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妇产科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실용부과잡지
- 主管单位: 四川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四川省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6946
- 国内刊号: 51-114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125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伴不孕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影响妊娠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因不孕行开腹或腹腔镜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125例的临床及手术情况.结果:治疗后125例患者中34例受孕,妊娠率27.2%.妊娠率Ⅰ~Ⅱ期高于Ⅲ、Ⅳ期患者(P均<0.05),单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高于仅有盆腔其他部位病灶患者和囊肿合并盆腔其他部位病灶患者(P<0.05),右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高于左侧和双侧(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生育的影响是肯定的,手术治疗及术后辅以药物治疗后有一定的妊娠率.临床期别、内异症病灶部位、巧克力囊肿侧别与治疗后妊娠率有关.
-
术前急性血液稀释减少异位妊娠手术异体输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术前急性血液稀释对减少异位妊娠手术异体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分为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20例.Ⅰ组于麻醉后手术之前,在15~25分钟内经颈内静脉加压输入林格氏液(RLS)及6%羟乙基淀粉液(HES)15~30 ml/kg(晶:胶=1∶1),使血容量迅速恢复.Ⅱ组除外血液稀释,其余和Ⅰ组处理相同.比较两组输血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Ⅰ组休克生命征缓解明显(P<0.01);输血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P<0.01).结论:术前急性血液稀释能减少异位妊娠手术异体输血量.
-
经动脉新辅助化疗治疗宫颈癌24例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经动脉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intra-arteral chemotherapy,NAIC)治疗宫颈癌的疗效.方法:对24例采用NAIC加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与单纯手术的患者在术后病理及生存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NAIC加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少、出血少,所有患者手术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术后5年生存率为75%,而单纯手术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50%,二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动脉新辅助化疗配合妇科手术治疗宫颈癌,可以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患者生存率.
-
尖锐湿疣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28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尖锐湿疣(CA)患者的临床及复发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文化程度较单纯尖锐湿疣患者低,复发率高,且疣体体积增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发病时间是CA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加强性知识教育,控制免疫缺陷性疾病,早期治疗对降低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尖锐湿疣患者高复发率有一定作用.
-
子(癎)前期及子(癎)围生儿预后分析
目的:了解子(癎)前期及子(癎)对围生儿的影响,探讨终止妊娠时机及方式.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住我院产科的子(癎)前期及子(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癎)前期及子痫患者的围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随孕妇病情加重而升高;随孕周增加,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逐渐降低,其中36周围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低,剖宫产比阴道分娩围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低.结论:围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与子(癎)前期及子痫的发病时间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适时终止妊娠可提高围生儿存活率,剖宫产可降低围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
-
GDF-9和BMP-15在PCOS患者卵母细胞和卵冠丘细胞的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卵源性因子生长分化因子-9(GDF-9)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在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PCOS患者卵母细胞和卵冠丘颗粒细胞(cumulus granulosa cell,CGC)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按1∶4比例收集因男方因素行ICSI后废弃的PCOS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未成熟生发泡(germinal vesicle,GV)期卵母细胞或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Ⅰ(metaphase Ⅰ,MⅠ)期卵母细胞.运用免疫荧光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CSM)对GV期卵母细胞GDF-9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对MI期卵母细胞进行BMP-15蛋白表达的检测;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两种因子在MⅡ期CGC的表达.结果:GDF-9和BMP-15在PCOS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卵母细胞的表达差异无显著.GDF-9在PCOS患者CGC的表达强度为5.01±0.8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8.88±1.52,P<0.05.BMP-15在PCOS患者CGC的表达与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结论:PCOS患者促排卵治疗后卵母细胞GDF-9和BMP-15表达无差异,而CGC GDF-9表达低提示促排卵治疗改善了PCOS卵泡的生长,但可能导致过早黄素化.
