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亚砷酸钠对大鼠红细胞影响及N-乙酰半胱氨酸干预研究

    作者:马智峰;张晶;李云云;李勇;徐文超;田凤洁;高怡;秦秀军;闻建华;裴秋玲

    目的 研究亚砷酸钠对大鼠红细胞参数及膜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 cysteine,NAC)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 3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对照组,给予普通洁净自来水;亚砷酸钠染毒组,自由饮用含360μg/L砷水;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 cysteine,NAC)干预组,饮用含360μg/L砷水,隔天灌胃NAC 20 mg/kg体重.4周后将大鼠处死.采用MEK-6318K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红细胞参数,低温离心沉淀红细胞膜,SDS-PAGE凝胶电泳分离红细胞膜蛋白,Bandscan5.0凝胶分析软件分析红细胞膜蛋白条带的面积灰度值.结果 大鼠红细胞参数未发生异常改变(P>0.05);染毒组红细胞膜带3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N-乙酰半胱氨酸干预后带3蛋白含量降低(P<0.05),干预组带3蛋白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组红细胞膜锚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和干预组(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锚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砷酸钠可致大鼠红细胞膜带3蛋白表达增高,锚蛋白表达减少;NAC可减少亚砷酸钠所致红细胞膜带3蛋白的表达.

  • 红细胞膜带3蛋白水平与中老年人生理状况相关分析

    作者:常文露;孙永叶;汪求真;杜卫;吴学谦;马爱国

    目的 通过对红细胞膜带3蛋白水平与中老年人生理状况相关因素关系的分析,了解带3蛋白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表达的差异.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中老年人体检资料及血样218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138例,年龄45-100岁.制备红细胞膜,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红细胞膜带3蛋白水平.不同分组问带3蛋白水平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相关回归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结果 红细胞膜带3蛋白水平与体力活动水平(r=0.149)呈正相关(P<0.05),与收缩压(r=-0.156)呈负相关(P<0.05).带3蛋白水平与性别、年龄、BMI、舒张压无相关关系(P>0.05).中等体力活动者带3蛋白含量为24.09%,明显高于轻体力活动者23.42%(P<0.05).收缩压升高者带3蛋白含量为23.33%,明显低于正常人水平24.20%(P<0.05).结论 伴随着体力活动的增加和收缩压的降低带3蛋白水平升高.

  • 2种仙人掌多糖对S180小鼠红细胞膜蛋白和膜脂流动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季宇彬;汲晨锋;邹翔;高世勇

    目的:研究2种仙人掌多糖对S180小鼠红细胞膜带3蛋白含量、交联蛋白含量、膜脂流动性的影响.方法:应用SDS-聚丙烯酰胺电泳实验分析膜蛋白含量,按Skinitzky法测定膜脂流动性.结果:2种仙人掌多糖可增加荷瘤小鼠红细胞膜带3蛋白的含量,降低膜交联蛋白含量,提高膜脂流动性.其中,药用仙人掌多糖的中剂量组效果显著(P<0.01),食用仙人掌多糖的高剂量组效果显著(P<0.01).结论:两种仙人掌多糖通过改善荷瘤小鼠红细胞膜功能,增强了小鼠的免疫功能,可能是仙人掌多糖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 应用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法检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SLC4A1基因突变

    作者:马诗玥;廖林;何本进;林发全

    目的:探讨高分辨熔解(HRM)曲线分析法检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患者SLC4A1基因D38A和K56E突变位点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抽取23例HS患者外周血样本进行常规检测,提取基因组DNA,针对SLC4A1基因突变位点D38A和K56E设计引物,应用HRM法对所有样本进行突变分析,并通过DNA测序技术对HRM结果进行验证.结果:23例HS患者中,HRM法共检测出杂合突变型基因6例,其中包括D38A突变3例,K56E突变3例.DNA测序结果与HRM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应用HRM法能准确检测SLC4A1基因D38A和K56E突变位点,具有高效、快速、可靠等优点,不仅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还有望成为确定HS患者基因突变谱的新方法.

