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ology and Nephrology 국제필뇨계통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4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416
- 国内刊号: 43-146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直视下输尿管镜液压扩张联合电凝钩治疗输尿管狭窄
目的总结和评价输尿管镜手术时输尿管狭窄入镜及其处理.方法分析了笔者自2005年3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182例输尿管镜手术患者的资料.结果24例输尿管狭窄者,采用技巧性的旋转及其变换角度通过液压扩展直视入镜的有6例,使用金属橄榄头扩张的有4例,配合电凝钩电切开的有10例,辅助输尿管气囊扩张管扩张的有2例,1例中转开放手术,1例插管碎石.结论输尿管狭窄并不少见,液压扩张辅助电凝钩切割狭窄环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熟悉输尿管解剖与操作技巧十分关键.
-
十年来复杂性肾结石治疗方法的演变和比较
目的探讨复杂性肾结石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比较近十年来采用手术取石、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和微创经皮肾造瘘碎石取石术(MPCNL)治疗过程中的几项指标和效果.结果本组病例的治疗方法先由以手术取石为主,逐渐向置管后ESWL,再向MPCNL治疗为主转变.手术取石的排石率和排石时间佳,但患者的创伤和痛苦大,ESWL治疗的排石时间长,MPCNL治疗的各项指标比较均居中,但综合比较效果稍优.结论对复杂性肾结石的治疗随着设备条件更新应逐步改变治疗观念,目前应首先考虑MPCNL或联合治疗,对结石巨大或合并有肾结构异常需手术处理时可开放手术取石,对结石不太大或密度不高,预计ESWL治疗次数在3次以内的,置管或直接ESWL治疗仍是较佳选择.
关键词: 肾结石 -
196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婚后生育情况追踪
目的追踪精索静脉曲张(VC)患者婚后不育情况,比较其治疗前后的精液质量,进一步了解VC对生育的影响.方法左侧或双侧腹膜后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术后3个月进行精液质量分析.结果双侧VC不育率较左侧VC高(26.19%比13.39%);本组病例手术前、后对比:术后精子活动级数a级有明显增加(t=8.768,p=0.000);精子的正常形态比例也有所升高(t=3.425,p=0.003);平均精子曲线运动速度明显加快(t=3.425,p=0.003);精子密度显著增多(t=2.885,p=0.009).结论①双侧VC较左侧VC患者更易不育;②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后,精液质量明显提高;③双侧Ⅱ~Ⅲ度VC患者,宜早期行手术治疗,以防VC对双侧睾丸生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
用包皮去除环进行成人包皮环切术
目的探讨用一种新器械-包皮去除环进行包皮环切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组各100例患者分别施行该手术和经典的包皮环切术,随访3~6个月,对比手术时间、手术失血,前瞻性对比术后疼痛、不适及术后失血、水肿等并发症和术后包皮形状、勃起功能.结果该术的切除范围标准,并发症少,痛苦小,患者的满意度高.结论用该器械进行包皮环切术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包皮环切方法.
关键词: 包皮环切术 -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尿酸测定及意义
目的探讨前列腺液(EPS)中尿酸(UA)水平与慢性前列腺炎(CP)的关系以及降低尿酸在前列腺炎治疗中意义.方法按国际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标准确诊的126例CP患者为研究组,另将15例未患CP的正常人设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国际前列腺炎评分(CPSI-P),EPS中白细胞(WBC)和UA浓度测定,治疗4周后研究组再行CPSI-P、EPS中WBC、UA测定.结果①CP患者的EPS中U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治疗前后CPSI-P,EPS中UA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EPS中WBC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EPS中UA水平可能与CP发病有关,EPS中UA测定可能是CP诊断及其疗效监测的有用指标之一.
-
慢性移植性肾病的成因诊断和防治进展
慢性移植性肾病是近年来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阐述今年来该病的可能原因及诊断治疗方面的进展.
-
Y染色体微缺失诊断不育症研究进展
目前男性不育发生率越来越高,通过研究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是男性遗传不育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对Y染色体微缺失的诊断男性不育的研究发展迅速,方法繁多,Y染色体微缺失是男性不育研究新热点.
-
胰肾联合移植
胰肾联合移植(SPK)对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及尿毒症合并有糖尿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病人的选择、器官的切取和保存、SPK的外科技术、排斥反应、免疫治疗、SPK的发展趋势6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
自体肾移植的研究进展
随着同种异体肾移植的广泛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储备,自体肾移植以其独特的优点开始被人们普遍关注.近年来,相关技术和观念的更新促进了自体肾移植的发展,临床上也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就自体肾移植近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残留肾功能测定在泌尿外科应用中的进展
核医学肾显像可以准确、无创地定量残留肾功能,并且反映泌尿系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这有助于泌尿系疾病的诊断、患肾功能变化趋势的判断,对泌尿外科治疗决策、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
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研究进展
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上尿路恶性肿瘤因其安全、微创的特点受到关注,而如何有效处理远端输尿管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功能失调机制研究进展
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后逼尿肌功能失调机制是多种常见下尿路泌尿外科疾病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本文通过对其相关学说进行阐述以期寻求BOO后逼尿肌的保护方法.
