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电子版)杂志
Journal of Urology for Clinician(Electronic Version) 필뇨외과잡지(전자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DCD供肾肾移植及免疫诱导的单中心经验总结
目的:探讨DCD捐献肾脏移植的经验及免疫诱导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分析本院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完成的40例DCD捐献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免疫诱导药物的不同,分为舒莱组(10例)、ATG组(15例)和ATG-F组(15例)。结果40例患者中除3例出现DGF外,其余患者术后血肌酐均平稳下降,恢复正常;3组患者中均有1例发生DGF,ATG组发生急排1例,其余组无急排发生;所有组均无原发肾无功能发生;CMV发生率:舒莱组4例(40%),ATG组10例(71%),ATG-F组11例(73%);ATG组发生肺部感染1例,其余组均无肺炎发生;ATG、ATG-F组分别有5、6例出现血小板及血红蛋白下降,无其他不良反应;除ATG组肺炎患者死亡外,其余均带功存活;术后恢复正常的肾脏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及肾小管结构清晰,而DGF的活检病理表现为肾小管肿胀,部分肾小管变性坏死。结论 DCD是解决我国器官移植界瓶颈的重要手段,中国三类(DBCD)是较理想的DCD供者。免疫诱导能够有效预防急性排斥的发生,但可引起机体广泛抑制,导致潜伏的CMV复活;取肾过程中尽量缩短热缺血时间,DGF发生率较低。供肾零点活检应该成为DCD供肾肾脏移植的常规检查项目,但慎重决定取舍。
-
影响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鹿角型肾结石清石率及并发症的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经皮肾镜碎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NL)治疗鹿角型肾结石时,影响清石率及并发症的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因鹿角型肾结石于本院泌尿微创中心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患者资料。记录所有围手术期并发症。清石率的评估采用低照射量的平扫CT,并通过单变量及多变量统计分析影响清石率及并发症的因素。结果本研究收纳了82位鹿角型结石患者(42位男性和40位女性),平均年龄(46.5±13.9)岁,所有患者共行92次一期PNL(其中10位患者为双侧鹿角型结石)。一期PNL治疗鹿角型肾结石的清石率为53%(49次PNL)。另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shock wave lithotripsy,SWL),术后3个月时清石率增加至75%(69例肾脏)。影响残留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完整的鹿角型结石以及合并肾盏结石(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1和3.2)。并发症发生率为25%(23例PNL)。出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手术医师的经验以及术前尿培养结果(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3和2.4)。结论 PNL术后出现残留结石的影响因素包括完整的鹿角型结石及合并肾盏结石。术前尿培养结果为阳性,或者手术操作者经验匮乏,都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肺部感染诊治研究
目的:分析DCD供肾移植肺部感染的特点及诊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施行的DCD供肾移植69例,以同期的尸体供肾移植129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者均采用抗体诱导+他克莫司(TAC)+麦考酚酯(MMF)+泼尼松(Pred)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分析总结DCD供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特征,治疗效果。结果随访6~24个月,DCD组和SCD组受者肺部感染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7.4%和33.3%,移植术后半年内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9%和15.5%;DCD组肺部感染死亡3例,SCD组死亡4例。病原体的种类主要为卡氏肺囊虫、CMV;肺部感染治疗期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各为3例和4例;肺部感染发生同受者DGF状态、感染前使用ATG相关,同供体携带病原体无显著性关联;肺部感染治疗前后受者移植肾功能无明显差异。结论 DCD供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同尸体供肾移植相当,DGF和T细胞清除剂使用时主要诱因,经积极治疗后可以获得良好的结局。
-
外环下显微镜外科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附26例报告)
目的:探讨外环下显微镜外科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外环下显微镜外科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患者26例,均以阴囊潮湿、坠涨不适入院。记录手术时间、肠蠕动时间、早下床时间、术后出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05±18.1)分钟,肠蠕动时间(8±2.6)小时,早下床时间(12±3.2)小时,术后出院时间(2.7±0.4)天。术后随访3~18个月不等,阴囊潮湿、坠涨不适症状消失,未发现复发及相关并发症。结论外环下显微镜精索静脉结扎术能有效的保护睾丸动脉及淋巴管,对单纯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建议行外环下显微镜精索静脉结扎术。
-
经电切镜外鞘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膀胱结石分析