  • 大强度训练及恢复后大鼠红细胞膜蛋白的变化

    作者:李开刚;冯连世;洪平;宗丕芳;文茹

    本研究旨在通过SDS-PAGE的方法研究大强度运动训练后一定体积大鼠红细胞膜上带3蛋白(band-3蛋白)和肌动蛋白(actin)的变化情况.实验动物为SD大鼠,随机分为8组:安静对照组(CON group)、低强度训练组(LTgroup)、一次大强度训练即刻组(HT-0-0 group)、一次大强度训练恢复组(HT-0-24 group)、持续大强度训练一周即刻组(HT-I-0 group)、持续大强度训练一周恢复组(HT-1-24 group)、持续大强度训练二周即刻组(HT-2-0 group)、持续大强度训练二周恢复组(HT-2-24 group).训练方式为跑台训练,全部训练时间为4周,CON组不训练.前两周为适应性训练,跑速从15米/分开始,每3天增加5米/分,直至30米/分,每天训练20分钟.从第3周开始,训练时间增至每天30分钟.LT组维持30米/分的跑速,直至第4周训练结束后即刻取材;HT-0-0组和HT-0-24组维持30米/分的跑速,直至第4周训练结束前一天跑速增至35米/分训练一次,前者即刻取材,后者恢复24小时后取材;HT-1-0组和HT-1-24组第3周维持30米/分的跑速,从第4周开始增至35米/分,直至训练结束,前者即刻取材,后者恢复24小时后取材;HT-2-0组和HT-2-24组从第3的跑速增至35米/分,直至训练结束,前者即刻取材,后者恢复24小时后取材.结果发现:各训练组band-3蛋白与CON组相比,变化率分别为LT-0组21.0%,H-0-0组-20.24%,H-0-24组-11.93%,H-1-0组-10.24%,H-1-24组3.94%,H-2-0组3.07%,H-2-24组19.29%;各训练组actin与CON组相比,变化率分别为LT-0组1.61%,H-0-0组-32.32%,H-0-24组-20.06%,H-1-0组-14.17%,H-1-24组-2.79%,H-2-0组-8.76%,H-2-24组-2.87%.提示1)不适应的大强度练习将会引起红细胞膜上band-3蛋白和actin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暂时性下降.2)长期的运动训练将会促进红细胞膜蛋白的良好发展.

  • 芦笋多糖对S180小鼠红细胞氯离子浓度及膜电位影响的研究

    作者:季宇彬;汲晨锋;陈学军

    目的 研究芦笋多糖对S180小鼠红细胞膜带3蛋白Cl-转运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动态观察红细胞内Cl-的含量;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红细胞膜电位大小.结果 在Cl-转运功能实验中,模型对照组在20,35 min的红细胞荧光强度均明显低于正常组,芦笋多糖3个剂量组红细胞荧光强度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升高,低、中剂量组作用非常显著(P<0.01),高剂量组在35 min也有显著作用(P<0.05);在膜电位实验中,模型对照组S180小鼠荧光强度(45.0%)较正常小鼠(99.4%)显著降低(P<0.01),而低、中、高剂量芦笋多糖能使S180小鼠红细胞膜电位显著升高(P<0.01).结论 芦笋多糖能够显著增强红细胞膜的Cl-转运的功能.并且芦笋多糖的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升高红细胞膜电位而实现的.