-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肝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多效性因子,对多种器官的不同类型细胞均有生物学作用.本文对其近年来在肾移植中的广泛应用及意义作一综述.
-
夜尿症的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夜尿症作为棘手的泌尿系症状之一,对其分类和认识都不尽如人意.以前关于夜尿症的研究很少,只不过近才弄清它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很多因素都能导致夜尿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下尿路梗阻、焦虑、原发性睡眠障碍以及活动和环境因素等.夜尿症可能是由于夜间多尿(夜间产尿过多)和/或膀胱容量夜间减少造成.这两种情况可以通过单纯24小时排尿日记分析来加以鉴别.近期的一些有关材料对夜尿症的病因、分类、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
关键词: 多尿症 -
供者特异性HLA抗体在慢性移植物肾病中的作用
近年来的临床资料提示供者特异性HLA抗体(DSA)在慢性移植物肾病(CAN)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并提出"慢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概念,为CAN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DSA介导的免疫损伤导致CAN的研究进展.
-
女性膀胱全切后的尿道复发风险及对策
女性膀胱全切患者行原位尿流改道被认为是尿流改道的理想术式,与此相关的关键问题是尿道的复发问题.近年来,对其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复发后的处理均有更多的认识,本文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肾脏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建立免疫耐受是器官移植临床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它对在不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维持移植器官长期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肾脏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
巨细胞病毒(CMV)病是器官移植术后重要的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尚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器官供者血清CMV抗体阳性而受者阴性(D+/R-)、排斥反应、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是CMV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限制D+/R-匹配、CMV病原学监测指导下的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免疫抑制剂的调整、使用新型抗CMV药物以及预防术后排斥反应等是减少器官移植术后CMV病发病的有效措施.
-
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技术进展
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LNSS)是治疗直径小于4cm肾脏肿瘤的微创方法,其关键技术,包括肿瘤切除、肾脏热缺血以及肾实质和集合系统的关闭等不断完善和发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肾脏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建立免疫耐受是器官移植临床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它对在不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维持移植器官长期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肾脏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
泌尿系结石溶石疗法的研究进展
泌尿系结石的溶石疗法单独或配合其他疗法用于临床,对于尿酸结石、磷酸盐结石有肯定疗效.目前主要面临新的高效、无毒溶剂的研制问题,尤其对于草酸钙结石;灌注装置亦有待于完善.
关键词: 尿路结石 -
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
慢性移植肾失功(chronic renal allograft dysfunction,CRAD)是指肾移植后至少3~6个月出现的移植肾功能和形态学的进行性恶化,引起CRAD的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免疫性因素和非免疫性因素两大类,检测蛋白尿、间质中α-SMA、供肾的TGF-β1基因型、受体TNF-α基因型等对CRAD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在器官移植应用进展
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目前已开始运用于器官移植中,其机理尚不完全明了,本文综述其改善免疫高敏状态、逆转排斥反应、不同血型间移植以及异种移植等面研究进展.
-
睾丸源性生殖障碍综合征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睾丸源性生殖障碍综合征为男性学新近研究热点,主要表现为隐睾、尿道下裂、睾丸肿瘤及精液质量低下等.本文对睾丸源性生殖障碍综合征的病因学研究作一综述.
-
活体供肾肾移植的研究进展
肾移植作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近20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供肾来源短缺限制了肾移植工作的开展,活体供肾可以缓解此矛盾而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术前准备充分,热冷缺血时间短,近年来又结合了外科微创手术学的新发展,使本手术对供者的影响减少,移植肾近期及远期存活率提高,因此,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近年来对活体供肾的基础研究逐步深入,主要集中于降低排斥反应、诱导免疫耐受及器官克隆和转基因器官的研究.
关键词: 肾移植 -
钠氢交换子1在醛固酮导致脏器纤维化中的可能作用
研究表明醛固酮和脏器纤维化关系密切,而Na+/H+交换子1(NHE1)可能也参与了脏器纤维化的发生,本文就NHE的结构和活性调节、醛固酮的合成和作用机制以及NHE1在醛固酮导致脏器纤维化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作一综述.
