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聚多巴胺辅助溶胶-凝胶Ti O2薄膜表面固定牛血清白蛋白

    作者:孙见敏;付涛;吴锋;刘芸;张红梅;孙嘉懋

    在钛表面涂覆溶胶-凝胶TiO2薄膜,再利用聚多巴胺薄膜结合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以改善血液相容性。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TiO2薄膜表面形成了聚多巴胺薄膜和BSA分子层。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聚多巴胺薄膜和BSA分子层使试样的接触角升高,但表面能和界面张力下降。血液相容性实验表明,与TiO2涂层试样相比,结合BSA分子的试样具有更好的抗凝血性能和抗血小板聚集性能。

  • 三种心血管支架用金属材料的表面特性与生物相容性

    作者:吴锋;孟改利;董兵辉;刘保国;周益敏;付涛

    考察了316L不锈钢、NiTi合金和TLM钛合金的表面特性、血液相容性和内皮化能力,以筛选心血管支架材料.结果表明,316L不锈钢具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内皮细胞生长良好,但耐蚀性差;NiTi合金的耐蚀性和血液相容性优良,内皮细胞生长状况良好.TLM合金由生物相容性元素组成,其耐蚀性好,但表面粗糙度较高,亲水性差,影响了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和内皮化能力.作为心血管支架材料,三种材料中NiTi合金具有好的生物相容性.

  • 氧化镧掺杂对非晶碳薄膜表面及界面能的影响

    作者:张麟;陈弟虎;于凤梅;黄展云;潘仕荣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氧化镧掺杂的非晶碳薄膜.利用拉曼光谱,接触角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氧化镧掺杂对非晶碳薄膜的微结构,表面能及界面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镧掺杂提高了非晶碳薄膜表面能及表面能的极性分量.同时我们分析了氧化镧对材料的血容性能的影响机制.

  • 氧化镧掺杂非晶碳薄膜的血液相容性

    作者:张麟;陈弟虎;于凤梅;黄展云;潘仕荣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氧化镧掺杂的非晶碳薄膜.利用拉曼光谱,光电子能谱等方法, 研究了氧化镧掺杂对非晶碳薄膜的微结构、成分、形貌及亲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晶碳薄膜中掺入氧化镧后,薄膜中sp3/sp2的比率发生显著变化,薄膜的疏水性明显提高.血小板粘附实验表明,掺杂氧化镧有利于提高非晶碳薄膜的抗凝血性能,适当的掺杂量能使薄膜的血液相容性得到优化.并分析了氧化镧对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能的影响机制.

  • 稀土掺杂对纳米TiO2薄膜微结构及其抗凝血性能的影响

    作者:张麟;潘仕荣;刘毅;林晓东;黄展云;陈弟虎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均匀的TiO2薄膜及稀土掺杂TiO2薄膜.通过掺入不同稀土元素及浓度,利用X射线衍射、X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材料表征方法,研究了掺杂稀土元素对TiO2薄膜微结构、成分、形貌及亲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iO2薄膜中添加适量的稀土元素能细化TiO2晶粒,薄膜的亲水性明显提高.血小板粘附实验和动态凝血实验表明:掺杂稀土有利于改善TiO2薄膜的抗凝血性能,适当的掺杂量能使薄膜的血液相容性得到优化.分析了稀土元素对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能的影响机制.

  • 微型轴流式血泵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分析

    作者:陈新;云中;谭建平

    由于微型轴流式血泵置入心内的特殊部位,既要保证其血液相容性,又要保证组织相容性,与血液接触的材料表面,可选择r-水蛭素处理,以提高材料的血液相容性;与各种生物组织材料接触的表面,可选择纤连蛋白处理,使材料表面内皮化,以提高材料的组织相容性.

  • 生物碳素材料表面界面特性与血液相容性的关系的研究

    作者:易树;尹光福;郑昌琼;李伯刚

    利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一离子束增强沉积技术在Ti6A14V表面制备类金刚石薄膜,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单晶硅片表面上制备金刚石薄膜,并选择抛光石墨进行对比.分别对这三种碳素材料进行表面界面特性表征和血液相容性评价.结果发现,色散极性比是决定生物碳素材料抗凝血性能好坏的主要参数,表面粗糙度是影响生物碳素材料表面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主要因素.

  • 去细胞组织工程猪肺动脉带瓣管道的血液相容性观察

    作者:王圣;李温斌;郭海平;程兆云

    目的 观察去细胞组织工程猪肺动脉带瓣管道的血液相容性.方法 对新鲜猪肺动脉带瓣管道采用胰蛋白酶+ Triton X-100的去细胞方法进行去细胞处理;对去细胞猪肺动脉带瓣管道进行明胶嵌合再处理;对3组(新鲜猪肺动脉组、单纯去细胞处理组及明胶嵌合去细胞再处理组)瓣膜及管壁组织通过动态凝血试验、溶血试验、血小板黏附性能试验,分析3种组织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结果 相对新鲜猪肺动脉组及单纯去细胞组,明胶嵌合再处理组的瓣膜及管壁组织具有更低的凝血率,同时血小板黏附更少且没有明显变形和伪足.结论 采用新型方法构建的组织工程猪肺动脉带瓣管道,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有望解决移植体内的血栓形成问题,延长其使用寿命.

