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 림상혈액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
- 影响因子: 1.0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2806
- 国内刊号: 42-128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
目的:报告7例恶性淋巴瘤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支持下接受超大剂量放、化疗的治疗经验,评价所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动员方案的动员效果,预处理方案的疗效和耐受性,以及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方法:7例淋巴瘤患者中,1例霍奇金病,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动员方案为MOEP/CMOP化疗联合rhG-CSF,预处理采用经典的超大剂量环磷酰胺(CTX)化疗联合全身放疗(TBI).结果:APBSCT动员后获得到单个核细胞4.2(2.7~6.1)×108/kg,回输单个核细胞3.7(2.5~5.3)×108/kg,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到>0.5×109/L的时间和血小板>50×109/L的时间分别平均为第11.6天和第14.6天.毒副作用主要为消化道反应.结论: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效果肯定,采用MOEP/CMOP联合rhG-CSF动员以及经典CTX加TBI方案预处理,安全可靠,治疗效果良好.
-
凝血酶原基因G 20210 A多态性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FⅡG20210A)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PCR、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方法检测17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107例正常人对照的FⅡG20210A等位基因.结果:未检出一例FⅡG20210A基因突变者,提示被检病例及正常人FⅡG20210A基因变异频率为0.结论:在中国人群中,FⅡG20210A基因变异罕见甚至缺如.FⅡG20210A基因多态性不足以成为中国人缺血性脑卒中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
CMV和EBV感染与儿童ITP的关系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和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方法:采用基础PCR方法检测了44例ITP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中CMV和EBV的感染情况,并结合实验室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 ITP患儿CMV感染阳性率较高,达61.4%;在慢性反复发作的患儿中,CMV阳性率更高(71.9%),显著高于急性ITP患儿(33.3%)(χ2=5.47,P<0.05).CMV阳性患儿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率较高,血小板及巨核细胞数均较低,出血症状明显,激素治疗效果较差.②50%的ITP患儿外周血EBV DNA阳性,急性患儿较多见,但与慢性患儿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EBV阳性患儿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率也较高,以抗GPⅡb/Ⅲa升高明显,显著高于EBV阴性患儿(χ2=4.96,P<0.05).与CMV阳性患儿相比,EBV阳性患儿血小板减少多为轻、中度,骨髓中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出血症状少见,预后较好.结论:CMV和EBV感染与部分儿童ITP的发病有关,不同的病毒感染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
-
STR分子标记的个体识别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灵敏特异而且无同位素污染的个体识别方法.方法:采用STR系统HUMCSF1PO、HUMTPOX、HUMTH01三位点多重PCR并银染检测技术分析无关个体、两代三口人家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后供受者、母婴及脐血的DNA表型特征.结果:无关个体极易区别;两代三口人家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5例Allo-HSCT后受者嵌合状态均可检测,均表现为完全嵌合;脐血与相应新生儿带型完全相同;敏感度测定可检出混合细胞群中1%的微量细胞.结论:STR系统HUMCSF1PO、HUMTPOX、HUMTH01三位点多重PCR并银染检测技术可用于个体识别、亲子鉴定、Allo-HSCT后嵌合状态及脐血之母血污染的检测.
-
血浆置换预防ABO血型主要不合骨髓输注溶血反应的疗效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预防ABO血型主要不合骨髓移植时骨髓输注溶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采用血浆置换去除受者体内凝集素的方法预防2例ABO血型主要不合骨髓移植急性溶血反应.置换液主要采用供体血型血浆,例1置换血浆4 220 ml,例2置换血浆4 339 ml.结果:血浆置换后,2例患者抗体滴度(IgM、IgG)均在1∶16以下,输注血型主要不合骨髓时均未发生急性溶血反应,亦未出现迟发性溶血反应;2例患者均植入成功,其中1例发生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结论:血浆置换可有效预防ABO血型主要不合骨髓移植时溶血反应的发生.
-
安雄加胸腺肽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8例
目的:观察安雄加胸腺肽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疗效.方法:安雄胶囊80~160 mg/d,分2次口服;胸胸囊80~100mg/d,加入0.9%氯化钠250 ml静脉滴注,连用30 d为1个疗程.结果:基本治愈18例,缓解10例,进步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6%.结论:安雄和胸腺肽联合应用,可以作为免疫介导型CAA的常规治疗.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表型分析
目的:探讨免疫表型测定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术对19例MDS患者免疫表型进行检测,并对其中的10例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结果: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CD13、CD33抗原表达率平均分别为36.69%和41.86%,而T淋巴系抗原CD3的表达平均仅为14.49%,且随着低危的难治性贫血(RA)向高危的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或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RAEB-t)的进展,较早期的髓系抗原CD13、CD33及干(祖)细胞抗原CD34的表达升高,并伴有T淋巴系抗原CD3的表达降低.10例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的患者中,5例有染色体核型异常,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患者与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患者在抗原表达上存在区别.结论:对MDS患者进行免疫表型检查有助于MDS的诊断分型研究.
