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医学杂志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군사의학
- 主管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
- 主办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9960
- 国内刊号: 11-595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基于CHO细胞定点整合技术的新型抗体呈现系统的构建
目的 建立一个以CHO定点整合系统为基础的高通量抗体筛选平台,筛选获得抗VEGF高亲和力突变体抗体.方法 设计并构建了基于CHO细胞定点整合系统的通用minibody展示载体,将3株亲和力已知的抗VEGF抗体(A6,A63,A657)和1个抗VEGF轻链抗体库分别呈现在CHO细胞的表面,通过Western印迹、Bia-core3000、流式细胞分析等对该展示系统进行验证和评价,并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对抗体库进行了细胞筛选.结果 成功实现了抗VEGF抗体在CHO细胞表面的展示,流式细胞分析抗体的亲和力与Biacore测定全抗体亲和力结果一致;通过筛选获得3株抗VEGF高亲和力突变体抗体.结论 建立了基于CHO定点整合技术的新型抗体库展示系统,为抗体的亲和力成熟、分子改造等突变库的构建和筛选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
体外连续传代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染色体核型的稳定性
目的 分析不同代次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的染色体核型,初步评价UC-MSCs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过程中染色体结构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UCMSCs,贴壁培养传代,通过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及多向分化潜能等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利用G显带分析第3、5、7代细胞的染色体核型.结果 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第3、5、7代UC-MSCs为正常二倍体核型,G显带未见染色体结构异常.UC-MSCs呈成纤维样形态生长,高表达CD73、CD90、CD105,不表达CD34、CD45、CD40、CD80、CD86、CD154、HLA-DR;在特定的体外诱导条件下可以向骨、脂肪、软骨分化.结论 UC-MSCs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7代以内染色体结构稳定,为临床应用UC-MSCs的安全性提供了遗传学方面的实验依据.
-
社会认知偏离与人格特质及心身状态的关系
目的 探讨社会认知偏离与人格特质及心身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社会认知偏离量表(Social Cognition Bias Scale,SCBS)、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e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对3062名中国军队人员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SCBS各分量表与EPQ各维度及SCL-90各因子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社会认知偏离的总分、攻击、抑郁、焦虑与艾森克的内外向(E)呈负相关,与情绪稳定性(N)、神经质(P)和社会掩饰性(L)呈正相关;与症状自评的9个因子均有正相关.回归分析发现,N分对社会认知偏离总分、社会认知攻击、抑郁和焦虑的贡献均为大.结论 社会认知偏离与人格各因素和多种心身症状均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低至高度相关,其中,N分可作为预测社会认知偏离的指标.
-
AFM观察囊泡融合法形成支撑磷脂膜的微观形成过程
目的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支撑磷脂膜的微观形成过程.方法 冰浴超声法制备磷脂脂质体溶液,囊泡融合法形成人工磷脂双分子层,用AFM进行观察.结果 利用AFM观察到磷脂膜的微观形成过程为:脂质体囊泡吸附→脂质体囊泡之间发生黏着→脂双层之间形成接触点→磷脂囊泡破裂→形成磷脂分子层→磷脂分子层间流动进行融合形成大片磷脂膜.结论 AFM可观察磷脂膜的微观形成过程,进而为细胞膜和膜蛋白的功能研究提供基础.
-
西藏林芝地区吸血蚂蟥的生态学调查
目的 调查西藏林芝、墨脱一线山地蚂蟥生态习性及危害状况,为研究和制定防治方法提供数据.方法 沿G318国道,采取"线路法"、"点线结合法"及"访问法",同时记录调查时的地理经纬度和实时环境温度和湿度.结果 与结论西藏林芝、墨脱的山地蚂蟥的种类优势种为斯里兰卡山蛭,模式亚种Haemadipsa zeylanica zeylanica(Moquin-Tandon,1826),又名斑纹山蛭,该山蛭每年的季节高峰在3~8月,尤其是6~7月.蚂蟥分布范围在通麦、墨脱一带,地理位置位于北纬29.~34.,东经95.左右,海拔高度在2000 m以下的地区.活动地区环境中平均温度~22.3℃,高温度43.9℃,低温度13℃;平均相对湿度55.3%,高湿度78%,低湿度22.9%.调查地段从林芝到通麦,沿路调查点,海拔高度2052-3181 m,蚂蟥在2052 m的调查点通麦发现.人体诱捕蚂蟥平均指数为7.1条/15 min.