目的:观察经电切镜外鞘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膀胱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采用经电切镜外鞘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的67例膀胱结石患者,经尿道置入电切镜外鞘,然后将输尿管镜沿外鞘置入,找到结石后,采用钬激光碎石,大部分碎石在输尿管镜直视下冲出体外,残余结石碎片用Ellick冲洗器吸尽。结果67例患者均一次性将结石取尽,术程顺利,术中和术后均未见膀胱穿孔和水中毒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0个月,未见结石复发,无排尿不畅等尿道狭窄症状。结论输尿管镜联合电切镜鞘钬激光碎石是处理膀胱结石的有效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安全可靠、损伤小、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儿童DCD供肾成人单肾移植与标准DCD供肾移植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儿童DCD供肾成人单肾移植与标准DCD供肾移植(成人供肾成人单肾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1月至2014年4月完成的97例DCD供肾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者年龄将其分为儿童DCD供肾成人单肾移植组(SPKT组,3岁<年龄<18岁,20例)和标准DCD供肾移植组(SCDKT组,年龄≥18岁,73例),比较两组供受者一般情况、受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血肌酐水平、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移植肾和人的1年存活率。结果 SPKT组供者年龄、体重、移植肾长度显著小于SCDK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PKT组受者术后1年内蛋白尿发生率显著高于SCDKT组(P<0.01);两组受者移植肾和人的1年存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供受者其它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标准DCD供肾移植相比,尽管蛋白尿发生率较高,但儿童DCD供肾成人单肾移植近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
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对比研究
目的:总结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经验和手术技巧以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人于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B超引导下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3324例肾、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进而总结两种手术的优缺点及适应证。结果3324例患者完成手术,其中1723例行微通道经皮肾镜手术,1601例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术。2组术后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5.4%、99.5%;手术时间分别为(67±31.4)分钟、(45.1±22.4)分钟;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1±25.6)ml、(159±34.2)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2%,23.6%。结论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都是安全微创的手术方式。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症及出血风险较低,但是取石效率低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要根据具体病人合理选择两种术式。
-
硼替佐米在肾脏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中的临床应用(附1例报告)
目的:高选择性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可特异性清除体内活化的浆细胞,对肾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具有重要治疗作用。总结本院首例硼替佐米(bortezomib)治疗AMR的临床资料,为AMR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例二次肾移植患者,移植后肌酐恢复到正常值,移植后20天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恢复透析。活检病理证实为细胞性和抗体介导的混合性排斥反应。应用硼替佐米[第1天(1.3mg/m2)、第4天(1.0mg/m2)、第8天(1.0mg/m2)]同时联合甲泼尼龙250mg/次和双膜法血浆置换。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CD139和CD19表达、二次病理活检,群体反应性抗体及血肌酐等变化。结果硼替佐米应用后随访31个月,各种指标变化:①血肌酐恢复并稳定在140umol/L左右;②PRA由高66.7%,下降至0;③浆细胞表达在第1剂硼替佐米后先明显下降后反弹升高;④病理穿刺检测:C4D染色由强阳性变为阴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由ⅡA变为可疑;⑤出现血小板移抑制、低血压、3级周围神经病变等。结论硼替佐米可清除体内活化的浆细胞,对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为肾脏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
体重<15 kg儿童DCD单侧供肾用于成人肾移植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估体重<15kg的儿童DCD(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包括脑死亡捐献和心脏死亡捐献)供者单侧供肾用于成人肾移植的早期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间行体重<15 kg的儿童供肾成人肾移植18例(儿童供肾组),与同期成人供肾成人肾移植62例(成人供肾组)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移植肾eGFR;术后6个月及1年人、移植肾存活率;儿童供肾组术后移植肾长径、eGFR的变化情况,蛋白尿、血尿发生情况。结果儿童供肾组DGF、AR、血管及泌尿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2%、5.56%、5.56%和5.56%,成人供肾组为20.03%、3.26%、0%和0%(P均>0.05);所有受者观察期间均未死亡,术后1个月儿童供肾组eGFR明显低于成人供肾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两组eGFR无差异(P>0.05)。儿童供肾组术后6个月及1年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93.80%和93.80%,而成人供肾组为98.20%和98.20%(P>0.05);儿童供肾组移植肾eGFR、长径与术后时间呈正相关增长,观察期内儿童供肾组蛋白尿发生率与成人组相当,血尿发生率高于成人组。结论本组体重<15 kg的儿童DCD单侧供肾成人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功能(依据eGFR评价)与成人组相当,供肾长径及移植肾eGFR在术后3~6个月可增至成人水平,低体重儿童单侧供肾成人肾移植手术并发症率低,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双J管置入术治疗妊娠期顽固性肾绞痛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输尿管内双J管置入术治疗妊娠期顽固性肾绞痛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妊娠合并顽固性肾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输尿管内双J管置入术治疗该类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及措施。结果31例患者成功置入双J管后肾绞痛症状均消失,顺利度过围产期,足月分娩,婴儿健康。结论双J管置入术是治疗妊娠期顽固性肾绞痛的可靠方法,精心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和出院指导是患者顺利手术和安全度过妊娠期的有效保证。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数据挖掘技术构建浸润性膀胱癌预后模型研究
