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牙周病原菌在牙周病人龈下菌斑中的分布研究

    作者:张波

    成人临床发病率高的牙周疾病就是牙周炎、慢性牙龈炎,牙周炎患者普遍能够检出牙龈卟啉菌,是一种主要的牙周病原菌.在对牙周病原菌在龈下菌斑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时,对牙龈卟啉菌的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开展克隆、测序处理,构建出检测牙龈卟啉菌特异性的方式,并运用到临床过程中,借助该方式对牙周病人龈下菌斑中其他牙周细菌都分布进行探究.结合检测牙龈卟啉菌的方式,针对16S rDN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研究十种牙周病原菌在牙周炎、慢性牙龈炎病人龈下菌斑的分布情况,进一步探究牙周病同病原菌的发病关系.

  • 荧光定量PCR检测正畸儿童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

    作者:陆卉;周慧敏;宋晓波;孙境庐;刘红彦

    目前国内外对固定矫治和牙周疾病关系的研究多限于临床指标的观察,探讨固定矫治对牙周细菌的影响还比较少.同时检测固定矫治器戴入后临床牙周指标和龈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含量的变化可以更全面、深入地反映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组织的影响.

  • 应用PCR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及感染菌株基因型的分析

    作者:吴燕岷;陈莉丽;严杰;唐琪;孙伟莲

    目的建立慢性牙周炎(CP)龈下标本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的PCR检测方法,了解不同患牙龈下菌斑中Pg基因型的差异. 方法采用培养法分离不同患牙龈下菌斑中Pg,同时采用 PCR进行Pg 16S rDNA基因、prtC基因和fimA基因的检测.部分扩增产物T-A克隆后测定核苷酸序列. 结果 61例患者122个龈下菌斑标本中,Pg 16S rDNA、prtC和fimA分别扩增的阳性率依次为 90.6%、81.9%和78.0%,联合扩增的阳性率高达98.4%,培养法阳性率仅为 31.1%.30.0%(18/60)患者不同牙位龈下菌斑中的Pg基因型不一致.Pg 16S rDNA、prtC和fimA扩增片段与文献报道的核苷酸序列比较,同源性为98.62%~100%. 结论所建Pg 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慢性牙周炎龈下标本中Pg的快速临床诊断.部分CP患者可被不同基因型的Pg菌株同时感染.

  •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对种植体周骨吸收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金超;马艳;江欣;庞光明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对种植体周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到2016年1月进行种植体修复的后牙缺失患者72例,其中健康对照组40例患者中共植入种植体50颗,而牙周炎组32例共植入种植体40颗。两组都进行常规种植体修复,牙周炎组同时在术前行牙周基础治疗。观察与记录种植前与种植后3个月的龈下菌斑、种植体周骨吸收与龈沟出血情况。结果修复前,牙周炎组的龈下菌斑指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05),修复后两组的龈下菌斑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 P <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修复前的近中与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之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完成后,两组种植体周骨吸收量均有明显减少( P <0.05),且牙周炎组近中边缘骨吸收量降低更明显,远中边缘骨吸收量降低不如对照组明显( P <0.05)。两组修复后的龈沟出血指数都明显低于修复前(( P <0.05),且修复后牙周炎组的龈沟出血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比较多见,能影响种植体周骨吸收情况,牙周基础治疗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稳定性起促进作用。

  • 牙周炎患者唾液及龈下菌斑中三种厌氧微生物的检测分析

    作者:张天跃

    目的:分析牙周炎患者的唾液、龈下菌斑中三种厌氧微生物的检测结果,探讨唾液样本用于检测微生物的可能性。方法:选取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40例,慢性牙周炎(CP)患者36例,非牙周炎者30例,在非刺激性情况下取患者唾液及龈下菌斑,对两种样本中的福赛坦氏菌(Tf)、牙龈卟啉单胞菌(Pg)、齿垢密螺旋体(Td)进行检测。结果:AgP 患者、CP 患者检出 Tf、Pg、Td 率高于非牙周炎者(P<0.05),有显著性差异。 Td 在 CP 患者龈下菌斑样本的检出率高于唾液样本(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福赛坦式菌、牙龈卟啉单细胞、齿垢密螺旋体三种微生物在 AgP 和 CP 患者的龈下菌斑以及唾液中广泛存在,并且他们的检出状况与受试者牙周指标存在相关性,因此唾液样本同样可用于三种微生物的检测,并且可在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取样时显示出优势。

  • 苯甲酰精氨酸萘酰胺法检测龈下菌斑关键厌氧菌

    作者:薛毅;谭巨莲;袁东辉;张荣莲;魏建敏

    牙龈卟啉菌、福基氏类杆菌、放线共生放线菌、螺旋体与活动性牙周病变有关 .本文作者建立了苯甲酰精氨酸萘酰胺(bengoyl-DL-arginine-naphthlamide,BANA)水解试验为牙周关键厌氧菌感染的检测及牙周病的辅助诊断提供了新的便捷方法.