-
脐带绕颈新生儿的脐动静脉血气及差值的分析
目的: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及其差值与脐带绕颈新生儿缺氧的关系.方法:对40例脐带绕颈新生儿和40例正常新生儿的脐动、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测定pH、PCO2、PO2、HCO3-、BE、HCT和脐动静脉血气差值[△(A-V)],并对两组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脐带绕颈组的脐动脉pH低于对照组,而PCO2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脐静脉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脐带绕颈组的脐动静脉差值△pH、△PCO2均大于对照组(P<0.05),而△PO2、△HCO3-、△BE、△HCT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脐带绕颈加重分娩时胎儿的缺氧状态,脐动静脉血气差值可反映脐带绕颈新生儿的缺氧程度,未发现脐带绕颈导致胎儿贫血.
-
女性骶前畸胎瘤6例临床分析
起源于骶前区域的肿瘤十分罕见,在住院患者中患病率仅为万分之一.骶前畸胎瘤(presacral teratoma,PST)占骶前区域肿瘤的9%~12%,大多在儿童时期诊断,约10%的患者在成人期诊断[1].由于PST为罕见病,故文献报道较少,且基本为个例报道.我院1986年至2006年11月共收治10例骶前畸胎瘤患者,其中女性患者6例,病理检查均为成熟囊性畸胎瘤.现将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
恶性潜能未定型子宫平滑肌肿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潜能未定型子宫平滑肌肿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选择因子宫平滑肌肿瘤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恶性潜能未定型子宫平滑肌肿瘤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恶性潜能未定型子宫平滑肌肿瘤占子宫平滑肌肿瘤的0.88%,平均发病年龄为42.67岁,11例患者未绝经,结节直径平均8.41 cm,5例结节内部血流阻力指数<0.4,2例患者血清CA125水平高于正常.1例绝经前患者术后半年盆腔复发,1例绝经患者术后3年盆腔发生平滑肌肉瘤.结论:B超及血清CA125等检查可能难以在术前诊断恶性潜能未定型子宫平滑肌肿瘤,病理检查为确诊手段.该肿瘤目前尚无统一的临床治疗手段,应进行密切随访,预后较好.
-
1525例不孕症患者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不孕症的主要病因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525例不孕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女性因素不孕占59.67%,男方因素24.59%,男女双方因素12.13%.女性不孕的病因中输卵管因素占53.85%,其中继发不孕输卵管因素占72.02%,明显高于原发不孕组(33.0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COS的发病率为25.27%,其中原发不孕(38.82%)明显高于继发不孕(13.3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不孕症中以女性因素为主,而女性不孕的首要原因是不同程度的输卵管阻塞,其可由生殖道炎症引起,但流产、分娩及盆腔手术创伤也是导致输卵管阻塞的重要原因;PCOS居女性不孕病因的第二位,不容忽视.
-
全程陪伴对产妇心理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陪伴对产妇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对300例初产妇采取抛硬币的方法分为两组,一组设陪伴为观察组,一组无陪伴为对照组,各150例,对两组产妇的心理状况在产前2天内及产后1周内用SCL-90及自编一般项目调查表进行测评并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前心理状况差异无显著性,两组产妇产前SCL-90测试结果在总平均分及抑郁、焦虑和恐怖等因子分显著高于中国成人常模,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产后SCL-90测试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恐怖等因子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在医院环境条件允许下,陪伴分娩是必要的,有利于产妇的心理健康,减少产后心理疾病.
-
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中端粒酶表达与HPV16、18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中端粒酶的活化与HPV16、18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CIN和69例宫颈癌中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的表达,以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18的表达,并以18例正常宫颈组织为对照.结果:正常宫颈组织中hTERT无表达,HPV16、18阳性率5.6%(1/18);CIN中hTERT阳性率50%(26/52),HPV16、18阳性率51.9%(27/52),CIN组与对照组比,两者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宫颈癌组hTERT阳性率87.0%(60/69),HPV阳性率84.1%(58/69),宫颈癌组与CIN和对照组比,两者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hTERT与宫颈癌分期、组织来源、细胞分化及有无淋巴转移等均无关.无论是CIN还是宫颈癌,hTERT阳性者HPV16、18感染率均明显高于hTERT阴性者,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端粒酶的活化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不论是CIN还是宫颈癌阶段端粒酶表达率的高低均与HPV感染率高低呈正相关关系,HPV16、18可能是端粒酶活化的始动因素.