-
稳定转染小鼠IL-17全长基因的乳腺癌细胞株的建立及基因转染对4T1细胞的影响
目的 建立稳定转染小鼠IL-17基因全长的小鼠乳腺癌4T1细胞株,并进行鉴定.方法 脂质体法将携带小鼠IL-17基因全长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转染小鼠乳腺癌细胞4TI,经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IL-17的细胞株;镜下观察细胞形态,RT-PCR法、Western印迹和激光共聚焦法检测目的 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收集转染和未转染IL-17的4T1细胞的培养上清,分别与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ELISA法检测RAW264.7细胞培养上清中IL-6水平;MTS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以及细胞表面MHC I、MHCⅡ、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等分子表达.结果 获得1株稳定表达IL-17的4T1细胞,而且其培养上清可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IL-6,证明该细胞可表达功能性IL-17.结论 成功建立了稳定转染IL-17基因的小鼠乳腺癌细胞株.
-
串联MS2衣壳蛋白和MS2特异结合RNA表达载体构建及应用
目的 构建体内研究RNA-蛋白相互作用的表达载体.方法 利用MS衣壳蛋白可与MS2结合位点(MS2bs)RNA特异性结合的特点,通过设计特异引物,构建pcDNA3.0-Flag-2XMS2和pcDNA3.0-12XMS2bs表达载体,以及表达MEG3非编码RNA的表达载体pcDNA3.0-MEG3VI-12XMS2bs.共转染细胞,进行RNA免疫沉淀,所得RNA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验证.结果 成功构建了pcDNA3.0-Flag-2XMS2和pcDNA3.0-12XMS2bs表达载体,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能明显富集MEG3V1非编码RNA分子.结论 成功构建了体内研究R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表达载体,为RNA-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
利用IVUS-VH探讨踝臂指数升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特点的研究
目的 利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成像技术(IVUS-VH)探讨踝臂指数(ABI)升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137例UA患者依据ABI检查结果分为ABI正常组(0.9≤ABI≤1.4)及ABI升高组(ABI>1.4),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IVUS及ABI检查,分析患者冠脉病变特点.结果 ABI升高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吸烟比例、血肌酐、总胆固醇水平高于ABI正常组.病变血管分布及病变部位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US-VH检查,斑块长度、钙化百分比ABI升高组高于ABI正常组;坏死核心百分比、易损斑块数、斑块破裂血栓、血管重构指数ABI升高组低于ABI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回归分析,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同ABI升高(ABI>1.4)相关.年龄、糖尿病和ABI升高与冠脉钙化、病变长度相关.结论 ABI升高同UA冠状动脉斑块钙化、病变长度增加相关.
