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熵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对伤害性刺激反应能力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郡兴;吴涯雯;苏志源;詹鸿

    目的 通过观察麻醉诱导插管期间熵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比较两者对伤害性刺激(如气管插管)的反应能力.方法 20例择期手术病人入室后同时连接熵指数和BIS监护仪,进行常规气管内全麻,记录诱导前、意识消失时、插管前即刻、插管即刻、插管后1、3、5 min各时间点所对应的RE、SE、BIS数值以及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数值.结果 RE、SE、BIS值在诱导开始后逐渐下降,气管插管即刻RE、SE、BIS数值较插管前均明显升高,其中RE值升高明显(P<0.01),随后恢复到插管前水平.气管插管后1 min MAP较插管前显著升高(P<0.01),气管插管后HR数值较插管前显著增加(P<0.01).结论 熵指数、BIS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能及时反映气管插管刺激,其中RE值较SE、BIS值升高更明显、更快速.

  • 老年病人术中脑电双频指数与七氟烷浓度关系的研究

    作者:史斌

    目的 研究老年病人静吸复合麻醉时,七氟烷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及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普外科上腹部手术病人30例(ASA分级Ⅱ~Ⅲ),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为60~69岁;B组为70~79岁,每组15例.采用七氟烷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调节七氟烷浓度使BIS值在50~60.记录术中各时间段吸气末和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BIS值,并记录睁眼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恢复定向力的时间),对两组病人的年龄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BIS值之间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年龄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两组病人两个时间点(手术开始30 min与60 min)的呼气末七氟烷浓度与BIS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0.60,大部分具有显著相关性.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结论老年病人年龄与七氟烷浓度及BIS值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临床麻醉中要根据病人的年龄选择合适的七氟烷浓度,同时BIS值可以作为调节七氟烷麻醉深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 BIS监测下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与舒芬太尼在老年患者无痛肠镜中的麻醉效果

    作者:何艺

    目的 探讨老年无痛肠镜患者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实施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与舒芬太尼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无痛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在BIS监测下给予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与舒芬太尼麻醉,对照组在BIS监测下给予丙泊酚与舒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给药后5 min、10 min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入室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给药后5 min、10 min平均动脉压、心率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丙泊酚用量、麻醉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无痛肠镜患者的临床检查过程中,在BIS监测下行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与舒芬太尼麻醉,能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BIS 监测用于小儿全麻复合用药的临床研究

    作者:杜卫东;罗春水;宋兴荣;许汉标;叶祥东;付勤;张译尹

    目的:评估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用于小儿全麻复合用药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小儿外科泌尿系手术患儿80例,麻醉方式为气管内插管吸入麻醉,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术中均采用 BIS 监测,观察组40例术中根据预设理想的 BIS 值调整用药量,对照组麻醉医生不能观察 BIS 监测结果,根据临床经验结合常规监测调节用药量,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末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末七氟烷浓度、BIS 值和七氟烷用量,并比较两组苏醒、拔管、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平均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术中/术末 MAP、术末 H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中 HR 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术末呼末七氟烷浓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术中、术末 BI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儿平均七氟烷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苏醒、拔管、出 PACU 平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01)。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507,P =0.034)。结论小儿全麻应用 BIS 监测可使麻醉药物用量更加精确,从而缩短苏醒时间,提高安全性,为小儿外科的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麻醉保障。

  • 小儿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现状

    作者:韦天全

    麻醉深度监测的热点是脑功能的监测,而脑电双频指数(B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等的运算法则,又是建立在对大量脑功能正常成人脑电数据的回顾分析的基础上,是否适合小儿还不清楚,本文对近年来小儿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综述如下.

  • 脑电双频指数麻醉深度监测在小儿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庞宏宣;林高翔;张文斌;石泉;唐娟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1S)在小儿心内直视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实施心内直视手术6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非BIS组,停跳组和不停跳组.其中停跳组和不停跳组手术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麻醉深度监测指导麻醉药量.设立观测点为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5 min(T1)、切皮时(T2)、体外循环开始后2 min(T3)、鼻温谷值(T4)、停机后5 min(T5)、手术结束时(T6)的血流动力指标CVP、MAP、HR,停跳组和不停跳组同时记录BIS值.结果:使用BIS监测麻醉深度的停跳组和不停跳组比非BIS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P<0.05),停跳组和不停跳组比较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BIS监测指导下麻醉用药控制麻醉深度,血流动力学更稳定,BIS监测指导麻醉用药在停跳和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都可获得安全满意的麻醉深度.