  • 大强度训练及恢复后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和红细胞膜蛋白的变化

    作者:洪平;李开刚;冯连世

    目的:探讨运动对红细胞变形性和红细胞膜蛋白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设计不同强度的训练方案,用激光衍射法测定红细胞变形能力,用SDS-PAGE方法测定一定体积大鼠红细胞膜中的重要蛋白带3蛋白(band-3)和肌动蛋白(actin)的含量,研究运动即刻和恢复后红细胞变形性及膜蛋白的变化.结果:长期的运动训练会促进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改善和红细胞膜band-3蛋白和actin的良好发展,一次大强度训练会引起红细胞膜band-3蛋白和actin含量的减少,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一周和二周的大强度训练会提高恢复期大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和红细胞膜band-3蛋白和actin含量.结论: 运动训练造成的红细胞膜蛋白含量的变化,导致了红细胞膜结构的改变,从而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可能是训练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机制之一.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时红细胞膜带3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改变

    作者:余果宇;李家林;田兴亚;林红;汪晓英

    目的从红细胞膜蛋白磷酸化改变的角度探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溶血的机制.方法 Western blot法检测G6PD缺乏症的红细胞膜蛋白磷酸化的改变以及二硫苏糖醇(DTT)对蛋白磷酸化的影响;以对硝基苯磷酸(PNPP)为底物,测磷酸酪氨酸磷酸酶(PTPs)活性以探讨磷酸化改变的可能成因.结果 G6PD缺乏的红细胞膜带3(Band 3) 蛋白酪氨酸的磷酸化水平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而PTPs活性检测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弱; DTT处理的G6PD缺乏红细胞,其膜Band 3蛋白酪氨酸的磷酸化与未处理者无明显差异,PTPs活性检测结果与未处理者亦无显著差异.结论氧化致使G6PD缺乏红细胞的PTPs活性减弱,膜Band 3蛋白酪氨酸磷酸化增强,成为红细胞溶血的一个重要原因.但PTPs巯基的改变并不是影响PTPs活性的唯一因素.

  • 红细胞膜带3蛋白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葵花;严鹏;谢利德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形态柔顺,在循环血流中能抵抗血管和脏器壁的切应力而不致碎裂,能把氧气运输给组织的各部位,再从各部位运送出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是机体不可缺少的“运输队”.红细胞特有的柔韧性和变形性源自本身的膜结构和细胞骨架支撑,根据膜蛋白在红细胞超微结构上功能的不同,膜蛋白分为骨架蛋白、整合蛋白和锚定蛋白.带3蛋白是整合蛋白的代表性蛋白,对红细胞结构的稳定性和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带3蛋白C末端与血型糖蛋白A在哺乳动物细胞内相互作用的研究

    作者:孙瑛;王天英;刘利梅;姜晓姝;史从宁;郭卓维;傅国辉

    目的研究人类红细胞带3蛋白C末端与血型糖蛋白A(GPA)之间在哺乳动物细胞内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穿梭位点,将AE1-c-end和GPA的基因从pGADT7-AE1-c-end和pGBKT7-GPA中分别亚克隆至pM和 pVP16载体上,将pVP16-AE1-c-end、pM-GPA及报告基因质粒pG5CAT共同转染HeLa细胞,采用ELISA检测报告基因CAT蛋白(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的活性.结果转染后48~72h检测到CAT蛋白的表达,其表达水平和活性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结论本实验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证明了带3蛋白C末端与GPA之间有直接的相互作用.

  • 带3蛋白C末端132个氨基酸残基与血型糖蛋白A相互作用位点的研究

    作者:王天英;刘利梅;姜晓姝;史从宁;郭卓维;傅国辉

    目的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探寻带3蛋白与血型糖蛋白A(GPA)的相互作用位点.方法采用PCR方法,从pFAST-Bac-AE1-C-end杆状病毒表达载体中扩增出AE1-C-end截断突变体(Arg832-Arg879),将突变体的cDNA片段插入酵母双杂交系统GAL4AD端表达载体中,观察其在选择性培养基上的表达情况.用醋酸锂法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与BD端表达质粒共同转化酵母菌AH109,经酵母双杂交营养缺陷培养和β-半乳糖苷酶检测证实带3蛋白C-末端与GPA之间的作用位点.结果成功构建了AE1-C-末端截断突变体酵母双杂交的AD端表达质粒,证实带3蛋白C-末端截断突变体与GPA不止有一个相互作用位点.结论带3蛋白与GPA的作用位点不仅在带3蛋白的酸性C端域,还涉及其后两次跨膜域.

