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仿生型改性胶原膜的动物学实验研究

    作者:郑贵成;梁焕友;吴志玲;唐倩;吴坚;任力

    目的 初步探讨自行研制的新型引导组织再生膜材料(仿生型改性胶原膜)应用于动物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能力.方法 通过模拟牙周炎骨缺损形态在 Beagle 犬双侧下颌第三、四前磨牙颊侧制作3个大小为5 mm×5mm 的急性二壁骨袋的骨缺损模型,深达牙面.采用自体对照方法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骨缺损区随机分为3组:胶原膜组、聚四氟乙烯(e-PTFE)膜组、空白对照组,共5只Beagle犬、14个实验部位.术后2、4、8、12 周将分别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观察、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扫描并重建、扫描电镜Ca、P元素微区定量测定.结果 该仿生型改性胶原膜具有良好的骨引导和暴露后抗感染能力.术后12周,仿生型改性胶原膜组的新生骨高度、体积与e-PTFE 膜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引导的新生骨钙磷比值(Ca/P值)高于空白组及e-PTFE膜组.结论 动物实验显示,该新型仿生型改性胶原膜具有良好的提高牙周骨再生能力.

  • 钛膜引导骨生长保持牙槽骨骨量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纪楠;胡文;梁国谦

    目的 评价钛膜在拔牙后引导骨生长保持牙槽骨骨量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应用技巧.方法 选取 62例只拔除1颗前牙的病例,随机分为3组,第1组(21例)为对照组,拔牙后3 ~ 4个月回院接受种植牙手术,第2组(20例)为钛膜组,拔牙后牙槽窝经过修整,放置稍大于牙槽窝的纯钛膜并将周围组织拉拢缝合,5 ~ 6个月回院接受种植牙手术或钛膜取出手术.第3组(21例)为钛膜加人工骨组,拔牙后牙槽窝即刻填入人工骨并放置稍大于牙槽窝的纯钛膜并缝合,5 ~ 6个月回院接受种植牙手术或钛膜取出手术.在曲面断层片上测量牙槽骨高度的变化.以上各组分别于拔牙后1、2、3及6个月后进行牙槽骨密度的测量.结果 在拔牙后5 ~ 6个月时,牙槽骨平均退缩率分别为(26.42 ± 0.89)%,(14.71 ± 0.92)%,(7.43 ± 0.76)%.第1、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在术后1 ~ 2个月时,第2、3组牙槽窝骨密度均高于第1组(P < 0.01).结论 钛膜可以有效保持拔牙后牙槽骨骨量,部分病例有拔牙创未能关闭及早期裂开现象,适当处理,未明显影响新生骨形成.

  • 前牙区引导骨再生同期植入两种种植体的美学效果比较

    作者:范静;李雪铃

    目的:探讨Ankylos与Xive种植体在引导骨再生(GBR)技术修复前牙美学区中美学效果的差异。方法采用GBR技术,随机选取应用Ankylos或Xive种植体行前牙美学区单牙修复的患者各30例,相应为Ankylos组与Xive组,均于二期术后6、12、24个月复查,以红色白色美学标准(PES/WES)评分对二期术后6、12、24个月进行美学效果评价,并记录两组二期术后24个月的种植成功率。结果(1)种植成功率:Xive组和Ankylos组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P>0.05)。(2)美学效果:PES评分在二期术后6个月在Xive组显著高于Ankyl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P<0.05),二期术后12个月P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P>0.05),二期术后24个月Ankylos组PES评分显著高于Xiv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P<0.05);WES评分在二期术后6个月与12个月在Xive组与Ankylo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0.15,P均>0.05),24个月Ankylos组WES评分显著高于Xiv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P<0.05)。结论前牙区引导骨再生同期植入Ankylos与Xive种植体均可获得高成功率与满意的美学修复效果。鉴于本研究未对骨量不足及GBR难度进行分类,难以均衡这一因素影响,GBR同期行Ankylos与Xive种植体植入的美学效果差异评估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椎板再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磊;李明;刘培来;赵春晖

    目的:探讨大鼠椎板切除后的再生机制和后果.方法:以SD大鼠为模型行L5全椎板切除,与对照组一同进行运动和感觉功能检查、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计算机分析结果数据.结果:病理学检查见椎板缺损处首先形成纤维组织,继而椎板边缘松质骨以软骨内成骨的方式向对侧再生形成椎板,椎板皮质骨则以膜内成骨的方式再生,此外纤维组织中出现软骨岛并骨化成椎板.术后16周L5椎管截面积测量结果显示,椎板再生引起实验组椎管狭窄15.6%(P<0.05),同时实验组出现了明显间歇性跛行(P<0.05).体感诱发电位(SEP)结果还显示实验组出现了下肢感觉障碍--潜伏期延长(P<0.05),波幅下降(P<0.05).结论:椎板再生包括纤维组织软骨内成骨和椎板切缘的骨再生,再生造成椎管狭窄.