-
瘦素、脂联素及抵抗素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中的变化
目的:探讨血脂联素、抵抗素、瘦素及瘦素受体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抗高雄激素血症治疗和胰岛素增敏剂治疗中的变化.方法:27例PCOS患者采用达英-35(每片含醋酸环丙孕酮2mg、炔雌醇35μg)或达英-3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6个月,ELISA方法检测治疗前后的空腹血脂联素、抵抗素、瘦素及瘦素受体浓度,同时检测血糖和血清胰岛素、双氢睾酮(DHT)、脱氢表雄酮(DHEA)、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黄体生成激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等相关激素水平.结果:①所有患者的血DHT和DHEA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②单用达英-35组治疗后血抵抗素显著下降(P<0.05),血脂联素升高、瘦素受体降低,但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而瘦素没有明显变化;③达英-35联合二甲双胍组治疗后,血脂联素、瘦素受体显著升高,瘦素显著下降(P<0.05),而抵抗素的下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联素和瘦素在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后的明显改变,说明其可能参与PCOS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而抵抗素的作用尚待研究.
-
自制气囊扩张分离宫颈宫腔粘连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自制气囊扩张分离宫颈、宫腔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6例宫颈、宫腔粘连患者分为观察组(152例),对照组(34例).观察组采用自制气囊扩张治疗,对照组采用扩宫器扩张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疼痛、呕吐和阴道流血情况,对有生育要求者随访受孕情况.结果:观察组共治愈109例,好转3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5.4%,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57.4,P<0.01).两组疼痛、呕吐和阴道流血持续时间相同.术后6个月至1年随访,观察组有生育要求者91例,受孕43例,受孕率47.3%.结论:自制气囊扩张分离宫颈、宫腔粘连方法简单、安全、痛苦小、效果好,便于患者接受,且适合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应用.
-
子宫内膜异位症微腹腔镜病患辅助疼痛定位的研究
目的:微腹腔镜病患辅助疼痛定位确定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好发部位,探讨疼痛病因.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25例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用微腹腔镜检查技术在病患辅助下进行疼痛定位,记录病史、体征、辅助检查、手术情况、术中病变情况、手术病理结果.应用SPSS13.0软件分析.结果:25例经微腹腔镜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和疼痛的符合率为90.80%(79/87).宫骶韧带是各种疼痛症状的好发部位,红色病变发生疼痛的机率高,盆腔粘连的牵拉痛多于触痛(P<0.05).r-AFS分期与术前疼痛程度对病变的反映无一致性(P=0.141,kappa=0.176).结论:微腹腔镜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疼痛定位,宫骶韧带病变是疼痛的好发部位,红色病变出现疼痛机率大,疼痛与分期无关.
-
COX-2、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OX-2和VEGF在35例EMs的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组织、3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①COX-2及VEGF在异位内膜的表达显著高于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P均<0.05).而COX-2及VEGF在EMs在位内膜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均<0.05).②EMs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中COX-2和VEGF的表达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711;r=0.676,P均<0.01).③COX-2和VEGF在EMs未孕与已孕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均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COX-2和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病因及相关因素
子宫内膜增生症(endometrial hyperplasia,EH)又名子宫内膜增殖症,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在EH的三种病理类型中,不典型增生被公认为是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的癌前病变.
-
子宫内膜增生症的手术治疗
子宫内膜增生症又称子宫内膜增殖症,分为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其中有一部分患者可能转变为子宫内膜癌.正确处理该病能有效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对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首选保守治疗,尤其是单纯性增生患者.对药物治疗无效、高危因素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法众多,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心理需求以及子宫内膜增生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求用小的创伤达到满意的疗效.
-
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命名、分类及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样腺癌占子宫内膜癌的80%,对它的发生和恶性前期病变的研究、分类,在子宫内膜癌的防治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诊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endometrial hyperplasia)是组织病理学的形态诊断名称,指子宫内膜增生超出了正常周期增生的范畴,国内有不同的使用名称,如增殖症、增生症等,含义是相同的.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关注,主要原因是:①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是异常子宫出血常见的原因,但不同的病理医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判断;②不同类型的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究竟有多大可能进展为子宫内膜癌.