-
钼靶乳腺摄像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X线钼靶乳腺摄像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对比分析31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钼靶乳腺摄像病灶各主要征象的变化,比较化疗前后乳腺肿块大小、形状、钙化、病灶周围等变化,并对其疗效进行判定.结果 化疗后有31个病灶(占病灶总数81.6%)出现明显的变化,表现为肿块缩小、边界清晰、周围毛刺减少或消失、钙化减少或聚集;3个模糊形肿块、2个毛刺形肿块及2个钙化肿块未发生改变.结论 钼靶摄像可清晰显示乳腺癌病灶及其化疗后变化,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β促进人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与黏附
目的 分析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β(lysophosphatidic acid acyltransferase,LPAAT β)在多种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过表达对细胞体外增殖、迁移与黏附的影响.方法 通过免疫印迹实验检测LPAAT β在多种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构建pcDNA3.1A(+)/LPAAT β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肺成纤维细胞(human lung fibroblast,HLF)并筛选稳定转染细胞株;通过MTT细胞增殖实验分析过表达LPAAT β对HLF细胞体外增殖的作用,通过划痕修复实验分析稳定株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利用细胞黏附实验分析稳定株细胞对细胞外基质成分Matrigel的黏附情况.结果 LPAAT β蛋白在肿瘤细胞中表达水平存在差异.体外生物学实验显示,稳定转染LPAAT β的HLF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细胞迁移能力显著提高,与细胞外基质成分Matrigel的黏附能力显著增强.结论 LPAAT家族成员LPAAT β在人类多种细胞中的表达具有普遍性,其过表达明显促进HLF细胞的增殖、迁移及黏附能力,提示该基因在细胞体外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绿激光前列腺气化术同期联合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腹股沟疝(附13例报告)
目的 探讨绿激光前列腺气化术同期联合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腹股沟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1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腹股沟疝患者,先行无张力性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行经尿道绿激光前列腺气化术,观察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手术均顺利,无输血及死亡病例,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无手术切口感染,随访3-15个月无复发疝发生.结论 同期行经尿道绿激光前列腺气化术和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疗效良好,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避免了二次手术,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可作为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腹股沟疝患者的较佳选择.
-
万古霉素耐药相关VanS/VanR双组分调控系统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簇(van)存在于多种人类致病菌中,如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此外,还存在于产糖肽类抗生素放线菌纲(actinomycetes)等菌体中.菌体中万古霉素抗性的表达是通过VanR/VanS双组分调控系统对胞外环境中的糖肽类抗生素做出应答而实现的.该系统包括两个基本组分:传感器激酶(kinase)蛋白VanS和应答调节蛋白VanR.目前研究较多的两类VanR/VanS双组分调控系统为与VanA型耐药有关的VanRA/VanSA双组分系统及与VanB型耐药有关的VanRB/VanSB双组分系统.本文综述了VanS/VanR双组分调控系统的类型、生化特性、双组分调控系统间交互作用及VanS蛋白识别的效应子配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三腔起搏器囊袋感染电极拔除1例
三腔心脏起搏器(CRT)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显著的治疗效果已为人们所公认,随着起搏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起搏治疗的适应症也不断拓宽,尤其对于扩张型心肌病所致的心衰患者,特别是心电图ORS≥0.12s者,单纯药物治疗常常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植入CRT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此类患者一旦发生起搏系统感染,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将已被污染的电极导线取出体外[1],但由于左室电极置于冠状静脉窦内,血管壁薄,且易与血管发生粘连,给电极的拔出带来困难.
-
腹部非胃十二指肠手术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胃十二指肠手术后常出现的一种早期并发症,是以术后胃动力紊乱、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一种功能性疾病.随着手术量的增加,发生率也相应增高,有报道胰十二指肠术后胃瘫的发生率可高达20%~50%[1].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PGS的相关报道较多,但腹部非胃十二指肠术后也可发生PGS,这方面的相关报道较少.
-
核酸适体和胶体金检测皮质醇含量的方法与应用
目的 通过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获得皮质醇特异性核酸适体,应用核酸适体和胶体金建立一种灵敏的定量检测皮质醇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和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用核酸适体、胶体金聚集显色法检测皮质醇含量.结果 相比20 nm胶体金,采用5 nm和13 nm胶体金颗粒具有较好的灵敏度、重复性和线性范围,5 nm胶体金颗粒用于皮质醇的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0.1~320μmol/L,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为0.9993,其重复性较好,标准差小于平均值10%.结论 本实验建立了一种高灵敏性的能特异性地检测皮质醇标准品含量的方法.