  • 纳米复合材料人工血管在犬体内的血液相容性和外科适用性观察

    作者:胡国栋;胡德宏

    目的 观察纳米复合材料人工血管在犬体内的血液相容性和外科适用性.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犬8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只,两组均行开腹人工血管吻合术,对照组采用无纳米复合材料的人工血管,观察组采用纳米复合材料制成的人工血管;将人工血管一端与腹主动脉肾下段行端一侧吻合,另一端与一侧髂总动脉行端一侧吻合术.观察两组血管通畅度、血管搏动及血管壁、血管内表面情况.结果 人工血管吻合后观察期间,观察组血管在吻合后6个月及12个月均保持血流通畅,血管搏动正常,管腔未见狭窄及阻塞;对照组血管在吻合6个月后出现血流缓慢,血管搏动减弱,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扫描电镜示观察组人工血管的内表面无明显纤维蛋白沉积及血栓形成,对照组人工血管内表面可观察到有明显纤维蛋白和血细胞沉积,有微血栓形成.结论 纳米复合材料人工血管在犬体内的强度、弹性、柔顺性和抗凝血性能良好.

  • 氨基化二氧化硅微球的体外血液相容性研究

    作者:廖天;王燕;姜建春;张慧

    目的 研究氨基化二氧化硅微球的体外溶血率.方法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微球,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氨基化试剂,得到氨基化二氧化硅微球.通过体外溶血试验来评价氨基化二氧化硅微球的血液相容性.结果 随着氨基化二氧化硅微球浓度的增加,溶血率没有明显变化.试样管和阴性管经过离心后血细胞全部下沉,上清液为无色澄明液体,表明无溶血发生,而阳性管内液体呈澄明红色,管底无血细胞残留,表明阳性对照管全部溶血;不同浓度的氨基化二氧化硅微球对血红细胞无溶血作用,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 本实验证实了氨基化二氧化硅微球对正常血细胞未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 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研究进展

    作者:段长恩

    血液相容性是生物材料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制约与血液直接接触生物材料医用化的瓶颈.生物材料与血液的相互作用机制复杂,影响因素繁多,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敏感指标.本文分析了生物材料与血液不同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材料表面界面特性对血液相容性的影响,并介绍了当前主要的血液相容性评价方法.

  • 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复合体系对红细胞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张奇峰;韩颖超

    目的 评价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复合物(Bovine Serum Albumin/Nano-Hydroxyapatite,BSA/Nano-HAP)在体外实验中对红细胞的影响.方法 溶血实验及渗透脆件实验评价BSA/Nano-HAP对兔红细胞的影响,并对材料与红细胞共培养后做细胞形态学观察,Bradford法检测不同粒径的HAP与BSA的吸附量,绘制吸附等温线,Nano-HAP与BSA共吸附后作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BSA/Nano-HAP与兔红细胞共培养后未引起溶血和细胞聚集现象,Nano-HAP对BSA有强烈的吸附作用,作用位点主要在BSA的酰胺I带、酰胺II带、[COO]基团与羟幕磷灰石的[Ca2+]、[OH-]、[PO43-]基团上.结论 BSA/Nano-HAP与红细胞共培养后,细胞形态正常,并且保持了红细胞正常的悬浮性,有望成为一种血液相容性较为理想的生物材料.

  • 新型MAO钛基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作者:杨成;孟丽娥;田元;常婷;周静

    目的初步评价新型钛基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新鲜全血,抗凝后分别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组接触,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比色,评价各组的溶血率.实验符合国际化标准组织规定要求.结果新型微弧氧化钛基材料直接接触溶血率为0.79%,符合医用材料的溶血率不大于5%的要求.结论新型钛基材料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肽/肝素复合涂层在钛表面改性的研究

    作者:刘成珪;叶巍;魏战杰;汪洋;张凯伦

    目的 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钛表面构建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肝素复合涂层,提高其血液相容性,探讨该技术在人工材料表面改性领域的应用前景.方法 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预处理的钛试件表面构建RGD肽/肝素复合涂层;对钛表面涂层进行物理表征分析,评价其体内外血液相容性.结果 RGD肽/肝素复合涂层的体外溶血率为0.76%,该涂层可延长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到(24.5±0.6)s,减少纤维蛋白原的吸附,减少血小板的黏附与激活,体内动物实验证实该涂层可减少表面血栓形成.结论 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形成的RGD肽/肝素复合涂层血液相容性高,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化钛表面.

