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림상간담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5256
- 国内刊号: 22-110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门冬氨酸鸟氨酸对肝纤维化大鼠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门冬氨酸鸟氨酸防止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采用0.03%的硫代乙酰胺溶液腹腔注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对大鼠肝功能指标、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脯氨酸羟化酶表达的影响.结果 门冬氨酸鸟氨酸能降低大鼠AST,ALT水平(P<0.05),减轻肝纤维化的病理改变进程.结论 门冬氨酸鸟氨酸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
胸腺肽α1联合苦参素防治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停药复发的疗效观察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较好,但需长期服用,且随用药时间的延长,HBV耐药变异率逐步增加,拉米夫定耐药变异后需换用或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导致医疗费用大幅度增加,患者不能承受而停止用药,引起病情复发或加重.
-
聚集素、P糖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聚集素(Clusterin)蛋白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凋亡抑制基因(Clusterin在HCC、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P-gp蛋白在HCC中的表达.结果 Clusterin蛋白在H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2.93%,在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表达阴性或弱阳性;Clusterin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肝硬化无关,与Edmenson组织学分级有相关性.P-gp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73%.在HCC中,Clustefin蛋白的表达与P-gp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Clusterin蛋白在HCC中呈高表达,与临床耐药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肝癌靶向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
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
目的 探讨Th1/Th2类细胞因子在CHB患者PBMC表达,及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对患者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30例CHB患者给予干扰素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4、IL-10和IFN-γ的水平,同时选择15例健康人群作对照组.结果 CHB组PBMC培养上清分泌IL-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IFN-γ水平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HBV DNA水平与IL-4水平呈正相关,与IFN-γ水平呈负相关.治疗结束后IL-4、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 CHB存在异常细胞免疫应答,干扰素治疗CHB可提高患者Th1型细胞因子水平、降低Th2型细胞因子的水平.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清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分析
目的 分析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血清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探讨血清MBL水平与HCV感染及其致病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HCV感染者128例,分成HCV携带者、轻度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中度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三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BL的水平.结果 HCV感染者血清MBL浓度均值为(1.729±0.529)μg/ml,高于正常对照组均值(0.974±0.305)μg/ml(P<0.01),且血清MBL水平随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增加.结论 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血清MBL可反应HCV感染导致的慢性病理状态,它可能也参与肝脏纤维化的过程.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血清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
血浆置换术治疗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妊娠合并重型肝炎较非妊娠期重型肝炎病情发展更加迅速,更易发生肝功能衰竭,病死率高,可达60%以上.
-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9例疗效观察
拉米夫定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但存在着持续应答率不高,病毒变异等缺点;干扰素是治疗乙型肝炎的传统抗病毒药,但其持续应答率仅25%-40%.
-
舒血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与同期住院使用丹参粉针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的患者60例作对照,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组在治疗1个月时改善肝功方面均优于丹参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组.结论 舒血宁注射液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效果显著,可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受益.
-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老年重型戊肝疗效分析
病毒性肝炎为临床常见病,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戊肝急性期极易出现严重肝损害导致重型肝炎,人工肝是治疗重肝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老年重型戊肝,疗效明显.
-
C基因型HBV较B基因型HBV易引起肝炎慢性化的机制
目的 探讨HBV C基因型较B基因型易引起肝炎慢性化的机制.方法 从GenBank分别下载C基因型和B基因型小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即HBsAg),用CLustalW2.0生物软件分别比较C基因型和B基因型小S蛋白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用神经网络的方法预测同基因型不同的小S蛋白氨基酸序列之间的T细胞表位的差异.结果 通过分别比较C基因型和B基因型小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C基因型小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之间的相似性为(90~100)%,B基因型小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之间的相似性为(94~100)%;同基因型不同的小S蛋白氨基酸序列之间的T细胞表位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C基因型小C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之间较大的变异和同基因型不同的小S蛋白氨基酸序列之间的T细胞表位的差异可能是HBV C基因型较B基因型易引起肝炎慢性化的原因或部分原因.
