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电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Electrocardiology 림상심전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65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272
- 国内刊号: 34-110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HLA-B27阴性强直性脊柱炎一家系心脏损害的心电图特征
目的 观察HLA-B27阴性家族性强直性脊柱炎心脏损害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对所有家系成员均采集完整病史、临床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结果 家系成员中发生心房颤动6例,占总心律失常人数的46%,窦性心动过缓2例,高度房室阻滞1例,病窦综合征1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2例,室内差异性传导1例(排除强直性脊柱炎),所有传导系统异常的心律失常占AS患者总心律失常人数的36%.结论 家族性强直性脊柱炎心脏损害发生心律失常以心房颤动为主,累及房室传导系统的心律失常次之.
-
新疆维吾尔族Brugada波发生率的初步调查
目的 通过新疆维吾尔旅非心脏病住院患者心电图资料的回顾、分析,初步了解Brugada波在维吾尔族的发生率.获取有关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居民Brugada综合征流行病学的信息.方法 制定严格地筛选标准,调查了14820份近年住院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筛选出具有Bmgada波的心电图.结果 共获42份具有Brugada波的心电图,占总数的2.8%,其中男性37例,女性5例.结论 Brugada波在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居民并非罕见,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急性心肌梗死延迟PCI对心电图评估梗死范围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延迟PCI对心电图评估梗塞范围的影响.方法 129例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接受延迟PCI,21例接受紧急PCI,26例尿激酶静脉溶栓,40例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分别于围手术期1周内、静脉溶栓或内科药物保守治疗1周内,2周,1月及随访期内以Nancy B.Hindman提出的54项标准32分制的QRS记分系统评估梗死范围(infarct size,IS).结果 延迟PCI、紧急PCI、静脉溶栓使心电图评估梗死范围回缩大于保守治疗(p<0.05).延迟PCI、紧急PCI使梗死范围回缩无显著差异(P>0.05),均大于静脉溶栓,但与静脉溶栓比较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前壁梗死范围回缩大于下壁(p<0.05).结论 延迟PCI可使54项标准32分制QRS记分系统评估梗死范围回缩,回缩率大于保守治疗.前壁心肌梗死范围回缩大于下壁.
-
自主神经病变诊断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早期诊断自主神经系统病变的方法.方法 分别用Ewing试验和心率变异性检测188例受试者自主神经病变,并对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①心率变异性时域、频域指标与Ewing试验均有相关性;②心率变异性对自主神经系统病变检出率(49.5%)高于Ewing试验(26.1%),p<0.01.结论 在早期评价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方面,心率变异性比Ewing试验灵敏.
-
心房异构心电图特征的分析
目的 探讨心房异构心电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比分析126例心房异构先心病(其中右房异构95例,左房异构31例)和心房位置正常的先心病(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复杂型紫绀型先心病各120例)患者的心电图.结果 心房异构先心病异位心律的发生率为66.7%,心房正常组为1%~9%,右房异构中窦性心律占41%,异位心律以左房心律、游走心律多见,分别占24%及28%;左房异构窦性心律占9.7%,异位心律以低位房性心律、交界区心律多见,占61%.心房异构与心房结构正常的复杂型先心病之间及两种.不同类型的心房异构之间心电图表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心房异构异位心律发生率明显高于心房位置正常者.右房异构以窦性心律、左房心律、游走心律多见,左房异构以低位房性心律、交界区心律为主.
-
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对比分析
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心电图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作用.方法 选择2003年11月至2005年11月住院患者中行冠脉动脉造影并符合非继发性ST-T改变的患者1178例,对心电图和冠脉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冠状动脉狭窄<70%组比狭窄50%~70%组、狭窄<70%组比无狭窄组更易发现ST-T异常(p<0.01),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诊断性试验表明ST段比T波异常特异性高,T波比ST段异常敏感性高.③胸痛组敏感性稍优于非胸痛组(54.9%vs 48.9%),特异性基本一致(67.9%vs67.3%).结论 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偏低,但除外其它继发性ST-T改变的存在,心电图在一定程度上能准确反映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无ST-T改变情况下,有胸痛患者应进一步行心电连续监测和心电图负荷试验等确定诊断.
-
体表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评价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61例临床拟诊冠心病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体表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1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37例,阴性24例.冠心病组37例中,急性心肌梗死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心绞痛17例,心电图ST-T改变16例,心电图正常7例.非冠心病组24例中,ST-T改变11例.结论 体表心电图对心肌梗死诊断有重要价值.但是,临床依据心电图ST-T改变诊断冠心病应慎重.
