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국제류행병학전염병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 影响因子: 0.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149
- 国内刊号: 33-134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微生物产生持留菌的机制及相关清除策略
持留菌对于抗菌药物的耐受直接导致了许多疾病迁延不愈,成为慢性难治性疾病.临床上,约有70%的致病微生物对常用抗菌药物耐受,而决定耐受的主要因素是持留菌水平,这种耐受不同于由遗传获得的耐药性.此文通过介绍持留菌主要的形成机制以及现有的一些清除机制,为临床治疗和科研提供参考.
-
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多发于低年龄段儿童,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口腔咽峡部疱疹,少数病例会出现高热惊厥、脑炎等并发症.近年来该病在我国较为多发且较易引发聚集性病例事件.此文就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学、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控措施现状进行综述.
-
口腔益生菌与口腔常见疾病的关系
人体口腔是一个存在多种微生物的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正常的口腔中大约寄宿着上千种不同的细菌.口腔菌群一旦失调就会导致口腔疾病的出现,例如龋齿、牙周病长期困扰着患者和临床医生,而传统的预防治疗方法又存在种种弊端.乳酸杆菌是广泛应用的益生菌,在调节胃肠道生态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口腔疾病的预防方面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此文对近几年关于口腔乳酸杆菌的研究应用、作用机制以及应用前景做一概述.
-
替诺福韦酯治疗其他核苷类似物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核苷(酸)类似物(NAs)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主要药物之一,其中恩替卡韦及替诺福韦酯是一线治疗药物.但HBV对包括恩替卡韦在内的多种NAs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目前资料显示替诺福韦酯对于其他NAs诱导的HBV变异株具有良好的抗病毒疗效,且安全性高,尚未发现HBV耐药性现象.此文重点概述目前替诺福韦酯治疗其他NAs耐药CHB的疗效、安全性及耐药发生率.
-
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进展
细菌性肝脓肿为细菌侵入肝脏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为0.006%~2.2%不等,亚洲地区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发现糖尿病是细菌性肝脓肿一个潜在的可控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并发肝脓肿的危险性比非糖尿病患者增加3.6倍,且多为隐源性感染.有糖尿病基础的肝脓肿患者与无糖尿病基础的肝脓肿患者相比,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治疗方面都有明显差异.此文主要阐述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进展.
-
长期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目的 研究长期抗病毒治疗对Child-Pugh B级和C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就诊的38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hild-Pugh分级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长期抗病毒对不同分级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所有HBV相关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5年累计生存率为63.73%(246例).5年累计生存率Child-Pugh B级组患者为73.05%,C级组为56.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723,P<0.01).Child-Pugh B级组第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81%、91.88%、95.92%,高于C级组(87.21% 、83.77%、90.0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595、5.330、3.887,P<0.05);Child-Pugh B级和C级组患者第4、5年生存率分别为93.62%、92.42%和95.14% 、90.5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309、0.289,P>0.05).经抗病毒治疗5年生存的Child-Pugh B级、C级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无论Child-Pugh B级或C级HBV相关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的生存率均能超过55.00%,B级患者优于C级患者.Child-Pugh分级较差的生存者经长期抗病毒治疗可获得与分级较轻患者相似的疗效.
-
芹菜素纳米乳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目的 研究芹菜素纳米乳对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CCl4)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90只SD大鼠经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6组,每组15只.正常组以2 mL/kg橄榄油皮下注射;模型组以25%CCl4橄榄油为造模剂,按2 mL/kg皮下注射;治疗组分3组,在皮下注射25%CCl4橄榄油的同时灌胃给予芹菜素纳米乳25、50、100 mg/kg,1次/d;阳性对照组给予造模剂的同时给予水飞蓟宾100 mg/kg.每周造模2次(间隔2d),连续8周.末次给药后24 h,取大鼠血清和肝脏,观察芹菜素纳米乳对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ALT和AST,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和肝组织中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转化因子-β1(TGF-β1)、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结果 芹菜素纳米乳能显著降低ALT、AST、LN、PCⅢ、Ⅳ-C水平(F=13.851、6.877、5.352、7.469、20.874,P均<0.01),升高SOD和GSH-PX活性,降低Hyp含量(F=5.470、20.734、195.76,P均<0.01),显著降低TIMP-1、TGF-β1和α-SMA的表达(F=82.281、72.359和91.226,P<0.01).结论 芹菜素纳米乳对CC14致肝纤维化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反应、影响TGF-β1、TIMP-1、α-SMA表达有关.