  • 固定矫治器对错(牙合)患者牙周组织影响的研究

    作者:赵弘;谢以岳;孟焕新;陈智滨

    目的 明确放置固定矫治器是否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方法 本项研究随机选择16例错(牙合)患者,在固定矫治器放置前1周进行临床牙周指标--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和探诊深度(pocket depth, PD)的检查以及龈下细菌的检测(刚果红染色细菌涂片),以所测得的数值作为基线水平;在固定矫治器放置后1周、3周、5周和8周分别进行临床牙周指标检查和龈下细菌的检测.结果 固定矫治器的放置可引起临床牙周指标显著增高(与治疗前比较,P<0.001).龈下菌群发生变化, 球菌减少(P<0.005)、螺旋体增多(P<0.001)、梭形菌增多(P<0.01).结论 固定矫治器的放置可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对接受固定矫治的患者进行规范的口腔卫生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 Vector牙周治疗仪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付云;邓雨泉;宁杨

    牙周病基础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彻底清除菌斑以及菌斑提供附着场所的牙结石.清除龈下菌斑和牙结石的传统方法是使用手动器械行牙周基础治疗,但其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技术逐渐成为牙周基础治疗的主流.

  • 吸烟对长航舰艇官兵龈下菌斑细菌分布影响的观察

    作者:李凤丽;林松杉;惠秀丽;周秋萍;谷静;赵颖煊

    目的:探讨吸烟对长航舰艇官兵龈下菌斑细菌分布的影响,为其牙周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长航舰艇官兵80例,其中吸烟官兵50例作为观察组,非吸烟官兵3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龈下菌斑,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别检测龈下菌斑中7种牙周疾病相关可疑致病菌,即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福赛斯坦纳菌(Tf)、直肠弯曲菌(Cr)、具核梭杆菌(Fn)、中间普氏菌(Pi)和齿垢密螺旋体(Td)的分布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Aa阳性率4.0%,Pg 32.0%,Tf60.0%.Cr 26.0%,Fn 36.0%,Pi 40.0%.Td 36.0%,对照组中Aa阳性率10.0%,Pg 20.0%,Tf 80.0%,Cr 33.3%.Fn 36.7%,Pi50.0%,Td 33.3%.两组龈下菌斑中7种可疑致病菌阳性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长航舰艇官兵吸烟与否对龈下菌斑中可疑致病菌的分布无显著影响.

  • 牙龈卟啉菌与伴放线放线杆菌不同基因的临床症状108例

    作者:韩黎;赵俊杰

    本文采用PCR方法检测了Pg16SrDNA基因、胶原酶基因(prtC)和菌毛基因(fimA),以及Aa 16SrDNA基因、白细胞毒素基因(IktA)和菌毛相关蛋白基因(fap),并初步探讨了上述基因的检出与患者临床症状间的关系.

  • 固定保持器对正畸治疗后患者牙周组织影响的研究

    作者:周静;王丹

    目的明确佩戴固定保持器是否影响正畸治疗后患者牙周组织的健康。方法 本项研究随机选择20例正畸治疗后患者,在固定保持器放置前1周进行临床牙周指标———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BI)、探诊深度(PD)的检查以及龈下细菌的检测(刚果红染色细菌涂片),以所测得的数值作为基线水平;在固定保持器放置后1月、2月、3月分别进行临床牙周指标检查和龈下细菌的检测。结果 固定保持器的放置可引起临床牙周指标显著增高(与治疗前比较,P <0.001)。龈下菌群发生变化,球菌减少( P <0.005)、螺旋体增多( P <0.001)、梭形菌增多( P<0.01)。结论 固定保持器的放置会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因此对佩戴固定保持器的患者进行规范的口腔卫生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 可摘局部义齿基牙牙周状况分析

    作者:吴陈炫

    目前,可摘局部义齿因其广泛的适应证和相对低廉的费用仍是修复牙列缺损的主要方法.但是,戴用可摘局部义齿后由于义齿卡环、支托、基托和连接体影响基牙自洁,利于菌斑沉积,而导致基牙菌斑微生物数量、种类发生变化.另外,它还可使基牙的负荷增加.因此,戴用可摘局部义齿可使基牙增加患牙周病变的危险[1].

  • 方丝弓技术对安氏Ⅰ类1分类患者牙周组织影响的研究

    作者:彭诚;邓嘉胤

    在正畸临床治疗中常会遇到安氏Ⅰ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其临床特征主要包括Ⅰ类远中磨牙关系,存在严重的上下颌矢状关系不调,上颌前牙唇侧倾且牙弓狭窄,下颌正常或后缩,伴有程度不等的深覆(牙合)和深覆盖,特别是骨性Ⅰ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上下颌骨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协调,面部侧貌为凸面型且代表上下颌关系ANB角一般均大于5°[1].