-
子宫内膜增生症的药物治疗
子宫内膜增生症是妇科常见病,它的发生与子宫内膜受雌激素持续作用而无孕酮拮抗有关,较常发生于绝经过渡期女性,其突出的临床症状为月经异常,常表现为无排卵性功血,并有子宫内膜癌变倾向.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长期无排卵、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障碍、垂体瘤、高泌乳素血症、卵巢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外源性雌激素的应用等.
-
妊娠期子宫脱垂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39岁,G5P0.因孕2月余,发现阴道口脱出物半小时,于2005年4月27日来本院就诊.患者自诉发病前5天出现排尿不畅,并逐渐加重,无便秘、尿痛及阴道流血等其他伴随症状.
-
脐带绕颈5周顺产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33岁,G4P1.因停经40周,下腹部规律胀痛6+小时,于2006年8月30日入院.末次月经2005年11月23日,预产期2006年8月30日.
-
双子宫同时妊娠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30岁,G3P1.因停经25+3周,下腹痛36小时,加剧17小时,于2005年3月17日入住我院.末次月经2004年9月22日,预产期2005年6月29日.
-
子宫腺肌瘤性息肉2例报道
1 病例报告例1,患者25岁,体格检查发现宫颈肿物20天入院.平素月经规律,经量中等,白带不多,有痛经,可忍受.既往健康,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无流产及生育史.
-
23卷7期疑难病案讨论选登
1 诊断及诊断依据该患者平素月经规则,月经周期为30天,根据其末次月经时间,尿妊娠试验阳性,可以推断其孕周为18+5周,于2004年有剖宫产史,故考虑诊断宫内孕18+周,第二胎.
-
23卷11期疑难病案
患者39岁,因引产清宫后阴道流血1+月,于2007年9月10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13岁初潮,5/28天,LMP 2007年5月20日.患者于入院前1+月,因停经2+月要求终止妊娠,在外院予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3天后无宫缩及阴道出血,行钳夹术,术中出血多而终止手术,3天后再行清宫术,清宫术后阴道流血未停止.彩超示:宫腔内占位,肌壁占位,予甲氨蝶呤75mg肌内注射后,阴道流血仍淋漓不尽,量不多,每日约用1张卫生巾.患者偶有下腹部疼痛,无发热、发晕、乏力等不适.5天前来我院就诊,血β-HCG为223.7U/L,彩超示子宫肌壁占位、宫腔内少许占位伴积液.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院.患者2002年行阑尾炎手术.G7P1+6,于1993年顺产1次,先后分别行人工流产6次.
-
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排卵治疗不孕症的研究进展
临床上常应用促排卵法治疗因排卵障碍而导致的不孕,但促排卵治疗一个显著的不良反应是出现高雌激素状态,使一些相应的生理状态改变,降低了疗效.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可以降低促排卵治疗中高雌激素状态,从而改善卵泡募集的生理、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以及胚胎的发育,并且能减少促性腺激素的需要量,从而达到控制下促超排卵(COH).另外,由于芳香化酶抑制剂具有安全性高和相对费用低的特点,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
T型吊带术重建前盆腔结构和功能的临床观察
盆底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女性疾病,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尽管不会造成生命危险,但因其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且发病率可高达50%[1],故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非常重要,治疗既要达到解剖、功能的恢复,又要防止术后复发.本文探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一种新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情况.
-
过敏性休克致早产新生儿死亡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28岁,自2004年4月24日确诊怀孕后一直在我院作产前检查.孕28周作B超检查:胎儿双顶径7.0 cm,羊水4.1 cm.诊断为胎儿生长受限,建议患者静脉滴注氨基酸注射液,患者拒绝.11月11日孕36周B超检查:胎儿双顶径8.6 cm,羊水指数9.6 cm,胎儿仍偏小.
-
绝经20年,腹胀2月余
1 病历摘要患者51岁,孕6产3,因绝经20年,腹胀2月余于2006年10月30日入院.患者2006年4月妇科检查时未发现异常,8月始持续腹胀,腹部渐增大,伴纳差,消瘦,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阴道流血.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异常,宫颈光滑,子宫、双附件因大量腹水触及不清.三合诊子宫直肠窝扪及结节.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癌抗原125(CA125)1900 U/ml,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正常.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