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국제신경병학신경외과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 影响因子: 0.7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2642
- 国内刊号: 43-145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脑老化与β淀粉样蛋白沉积
在脑老化的进程中,β淀粉样蛋白(Aβ)的沉积引起认知功能的下降,其机制尚不清楚.文章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对脑萎缩程度、脑细胞相互作用、氧化应激反应、分泌酶活性的影响等方面对脑老化的进程、认知功能下降与淀粉样蛋白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脑室出血的研究进展
目前脑室内出血对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及重症医学科医生仍是一个挑战.近年通过各个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在脑室出血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在此作一综述.
-
模拟动物冬眠在生物医学应用的研究进展
冬眠是动物对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是一种能够阻止各种有害事件引起致命伤害的独特生理适应机制.本文结合近期国内新研究结果,综合阐述哺乳动物冬眠的定义、相关机制以及药物模拟冬眠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前景,同时展望人工诱导冬眠在未来生物医学特别是卒中后神经保护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
Ad-VEGF-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
脑梗死以高致死率和致残率而备受关注,但目前为止,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近些年,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疗法成为了热点.研究表明:携带VEGF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刺激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和保护因子,从而促进脑梗死患者的感觉、认知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本文就VEGF-MSCs在治疗脑梗死中的作用机制做以下综述.
-
交感神经在脑血管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交感神经在脑血管中分布广泛,生理状态下对脑血管收缩扩张及脑血流量的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在一些病理状态下,如脑血管疾病及脑外伤应激中,交感神经过度收缩脑血管及其递质过度释放会导致脑损伤.而交感神经阻滞及神经递质受体封闭对此类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回顾脑血管交感神经系统的分布及其生理、病理作用,分析相关递质和介导因子,并对其在脑出血、脑缺血和脑外伤等中的作用和机制做一综述.
-
长链非编码RNA的生物学功能及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涉及发育、肿瘤、变性及免疫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从LncRNA的4种不同空间结构及3种参与基因表达调控形式,阐述LncRNA参与神经系统疾病AD中神经元的损伤、MS中免疫细胞的分化、HD中反义RNA作用、脑发育、神经元分化及神经细胞凋亡等过程的研究.
-
混合谱系酶3与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混合谱系酶3(MLK3)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MAP3 Ks)中的一员,广泛表达于人体组织中,可以激活不同的MAPK途径来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其活性的变化在神经细胞的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激活JNK或p38 MAPK通路介导神经细胞凋亡,并且对MLK3活性的抑制可以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及相应的脑损害.因此,深入、系统的研究MLK3在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可能为神经系统疾病中神经细胞的凋亡提供新的靶点.
-
ERK1/2与ROCK对话调控对脑梗死后神经血管单元的影响
神经保护是治疗脑梗死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对神经保护的认识已从单一神经元的保护提高到了对神经血管单元多成分保护的水平.脑缺血后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进一步介导了缺血区脑细胞的损伤.在众多信号通路中,ERK1/2和ROCK这两条信号通路因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密切相关,在脑梗死后神经细胞损伤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1)作为ERK1/2和ROCK共同的下游靶点蛋白,是神经血管单元各成分中细胞死亡调控的关键效应蛋白.因此,探讨ERK1/2和ROCK对其下游靶点蛋白PARP-1的调控机制,对临床脑梗死的神经保护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创伤性脑水肿臭氧治疗与钠钾-ATP酶相关性研究进展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活性气体,能通过氧化自体血液后再回输的方法来治疗脑水肿.创伤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血脑屏障损伤、Ca2+离子超载、能量代谢障碍、氧自由基的毒性作用以及神经递质的毒性作用等诸多学说.钠钾-ATP酶活性的改变与这些学说联系紧密.分析表明,臭氧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功能,增加ATP含量来改变缺血缺氧组织的钠钾-ATP酶活性,从而对脑水肿起到改善作用.
-
关于急性前庭综合征的床边检查
急性前庭综合征是以急性持续性头晕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本文综合各项临床研究阐述通过有效的床边检查鉴别周围及中枢性病因.HINT三联动床边眼动检查法在鉴别后颅窝卒中有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并且排除卒中比早期MRI DWI更有效.