-
儿科重症监护室单一和多重呼吸道病毒感染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患儿单一和多重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的差异.方法 收集406例入住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PICU合并有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样本,采用多重PCR及常规PCR对咽拭子行16种呼吸道病毒检测,分析阳性病例的病毒感染情况及与患儿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406例样本中病毒检测阳性者252例,阳性率62.1%.阳性样本中,以其中鼻病毒(HRV)检出率高,为105例(41.7%),其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63例(25.0%)]和腺病毒(HADV)[48例(19.0%)];单一病毒感染177例(70.2%),多重病毒感染75例(29.8%),包括66例双重病毒感染,9例三重病毒感染.多重病毒感染多的病毒组合是HRV+RSV(16例).单一病毒感染和多重病毒感染的患儿中存在基础疾病的病例数分别为46例和6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09,P<0.01);而二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上下呼吸道感染人数及小儿危重症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3.430,Z=0.315,Z=0.336,x2=0.041,P均>0.05).结论 呼吸道病毒是PICU中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存在基础疾病的患儿以单一病毒感染为主,多重病毒与单一病毒感染对于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
-
山西省主要恶性肿瘤发病情况与大气主要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环境中大气主要污染物与山西省主要恶性肿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1-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诊治的10种主要恶性肿瘤患者资料,以及各月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2.5 μm的细颗粒物(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在2.5~10 μm的粗颗粒(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浓度和空气质量指数(AQI).运用SPSS 17.0和SAS 9.2进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曲线拟合.结果 恶性肿瘤发病与PM2.5 (r=0.55)、PM10(r=0.49)、SO2(r=0.56)、O3(r=0.56)均显著相关(P均<0.05),与AQI呈负相关(r=-0.65,P<0.05).肺癌与PM2.5 (r=0.54)呈正相关,宫颈癌和肠癌与PM25(r=0.55、0.61)、PM10(r=0.61、0.57)、SO2(r=0.68、0.59)、O3(r=0.65、0.59)均呈正相关,胃癌与PM2.5(r=0.54)、PM10(r=0.52)、SO2(r=0.52)呈正相关,淋巴癌与PM2.5(r=0.57)、SO2(r=0.74)、O3(r=0.54)呈正相关,肝癌与PM2.5 (r=0.62)、PM10(r=0.59)呈正相关,卵巢癌与PM10(r=0.64)呈正相关,乳腺癌和食管癌与O3 (r=0.71、0.53)呈正相关.AQI除了与乳腺癌和膀胱癌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与其他肿瘤均呈现出显著负相关.恶性肿瘤发病与AQI呈二次曲线相关.结论 大气污染可能会导致恶性肿瘤发病增加,对健康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
儿童布鲁杆菌病的临床特点
目的 加强对儿童布鲁杆菌病(布病)临床特点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的情况发生.方法 选取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4例布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4例患儿中,男性59例,女性35例,发病主要集中在3-6月份(44例,占46.81%).感染途径以直接接触羊尤其是羊羔为主(78例,占82.98%),食用被布鲁杆菌污染的食品也可导致发病.临床主要以发热为主要症状(91例,占96.81%),以不规则热或弛张热为主;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较多见,分别与76.60%和82.98%.实验室检查肝功异常(84例,89.36%)、心肌损害(88例,93.62%)多见.影像学检查仅有18例存在膝关节少量积液,骨质无异常改变.在治疗上,除常规使用利福平、多西环素治疗外,还可选用头孢类、新型青霉素类等药物治疗,对早期或病重患儿,多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用药.经2~3个疗程治疗后,94例患儿全部临床治愈.结论 对于出现以不明原因发热、乏力、多汗或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应仔细询问其流行病学接触史,及时进行布病血清学实验和血培养等,并遵循“早期、联合、规律、长疗程”的原则进行治疗.
-
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血清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PIVKA-Ⅱ)检测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97例,其中HCC患者27例(均为肝硬化患者),非HCC患者70例(包括肝硬化患者47例,非肝硬化患者23例).检测不同组间患者的AFP和PIVKA-Ⅱ,比较两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曲线下面积,对所有入组患者做AFP和PIVKA-Ⅱ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HCC组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均明显高于非HCC组(Z=-3.244、-3.329,P均<0.01).血清AFP单独诊断HC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1.48%、42.86%,血清PIVKA-Ⅱ单独诊断HC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4.04%、48.5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采用AFP和PIVKA-Ⅱ不同的联合诊断方案,可将诊断HC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提高到100.00%和91.43%.ROC分析结果显示,AFP、PIVKA-Ⅱ和AFP×PIVKA-Ⅱ(AFP和PIVKA-Ⅱ之积)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3(95%CI:0.594~0.832)、0.719 (95%CI:0.607~0.831)、0.751 (95%CI:0.636~0.867).所有患者的AFP和PIVKA-Ⅱ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370(P<0.01),HCC患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00(P<0.05).结论 血清PIVKA-Ⅱ用于HCC的诊断价值与血清AFP相当,可作为临床诊断HCC的血清学标记物.血清PIVKA-Ⅱ与AFP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对HCC的诊断效能.