  • 硬膜外麻醉下测定脑电双频指数比较芬太尼不同途径的镇静水平

    作者:李军科;唐辉毅;钟桥生

    目的 通过测定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比较经硬膜外腔与静脉途径使用芬太尼的镇静水平.方法 将42例拟行子宫全切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EP组21例,采用经硬膜外腔注射芬太尼20 μg麻醉,IV组21例,采用经静脉注射芬太尼20 μg麻醉,记录两组的BIS值和血流动力学、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 经硬膜外腔注射芬太尼比经静脉注射芬太尼产生更低的BIS值,两者的血流动力学、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20 μg芬太尼经硬膜外腔注射比经静脉注射起到更好的镇静水平,临床上应采用芬太尼经硬膜外腔途径给药.

  • 重症EV71感染患儿脑电双频指数与镇静评分的关联研究

    作者:农凤秋;桂见军;陈建江;赖江明;伍伟光

    目的 通过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的比较,评估重症肠道病毒71(EV71)感染患儿使用Ramsay评分作为临床镇静评估工具的有效性.方法 将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不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EV71感染患儿30例纳入研究,Ramsay评分由护士评定,每4小时1次,连续评定6次.而BIS值由PICU医生记录,相互之间不知情.结果 30个重症EV71感染患儿共收集180个成对的Ramsay/BIS值.Ramsay评分与BIS值直线回归系数r=0.773(P<0.01).结论 重症EV71感染患儿的Ramsay评分与BIS值相关良好.重症EV71感染无机械通气的患儿,Ramsay评分是一种有效的监测镇静深度的工具.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腹腔镜手术中的作用

    作者:林环新;石鸿金;钟贤春;丘玉琼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腹腔镜手术中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的实用性.方法 选择腹腔镜手术气管内全麻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S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记录术中两组患者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麻醉药用量、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 常规组T2、T3时点MAP与T0相比P<0.05,BIS组麻醉用量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而且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腹腔镜手术中起到指导麻醉用药,有助于判断麻醉的深度,减少麻醉药用量,改善麻醉苏醒的质量.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老年高血压病人麻醉诱导期的观察研究

    作者:刘小青;马利;黄中华;胡彦艳;包延丽;梁宁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在老年高血压病人麻醉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应激反应.方法 开腹行直、结肠癌根治术的老年高血压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在BIS监测下以血流动力学参数为指导,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诱导;Ⅱ组仅以血流动力学参数为指导恒速推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诱导.记录入室静卧10 min(T0)、意识消失时(T1)、气管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1 min(T3)、3min(T4)、5min(T5)的HR、SBP、DBP;并测定上述时点血糖(Glu)及血浆皮质醇(Cor)浓度变化.结果 T1、T2时两组HR、SBP、DBP明显低于T0时(P <0.05);T3、T4时Ⅰ组SBP、DBP明显低于Ⅱ组,HRⅡ组明显快于Ⅰ组(P<0.05);T2时两组Cor浓度明显低于T0时(P<0.05),T3、T4时Ⅱ组Cor浓度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 BIS监测下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TCI应用于开腹行直、结肠癌根治术的老年高血压病人麻醉诱导,能较好地控制麻醉深度,降低插管应激反应,维持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平稳.

  • 脑电双频指数在心脏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志慧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在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实行心脏手术92例病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脑电双频指数协助医师相应改变心脏麻醉药量,指导心脏麻醉实施快通道技术.即术毕1~6h拔出病人气管导管,恢复自主呼吸,减少机械通气引起的肺不张和肺部感染. 结果 46例实验组病人,心脏麻醉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病人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平均(5.52±3.06)h,和对照组比有差异显著性(P<0.01).无并发症出现,符合快通道心脏麻醉要求.芬太尼用量(12.79±5.79)ug/kg;病人住院费用(3.0122±1.3763)万元.由于镇静药减少,呼吸机带管时间缩短,相应减少住院费用. 结论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指导下实现快通道心脏麻醉安全可行,实施快通道麻醉在心脏病的治疗中达到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不同剂量地佐辛对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程度的影响