  • 海奥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应

    作者:王涛;贺平;薛鑫

    目的 探讨海奥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应.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就诊的68例牙种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从随机抽签原则进行分组,研究组34例患者应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对照组34例患者应用钛膜,比较两组患者修复1周后植骨修复指标、修复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修复1周后植骨厚度、骨厚度分别为(2.9±0.4)mm、(2.4±0.3)mm,骨再生成功率为94.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对照组患者修复1周后植骨厚度、骨厚度分别是(2.2±0.5)mm、(2.0±0.5)mm,骨再生成功率为76.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两组患者4项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海奥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效应良好,可大限度地优化植骨修复指标,提升修复成功率,且不良反应较少.

  • 两种矿化胶原的显微结构对成骨样细胞MG63形貌的影响

    作者:刘燕;付玉;刘帅;周彦恒

    目的:研究两种矿化胶原的显微结构对人成骨样细胞MG 63的黏附力和形貌的影响.方法:采用传统矿化法和生物仿生矿化法分别制备纤维外矿化胶原(extrafibrillarly-mineralized collagen,EMC)与纤维内矿化胶原(intrafibrillarly-mineralized collagen,IMC)支架材料,人成骨样细胞MG 63作为实验用细胞,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检测两种支架材料的显微结构及细胞与材料间相互作用.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LSM)检测接种在材料上细胞的黏附力与形貌.结果:不同矿化方式影响胶原的显微结构.EMC组可见花样团簇状的晶体无规则沉积在纳米纤维束表面,而IMC组纤维束表面光滑,无晶体沉积.能谱分析结果显示其内部含有晶体,为含碳的钙缺乏型羟基磷灰石,这与天然骨矿化胶原成分类似.LSM结果显示,IMC比EMC支架材料更能促进MG 63细胞伸展.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MG 63细胞对IMC支架材料的黏附力(18.54 ± 2.71)明显高于EMC支架材料(14.29 ± 1.32).SEM结果显示两种矿化胶原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在不同支架上呈现不同的形貌.结论:矿化胶原的显微结构影响细胞的形貌,IMC支架材料更能促进MG 63细胞的黏附与伸展,这将有助于研制新的牙槽骨再生的生物仿生材料.

  • 纳米生物活性玻璃促进兔颅骨临界骨缺损修复

    作者:宫玮玉;刘绍清;董艳梅;高学军;陈晓峰

    目的:观察并比较58S纳米生物活性玻璃(nano-sized 58S bioactive glass,nano-58S BG)和传统45S5生物活性玻璃(45S5 BG)促进兔顶骨临界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在新西兰兔顶骨直径9 mm的贯通临界骨缺损中随机填入nano-58S BG或45S5 BG,空白对照组仅以血凝块充盈骨缺损.组织学切片组于术后4周和8周取材制作切片,HE染色和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后观察;骨荧光磨片组分别于术后第14、28、42天皮下注射盐酸四环素、茜素红、钙黄绿素标记新生骨,8周取材制成硬组织磨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新骨形成范围,Image J软件定量分析.结果:4周时HE染色可见生物活性玻璃与周围组织紧密结合,未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nano-58S组和45S5组可见骨缺损边缘和中央均出现新骨,对照组中央未见新生骨;8周时nano-58S组新生骨多于45S5组和对照组,两个BG组新生骨可见与正常颅骨相同的中空结构,对照组新骨未见中空结构.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可见nano-58S组I型胶原分泌量大于45S5组和对照组.骨荧光磨片观察显示术后4~6周和6~8周nano-58S组新骨形成范围分别为(29.4 ±4.48) μm 和(35.3 ±3.74) μm,高于 45S5 组[(13. 43 ±3.44) μm 和(17. 64 ±4. 13) μm]和对照组 [(5.88±2.92) μm和(6.07±3.02) μm,P<0.01]. 结论:58S纳米生物活性玻璃促进兔顶骨临界骨缺损修复的效果优于传统的45S5生物活性玻璃.