  • 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微生物与吸烟状况

    作者:徐莉;B.G.Loos;A.J.van Winkelhoff;U.van der Velden

    目的评价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吸烟状况与龈下牙周致病微生物的百分比.方法 11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根据吸烟状况分为:①重度吸烟组>10支/天(n=32);②轻度吸烟组≤10支/天(n=18);③戒烟者组(n=24);④非吸烟组(n=38).观察者口内每个象限,选取探诊深的1或2个位点, 纸捻法取龈下菌斑,厌氧培养;并测量该位点的探诊深度(Probe Depth, 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和探诊后出血(Bleeding of probe,BOP).结果①取样位点临床指标的均值为PD:6.3mm、AL:6.5mm及BOP:89%,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②组间菌落形成单位和龈下微生物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anas gingivalis,P.g)、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 和微消化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micros,P.m)的百分比均无差异.③方差分析显示仅轻度吸烟组福赛类杆菌(Bacteroides forsythus,B.f)的百分比略高于其它组(P<0.04).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相似的位点,吸烟组、戒烟组和非吸烟组的龈下牙周致病微生物百分比(B.f除外)无显著差异.

  • 弹性义齿与传统可摘局部义齿对牙周情况影响的比较

    作者:刘亦洪;朱希涛;韩劼

    目的比较弹性义齿与传统可摘局部义齿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牙列缺损病人,每例受试者同时制作一件铸造卡环活动桥修复体和一件弹性义齿.先后戴用两种义齿,对基牙临床检查和龈下菌斑检查.结果戴用铸造卡环活动桥后PLI高于戴用弹性义齿后.戴用弹性义齿后BI及龈下菌斑螺旋体比例略高于戴用铸造卡环活动桥后.其他指标两者无差别.结论弹性义齿卡环设计时应尽量减少覆盖牙龈的面积,避免卡环边缘终止于龈缘处.

  • 慢性牙周炎相关菌群分析

    作者:肖刚;吴坚;陈月燕

    目的:通过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分析,为慢性牙周炎病因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普通细菌培养和厌氧菌培养,通过涂片染色、菌落形态、生化鉴定进行微生物学分析.结果:80名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检测结果显示慢性牙周炎患者多为厌氧菌感染且多数为厌氧菌和需养菌的混合感染,其中多见为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 Pi)、福赛类杆菌(Bacteriodes forsythus, Bf)、核梭杆菌(ubacterium nucleatum, Fn)、产黑色素普氏菌(Prevotella melaninogenicus, Pm).结论:临床诊断与治疗慢性牙周炎,应更多开展厌氧菌的检验,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群分析对探索早期诊断以及预防和治疗牙周炎具有重要意义.

  • 龈下超声治疗牙周脓肿

    作者:牟宗琴

    牙周脓肿是牙周炎发展到晚期出现深牙周袋后的一个常见伴发症状,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先引流用药,后洁治.随着洁牙尖功效性能的改进,首诊即行洁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我科于1999年起引用了意大利喷粉洁牙机,其中设计精巧的龈下治疗套装清除龈下菌斑、结石更快捷更省力.本文选102颗牙周脓肿患牙,首诊即行龈下超声洁治,现总结如下.

  • 血液因素对龈下菌斑BANA试验结果的影响

    作者:信玉华;薛毅;唐涛;闫文娟

    目的 检测血液因素对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BANA试验敏感性、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血液成分及混有健康人血的牙龈卟啉菌菌液分别进行BANA试验.结果 各检测稀释滴度的全血、冻融全血、血浆样本BANA试验反应均为阴性;当全血各稀释梯度中牙龈卟啉菌菌量大于105时反映结果呈现为BANA试验阳性,胰蛋白酶样酶A600nm值均大于0.20.结论 BANA试验的敏感度并不受血液成分混入的影响而降低,证实试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 过氧化氢与口腔菌斑微生态学研究进展

    作者:周村;林伟;章锦才

    1 产生H2O2菌斑微生物1923年,Mclead和Gorden首先报道肺炎链球菌能产生H2O2,后来学者们又相继发现β溶血性链球菌和乳杆菌也能产生H2O2[1].尽管口腔菌斑细菌种类多,数量大,但目前发现能产生H2O2的微生物主要局限于α-溶血性链球菌.后一项研究利用超细胞生物化学的方法在龈上菌斑和牙周病变部位的龈下菌斑中观察到一些产生H2O2细菌,发现H2O2主要存在于细菌的胞膜和胞质中[2].由于培养条件,外源性糖的种类及浓度和采用检测方法不同,有关口腔能产生H2O2细菌种类的报道存在差异,但就产生H2O2能力而言,以口腔链球菌(Streptococcus oralis)产生能力强,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nguis)次之.

  • 液相BANA试验检测口腔关键厌氧菌方法的建立

    作者:信玉华;薛毅;唐涛;谭巨莲

    目的建立液相苯甲酰精氨酸萘酰胺(简写BANA)水解试验快速检测牙周病关键厌氧菌的新技术.方法利用牙周病相关关键微生物可产生胰蛋白酶样酶使人工合成的酶底物--BANA水解的原理检测这些重要口腔厌氧菌.结果BANA试验可检测出8.0 ×105以上的牙龈卟啉菌,特异性良好、不受标本采集中血污染的影响;71.88%活动期牙周炎龈下菌斑BANA试验阳性,4%的健康人龈下菌斑BANA试验阳性.结论BANA试验可望成为牙周病诊断新的辅助指标.

82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