较高,且不能治疗已感染的患者及相关的损伤.多种靶向E6/E7抗原的HPV治疗性疫苗已进入临床前模型和临床试验,包括活载体疫苗,多肽、蛋白疫苗,核酸疫苗及细胞疫苗.此文就HPV治疗性活载体疫苗进行了综述.
-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研究进展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引起的一种经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主,严重者可进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大出血及继发感染.近年来,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该病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此文将围绕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治疗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艾滋病合并肺部病变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艾滋病合并肺部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6例艾滋病合并肺部病变病例及其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胸闷,4例咳白色泡沫痰,3例高热(>39.5℃).WBC升高2例,降低4例;血沉增快3例;1例癌胚抗原明显升高达52.20 ng/mL.6例病例胸部CT均显示肺内片状或团块状病灶.6例患者活检术病理显示,5例为炎性改变,其中肉芽肿改变2例,肺癌1例;确诊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2例,马红球菌感染1例,肺结核2例,肺腺样囊性癌1例;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气胸;除肺癌患者放弃治疗外,其余5例根据确诊病因给予治疗,患者病灶明显吸收.结论 CT能清晰地显示脏器内部的病变,同时又能明确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因此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获取病理资料的方法,可为各种肺部病变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对提高患者存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与经皮无水乙酸注射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与经皮无水乙酸注射(PAI)联合治疗HBV感染相关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浙江省舟山医院就诊的65例中晚期肝癌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TACE与PAI联合治疗组(32例),TACE单纯治疗组(33例),对治疗的有效率及患者的生存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ACE+PAI联合治疗组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68.75%,TACE单纯治疗组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42.4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6,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4.38%、62.50%和40.62%,单纯治疗组则分别为51.52%、24.24%和9.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13、5.44、4.79,P<0.05).结论 TACE与PAI联合治疗肝癌的效果优于TACE单纯治疗.
-
温州市首次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温州市首次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提出建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温州市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甲型H1N1流感病例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例4164例,累积发病率53.94/10万.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病例数3825例,占总病例数的91.86%.11个县(市、区)均有病例发生,病例数居前三位的是鹿城区、瑞安市和乐清市.5~19岁年龄组共2806例,占总病例数的67.39%,男女之比为1.25∶1;学生占总病例数的66.11%.213例重症与危重症病例中以散居儿童和学生多,共91例,占42.72%.结论 输入性病例传入温州市区后,疫情逐渐向农村扩散,发病强度与人口密度和人口流动有关;学校是甲型H1N1流感的高发场所,应对学生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免疫接种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特异性措施,有明显效果.
-
15例嗜血细胞综合征合并肝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嗜血细胞综合征(HPS)合并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的15例HPS合并肝损伤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发病以持续高热(100.0%)、浆膜腔积液(80.0%)、黄疸(80.0%)、脾肿大(73.3%)、肝肿大(66.7%)、淋巴结肿大(60.0%)为主要表现,可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6.7%)及消化道出血(20.0%).肝脏损害为突出(100.0%),表现为总胆红素(Tbil)、ALT、ASI、γ-谷氨酰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均明显升高,胆碱胆酶及白蛋白下降.15例患者均发现骨髓中有噬血现象,患者铁蛋白明显升高,两系以上血细胞减少(93.3%)也较常见,常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另外,甘油三酯升高(70.0%),纤维蛋白原下降(64.3%).3例患者血清可溶性IL-2受体(sCD25)水平升高、NK细胞活性降低.病因分析显示,感染相关性HPS占多数(53.3%),淋巴瘤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各1例,占6.7%.9例死亡,病死率为60.0%.早期应用大剂量激素或丙种球蛋白可改善预后.结论 HPS可由多种病因所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持续发热和肝功能损伤是突出的临床表现,预后不良.
-
临床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7-2010年临床感染的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用VITEK-AMS微生物自动鉴定仪鉴定菌种和药敏试验,按NCCLS M7解释结果.结果 革兰阴性杆菌数量明显多于革兰阳性球菌,4年中,分别有609、677、665、733株,占各年度鉴定菌株的54.0%、54.6%、49.0%、52.8%.真菌感染比例从7.2%至10.7%,逐年增多;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率高并有继续升高趋势.结论 2007-2010年医院检出病原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加强病原菌及其耐药率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至关重要,真菌感染不容忽视.