  • 非小细胞肺癌红细胞膜带3蛋白功能的观察

    作者:刘晓滨;白淑芝;姜晓姝;马艳伟;邢丽娜

    目的 观察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红细胞膜带3蛋白功能变化.方法 正常对照组:健康成年人15名;早期组: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15例;晚期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15例.应用Cl-荧光探针6-甲基-3-磺丙基-1-喹啉-水化合物(SPQ)分别检测3组红细胞膜带3蛋白的阴离子转运活性.结果 晚期组患者红细胞膜带3蛋白的离子转运活性明显比早期组升高.结论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红细胞膜带3蛋白的离子转运活性升高.提示带3蛋白的阴离子转运活性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红细胞膜带3蛋白及膜流动性在病理状态下的变化

    作者:崔晓波;傅国辉;姜晓姝;赵炜明;高旭;卢远清

    目的研究带3蛋白与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关系及其在病理状态下的改变。方法对血液病及高血压患者红细胞膜带3蛋白相对含量、红细胞膜流动性及血浆MDA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血液病患者红细胞膜带3蛋白相对含量和膜流动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血浆MD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病理状态下,膜流动性的降低与带3蛋白的相对含量减少有关。

  • 人红细胞阴离子交换蛋白1在胃癌靶向治疗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傅国辉;王婷;索文昊

    胃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95%以上的胃癌为腺癌,对放疗和化疗都不敏感;已发生转移的胃癌5年生存率仅15%~ 20%.因此,寻求有效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方法一直是胃癌研究关注的焦点.该课题组在对人红细胞阴离子交换蛋白1(AE1)的研究中发现,AE1除特异表达在红细胞膜外,在胃癌细胞质中具有83%的高频率表达.AE1的异常表达与碱性环境下 p65/miR-24负反馈调控失衡相关.胃上皮细胞内缺乏AE1上膜途径导致AE1表达后大量滞留于细胞质中,胞质内的AE1通过几个相互关联的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进程,主要包括:①与肿瘤抑制蛋白p16直接相互作用,扣押后者在胞质而不能入核发挥细胞周期负调控作用;②妨碍另一家族成员AE2正常上膜,加速AE2降解,进一步促进细胞碱化和Wnt/β-catenin通路活化.这一研究成果已被收录在Atlas of Genetics and Cytogenetics in Oncology and Haematology中.明确了AE1是胃癌分子标志物,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在细胞及动物水平开展了针对AE1的胃癌靶向治疗研究.结果显示,靶向AE1可以有效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能够使药物诱发的小鼠胃癌检出率由62% ~ 70%降低到15.8%.AE1蛋白作为胃癌诊断和治疗的靶标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 放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膜带3蛋白表达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晓滨;吴昊;白淑芝;姜晓姝;傅国辉

    [目的]研究放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膜带3蛋白的表达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8例恶性肿瘤患者并取其治疗前后的红细胞,应用Cl-荧光探针6-甲基-3-磺丙基-1-喹啉-水化合物(SPQ)检测其治疗前后红细胞膜带3蛋白的阴离子转运活性,并通过Westernblot检定治疗前后带3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8例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后红细胞膜带3蛋白的离子转运活性均明显减弱,其中6例患者红细胞膜带3蛋白表达减少.[结论]带3蛋白的表达和功能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相关.