  • 人脂肪基质细胞与骨再生——从实验室到临床

    作者:周永胜;吕珑薇;刘云松

    骨缺损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负担.骨组织工程(bone tissue engineering)技术被认为是本世纪前沿的、有望为广大骨缺损患者带来福音的骨再生技术.人脂肪基质细胞或脂肪来源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or 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SCs)是存在于人体脂肪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相比,hASCs因其来源丰富、安全可靠、获取便捷、价格经济等优势,有望作为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而成为近年来国内外骨再生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为我们初步揭示了hASCs的成骨能力及成骨机制,也为尽快实现其临床转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将基于hA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应用于临床的实践也正在探索当中.

  • 不同口腔修复膜材料对牙种植引导骨再生的效果评价及其机制分析

    作者:叶华;徐勇

    目的:探究不同口腔修复膜材料对牙种植引导骨再生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于2015年5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牙种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使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对照组则使用钛膜引导骨再生。对比观察两组的牙种植成功率和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1周骨厚度以及植骨厚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种植成功率为98.0%,对照组患者种植成功率为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有2例(4.0%),而对照组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有15例(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1周根骨厚度以及植骨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奥口腔修复膜材料在临床上对于牙种植患者引导骨再生有较好的疗效,种植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小且低,并且能促进骨的再生,值得临床广泛运用,惠及广大患者。

  • 胶原基纳米骨材料(nHAC)体内降解的实验研究

    作者:戴昕

    目的 探讨胶原基纳米骨材料(nHAC)在颌骨组织内的降解速率和骨修复作用,评价其生物学性能,为将此材料引入颌骨缺损修复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8只SD大鼠于下颌骨内制备骨缺损,随机选取一侧放入nHAC(实验组),另一侧为空白对照组.术后分别于第4、8、16周处死6只取样,观察材料的降解与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8周时植入颌骨内的材料的体积外形均出现明显变化,16周时材料体积进一步减小,骨腔进一步缩小,但未完全愈合.组织学观察显示:植入nHAC的实验组8周时出现明显降解,材料空隙内有血管及新生骨组织长入,至16周时有新生骨小梁长入材料降解后所形成的空隙之中;空白对照组无明显骨修复.结论 nHAC有助于骨缺损的修复,在观察期内材料可降解,材料降解后为新生骨组织所替代.

  • 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杜梅生;陈保根;宋霞

    目的 探讨分析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中采用不同的口腔修复膜材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其中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的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实验组60例,对照组在牙种植中采取钛膜引导骨再生,而实验组在牙种植中采取海奥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比较两组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患者的临床修复效果.结果 经牙种植引导骨再生,实验组患者的临床修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经一周治疗后,骨厚度、植骨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海奥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在牙种植中具有很高的临床修复有效率,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 Ca-Alg作为OPG缓释载体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瑶;张晓辉;杨光;柳娜;罗恩

    目的 本实验以藻酸钙(calcium alginate,Ca-Alg)凝胶为载体将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与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复合构建OPG/Ca-Alg/HA复合材料,筛选出OPG缓释效果稳定的OPG/Ca-Alg/HA复合材料,体外研究该材料缓释的OPG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的形态及功能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其植入兔下颌骨缺损后骨缺损的修复的效果.方法 通过ELISA法检测检测OPG蛋白释放速率并筛选OPG缓释效果稳定的OPG/Ca-Alg/HA复合材料;将该材料与兔破骨细胞在体外共培养,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形态与功能;体内植入兔下颌骨缺损,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方法评估术后8周标本的成骨效果.结果 1.5%藻酸钠溶液和100mmol/L氯化钙溶液配比的OPG/Ca-Alg/HA复合材料能以较平稳的速度释放OPG.OPG/Ca-Alg/HA复合材料与兔破骨细胞共培养后破骨细胞的伪足收缩,细胞核固缩,胞质内出现广泛空泡样变性,形成的骨陷窝面积减小.OPG/Ca-Alg/HA实验组与缺损部位骨组织结合紧密,无明显松动,HA-骨界面有明显成骨,新生骨质致密;对照组材料与缺损部位骨组织结合良好,部分标本有松动,HA-骨界面新生骨量少且疏松.结论 Ca-Alg作为OPG缓释载体,在1.5%藻酸钠溶液和100mmol/L氯化钙溶液配比下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其释放的OPG可以在体外实验中抑制成熟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在体内实验中,缓释OPG可以促进Ca-Alg/HA材料周围骨再生.

