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산동중의약대학학보
- 主管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影响因子: 0.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59X
- 国内刊号: 37-127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国医大师张志远治疗早泄经验
总结国医大师张志远治疗早泄的经验,认为早泄病因为纵欲过度、情志内伤、湿热侵袭、久病体虚所致,虚证多因肾中阴阳亏虚所致,治以阴阳并补、补益肝肾;实证多因湿热蕴积下焦所致,治以清利湿热、畅通气血.助阳善用肉苁蓉、锁阳、淫羊藿、巴戟天、附子,滋阴常选枸杞子、生地黄、熟地黄、天冬、楮实子,填精益髓则取鹿茸、龟甲、海马、胎盘.龟龄集、还少丹、天雄散、育麟汤、前列腺二号汤等为其常用经验方.
-
三才灸法改善痰湿质高血压前期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比较三才灸法对痰湿体质高血压前期的临床疗效,强调体质辨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痰湿体质高血压前期的80例患者按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健康宣教组和预试验组,每组各40例,对健康宣教组进行健康指导,预试验组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加用三才灸法治疗.结果:治疗2个疗程(8周),健康宣教组与预试验组比较,痰湿体质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可以改善血压,预试验组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才灸法治疗痰湿体质高血压前期效果良好.
-
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清金化痰汤联合西药治疗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72例确诊为痰热壅肺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抗菌药物、支气管扩张剂及其他对症治疗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金化痰汤,所有病例均连续用药28 d,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8 d后的临床疗效及痰液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23(IL-23)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86.11%);观察组痰液炎症因子水平(IL-8、IL-23、TNF-α)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金化痰汤联合西药治疗痰热壅肺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有较好疗效,安全性高.
-
辨证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中药组给予辨证论治,西药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均连续治疗3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中药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Z=-2.028,P=0.034);治疗后中药组椎-基底动脉流速、胆固醇、三酰甘油、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凝血因子Ⅰ)、疗效评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评分、眩晕障碍调查表评分)等指标改善均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χ2=4.000,P=0.046).结论:辨证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改善脑部后循环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优于西药治疗,且不良反应较少.
-
参苓养心颗粒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自拟参苓养心颗粒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阴两虚、血瘀水停型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苓养心颗粒.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脏彩超、脑钠肽(BNP)、综合疗效等指标.结果:参苓养心颗粒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并降低BNP、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左房容积指数(LAVI)未见明显的改善.结论:参苓养心颗粒能够改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左心舒张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清热泄浊法治疗痛风性肾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清热泄浊法对痛风性肾病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50例痛风性肾病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别嘌呤醇和小苏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清热泄浊方治疗,疗程均为4个周.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对照组6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证候评分比较,观察组改善明显(P<0.01);两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证候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酸(UA)、肌酐(SCr)、尿素氮(BUN)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清热泄浊法可明显改善痛风性肾病临床症状,降低其24 h尿蛋白定量、UA、SCr、BUN,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至阳八阵穴按摩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至阳八阵穴按摩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08例小儿厌食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36例.对照1组给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2组在对照1组的基础上给予普通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1组的基础上给予至阳八阵穴点穴按摩治疗.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唾液淀粉酶、血锌值、尿D-木糖吸收排泄率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在血红蛋白、唾液淀粉酶、血锌值、尿D-木糖吸收排泄率及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69.44%、72.22%,治疗组分别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至阳八阵穴按摩联合穴位贴敷能有效缓解小儿厌食症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
-
搜络逐瘀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搜络逐瘀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及甲钴胺片治疗,观察组用肾痹汤治疗,服药3周,所有患者均经3个月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及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时VAS及JOA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搜络逐瘀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
运用取象比类法论小柴胡汤组方与西方心理疗法
研究中医取象比类的方法,发现小柴胡汤遣方用药的思路与精神分析、森田疗法、文学创作疗法等多个心理学疗法有融会贯通之处.中医的"表""里"可以对应精神分析疗法的"意识""潜意识";中医的"扶正祛邪",对应森田疗法的"扶植正念,祛除邪念";中医的"升清、降浊",对应文学创作疗法的"升华、补偿".将中医的概念类比西方心理疗法,可以为西方心理学本土化提供参考.