    作者:梁星宝;郭宗荣

    目的:分析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不同剂量地佐辛对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2年间在本院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196例作为研究对象,在麻醉诱导及麻醉拔管苏醒期间均持续进行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根据接受的地佐辛干预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D1组、D2组、D3组各49例.对比各组患者的苏醒时间相关指标,给地佐辛前(T0)、拔管前吸痰时(T1)、拔管时(T2)、拔管后10 min(T3)的BIS值、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指标水平差异.结果:D2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D1、D3组,拔管后躁动评分、VAS评分值低于对照组、D1,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及D1组患者(P<0.05);D2、D3组患者的T1、T2、T3时间点BIS值低于对照组、D1组,D2组的相同时间点BIS值高于D3组(P<0.05);D2、D3组的T1、T2、T3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低于对照组及D1组(P<0.05),D2组的T1、T2、T3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D3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2、D3组的T1、T2、T3时间点皮质醇及血糖水平低于其他两组(P<0.05),D2组与D3组T1、T2、T3时间点皮质醇及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给予0.1 mg/kg地佐辛,可以减少麻醉苏醒期躁动,又不会导致镇静过度及拔管时间延长,在稳定患者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及应激水平均有积极意义.

  • 脑电双频指数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美霞;孙艳春;彭慧茹;郭凯璇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Bispectral index,BIS)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监测重症监护病房(ICU)22例未使用或停用镇静剂8h以上、成年患者(不含脑肿瘤及颅脑手术者)的BIS值及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同时进行反应水平评分(Reaction Level Score,RLS85),运用Spearman秩相关的统计学方法,分析BIS值与RLS85评分及MAP的关系.结果:22例患者的BIS值与RLS85评分显著负相关(P<0.01),BIS值与MAP正相关(P<0.05).结论:脑电双频指数可用于评估脑功能障碍,同时可推测脑灌注.

  • 脑电双频指数在门诊无痛人流中的应用

    作者:覃军;陈丽嫦;杨军良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门诊无痛人流手术孕妇的麻醉过程及恢复意义.方法:将160例择期在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下门诊行无痛人流手术的孕妇,随机分为BIS监测组(A组)与常规监测组(B组),每组80例.静脉给予芬太尼1μg/kg、异丙酚2.0 mg/kg负荷量后,异丙酚的维持量A组根据BIS值调节(维持在45~60),B组仅根据临床体征调节.记录异丙酚用量、术中反应、无痛人流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留观时间等.结果:异丙酚用量A组明显少于B组,留观时间A组显著短于B组(P<0.01).MAP在麻醉诱导入睡后和手术时两组均有下降,但A组降幅低于B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明显少于B组(P<0.01).结论:BIS监测用于门诊无病人流手术的麻醉监测对预防麻醉药用量不足或逾量,减轻血流动力学波动,避免术中肢动与知晓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麻醉安全,减少并发症.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用于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效果评价

    作者:党晓东;何元;来炳褀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用于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的原发性胃癌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接受BIS监测下手动调节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观察组接受BIS监测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T0)、手术开始后30 min(T1)、手术结束前30 min(T2)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血清中炎症因子及应激激素含量的差异.结果:T0,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血清中炎症因子及应激激素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2,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MAP、HR的水平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血清中炎症因子sICAM-1、IL-1β、IL-8、TNF-α的含量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血清中应激激素Cor、T4、glucagon的含量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结论: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接受BIS监测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麻醉,可有效稳定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并抑制全身炎症应激反应.

  • BIS监测下小儿尿道下裂修复术中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翠容;陆立仁;甘志勇;区梅芬;何碧珍

    目的 比较丙泊酚或(和)七氟醚麻醉对小儿尿道下裂修复术中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BIS)及麻醉复苏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择期行尿道下裂修复术1~8岁患儿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丙泊酚组(P组)、七氟醚组(S组)及丙泊酚联合七氟醚组(C组),每组40例.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2 min(T1)、插入喉罩后即刻(T2)、插人喉罩后5 min(T3)、手术切皮(T4)、术中20 min(T5)和拔除喉罩时(T6)时间点的BI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手术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除喉罩的时间,术中知晓、术后喉痉挛、恶心、呕吐情况和术后躁动情况.结果 T4时S组与P组MAP比较,P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S组与C组、P组的BIS比较,C组下降较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呼吸恢复时间S组与P组、C组比较,P组快,C组次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恢复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方面,C组与P组、S组比较,C组均为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躁动发生率S组与P组比较,S组躁动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七氟醚麻醉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呼吸恢复较快、苏醒时间及拔除喉罩时间均快,术后躁动率低,结合BIS作为小儿麻醉深度监测,可为小儿尿道下裂手术提供科学、可靠的麻醉方法.