-
外籍患者就诊疾病谱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本地区外籍人口就诊疾病谱规律,为外籍人士的疾病防控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9年1-12月就诊的1901例外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01例外籍患者以21~40岁年龄段人群为主,共1402例,占73.75%;其中男性1329例,占69.91%.所患疾病居前五位的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773例,占总数的40.66%,以上呼吸道感染居多(34.41%,226/773);消化系统疾病227例,占11.9%,以胃炎较为多见(27.75%,63/227);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191例,占10.04%;眼耳疾病132例,占6.9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11例,占5.84%,以泌尿道感染为主(48.65%,54/111).结论 本地外籍患者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就诊疾病以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感染较多见,应加强对青壮年外籍人士的健康宣教与行为干预,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
抗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小分子干扰RNA防治大鼠肝纤维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抗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小分子干扰RNA(siRNA)是否能抑制大鼠肝脏CTGF基因表达及防治大鼠肝纤维化.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模型组腹腔注射40%四氯化碳(CCl4)及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次/3 d,共8周;预防组腹腔注射40%CCl4及尾静脉注射抗CTGF siRNA,1次/3 d,8周;早期治疗组腹腔注射40%CCl4 2周,后给予抗CTGF siRNA及ccJ46周;晚期治疗组腹腔注射40%CCl44周后,给予抗CTGF siRNA及CCl4 4周;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8周.操作结束3 d后取血及肝组织样本,检测大鼠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应用实时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CTGF mRNA及蛋白质在大鼠肝组织的表达,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评分.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预防组、早期治疗组及晚期治疗组大鼠肝功能指标(ALT、AST、白蛋白和总胆红素)、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人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肝组织CTGF mRNA及蛋白质表达均显著下调(F=8.946~171.079,P<0.05);肝组织炎症、坏死及纤维化也明显减轻.与预防组及治疗组相比,晚期治疗组大鼠血清转氨酶,肝纤维化指标、肝组织CTGF mRNA及蛋白质表达上调(F=9.075~1526.644,P<0.05);HE染色肝组织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程度增加.结论 经尾静脉注射抗CTGF siRNA能显著抑制大鼠肝脏CTGF基因表达,并能有效防治大鼠肝纤维化,注射越早,越能有效阻止肝纤维化进展,对于中晚期肝纤维化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提示抗CTGF siRNA可成为抗肝纤维化治疗的新靶点.
-
布鲁杆菌病76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和亚急性期布鲁杆菌病不同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6例急性和亚急性期布鲁杆菌病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给予利福喷汀、多西环素和头孢他啶;对照组给予利福平、多西环素,疗程均为6周,随访6个月.结果 观察组发热、多汗、关节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消失时间较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7、4.62、4.18、3.86,P<0.01).观察组血常规、血沉恢复及血或骨髓培养转阴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t=6.39、5.42、5.78,P<0.01).临床疗效,观察组中,治愈36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中,治愈24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77.7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2,P<0.05).结论 急性和亚急性布鲁杆菌病病原治疗,联合应用利福喷汀、多西环素和头孢他啶疗效好,值得应用.
-
河南商城地区蜱媒传染病的相关调查
目的 了解河南商城地区可能存在的蜱媒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病例、媒介蜱和宿主动物进行了调查.对43例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用PCR和序列测定方法对媒介蜱和啮齿类宿主动物样本中查菲埃立克体、无形体、Q热立克次体的感染进行检测.结果 病例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3只全沟硬蜱PCR扩增阳性,其中1只同时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Q热立克次体,2只单独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宿主动物样本中有2只为无形体感染.结论 河南商城地区存在无形体、Q热立克次体的感染,应引起公共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
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单药或联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方法 将9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此外分别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LAM组),阿德福韦酯10,mg/d(ADV组),拉米夫定(100 mg/d)+阿德福韦酯(10mg/d)(联合组),疗程均为48周.观察所有患者肝功能变化、HBV DNA、HBeAg阴转率以及Child-Pugh评分.结果 治疗48周,三组患者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及Child-Pugh评分明显好转,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20.40,P<0.05),3组患者无一例死亡.治疗48周HBV DNA阴转率LAN组、ADV组和联合组分别为53.13%、43.75%、81.25%,联合组与LAM组及ADV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74、9.40,P<0.05).HBeAg阴转率LAM组、ADV组和联合组分别为15.79%、9.52%、40.91%,联合组明显高于单药组(x2=4.94、7.73,P<0.05).此外,LAM组中有2例患者在治疗第36、48周发生YMDD变异.结论 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或单药治疗均能有效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及Child-Pugh评分,联合治疗能更快速有效地抑制HBV DNA的复制,且病毒变异少.
-
350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内发病率为高[1].近年来在全国多个地区暴发流行导致部分儿童死亡,严重威胁儿童的生命健康,我院于2010年1-9月共收治了350例手足口病患儿,以下作回顾性分析.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