-
足突细胞损伤和肾脏疾病
足突细胞损伤在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因素都可引起足突细胞损伤.足突细胞上特异表达许多蛋白分子,其基因发生突变时可导致足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引发各种肾脏疾病.也有证据表明免疫因素及非免疫因素也可使足突细胞发生病变,影响着肾脏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
关键词: 肾疾病 -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生物标志物
由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缺乏特异方法,因此及早诊断与干预对其转归和预后起到重要影响.寻找早期的、敏感的、特异的、无创的、实用的临床标志物,是目前ARF领域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在研究生物标志物方面作一综述
-
肾脏干细胞研究进展
肾脏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细胞组成的复杂器官,许多肾脏疾病的发展有不可逆的特性.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技术的不断提高,使我们对肾脏干细胞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①证实未诱导的后肾间叶细胞可能为胚胎肾干细胞(renal embryonic stem cells);②成体肾脏祖细胞(renal progenitor cell)被成功分离和鉴定;③肾脏干细胞的壁龛(niche)也被明确定位;④对肾小管损伤后修复的机制和参与因素有了全新认识;⑤对肾癌干细胞取得了初步认识.这些成果将有助于我们提高对肾脏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
尿蛋白成分与肾脏纤维化关系研究
蛋白尿不仅是反映肾小球损伤的标志,还是导致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一个独立因素,这一观点已成为共识.目前有大量研究致力于探讨尿蛋白成分与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本文综述了蛋白尿致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机制,各尿蛋白成分与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关系.
-
巨噬细胞的浸润、活化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是肾小球肾炎中严重的一种,巨噬细胞参与介导了新月体的形成,在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程进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巨噬细胞浸润的促进因子、巨噬细胞活化的主要途径、巨噬细胞活化后产生的主要损伤因子等因素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综述.
-
尿IL-18水平对急性肾衰竭的早期诊断作用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类具有极高病死率的疾病,但目前因为缺乏敏感的生物学指标,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早期诊断.近来对白介素-18(IL-18)的研究提示了IL-18对早期诊断急性肾衰竭可能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作为一种新的早期诊断指标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
足细胞损伤的干预研究进展
目前足细胞的减少和丢失成为反映肾小球损伤和硬化的重要指标,对于其损伤的干预研究也受到诸多的关注,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 -
蛋白质的氧化修饰与尿毒症
氧化应激与慢性肾功能不全(CRF)的一系列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贫血、炎症、衰老等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的研究已明确氨基酸、肽类及蛋白质极易遭受各种自由基及相关氧化剂的攻击.血浆蛋白遭受自由基攻击后,发生氧化修饰而生成-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s,Advanced Oxidative Protein Products),因其可作为一个敏感的评定氧化应激的指标而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系列的研究都显示,AOPPs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明显升高,其不仅是反应氧化应激的新指标,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尿毒症毒素.
-
B7-1在足细胞上的表达及其与蛋白尿的关系
肾脏的足细胞及其间的裂孔隔膜(SD)构成了阻止蛋白丢失的后屏障,与蛋白尿的形成密切相关.B7-1是一种协同刺激分子,主要表达于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与其特异的受体(CD28/CTLA4)结合,促进T细胞的活化、增殖.近研究发现,B7-1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表达于足细胞表面,导致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重排、足突融合及裂孔隔膜蛋白分子重新分布,参与蛋白尿的发病机制.
-
尿毒症中高磷和心血管钙化研究新进展
高磷在尿毒症心血管钙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尿毒症患者的存活率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就近期研究中与其相关的一系列机制展开讨论.
-
药物相关性肾小球肾炎
药物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其发病特点近年来被给予了高度关注.本文重点综述各种药物所致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的新进展.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 -
BMP-7与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
骨形成蛋白-7(BMP-7)是维持胚胎期肾脏正常发育的重要因子,在出生后肾组织仍有表达,近年来研究表明,在多种慢性肾脏病的动物模型中,BMP-7治疗可取得很好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BMP-7对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对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价值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肾亦受累,近年来研究证实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本文综述了它对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价值.
-
免疫复合物与免疫性肾脏损伤
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造成肾脏损伤的类型取决IC形成的机制、位置及IC的成分和数量.IC通过吸引循环中的炎性细胞、补体活化或活化肾小球固有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细胞因子产生损伤效应.补体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即C5b-9是主要炎性介质.通过对肾脏特异性抗原的识别,可以进行选择性的干预IC导致的损伤,这将是未来治疗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
蛋白尿形成相关足细胞的结构蛋白
蛋白尿是肾小球疾病的基本表现之一,是促使肾脏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足细胞损伤和结构蛋白改变被认为是蛋白尿形成的主要原因.目前有关蛋白尿形成相关足细胞的结构蛋白的进一步研究,揭示了足细胞的结构蛋白性质、定位、功能等方面的部分特性,使我们对它们有了初步了解,本文就近年来蛋白尿形成相关足细胞的结构蛋白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希望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 蛋白尿 -
静脉补铁与微炎症状态及氧化应激的研究进展
静脉补铁(intravenous iron IVIR)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患者.ESRD患者存在基础的微炎症状态和氧化应激(oxygen stress OS);二者在不同水平上相互作用,影响了患者的生存与预后.本文就IVIR在微炎症状态及OS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