-
海外医疗服务数据统计及口径确定实践分析
目的 提高海外医疗服务工作过程中数据信息统计的有效性.方法 采取Delphi法确定统计项目指标,通过文献回顾荟萃和专家访谈法确定数据统计口径,使用Excel和SPSS软件分析数据采集情况.结果 辅诊、住院及手术信息收集统计情况较好,分诊及就诊信息登记存在一定程度缺漏.结论 应事先筹划数据收集工作和确定统计口径,建立数据收集制度规则与配套表格,对任务人员进行数据记录培训,增强记录意识,以提高统计有效率.
-
建设新一代制式医院船的思考
在海军转型建设和装备发展加快之际,为了论证是否需要再建一艘新一代制式医院船的问题,本文围绕为什么要建和建成什么样的新一代制式医院船两个方面,对其必要性和设计要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
五种常见战伤手术专科与非专科医师救治时间对比研究
目的 通过对常见战伤手术专科与非专科医师手术操作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及时了解和掌握临床医师对常见战伤手术救治操作流程与所用时间,从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和SPSS11.0软件对手术操作时间进行汇总、比较和分析.结果 除气管切开术外,其余4种手术专科医师与非专科医师手术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专科医师与非专科医师手术操作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影响战时伤员通过速度;②平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科手术技能训练,是有效解决战时伤病员救治速度与效果的根本途径;③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专科手术操作,可为医学技能训练提供新方法、新手段.
-
海上伤病员在医院船上的救护研究总结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与海军战略转型的不断深入,海上多样化军事行动日益频繁,对海上医疗救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从海上救护特点与需求出发,在调研资料、典型病案、方案预案、文件案例等资料基础上,运用管理科学、动物实验、统计分析、模型构建等方法,构建对医院船方案制定、技术筛选和救治效率形成实际支撑的"三个技术支撑与一个优化工具",并形成工作手册、卫勤手册、任务手册等指导性文本,在历次重大任务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
医院船执行"和谐使命-2011"任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的 确保"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在以后执行和谐使命任务中能够准备充分、流程顺畅,灵活开展各项医疗任务.方法 针对"和谐使命-2011"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如派出的先遣组与医院的沟通不够,多头指挥协同不顺畅,医务人员配置不尽合理,工作计划下达不及时,便携式仪器准备不齐全,医疗服务时间短、任务重,使领馆的作用发挥不足,工作任务、目标及工作内容量化不清等提出对策,包括:①充分发挥先遣组的作用;②指挥机构的设置要简洁高效;③合理编配海上医院医务人员;④尽早确定工作内容和目标;⑤适情加强便携式医疗诊断器材的准备;⑥可适当延长在到访国家的停留时间;⑦充分调动和依托使领馆作用;⑧合理预算、准备医疗耗材和物资及匹配电源设备.结果 与结论出色地完成了国外医疗服务任务,得到了军委、总部、海军首长的充分肯定和鼓励.总结"和谐使命-2011"任务中的经验对于今后完成此类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
医院船医疗队虚拟手术训练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海上医疗队不能开展大量跨学科专业的、针对海上特殊环境条件下的手术操作训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集成力反馈交互设备、图形工作站、三维立体显示等硬件设备,研发相关虚拟手术仿真系统软件,设计和建立了软硬件结合,可模拟不同海况环境条件,人机交互的虚拟手术训练平台.通过该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海战救治技能训练的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海上医疗救治能力.
-
长时间海上航行人员睡眠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长时间海上航行人员睡眠状况,以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参加执行远海航行任务人员120人,通过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表,自我评价睡眠状况及环境改变对睡眠的影响和睡眠调整情况.结果 被调查者平均PSQI积分为(6.79±0.28);39例PSQI积分≥8分(32.5%),主要表现为平均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降低、入睡时间延长;日间出现困倦感达52%.生活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及时间差调整是影响睡眠状态的主要因素.结论 长时间海上航行人员存在睡眠障碍且发生比例较高,睡眠障碍一般持续1~3周,经自我调整可以改善或恢复.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