-
南政北政探讨
从传统文化背景、天文学背景、运气理论,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经解经,溯本求源,解读南政、北政.认为南政、北政之说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脉与天相应的关系,古往今来,南政、北政有诸多解释.要明白南政、北政之实质,首先要明白面南、面北,面南、面北有其深层的天文学和传统的文化背景,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面北而命其位,是对天的认识,其运行根据六气司天,左右间气轮转,顺天气的运行规律而论;面南是对地的认识,居六气在泉,左右间气轮换,是以人为自我中心的认识.故在运气理论中,岁半之前为北政,岁半之后为南政.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治疗儿童肥胖症组方规律分析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中医药治疗儿童肥胖症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收集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儿童肥胖症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逐一录入方剂信息,建立方剂数据库,利用软件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儿童肥胖症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共纳入137首相关方剂,涉及155味中药,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味为茯苓、白术、泽泻、陈皮、半夏、山楂、炙甘草、大黄、决明子、厚朴,常用药对为白术与茯苓、半夏与陈皮、陈皮与茯苓、茯苓与泽泻等,发现核心药物组合8对,挖掘出新处方共8个.结论:近年来治疗儿童肥胖症组方以健脾祛湿化痰为主;基于熵层次聚类算法的新方以补虚与泻实为主,新方的药物大多为药食同源之品,如茯苓、陈皮、山楂、荷叶、山药等.因儿童治病依从性差,今后食疗将成为治疗儿童肥胖症的一大趋势.
-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咽异感症辨治探讨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咽异感症的病位在咽,与肺、脾胃、肝密切相关;多由精神心理因素引发,病机责之胃气上逆、肝气郁结.治疗着重辨别不同的病机采用相应的治法,咽部黏着感从痰气论治,方用半夏厚朴汤;灼热感从肝热论治,方用化肝煎;干燥感、痉挛感从阴虚论治,方用养阴清肺汤;虫爬感、瘙痒感从虚风论治,方用四物汤;无吞咽困难的吞咽梗阻感从瘀血论治等,方用启膈散.各证型皆兼顾疏肝理气,并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辅以经验用药.
-
从骨折治疗动静关系论康复量化的重要性
基于中医动静结合和现代医学生物学固定的骨折治疗理念,针对骨折治疗中存在康复不当常常发生严重骨折并发症的突出问题,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动静平衡康复理念和康复量化方法.临床中采用量化控制康复方法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进行康复治疗,并将形成的康复方法应用于其他复杂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研究结果表明,膝关节功能可以在不同的康复量恢复功能,小康复量与大康复量临床疗效一致;不同骨折个体均存在"小有效康复量".动静平衡理念概括了动静内在联系的科学内涵;量化控制方法遵循了骨折愈合规律,是实现动静平衡的重要措施;早期、小量的康复过程是骨折康复安全有效的保证.
-
再议"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针对《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肾为"作强之官"能出"伎巧"的各种观点,结合历代医家的观点,本于《内经》篇目原文,首先通过分析脾胃为"仓廪"出"五味"以及脾胃、大肠、小肠在水谷运化过程的功能关系,推及肾在参与三焦、膀胱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的功能作用,初释"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的含义;其次结合典籍文献的相关记载就文字形成与发展之初的字形和含义,着重分析了"作强"与"伎巧"的内涵;后立足于《内经》中有关肾的功能活动描述,阐释了"作强"在实现人体脏腑百骸功能活动正常发挥中的根本地位和"伎巧"在维护形神协调一致和固护一身精神过程中的意义.
-
张珍玉从燮理阴阳辨治心悸探析
张珍玉提出治疗心悸应"勿执养心安神,唯务燮理阴阳"的学术观点,认为饮食劳倦、体质虚弱、七情六淫以及痰饮瘀血等均可导致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而发为心悸,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四脏密切相关.实证治以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使邪去正安,心神得宁;虚证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以补气血之不足,调阴阳之盛衰,常应用炙甘草汤加减燮理心之阴阳.