-
MicroRNAs对创伤性脑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危害大,但是对其发病机制还远未被充分了解.microRNAs(miRNAs)是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新研究表明miRNAs广泛存在于脑组织中.TBI后无论是在人或鼠的脑中多种miRNAs的表达发生改变,且TBI后不同时间点的miRNAs表达丰度存在差异.而且,现已确定部分miRNAs可通过调控相应蛋白表达,从而调控脑组织中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等功能.TBI的损伤机制较多,包括TBI后的炎症、血管生成及细胞毒性等.现以证实miRNAs与上述过程有关联.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就miRNAs对TBI的影响及机制予以阐述.
-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少见,误诊率较高,临床上易误诊为脑膜瘤,神经鞘瘤和垂体腺瘤.近年来,关于其影像诊断标准仍存在较多争议.本文主要从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
MicroRNA与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中常见的一种痴呆类型.miRNA作为一种重要的基因转录后水平负性调节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利用miRNA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必将为该病的药物研发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
ATP13A2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ATP13A2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青年帕金森综合征(Kufor-Rakeb综合征,简称KRS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又称PARK9基因,现已在早发型帕金森病(EOPD)患者中发现多种ATP13A2基因突变类型.其蛋白表达定位于溶酶体膜上,而溶酶体功能异常可诱发细胞变性、衰老、死亡.近年来,大量关于此基因与蛋白的研究,为神经系统变性病的探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就ATP13A2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基因蛋白表达,突变后致病机制以及低氧对ATP13A2启动子活性和转录的影响等方面进展作一综述.
-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研究进展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是由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主要症状为下半身帕金森综合征,表现为双侧对称的步态异常,对多巴反应差,伴有锥体束征、假性球麻痹、大小便失禁等.VP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临床特点和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上基底节区梗死灶和弥漫性皮质下白质病变.不断丰富的临床病理发现将促进我们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本文就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及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载脂蛋白E(ApoE)是血浆主要载脂蛋白之一,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与血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目前发现,载脂蛋白E的ε4等位基因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但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尚不肯定.近年来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与探讨尚无定论,有些研究结论甚至是相反的,故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就载脂蛋白E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简要综述.
-
载脂蛋白E在神经修复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载脂蛋白E(ApoE)是人体血浆中广泛存在的重要载脂蛋白之一,在脂质代谢、维持胆固醇平衡中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参与神经系统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及其损伤后修复,此外对淀粉样蛋白沉积与清除、免疫调节、协调神经细胞间质因子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的病理过程亦有影响.本文将ApoE基因多态性及生物学特性对神经系统修复过程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国内脑出血领域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与报告质量
目的 评价国内期刊所发表的脑出血领域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及报告质量,以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探索影响质量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WF)、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查找涉及国内脑出血领域的所有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13年7月20日.由2位评价员分别筛查文献并采用多系统评价评估问卷(AMSTAR)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评分量表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与报告质量进行评价.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共纳入41篇文献,43.9%的文献未被同研究领域的其他研究者引用.AMSTAR平均得分(5.2±1.6)分(满分11分),PRISMA平均得分(15.2±3.7)分(满分27分).结论 目前国内脑出血领域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方法学与报告质量仍较低,建议杂志编辑及系统评价作者按照PRISMA及AMSTAR量表的要求进行评价与撰写.
-
内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探讨
目的 探讨采用颞下锁孔入路治疗骑跨中后颅窝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颞下锁孔入路行肿瘤切除,术中利用神经内镜观察,术后复查MRI及内分泌水平等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4例垂体腺瘤均次全切除,术后激素水平下降者2例,所有患者头痛、头晕症状均较术前明显缓解.2例侵犯海绵窦的垂体腺瘤术后新发生颅神经功能障碍者1例(复视),垂体功能低下1例.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肿瘤均未复发.结论 采用神经内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治疗骑跨中后颅窝的垂体腺瘤是此类患者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对解剖学知识的熟悉以及拥有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丰富的手术实践经验是成功进行此类手术治疗的先决条件.
-
黄芩苷对海人酸致痫小鼠海马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黄芩苷对海人酸诱导的小鼠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组织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90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持续状态(SE)组、黄芩苷治疗组,每组30只;采用侧脑室注入海人酸建立小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黄芩苷对小鼠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神经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XIAP的表达量.结果 黄芩苷明显改善SE后小鼠海马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海马CA3区XIAP在SE后6h起逐渐增加,12 h达高峰,24 h有所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芩苷治疗组海马XIAP蛋白表达在6h、12h和24 h均高于SE组(P<0.05).结论 黄芩苷对小鼠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促进XIAP的表达有关.