目的: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与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有关的各种因素建立预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5年生存状态的预后模型,并与传统的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评价其效果。方法收集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34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资料。所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为人工神经网络(ANN)。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一组作为训练样本,不参与数据挖掘过程,共计27例;一组用于筛选变量及建立预测模型,参与数据挖掘过程共计107例。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的相关评价指标来比较两种方法对于评价预后模型的准确度。结果 T分期、肿瘤直径、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肿瘤单发及多发、手术方式、病理分级,6项指标均与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5生存状态相关(P<0.05)。ANN模型预测患者5年生存状态的准确率为85.18%、敏感度为57.14%和特异度为95.00%,Logistic回归模型的相关评价指标,准确率77.78%、敏感度44.44%、特异度94.44%。神经网络各项指标均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结论数据挖掘技术可从与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大量信息中挖掘出有意义的指标,并利用这些指标建立预测模型来判断患者5年后的生存状态。
-
前列腺穿刺活检针数与根治手术标本病理之间的相关性:是否与终病理结果一致?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经直肠穿刺活检针数能否精确预测前列腺根治术后标本的病理参数如Gleason评分、发生上皮内瘤变及神经浸润。
-
电磁刺激疗法在治疗女性尿失禁中的疗效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是指任何客观上能被证实的不自主的尿液排出[1]。尿失禁类似于中风、关节炎、慢性肾脏疾病等其它严重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3]。尿失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在报道中差异很大,大部分研究报道其发病率范围在7%~53%,有研究发现其在女性中高有72%的发病率[4]。获得普遍公认的是该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加[5-7]。因许多患者由于耻辱感而隐瞒病情,该病的患病率很可能被低估[8,9]。尿失禁目前已成为影响女性健康的五大疾病之一[10]。女性尿失禁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妊娠分娩、年龄和绝经。经阴道分娩导致的盆底创伤是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原因,其他因素如种族、高的体重指数、慢性咳嗽、便秘、高血压等也是女性尿失禁的发生危险因素[11]。
-
浅表性膀胱癌免疫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膀胱癌为男性泌尿系统发病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每年有超过12000名患者死于膀胱癌[1]。超过90%的膀胱癌为移行上皮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ncer,TCC),其他类型包括鳞癌、腺癌等,临床上相对少见。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中,超过70%为浅表性膀胱癌,即肿瘤局限于黏膜层以内并未侵及膀胱肌层。浅表性膀胱癌在接受了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s,TURBt)后,60%~70%的病例会复发,同时10%~20%的病例会进展成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T1 G3期膀胱癌术后复发率超过70%,同时45%的病例在3年内进展为浸润性膀胱癌,因此浅表性膀胱癌术后需行辅助治疗。膀胱灌注化疗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和延长复发间隔,但对已发展为肌层浸润性的膀胱癌无效,并且维持化疗并不能提升其有效性[2]。1976年 Morales率先使用卡介苗(BCG)膀胱灌注来治疗膀胱癌[3],与膀胱灌注化疗相比,灌注BCG可以明显降低浅表性膀胱癌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几率,同时持续灌注治疗可以提高其治疗效果,目前BCG膀胱灌注已被视为中、高危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金标准。虽然BCG膀胱灌注在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仍有1/3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对BCG灌注治疗无反应,同时也有部分患者因无法耐受其局部及全身副作用而被迫中止BCG膀胱灌注治疗[4,5]。研究发现,BCG膀胱灌注是通过刺激机体免疫应答,调节免疫系统产生抗肿瘤效应,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发现新的免疫治疗方法,本文就浅表性膀胱癌的免疫治疗的现状及进展进行阐述。
-
肾盂成形术临床经验分享与共识(2015年版-下)
《肾盂成形术临床经验分享与共识(2015年版-下)》主要分享了国内临床第一线专家进行的肾盂成形术的手术视频截图和文献中的手术图谱,包括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由术者阐述术中精要,整理并细化了专家点评、笔者注释及参考文献,如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