-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5例CNL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5例CNL患者中,4例脾脏肿大;所有患者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持续增多,骨髓粒系增生并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增高,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阴性;使用马利兰及羟基脲治疗后患者症状有所改善、脾脏缩小及血液中白细胞数下降;1例患者诊断后 7年发生急性变.结论:CNL是一种少见类型的慢性白血病,其特点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不同;马利兰及羟基脲对其有一定疗效;预后具有异质性.
-
先天性因子ⅩⅢ缺乏症1例及家系调查
ⅩⅢ因子(FⅩⅢ)--血液凝固瀑布式反应的后一个酶,其先天性缺乏引起出血性疾病极为少见.现将2例明确诊断的先天性FⅩⅢ缺乏症,报告如下.
关键词: 血小板机能不全 -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引起类白血病反应1例
患者,女,80岁.间断发热、双颈部淋巴结肿痛3个月于2001年2月28日入院.入院前患者体温高达40℃,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并出现局部溃破,抗生素治疗无好转.既往健康,体检:体温40℃,贫血貌,皮肤无瘀点,颈部双侧各可及一个8 cm×4 cm融合性淋巴结,质地中等,活动度差,有触痛,表面皮温稍高,左侧淋巴结中央区皮肤可见一个溃破口,渗液不多.左颈部还可触及一个2.0 cm ×0.8 cm的淋巴结,质中等,活动,其他浅表淋巴结不大.肝、脾肋下未触及.X线胸片:未见异常.腹部B超:脾脏124 mm×47 mm,其他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白蛋白29 g/L,球蛋白35 g/L,其他均正常;CRP<8 mg/L;血结核抗体(-),TB-DNA(-).血培养:无细菌生长.CMV-IgM:弱阳性,CMV-IgG:阳性.
关键词: 淋巴结炎 -
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1例
患者,女,9岁.无诱因出现右侧大腿血肿,反复鼻出血7 d入院.患者自幼经常有自发性鼻出血,皮下出血,2年前曾出现无诱因臀部血肿.患者父母为姨表兄妹近亲婚配,无出血史.
-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羊水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并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
患者,女,32岁.2000年8月28日,患者孕39周余,不规则阴道并腹痛2h在外院分娩.在分娩过程中突然意识丧失,血压无,潮式呼吸,阴道流血不止,在血中找到羊水成分,PT>50 s,APTT>150 s,TT>60s,FIB为0,D-二聚体强阳性,3P试验强阳性,FDP>60μg/L,诊断为羊水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并休克.给予扩容、抗凝(法安明)、升压、替代疗法(全血、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子宫切除等治疗,3 h后血压升至90/60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恢复.于次日转入我院.
-
恶性黑色素瘤骨髓转移并骨髓纤维化1例
患者,男,48岁.因面黄、乏力、消瘦、胸闷半年于1998年7月就诊.自述右胸部有一黄豆大黑色肿物约5年,近日发痒且增生较快.体检:贫血貌,心、肺无阳性体征,肝肋缘下未能及,脾肋缘下4 cm,质硬,无压痛.
-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患者,男,40岁.因发热伴头昏、鼻出血及牙龈出血2 个月入院.发病前1个月曾患上呼吸道感染,当时检验外周血常规正常.体检:体温39℃,血压106/90 mmHg(1 mmHg=0.133 kPa),中度贫血貌,双侧巩膜轻度黄染,双下肢皮肤见散在瘀点及瘀斑,右侧颈部触及蚕豆大小淋巴结4个,无压痛,活动尚可.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散在湿性啰音,心律92次/min,节律齐.
-
HLA5/6位点不全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血常规和骨髓象的观察
我们采用HLA5/6位点不全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CML-AP)患者1例,现将移植术后骨髓和外周血常规恢复情况报告如下.
-
Richter′s综合征1例临床分析
1982年Richter 首次报道1例发生在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以后的进展性淋巴瘤,后来称之为Richter's转变或Richter's综合征(Richter's sydrome,RS).它指由惰性的白血病转变为进展性的高度恶性大B细胞淋巴瘤,可以出现在CLL病程的任何阶段[1].我院于2001年2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
α-干扰素联合化疗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观察
过去十几年中,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1].α-干扰素在治疗进展期和难治性MM中效果肯定,但作为单药治疗,其有效率低于马法兰加泼尼松治疗(MP方案).然而,体外实验证明α-干扰素与多种细胞毒制剂有协同作用[3].本研究旨在了解马法兰加泼尼松治疗并联合应用α-干扰素对治疗初治MM的疗效,明确在MP方案基础上联合应用α-干扰素对治疗的有效率、中位生存时间及毒性反应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临床分析
白血病细胞的髓外浸润是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 左右,常见于单核细胞系白血病亚型,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髓外浸润则极为少见[1].应用全反式维A酸(ATRA)治疗APL虽然取得了很高的缓解率,但髓外浸润有增多的倾向,而且多见于皮肤浸润[2].我们1993~2000年收治APL患者154例,其中12例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现报告如下.