-
不同病程颞叶癫痫术后疗效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颞叶癫痫患者术后疗效有无差异及手术疗效与病程有无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1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成都三六三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颞叶癫痫患者183例,根据Engel分级评估分析不同病程患者术后疗效有无差异以及手术疗效与病程有无相关关系.结果 早期手术治疗组术后无癫痫发作率占78.9%;中期手术治疗组术后无癫痫发作率占67.9%;晚期手术治疗组术后无癫痫发作率占58.6%.早期手术治疗组术后无癫痫发作率高于中期手术治疗组和晚期手术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叶癫痫病程与术后疗效存在负相关关系(r=-0.213,P=0.002),即病程越长,疗效越差.结论 早期手术干预可能更加有利于控制癫痫发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二苯乙烯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rkA及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二苯乙烯苷(TSG)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250~350 g健康雄性SD大鼠共4组:对照组、模型组、小剂量TSG组和大剂量TSG组,每组24只.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按Longa的5级标准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再灌注后6h、24 h、48 h和7d共4个时间点处死大鼠.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TrkA、Bcl-2基因/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示造模各组各时间点均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除6h时间点外,两个剂量TSG治疗组其余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两个剂量TSG组各时间点凋亡细胞减少,TrkA、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G可能通过增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rkA/Bcl-2通路的活性,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
多层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在颅骨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分析和对比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与多层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在颅骨骨折中的影像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在颅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0例急性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检查资料,均于伤后6h内行多层螺旋CT及颅骨三维图像重建检查,检出颅骨骨折病例82例,将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结果 多层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在颅顶骨折(P =0.026)、颅底骨折(P=0.004)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多层螺旋CT,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论 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在颅骨骨折的诊断中优于MSCT,具有可靠的临床价值.
-
低血糖脑病的临床及脑部磁共振特征
目的 探讨低血糖脑病的临床及脑部磁共振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69例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脑磁共振(MRI)成像资料.结果 低血糖昏迷诱因较为复杂,常见的为进食减少、腹泻、上呼吸道感染、降糖药物应用不当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除意识障碍外,还可表现为偏瘫、四肢瘫、凝视麻痹等,多数伴有Babinski征.69例患者中有18例出现脑MRI DWI异常高信号病灶,病灶主要累及海马、基底节、大脑皮质以及皮质下白质,多为对称性损害.3个月后随访,不伴有脑部MRI损害的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伴有脑部MRI损害的患者(94.12%对22.22%;P=0.0011).伴有脑部MRI损害者有10例患者预后不良,其中9例(90%)发生于皮质受累患者.结论 低血糖脑病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对于昏迷患者,应当考虑到低血糖的可能.降糖药物应用不当为低血糖脑病的主要诱发因素.脑部MRI要优于脑部CT检查,其中DWI序列对于检测低血糖所致的脑部损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皮质受累者预后不良.
-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炎性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炎症细胞因子IL-lβ,IL-6与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7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损伤程度分组(轻、中、重及特重型组),检测血清及脑脊液中IL-1 β及IL-6水平,并对比了不同程度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上述因子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轻型、中型、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IL-1 β及IL-6水平均显著增加,而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两种因子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患者,死亡患者IL-1β及IL-6水平高于其他所有患者.结论 血清及脑脊液中IL-1 β及IL-6水平与颅脑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能够作为临床监测指标.
-
硬脑膜动静脉瘘误诊为病毒性脑炎1例
1 病历资料患者,男性,79岁,主诉言语错乱5天入院.患者入院前5天出现言语错乱,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偶有小便失禁,无肢体活动障碍,无意识不清,无发热.当地查头CT:未见异常,给予黛力新口服后,患者上述症状无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既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近期无咳嗽加重表现.
关键词: -
Satoyoshi综合征1例报道
Satoyoshi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疾病,由Satoyoshi和Yamada于1967年首次报道[1].主要表现包括进行性痛性肌痉挛、腹泻、脱发以及内分泌异常.我国文献鲜有报道[2,3].现报道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1年收治的1例患者,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
关键词: -
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桥本氏脑病1例
1966年Brain等[1]首次描述了一类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的伴有甲状腺抗体增高的脑病,主要表现为难以解释的复发性、可自行缓解的卒中样发作及昏迷,此异常表现仅见于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ditis,HT),称为桥本氏脑病(Hashimoto's encephalopathy,HE).国内此病报道较少,而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桥本氏脑病国内未见报道,现将本科临床诊治的1例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桥本氏脑病报道如下.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