-
人肝脏再生增强因子对体外肝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 基因工程方法纯化人肝脏再生增强因子(hALR),研究hALR对体外培养肝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构建hALR原核表达载体PGEX-3X-hALR,诱导表达、纯化收集GST-hALR,用X因子切去GST,凝胶过滤得到高纯度hALR蛋白;分别用正常肝细胞(L-02细胞)和肝癌细胞(HepG2细胞)分析hALR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 hALR原核表达载体pGEX-3X-hALR构建成功,经诱导表达,可纯化得到高纯度的hALR蛋白.hALR蛋白能促进正常肝细胞的生长,并与浓度成正相关;而肝癌细胞的生长却起抑制作用.结论 成功表达和纯化重组hALR蛋白,hALR促进正常肝细胞的生长而抑制肝癌细胞生长.
-
17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影响因素的回顾分析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7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数量.结果 乙型肝炎是发生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死亡组Child-Pugh、MELD分值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所有患者合并至少一种并发症,死亡组在腹水、感染、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HE)、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HRS)发生率及合并并发症数量也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P<0.01).结论 Child-Pugh、MELD分值及并发症均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转归,可作为评价此病预后的重要指标.
-
酒精性肝病循环抗体特异性的分析
目的 探讨循环抗体在酒精性肝病患者免疫反应中的特异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40例非酒精性肝病患者、30例无肝损害的重度嗜酒者、40例健康对照的血清中循环抗体滴度.结果 酒精性肝病患者抗MAA IgG滴度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平均OD值0.42±0.23、0.10 ±0.04、P<0.001),非酒精性肝病及重度嗜酒者中抗HSA-MAA IgG抗体(平均OD值0.14±0.08、0.13±0.08)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酒精性肝病患者抗HSA-MAA IgG值与抗HSA-乙醛(γ=0.643;P<0.0002)和抗HSA-丙醛(γ=0.773;P<0.0001)IgG值呈正相关.结论 MAA加合物的循环抗体具有特异性,可引起肝脏自身免疫反应.
-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重型肝炎或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静脉滴注,乳果糖溶液灌肠;对照组给予精氨酸静脉滴注,0.9%氯化钠溶液灌肠.两组疗程均为7天,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检测血氨和肝肾功能,判断临床疗效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1.0%)明显高于对照组(52.6%)(P<0.01);治疗后治疗组AST、ALT、TBil、血氨显著降低(P<0.05,P<0.01),对照组血氨降低(P<0.05),两组AST、TBil、血氨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肝性脑病分期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对改善肝功能、纠正肝性脑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治疗暴发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微囊化肝细胞腹腔移植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方法 气流法制备含肝细胞的微囊.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设模型组、裸肝细胞腹腔移植组、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每组8只测定ALT、AST、TBil水平.样本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多元方差分析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肝衰竭模型建立后ALT、AST、TBil迅速升高(P<0.05),并于24h~72h达高峰.同一时间点两两比较发现,Ⅱ、Ⅲ组在48h、72h、120h均明显低于Ⅰ组(P<0.05),Ⅲ组在48h、72h均低于Ⅱ组(P<0.05).Ⅲ组峰值较Ⅰ组前移.模型组、裸肝组和微囊组大鼠生存率分别是26.7%(4/15)、40.0%(6/15)、73.3%(11/15),微囊组较模型组、裸肝组大鼠生存率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 HCT能降低FHF大鼠ALT、AST和TBil水平,减轻肝损伤程度,可能改善FHF预后.
-
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16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治疗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2例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内科综合疗法+CVVH.对照组:内科综合疗法.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肾功能、血氨、TNF和IL-6等.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清醒率分别为75.0%和31.3%.CVVH治疗后血清尿素氮、肌酐、氨、TNF及IL-6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血清胆红素、TBA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肝性脑病Ⅰ-Ⅱ期患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Ⅲ-Ⅳ期(P<0.05).结论 CVVH是辅助治疗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的有效方法,早期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
慢加急性肝衰竭10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发病基础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101例,按发病基础分为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3组,比较它们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1)3组患者的ALT、ALB、CH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HBV携带者组中的ALT、ALB、CHE明显高于其它两组.(2)3组并发肝性脑病、腹水、自发性腹膜炎及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3)3组患者发病年龄以慢性HBV携带者组小,肝硬化组年龄大.3组预后,以慢性HBV携带者组好,肝硬化组差.结论 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病的急性肝衰竭,在生化指标、合并症、预后均有差异.肝硬化组预后差,应尽早进性肝移植.