  • 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在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梦;温朝辉

    随着细胞及器官移植的发展以及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取得的显著进展,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也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实现更快的愈合和大规模缺损的重建,找到适合于附着、增殖甚至可以诱导干细胞的分化的支架对组织的再生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因其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预期将在不久的将来改变各个领域,尤其是生物医学领域.本文主要综述了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进展,尤其是对干细胞分化、骨再生和神经修复的研究.

  • 医学影像技术对骨再生过程评估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帮燕;金琳;夏晴;黄健;王迎春

    骨再生是由一组连续的骨诱导和骨传导的生物过程所组成,临床通过检测骨密度和血管化两个指标对骨再生进行评价,目前发展为迅速且有效的检测手段是医学影像技术.对于骨密度测定现应用得多的是显微CT技术,定量超声技术虽具有无放射性损伤、经济负担小等显著优势,但有待进一步推广使用.血管化检测以磁共振成像和超声造影技术为可靠.因为普通X线检查、CT扫描及磁共振检查只能提供形态和解剖上的变化,而超声造影可动态成像能更直观地反映血管化程度.未来,需进一步改进医学影像技术,以便更精准、安全、快速地评估骨再生过程.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骨再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浩;朱肖奇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FGF)是一组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内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多肽,随着基因分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目前已知FGF家族至少包括23个可编码相关结构蛋白的基因[1],因其具有很强的促细胞分裂,增殖活性以及能通过细胞因子网络发挥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在骨科领域的应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现就FGF在促进骨再生方面的作用及应用报道如下.

  • 诱导多能干细胞在骨再生中的应用

    作者:杨孟恺;易诚青

    干细胞有潜力在体内分化成任何体细胞,因此在再生医学中有很大的应用潜能.近几年来,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的出现革新了整个干细胞领域.本综述主要讨论诱导多能干细胞在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集中探讨诱导多能干细胞在骨组织再生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在药物和基因治疗、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 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羊胫骨干骨缺损

    作者:戴克戎;徐小良;汤亭亭;朱振安;郁朝锋;徐旻;朱六龙;郝永强;楼觉人

    目的评价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Adv-hBMP-2)基因转染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对大动物长骨干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建立羊胫骨干骨缺损模型(2.6 cm),单侧(右)植入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26只羊分为5组:(1) Adv-hBMP-2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加煅烧骨(CB)组(9侧);(2)腺病毒介导的β-半乳糖苷酶(Adv-βgal)基因转染的BMSC加CB组(6侧);(3) 未转染的BMSC加CB组(6侧);(4)单纯CB组(3侧);(5)未治疗组(2侧).分期行X线、计量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定. 结果 X线:4~8周,Adv-hBMP-2转染组的羊胫骨干骨缺损内有明显骨痂形成;26周,(1)、(2)、(3)、(4)和(5)组的完全愈合率,分别为5/8、1/5、0/5、0/2、0/1.计量组织学示,与其他组相比,1组的新生骨量多,并有皮质骨形成;第1组移植骨的压缩载荷和弹性模量明显大于其他各组.结论 hBMP-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可以修复大动物(羊)负重骨(胫骨)的节段性缺损.

  • 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伟;李子荣

    近年来,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phorgenetic protein,BMP)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生长因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BMP在骨再生和骨折愈合中起重要作用,新骨的生长是以BMP诱导多能间充质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的方式进行的.BMP在调节多种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1].本文就BMP和其多体基因表达及调控等问题作一综述.

  • 干细胞在骨再生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白慧子;木合塔尔·霍加

    干细胞是人体的起源细胞,具有高度增殖、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根据来源可将其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近年来,骨组织工程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且已成功应用于临床;而干细胞的研究也为口腔组织工程带来了新的希望,并对骨再生产生了重要的意义.获取增殖能力强,又具有成骨潜能的种子细胞对于骨组织工程的构建至关重要,寻找能够满足要求和易于操作的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关键环节.牙源性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干细胞及胚胎干细胞因具有优良的再生和分化潜能,已成为骨再生治疗的重要来源.就目前研究较多的干细胞的骨再生能力作一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 Platelet-rich Plasma(PRP)在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

    作者:刘兴文

    在骨组织再生中,除了骨再生材料以外,生长因子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对生长因子的研究较多,一些生长因子已经开始用于临床.但是由于外源性生长因子具有免疫原性,提取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在临床上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Platelet-rich plasma(RPR)是富含多种自身性生长因子的集合体,具有多种生长因子复合,无免疫原性,不会引起交叉感染,制备、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易于为病人所接受,因而其研究和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就PRP的生物学特性、制备及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 PRP 生长因子 骨再生
377 条记录 4/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