-
动态心电图各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对比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12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24h动态心电图(AECG)监测的病人,按CAG结果分组,对比分析AECG所获得的指标对各组冠心病人的诊断价值.结果 ①ST、ST/HR、SDNN对冠脉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79.12%,62.86%,84.71%,53.66%,0.42;78.02%,94.29%,97.26%.62.26%,0.72;71.43%,82.86%,92.86%,52.73%,0.54;以ST/HR诊断价值大;②单支、双支、三支冠脉病变组比较,各指标对冠脉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均依次递增(ST:45.16%vs 93.33%vs 100.00%,p<0.01;ST/HR:54.84% vs90.00%vs 90.00%,P<0.01;SDNN:38.7%vs 76.67%vs100.00%,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③ST/HR与SDNN并联时对冠脉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92.31%,80.00%,92.31%,80.00%,0.72;其灵敏度、特异度均≥80%,效果佳.结论 ①ST、ST/HR、SDNN指标是诊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较好指标,其中以ST/HR的诊断价值大;②ST/HR与SDNN联合运用可提高AEC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③冠状动脉病变范围越广、程度越重,AECG对冠心病的诊断敏感性越高.
-
aVR导联对前壁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定位的作用
目的 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研究aVR导联ST段改变的特征,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的梗死相关动脉(IRA)阻塞部位的定位.方法 对比89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其中左前降支近段(PS)闭塞43例、左前降支远段(DS)闭塞46例,胸痛发作12h内的心电图.结果两组胸导联的ST段抬高无明显差异,PS组aVR导联ST段拾高较明显(0.94±0.48mm vs 0.30±0.56mm,p=0.021);PS组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较显著(分别为-1.21±0.72mm vs 0.64±0.53mm,p=0.010;-1.63±0.92mm vs-0.98±0.39mm,p=0.016;-1.40±0.66mm vs -0.85±0.32mm,p=0.000).在胸导联ST段抬高的同时,aVR导联ST段抬高预测左前降支(LAD)近段闭塞的敏感性(Se)、特异性(Sp)、符合率(CR)、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60.47%、93.48%、77.53%、89.66%、71.67%.结论 在胸导联ST段抬高的同时合并aVR导联ST段抬高和/或下壁导联的ST段压低,可预测左前降支近段闭塞.
-
ST段上移酷似宽QRS波
患者,女性,78岁.因突发短暂意识不清而于2006年9月15日急诊.急查心电图见图1.其他实验室检查:心肌酶(CK和CK-MB)和心肌蛋白(TNT和TNI)正常范围,主要的异常是高血钾(5.78mmol/L)和代谢性酸中毒(pH7.2).给予留观治疗.9月18日再次突发意识不清,查体:未扪及脉搏,呼吸停止.
-
房室结双径路伴慢径路文氏型阻滞1例
患者男,19岁,间断发作性心悸2年,呈突发突止表现,可于深吸气后症状明显缓解.入院后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PR间期从140ms突然延长至340ms,延长达200ms,连续2-3次PR间期延长后出现一个较长的RR间期,可见窦性P慢径路消融后,未再诱发出心动过速,且术后体表心电图PR问期正常,未再出现文氏现象.
-
双束支阻滞还是三度房室阻滞
患者,男性,55岁.因“心悸气短1周”来我院就诊,查心电图见图1(既往心电图有窦性心动过缓,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1可见P波形态相同,在Ⅱ导联,↑aVR导联倒量,PP间期大至相等,夹有QRS波群的PP间期稍长于不夹有QRS波群的PP间期,房率为80bpm.
-
伊布利特-心房扑动的克星
房颤和房扑是除窦性心电失常外常见的连续性心律失常, 有研究显示房颤的患病率在1%至6%,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房颤和房扑可引起心悸、乏力等症状,并可导致血栓栓塞(尤其脑卒中)以及心衰等并发症,直至死亡.房颤和房扑在发病机制上可能不同,房扑多以右房为基础,而房颤则更多问题出在左房.临床上房扑多为阵发性,少数为持续性.持续房扑患者右房多明显增大.
-
伊布利特的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作用机制
从细胞角度而言,心律失常是动作电位的失常;而从分子角度来说,心律失常则是离子流的失常和/或离子通道活性的失常.