-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对66例总胆红素>171 μmol/L的病毒性肝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120)ml,静滴,1次/天;对照组(33例)用岩黄莲注射液12ml,静滴,1次/天.两组同时应用维生素、能量合剂等,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变化等.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治疗前后TBil、ALT、ALP和γ-GT下降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观察到复方甘草酸苷相关的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有效且安全.
-
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探讨
阿德福韦酯(ADV)是抑制HBV的核苷酸类似物,临床研究证明其能有效降低血清中HBVDNA含量,促进ALT复常和HBeAg血清学转换,改善肝脏组织学,且与其它核苷类似物无明显交叉耐药,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也有很好疗效[2].
-
血清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血清IL-27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血清IL-27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27的浓度;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检测HBVDNA;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结果 HBeAg阳性慢乙肝组(n=38)、HBeAg阴性慢乙肝组(n=56),血清IL-27浓度分别为(22.697±20.767)pg/ml、(34.631±22.154)pg/ml.HBeAg阴性慢乙肝组血清IL-27浓度显著高于HBeAg阳性慢乙肝组(P<0.05).结论 IL-27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机制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可能在促进HBeAg转阴以及抗-HBe的产生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肝糖原沉积病误诊肝炎1例
患者旷××,男,9岁.因反复巩膜、皮肤发黄,肝功能异常5年,患儿在4岁出现无明诱因的巩膜、皮肤黄染,尿黄如浓茶,无发热、腹痛、厌油,精神、食欲尚可.
-
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致反复输液反应4例报告
我科于2008年10月下旬1周内发生4例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HGF,吉林省辉南辉发制药有限公司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2025478)静滴致反复输液反应11次,报告如下.
-
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并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例分析
男性,57岁,患肝硬化10余年,反复消化道出血1年,再次呕血、便血7天入院.入院前曾在外院行止血、抑酸、输血等治疗,因仍然便血转入我院.入院当天患者出现剧烈腹痛,辗转不安,大汗淋漓.
-
肝脏与固有免疫研究进展
肝脏是人体大的实质性器官,有双重的血液供应,80%的血液来自门静脉收集的来自胃肠道富含细菌和毒素的血液,其余20%来自肝动脉.肝脏细胞总数的70%为肝细胞,其余的细胞由非实质细胞组成,包括肝窦内皮细胞、肝星状细胞,枯否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
肝移植的临床研究进展
在20世纪中后期,肝移植的问世与发展扩展了肝脏治疗的范畴及领域、推动了肝脏外科技术的发展.并且,肝脏移植已经成为治疗肝脏终末期疾病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近10年来,随着新的免疫抑制剂的问世、手术和监护等技术的提高,肝移植取得了很大进展,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常规和有效方法,也是一个国家外科整体技术达到巅峰的标志.
-
肝硬化肝内结节与肿块性病变的高场MR评价进展
肝硬化肝内可出现从再生结节(RN)到肝细胞癌(HCC)多种与肝硬化密切相关的结节与肿块性病变,这些病变的检出与定性一直是临床与影像学的难题[1].
-
维生素D缺乏与肝疾病
一般临床医师对钙磷代谢紊乱引起骨疾病了解较多,但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骨疾病了解较少,同时对维生素D引起骨骼外疾病了解甚少.近几年有关维生素D缺乏与慢性肝病相关性研究的报道不断增多,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维生素D在肝组织中的生理作用,了解维生素D缺乏时与慢性肝病的相关性和作用,掌握维生素D缺乏的诊断与治疗,将慢性肝病的防治提高到一个新的视角,此已成为临床工作者和医学研究单位值得研究与重视的新问题.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