-
紫癜性肾炎凝血筛选指标变化及纤维蛋白原分子功能观察
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过程迁延,部分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为了探讨紫癜性肾炎的治疗方法,我们观察了其凝血筛选指标的变化及纤维蛋白原(Fg)分子功能,为其抗凝和溶栓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25例临床分析
近二十多年来,尽管化疗使血液恶性肿瘤的完全缓解率明显提高,但大多数取得CR1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虽经不断巩固和强化治疗,终将在1~2年内复发,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在造血功能重建前,感染仍然是主要致命并发症之一.我院于1996年5月~2001年5月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52例,其中早期(1个月之内)并发感染25例,现将治疗过程中防治感染的措施报告如下.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造血重建及血细胞形态的观察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公认的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我院于1993年~2001年3月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个别重型β-地中海贫血和其他恶性肿瘤的108例患者施行了多种方式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我们选择其中86例资料较完整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对其骨髓造血重建及血细胞形态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
环孢素A治疗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疗效观察
T细胞功能紊乱介导的造血抑制是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 PRCA)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1].据此,我们采用以T淋巴细胞为主要作用靶点的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cyclosporine A, CsA)治疗了7例PRCA患者,现报告如下.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及其受体对造血作用的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 SDF-1)是趋化因子CXC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又称前B细胞刺激因子(Pre-B-cell growth-stimulating factor,PBSF ),初是从小鼠骨髓细胞中提取,继而从小鼠基质细胞的上清中纯化获得.SDF-1与其受体CXCR4协同,参与介导炎性反应,对胚胎存活、心脏等器官的发生、B淋巴细胞的生成、骨髓造血、骨髓纤维化等均起重要作用.此外,SDF-1能介导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的迁移,通过淋巴细胞内肌动蛋白(actin)的聚合促使细胞移行.
-
反应停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约70%患者化疗有效,但多次化疗易产生耐药,成为难治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虽能提高MM患者生存率,但大多数患者由于年老不易进行且容易复发,二次移植效果差.因此,MM在目前基本上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肿瘤.近应用血管生成抑制剂反应停(酞胺哌啶酮,Thalidomide)治疗复发、难治性骨髓瘤取得较好疗效,究其机制不同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提供了肿瘤治疗的新思路.现就反应停治疗MM的机制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凝血酶生成动力学检查方法实验初探
目的:探讨凝血酶生成动力学检测方法在血栓与止血研究领域的意义,在传统检查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动力学图形的标准化处理获得更为直观、丰富的实验参数.方法:利用分光光度计连接微机对凝血过程进行扫描,并绘制动力学图形,然后人工测量动力学图形自设参数.结果:研究资料显示,在一定条件下分析动力学图形中的主要分析参数与凝血酶的形成速度与量成正、负相关,并有满意的精确度[CV=(1.2%~6.6%)]与敏感性(可测低因子含量0.325%).结论:凝血酶生成动力学检查方法可行实用,有望成为评价人体凝血功能检查方法的一种新趋势.
-
Fas/FasL途径在柔红霉素诱导HL-60及U937细胞凋亡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柔红霉素(DNR)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机制,进一步探讨Fas/FasL途径在DNR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并评价sFasL与DNR联用的致凋亡效应.方法:将DNR作用于白血病细胞系HL-60、K562、U937细胞,并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其Fas抗原表达的改变.sFasL、DNR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以抗Fas单抗(IgG1)阻断Fas/FasL途径,借助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FCM检测白血病细胞凋亡率.结果:DNR处理HL-60、K562、U937细胞18 h后,Fas表达阳性率无明显变化(P >0.05),与sFasL联合作用后显示出协同效应.IgG1不能阻断DNR致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但可阻断sFasL致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DNR致白血病细胞株U937、HL-60凋亡的作用不依赖于Fas/FasL途径,但sFasL与DNR联合应用可协同增强抗肿瘤效应.
-
高中期分裂相法在恶性血液病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查中的应用及其评价
恶性血液病细胞遗传学检查常用的染色体制备方法可分为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两种.为了减少染色体检查失败的机会和提高异常核型检出率,实际工作中通常同时采用两种方法.尽管这样,有时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分裂相太少或缺如以至无法进行分析的情况[1]. 高中期分裂相法(hypermetaphase,高中期相法)通过延长有丝分裂阻滞剂对细胞的作用时间,使尽可能多的细胞停留在分裂中期,从而得到大量中期分裂相.本文介绍高中期分裂相法在2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查中的应用,并与上述两法相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临床血液学杂志》1998~2000年引文分析
<临床血液学杂志>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和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血液学专业综合性期刊.该刊以临床为主,兼顾基础研究,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该杂志1998~2000年共出刊18期,每期载文29篇左右,主要栏目有论著、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综述、病例报告.为使本专业人员及读者进一步了解本学科的信息,以便提高论文水平,笔者对361篇论文的引文数量、语种、类型、年份做如下统计分析.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