-
伊布利特安全性的再评价
CAST试验对认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可以说,CAST试验公布后,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
伊布利特临床应用经验与体会
伊布利特问世已经多年了,而在我国一直没有进口,直到2006年国产伊布利特正式上市,使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药物转复治疗又多了一种新选择.
-
伊布利特独特的心脏电生理作用
伊布利特(Ibutilide)是一种新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对快速终止房扑、房颤疗效较好.伊布利特具有延长复极的作用,因此一般将其归入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其它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一样,它的基本作用原理是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但有独特的作用特点.
-
伊布利特在心房颤动转复中的地位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年龄超过60岁的人群中发生率高达4%.房颤表现为心房激动的不协调并伴有继发性心房机械功能的受损或恶化.
-
伊布利特与其他药物的比较及联合应用
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结果的公布.使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热点和治疗趋势从Ⅰ类转入Ⅲ类.伊布利特(Ibu-tilide)是一种新型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1995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90天内发生的持续性房颤和房扑的快速复律.
-
RP/PR间期的对应性(44)
心电图RP间期与PR间期的对应性表现了房室结生理性及病理性递减传导的特征.
-
一组心搏中第二现象(43)
临床心电图中经常遇到室内差异性传导、功能性束支阻滞与室性激动的鉴别诊断问题.对此,各种心电图专著中都会列出十几条或更多的鉴别标准与方法,但多数特异性很差.一组心搏中第二现象则是鉴别两者的又一方法.
-
碎裂QRS波
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新模式,包括更有效的溶栓治疗和更早期的冠脉介入治疗,使患者急性期的死亡率大为下降,临床病程及预后明显改善.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改变及机制研究近况
近年来,随着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治疗的广泛开展,临床强调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使患者大程度获益.因而更加重视心梗早期甚至极早期诊断.心电图是早期诊断急性心梗有效和可靠的方法,在急性心梗早期,心电图具有特征性改变,本文对其改变及发生机制的研究近况加以简述.
-
征解7:答案
关键词: -
"心电图诊断能力大比武"专栏开设1周年总结
-
征解7结果公示
关键词: -
征解8
关键词: -
国产伊布利特将影响我国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现状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领域常见的多发病,据有关统计表明:在发达国家约有720万心脏病患者患有心律失常症,其中美国患病人群约占30%;每年原发性房颤住院者为21.5万人,继发性房颤已超过140万人次.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心律失常患者约占0.9%,总数在1200万例左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心律失常发病率也相应增多.
-
迅速提高伊布利特的临床应用水平
伊布利特是一种新型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用于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的转复.此药1995年12月获FDA批准,1996年在美国正式用于临床,随后几年内相继在世界多国上市.到目前为止国外应用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对比现有的其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具有独特的低不良反应与突出的快速心律失常转复效果,深为临床医师所认可.
-
伊布利特对犬心房颤动诱发率的影响
目的 观察伊布利特对犬心房颤动诱发率的影响.方法 18只成年健康雄性杂种犬,麻醉后气管插管,开胸并缝合电极,伊布利特按0.10mg/kg静脉推注给药(10min缓推,给药30min后按照0.01mg/min静脉滴注维持),观察给药前后心脏不同部位房颤诱发率的变化.结果 伊布利特使心肌各部位的房颤诱发率均减少(p<0.05).结论 伊布利特可作为预防或控制房颤发生的药物.
-
2007心肌梗死的再定义
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及世界心脏联盟共同组成的专家小组,经过充分讨论达成一致建议,产生了名为“心肌梗死再定义”的专家共识文件(自Circulation.2007;116:2634-2653).
-
窦性心动过速伴一度房室阻滞
张亚艳医师:我在急诊室遇到一位女患者,43岁,阵发性心悸20余年,每次发作都有突发突止的特征.5天前,患者再次突发心悸,做深吸气动作后心悸症状纠正消失,并记录了12导联心电图(图1),急诊科的心电图报告为“窦性心动过速伴一度房室阻滞”.但图1中心率仅107bpm(RR间期560ms),而PR间期却长达280ms,因此,心电图诊断是否正确,是否还存在其它问题,请予指正.
-
起搏器节律重整
一.概述1.节律重整的概念当心脏同时存在两个节律点发放激动彼此又无传入保护机制时,频率较高或占主导地位的节律点的电活动能被另一节律点的激动侵入,触发其无效除极(隐匿性激动)并提前复位,该节律点规律的电活动被干扰的同时,又以干扰点为起点,以原有的节律间期重新安排下一次节律活动,心电学的这种干扰现象称为节律重整.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