-
烟台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与病毒载量的关系
HCV持续感染可导致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1].HCV有6个主要基因型及不同亚型,不同基因型的致病性与对IFN的应答存在差异[2],因此HCV分型对指导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血清中HCV RNA定量检测反映了患者体内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和病程变化,是丙型肝炎诊断和抗病毒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本文对烟台地区HCV基因分型分布及其与HCV RNA定量关系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两种抗菌方案治疗布鲁杆菌病的疗效观察
布鲁杆菌病(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极强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多汗、关节痛、乏力及脾肿大等为主要表现.布病治疗标准方案为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疗程6周,这类抗菌药物具有服用方便、药源充足、廉价等特点,但治疗失败及复发难以避免.对于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问题,临床意见不一,有人主张用二联抗菌药物[1-2],有人主张用三联抗菌药物[3-4].为了探究三联抗菌药物与两联抗菌药物在治疗急性布病疗效之间的差异,本文对120例急性布病进行疗效分析,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中国大陆2004-201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时空分布
目的 观察中国大陆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的时空分布,为HFRS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2004-2015年中国大陆的HFRS疫情资料来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报表,采用Excel 2013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统计和分析数据.结果 2004-2015年,中国大陆HFRS发病数呈季节性波动;年均发病数、发病率及病死率分别为13 237人、1.00/10万(0.66/10万~1.93/10万)和1.02%(0.46%~1.31%);自2007年以来,年发病率均低于1.00/10万人;2012年以来,病死率均低于1.00%.传统疫情高发地区如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HFRS发病率下降明显.结论 近年来我国的HFRS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政府各部门的环境治理、灭鼠防鼠、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措施和城市化进程相关.
-
宁波地区2014年麻疹流行情况及病毒基因型分析
目的 了解宁波市2014年麻疹流行情况以及病毒基因型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2014年宁波市麻疹病例相关资料.采用RT-PCR对85份含漱液样本进行麻疹病毒分离,对所得麻疹分离株核蛋白羧基末端450个核苷酸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并与基因库中麻疹病毒各基因型参考株比对分析.结果 宁波市2014年麻疹确诊病例共176例,0~1岁组发病率高(58.43/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2-4月份(138例,78.41%).其间象山县发生2起麻疹暴发疫情(第1起20例,第2起16例).85份含漱液样本共分离得到23株麻疹分离株,分为两簇:其中B3基因型11株,均来源于象山县,与当时流行于英国的B3基因型麻疹毒株高度同源;另一簇为H1a亚型12株,来源于其他县市,与中国大陆近年流行株高度同源.B3基因型与中国疫苗株S191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1.1%~93.2%和86.4%~88.6%,H1基因型与S191同源性分别为89.7%~90.6%和84.8%~87.9%.结论 宁波市2014年麻疹病例主要由本土流行株(H1a亚型)引起,B3基因型仅引起局部流行.我国的麻疹疫苗S191株可能对B3基因型及H1a基因型麻疹病毒感染仍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一起上呼吸道肠道病毒医院感染暴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市某医院上呼吸道医院感染事件暴发的原因、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事件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自行设计问卷面对面调查收集可能的危险因素,采集病例及环境样本进行流感病毒及肠道病毒PCR核酸检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例集中发生在医院饶伤康复科,共报告病例29例,其中住院患者18人,医护人员7人,家属陪护4人.2015年6月7-9日为发病高峰期.临床表现以发热(75.86%)、咳嗽(44.83%)、咽痛(44.83%)及口腔疱疹(34.48%)为主.患者肛拭子、护士手棉拭子及医院环境样本中均检出其他肠道病毒核酸.佩戴压力手套(OR=8.02,95%CI:1.72~37.49)及三度烧伤(OR=8.25,95%CI:1.52~44.88)为此次疫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次疫情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院内感染暴发事件.三度烧伤以及佩戴压力手套可能是引起本次疫情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
-
艾滋病合并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一例
患者,男,52岁,因“发热、皮疹伴左腘窝焦痂4d”于2015年10月1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4d突发高热,体温峰值为39.0℃,伴畏寒、寒战,偶有咳嗽,咳少许白色黏痰,无头痛头晕,当天躯干部出现淡红色斑丘疹,无痒感,无水泡疹,左侧腘窝内侧有一焦痂,自行服用退热药后体温可降至正常,但仍反复发热,病程中患者精神、食欲欠佳,无胸闷气喘,有腹胀,无腹痛,无恶心呕吐,无神志改变,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