-
脾脑相关性探究
依据脾脑相关理论,结合医案方药及现代研究,探究脾脑相关性.认为生理上脾胃功能正常可保持脑髓的充盈、元神的清明、痰湿的运化以及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病理上脾脑常互相累及,若脾胃受损则易影响脑的功能.当脑病发生时,从调脾治脑的角度,以补虚、逐瘀、化痰等方法,采用人参、黄芪、白术等药物结合补中益气汤、半夏厚朴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剂加减运用常获良效,且该理论在张仲景、李杲、叶天士等著名医家的医案中皆有运用.
-
李东垣治疗癥积用药特色研究
目的:分析李东垣治疗癥积的用药特色.方法:从《李东垣医学全书》所收录的571首方剂中筛选出治疗癥积的方剂,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治疗癥积的用药特色.结果:获得治疗癥积的方剂共11首(包括10首丸剂、1首汤剂),涉及药味62种,用药频次≥3的有20味,厚朴、黄连出现频次高;使用药物中温性药物频次高,寒性药物次之;辛味药物频次高,苦味药物次之;归脾经药物频次高,归胃经药物次之;温里药、清热燥湿药和化湿药是常用药.获得治疗癥积的常用药对及组合25个,厚朴-黄连药对频次高.结论:以辛温药物为主、佐以苦寒、重视调节脾胃气机是李东垣治疗癥积的用药特色.
-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证治特色探析
总结《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的诊治思路,指出叶天士在"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阳化内风"病机认识基础上,临证灵活运用滋养肝肾、潜阳息风的治疗法则,并融入络病理论,创辛润通络、化湿通络、祛痰通络、养血和络等多种和络通络之法,并重视岁时节气对人体的影响,依据时令不同加减用药,临床不囿于成法,辨证施治,对复杂病证处理分标本缓急,又常多法并用,防治中风先兆.
-
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选穴规律现代文献研究
目的:通过对近10年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分析2006至2016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针灸治疗为主或者针灸联合其他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文献,得到相关文献83篇,分析其选穴规律.结果: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常用的腧穴是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太溪和脾俞;腧穴所属经脉主要集中于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太阴脾经;腧穴主要分布位置在下肢及背腰部;特定穴类型广泛,以五输穴、交会穴及背俞穴为多.结论: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肯定,有循经选穴、分部选穴、辨证选穴和特定穴选穴的特点.
-
《内经》理论研究突破点之再思考
基于对《内经》理论特色的分析,结合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及迟华基教授对于《内经》发展突破点的思考,提出《内经》研究的突破点在于:第一,本体论的还原;第二,思维方法的明确与回归;第三,《内经》中一气运行生成万物生成论模式的发掘与填充;第四,立足《内经》的气本体论,揭示经典中的"气""阴阳""五行""六气"等概念的实质内涵及相互关系;第五,若能完整真实地揭示《内经》理论内涵,而后便应考虑将《内经》理论与现今科学的新研究成果相融合,使其不失本意,且能更好为现代科学所认知.
-
五味子醇甲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五味子醇甲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离体血管环灌流模型观察五味子醇甲对大鼠胸主动脉环张力的作用,记录苯肾上腺素(PE,1×10-6 mol/L)预收缩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张力变化.采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3×10-4 mol/L)、鸟嘌呤环化酶抑制剂1H-[1,2,4]二唑[4,3-α]喹喔啉-1-酮(ODQ,1×10-5 mol/L)、环氧合酶抑制剂吲哚美辛(INDO,1×10-5 mol/L)预孵后,观察五味子醇甲对血管张力变化的影响,并观察对PE诱发的内钙释放和CaCl2引起的外钙内流的影响.结果:在不改变基础张力的条件下,五味子醇甲对PE预收缩的内皮完整和去内皮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均有明显的舒张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先用L-NAME、ODQ孵育后,五味子醇甲的舒张血管作用减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INDO孵育后,五味子醇甲的舒张血管作用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且五味子醇甲对CaCl2引起的收缩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五味子醇甲可浓度依赖性抑制由PE引起的血管收缩,并具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内皮依赖性机制可能与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NO-cGMP)途径有关,非内皮依赖性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平滑肌上的受体依赖性钙通道,降低外钙内流有关.