  • 层层自组装肝素/胶原复合涂层聚四氟乙烯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究

    作者:陆树洋;孙晓宁;张鹏;龚飞荣;沈雳;杨守国;王春生

    目的 观察层层自组装肝素/胶原复合涂层聚四氟乙烯小口径人工血管片的抗凝血性能和血液相容性.方法 实验分为复合人工血管片组和普通人工血管片组.采用层层静电组装的方法将带负电的肝素与带正电的胶原交替涂覆到聚四氟乙烯小口径人工血管片上,制备成复合人工血管片.参照IS010993-4及GB/TI6886标准中实验方法行血小板黏附实验、溶血实验及血浆复钙时间实验检测.结果 扫面电镜照片可以观察到普通人工血管片表面有大量血小板黏附,血小板呈扁平状贴覆在材料表面,复合血管片组表面有少量血小板贴覆(2.5±2.4比28.5±4.8,P<0.05);普通血管片溶血率0.63%,复合血管片溶血率1.27%,均<5%,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血管片血浆复钙时间为8.5 min,复合血管片观察至30 min未见纤维蛋白丝.结论 层层自组装肝素/胶原复合涂层聚四氟乙烯小口径人工血管片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及血液相容性.

  • 血管内栓塞材料BaFe12O19微粒血液相容性研究

    作者:秦海林;李俊;戴红莲;郭再玉;马廉亭;李世普;唐瑛

    目的 探讨钡铁氧化合物BaFe<,12>O<,19>微粒的血液相容性.方法 对BaFe<,12>O<,19>微粒进行血液相容性实验,包括溶血实验、出血和凝血时间测定、凝血实验等.结果 BaFe<,12>O<,19>微粒对出血和凝血时间无影响,不引起溶血和凝血.结论 BaFe<,12>O<,19>微粒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且能在X线下显影,悬浮性能良好,不易堵塞微导管,其有可能成为一种全新的血管内栓塞材料.

  • 牙科用锆基非晶合金的细胞毒性及血液相容性研究

    作者:曹尤雅;孙宇;程翔;刘桂英;马越;孙英博;王芳

    目的:测定高强度、高弹性模量的新型口腔种植用锆基非晶合金的细胞毒性及血液相容性.方法:通过锆基非晶合金与新鲜人血接触进行血液相容性实验并采用MTT法研究锆基非晶合金的细胞毒性.结果:细胞毒性试验显示本研究制备的锆基非晶合金的细胞毒性反应分级为0级,无细胞毒性;血液相容性试验结果锆基非晶合金溶血率低,动态凝血时间较纯钛及Ti6 Al4V延长,以PT、APTT为指标的抗凝血性能与纯钛、Ti6Al4V相当,血小板粘附试验中Zr-Cu-Al-Ag较少出现血小板黏附,团聚及伪足伸出现象.结论:Zr-Cu-Al-Ag拥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可以初步满足其作为口腔种植材料的基本应用要求.

  • 聚氨酯-BaFe12O19复合型微粒栓塞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作者:李俊;郭再玉;马廉亭;戴红莲;李世普;秦海林

    目的 探讨包裹聚氨酯的聚氨酯-BaFe12O19复合型磁性微粒栓塞材料作为一种新开发的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新型血管内栓塞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方法 对聚氨酯-BaFe12O19复合微粒材料进行一系列血液相容性实验,包括溶血实验、出血和凝血时间测定、凝血功能实验等.结果 聚氨酯-BaFe12O19复合微粒材料对出血和凝血时间无显著性影响,不引起溶血和凝血功能的改变.结论 聚氨酯-BaFe12O19复合型微粒栓塞材料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 层层自组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磺化壳聚糖改性钛表面的研究

    作者:汪洋;刘小斌;叶巍;梅黎;魏战杰;张凯伦

    目的 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钛金属表面构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磺化壳聚糖(VEGF/SCS)多层膜,评价其体外血液相容性,并探讨其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方面的应用前景.方法 采用化学合成制备磺化壳聚糖(sulfated chitosan,SCS)并对其表征进行分析;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钛表面构建VEGF/SCS多层膜;对钛表面涂层进行表征分析并评价其体外血液相容性.结果 钛-VEGF/SCS自组装多层膜表面光整,该涂层体外溶血率为0.567%,可延长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至(49.29±1.05)s,减少血小板粘附和激活.结论 VEGF/SCS层层自组装形成的多层膜可以提高钛合金的体外血液相容性,显示其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方面的应用前景.

  • RGD肽自组装多层膜修饰钛表面的研究

    作者:叶巍;汪洋;魏战杰;黄晓帆;张凯伦;刘成珪

    目的: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钛表面构建 RGD肽(Arg-Gly-Asp Peptides)多层膜,评价其血液相容性,探讨该技术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领域内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氢氧化钠(NaOH)预先处理钛试件,获得多孔、负电荷的钛表面,吸附一层正电荷的聚乙烯亚胺,然后多次交替吸附 RGD肽,形成 RGD肽的多层膜结构。通过对该涂层进行物理表征测定及体外血液相容性检测,评价其血液相容性。结果 RGD肽自组装多层膜表面水接触角为78.21±1.98°,体外溶血率为0.76%,该涂层还可有效延长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至(15.1±0.2)s,并且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粘附与激活。结论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形成的 RGD肽涂层血液相容性高,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化钛表面,显示了其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213 条记录 7/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