  • 脑电双频指数用于深低温停循环期间脑氧代谢评估的可行性

    作者:胡强夫;黄维勤

    目的 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期间脑电双频指数(BIS)用于评估脑氧代谢状况的可行性.方法 DHCA下大血管手术19例,均采用芬太尼-异丙酚静脉复合全麻.DHCA时间为43±8min,选取右锁骨下动脉插管、阻断升主动脉、鼻咽温降至28℃、降至18℃分钟时、降至18℃30分钟时、恢复全流量10分钟时七个时点测定下述指标:BIS、SjvO2、PaCO2、Glu、Hct.结果 随CPB开始、心脏停跳及降温过程BIS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鼻咽温降至18℃时达低值,SjvO2、PaCO2、Glu则表现出上升趋势,BIS、SjvO2、Glu三指标与T1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其中BIS与SjvO2、Glu呈负相关.整个DHCA阶段BIS值无明显改变,与SjvO2失去相关性.结论 无法找出DHCA期间BIS与脑氧代谢的对应关系,可能与实际脑灌注流量变异较大有关,BIS难以作为监测脑氧代谢的指标.

  • 脑电双频指数结合Ramsay、SAS评分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监测评价

    作者:钟映玉;肖百芳;黄寿新;陈宇冲;罗文滔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结合镇静评分(Ramsay)、镇静躁动评分(SAS)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监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间在梅州市人民医院ICU科住院治疗的120例重症监护患者,均静脉泵注丙泊酚,监测BIS及Ramsay评分和SAS评分,分析BIS值与Ramsay评分和SAS评分的相关性,比较镇静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结果 镇静后患者生命体征较治疗前平稳,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镇静前后患者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值与SAS评分呈正相关(r=0.771,P<0.05),BIS值与Ramsay评分呈现负相关(r=、0.753,P<0.05).结论 BIS与Ramsay、SAS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合运用于机械通气患者对其镇静深度监测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仍需要进行谨慎的判断.

  • 咪达唑仑在重度创伤患者麻醉诱导中的应用

    作者:邹伟伟;刘志群;戚志超

    目的 比较重度创伤患者在不同麻醉深度下气管插管时的咪达唑仑用量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将36例非颅脑损伤的重度创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18例.所有患者入室行脑电双频指数(BIS) 监测,以咪达唑仑1.5mg/min缓慢静注,当BIS达到预定值[A组(60±3),B组(45±3)]时立即给予芬太尼3ug/kg,琥珀胆碱1.5mg/kg,肌肉松弛后气管插管.分别记录入室时(T0)、BIS达预定值时(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1min(T3)、3min(T4)的心率(HR)、收缩压(SBP)、BIS和咪达唑仑的用量.结果两组患者入室时HR、SBP、BI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A组各时点HR、S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HR、SBP在T2T3 、T4时点与T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的HR、SBP在T3、T4时点与B组相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咪达唑仑的用量为(0.115±0.014)mg/kg .结论重度创伤患者使用小剂量咪达唑仑麻醉诱导既有利于创伤患者的循环稳定又可使患者处于一个合适的麻醉深度.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健康受试者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作者:王明山;陈怀龙;张丽娜;张纵横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健康受试者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成人志愿者60例,随机分为A组(穴位电刺激组)、B组(安慰刺激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各20例,分别于电刺激前、电刺激30min后记录BIS、HR和MAP,并测定相应时间点外周静脉血中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的浓度.结果 A组电刺激后BIS值、HR和MAP、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浓度较基础值显著下降,B组和C组虽然电刺激后各指标也略有下降,但与基础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显著降低受试者的BIS值,使其明显放松而处于嗜睡状态,产生深度的镇静作用.

731 条记录 32/37 页 « 12...29303132333435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