-
关节康胶囊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关节康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制剂中的肿节风、独一味、鹿衔草、白芍、川芎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制剂中异嗪皮啶、山栀苷甲酯、8-O-乙酰山栀苷甲酯总和、芍药苷的含量.结果:TLC鉴别特征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HPLC结果显示异嗪皮啶、山栀苷甲酯、8-O-乙酰山栀苷甲酯、芍药苷分别在0.00175~0.01750 mg(r=0.9996)、0.00425~0.04250 mg(r=0.9995)、0.00240~0.02400 mg(r=0.9993)、0.00750~0.09000 mg(r=0.9992)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0%、98.37%、99.24%、99.75%,RSD分别为1.99%(n=6)、1.41%(n=6)、1.99%(n=6)、1.72%(n=6).结论:关节康胶囊的定性、定量方法准确、简便,可用于关节康胶囊的质量控制.
-
活血通络搽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活血通络搽剂微生物限度的检查方法,保证该方法准确可靠.方法: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进行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方法验证;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结果:采用常规法、培养基稀释法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回收率均低于0.5,采用薄膜过滤法时回收率均达到0.5~2.0;控制菌检查时采用常规法可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活血通络搽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时,需采用薄膜过滤法进行需氧菌总数检查,采用常规法进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检查及控制菌检查.
-
慢性脑供血不足中西医研究概况
整理国内外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相关文献,从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进行概述.西医学认为CCCI以血管壁、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成分改变为病因,海马的缺血及神经元的变性、病理损伤、氧化应激反应、免疫反应等为发病机制,以血管因素治疗和外科手术为主;中医学认为CCCI以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年老体虚、脏腑功能减退等为病因,以肝肾亏虚、髓海不足、痰浊瘀血阻滞脉络为主要病机,治法当以补益肝肾、活血化浊、通腑降浊为主.参考文献50篇.
-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查阅近10年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文献,从手法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时限、各类手法疗效对比、安全性、作用机制、基础研究及疗效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但手法治疗的规范性研究与基础研究还相对薄弱,今后需加强手法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参考文献60篇.
-
伏暑病因及辨治源流考
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三个方面总结历代医家对伏暑的认识.认为伏暑起源于《黄帝内经》,《丹溪心法附余》早将伏暑定为病名.直至清代各医家才明确认识到,伏暑是由于夏月摄生不慎,感受暑邪,潜伏体内,至秋季为时令之邪所引发的一类温病.伏暑的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种,而外因又有先因与诱因之分,伏暑的发病与邪气性质、正气强弱、季节时令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历代医家分别从辨邪气性质、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不同辨证体系进行治疗.辨伏邪的性质需先辨明是暑热还是暑湿,再分虚实,三焦辨证是以三焦为纲分别对太阴、阳明、少阴、厥阴伏暑加以论治,脏腑辨证则是根据邪气所伏脏腑之不同探讨相应治法.
-
《千金方》伤寒方剂命名特征研究
唐代医学著作《千金方》在中医学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的伤寒方剂与东汉《伤寒论》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其命名亦延续了《伤寒论》中方剂的命名特点.总结了《千金方》中伤寒方剂的10种命名特征,即以君药、方剂功效、功效和药物组合、主治病症、古代传统鬼神崇拜、道家文化、组方种类、药色、主药与入药方式、药物特征为命名依据,分析其与《伤寒论》的关系及异同,阐述二者方剂命名的传承关系.揭示了《千金方》中伤寒方剂的命名规律以及与《伤寒论》方剂的命名联系,为古代中医方剂命名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
刘惠民学术思想及辨治外感热病方药经验
刘惠民先生从医近60载,精于各科病证的辨治,对外感热病的治疗颇有见地.刘老研读大量经典医籍,尊古不泥,善于突破,如对酸枣仁的运用,既主张用量宜大,又强调生熟并用.临证时重视整体观念,审证精准,在处方用药方面注重药物的品种、产地、炮制、煎法,并根据药物的药性及患者的证候,对证选择合理剂型.同时,重视药后调护,对患者要护理得法.刘老对感冒、流感等外感热病的治疗强调以太阳经病为主,善用发汗峻猛之剂,主张外感病早期要解表清里两施,善用重用生石膏,同时重视顾护脾胃.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