  • 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膜带3蛋白表达及其对 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BAI Shu-zhi;刘晓滨;XI Yu-hui;王天英;傅国辉

    背景与目的:带3蛋白介导Cl-/HCO3-的跨膜交换,从而调节细胞内pH值.有学者证实,Cl/HCO3-交换的异常可引起细胞内pH值明显改变,使细胞发生增殖或凋亡.本研究旨在探讨红细胞膜带3蛋白的表达及其对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以SPQ为荧光探针测定8例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膜带3蛋白的阴离子转运活性,Western blot检测带3蛋白表达.转染带3蛋白膜段结构域cDNA至K562细胞,观察带3蛋白膜段结构域表达后对K562细胞阴离子转运活性及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7例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膜带3蛋白的离子转运活性明显增强,5例蛋白质表达增强.同时发现带3蛋白膜段结构域表达于K562细胞膜后,对K562细胞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结论:带3蛋白在部分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膜表达增强,可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潜在标志物.

  • rHuEPO对慢性肾衰患者红细胞膜带3蛋白的影响

    作者:叶自林;王红勇

    贫血是终末期病(ESRF)的常见症状,也是ESRF心血管系统合并症及酸碱电解质紊乱的重要原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是治疗ESRF肾性贫血的有效方法.红细胞阴离子转运蛋白(band 3 protein,带3蛋白)是红细胞膜主要蛋白质,分子量约为90000~100 000,它的主要功能是阴离子转运、识别和清除衰老红细胞、稳定红细胞膜骨架及调控红细胞糖酵解活性[1].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肾衰患者红细胞带3蛋白变化及rHuEPO对红细胞带3蛋白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

  • 红细胞膜锚蛋白研究进展

    作者:任绪义;张建鹏;冯伟华

    锚蛋白是红细胞膜结构蛋白之一.通过与其它膜结构成分的相互作用而影响细胞结构及功能.锚蛋白对红细胞膜流动性、抗氧化作用以及红细胞的粘附功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 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红系细胞膜蛋白表达的研究

    作者:李晴;邹庆;毛斌;黄淑;赖默温;潘旭;孙文翠;陈谊金;刘嘉馨;马峰

    目的 探讨人胚胎干细胞(hESCs)来源红系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其膜蛋白,包括膜表型分子、膜骨架蛋白和跨膜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hESCs与小鼠主动脉-性腺-中肾(mAGM-S3)基质细胞共培养产生造血干祖细胞(CD34+ CD45+)和GPA+细胞,挑取共培养12 d的细胞,同时磁珠分选人脐血中的CD34+细胞,在多种特定细胞因子SCF、IL-6、IL-3、FLT3-L、TPO、EPO等诱导下,分别进行集落培养12-14 d产生红系爆发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运用流式细胞术(FACs)、q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检测并比较hESCs和人脐血CD34+细胞2种来源的红系细胞膜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以后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hESCs来源BFU-E的膜蛋白的表达趋势与对照组相近:其膜骨架蛋白和跨膜蛋白的基因,如SPTA、SPTB、ANK1、EPB41等基因转录水平都在逐渐增强,而一些膜蛋白如黏附分子CD49d、CD29、CD71等的表达逐渐降低,CD47基本不表达;带3蛋白(Band 3)表达量较高且与成体型血红蛋白β-globin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在hESCs向红系诱导生成过程中,一些膜表型分子表达在逐渐降低,而膜蛋白表达逐渐增强.

  • 红细胞老化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青;刘嘉馨;王红;曹晔;于晶晶

    红细胞(RBC)在人体内的生命周期大概是(120±4)d,该过程中RBC经历着各种生理及生化的改变,这些变化被认为是一种非线性、非渐进性的细胞老化过程,RBC老化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一项具有重大临床和科研价值的课题.在体外保存条件(保养液4℃)下的RBC,其使用有效期降到35~42 d,更重要的是RBC在保存期间所经历的变化(即RBC保存损伤)对于安全和有效输血造成了隐患.因此阐明体外条件下的RBC老化途径以提高RBC的保存质量是很重要的.近几年来,随着新方法新技术的出现,对红细胞老化,特别是老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有了很大提高.本文的目的正在于对近几年来的RBC老化及其机制拟从3个方面进行阐述,为血液保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