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年保存期内病毒灭活新鲜血浆中凝血因子的质量调查

    作者:柏则蓉;葛健民;梁启忠;李长清;杨春晖;边国慧

    目的 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灭活处理新鲜血浆后对1年保存期内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30(人)份全血(400 ml/份),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将每份制备成新鲜血浆和病毒灭活新鲜血浆(100ml/份),分成未灭活组和灭活组,分别检测保存0(制备期<1个月检测)、6、8、10、12个月后的2组各自的FⅡ∶C、FⅤ:C、FⅦ∶C、FⅧ∶C、FⅨ∶C、FⅩ:C及Fg含量变化.结果 与未灭活组相比,灭活组除FⅦ∶C含量无明显变化外,其他6种凝血因子含量在保存期内均明显下降(尤其FⅧ∶C和Fg下降为明显);0、6、8、10、12个月保存时间的FⅧ∶C含量(%)分别为灭活前58.7±20.1、59.6±34.0、52.0±35.3、57.5±34.7、54.1±31.2和灭活后45.8±13.9、49.3±23.5、44.6±21.7、49.7±22.9、43.9±20.7(均为P<0.05),Fg含量(mg/dl)分别为灭活前225.3±72.3、277.9±64.2、272.3±74.9、262.6±70.8、287.55±83.0)和灭活后188.8±54.7、205.8±54.0、205.8±54.0、220.2±66.7、202.2±56.8(均为P<0.05).保存0和12个月相比,FⅩ:C含量(%)分别为93.0±30.5 vs 83.1±18.0(P <0.05).结论 新鲜血浆经MB-P病毒灭活处理后,1年冰冻保存期内起7种凝血因子含量相对稳定;MBP对凝血因子活性造成了一定损伤(尤其是Fg和FⅧ:C),但除FⅧ∶C外,其他凝血因子含量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 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大肠杆菌的研究

    作者:黄宇闻;莫琴;崔振玲;钱开诚

    目的 研究核黄素光化学反应对细菌的灭活作用,探讨分析核黄素光化学灭活病原体的机理.方法 将含有细菌的培养液4.950 ml注入5 ml血袋中,再加入10 mmol/L的核黄素溶液50μl使其终浓度为100 μmol/L,将血袋置控温光照仪中接受400-500 nm波段可见光双侧照射[剂量(8.0-32.0)J/cm~2],照射时温度为(4±2)℃;照射后标本通过细菌培养,透射电镜影像、核酸检测(LacZ基因片段)等方法观察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大肠杆菌的效果.结果 400-500 nm可见光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可以有效灭活大肠杆菌达6 log;透射电镜影像示经核黄素光化学处理的大肠杆菌其拟核所在区域出现多个空泡;PCR显示经核黄素光化学处理的大肠杆菌其LacZ基因片段的复制被完全阻止.结论 可见光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可以有效灭活大肠杆菌,核酸是核黄素光化学产生病原体灭活作用的主要靶点.

  • 核黄素光化学方法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崔振玲;黄宇闻;莫琴;王迅;钱开诚

    目的 研究核黄素光化学方法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及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的抑制程度,观察该方法对淋巴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实验组:随机选择捐献的全血将从中收集的淋巴细胞悬浮于核黄素终浓度为50μmol/L的1640缓冲溶液中,注入PVC透光转移袋内(440nm处透光率为80%),用400-500nm的可见光照射,照射量为8.8J/ml;对照组:为相同来源、悬浮于不含核黄素的1640缓冲溶液中、未接受光照处理的淋巴细胞.以植物血凝素同步刺激2个组的淋巴细胞,用MTS非放射性细胞增殖试验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计算核黄素光化学处理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用酶标方法检测细胞因子;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的淋巴细胞周期变化(RPT-lymphocytes).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经过核黄素光化学法处理后的淋巴细胞(RPT-lymphocytes)对PHA刺激的增殖抑制率为(99.21±1.06)%,淋巴细胞IL-1β、-2、-6、-8及TNF-α、IFN-γ细胞因子的分泌量比对照组细胞分别降低了(95.09±2.60)%、(98.20±1.64)%、(98.77±0.97)%、(92.30±11.04)%及(98.82±1.42)% 、100%;实验组S期细胞占0.73%,对照组S期细胞则占32.5%.结论 可见光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方法可有效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和细胞因子分泌活性,阻止淋巴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提示该方法可能是预防TA-GVHD的一种有效并且可行的方法.

  • 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对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

    作者:崔振玲;黄宇闻;莫琴;王迅;钱开诚

    目的 探讨用核黄素光化学法预防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从的全血中收集淋巴细胞,将淋巴细胞悬浮于核黄素终浓度为50 μmol/L的1640培养液中,注入440 nm处透光率为80%的PVC透光塑料袋内.用4430-500 nm的可见光照射,照射量为8.8 J/ml.对照组为相同来源、悬浮子不合核黄素的1640培养液中,未接受光照处理的淋巴细胞.以植物血凝素(PEA)、CD3单抗、CD28单抗等同步刺激实验组和对照组淋巴细胞,用酶标方法 检测细胞因子分泌量.结果 经过核黄素光化学法处理后的淋巴细胞,接受PHA刺激后,实验组淋巴细胞IL-1B、IL-2、IL4、IL-6、IL-8、IL-10、TNF-α和INF-γ的分泌量比对照组细胞分别降低了(99.47±0.80)%、(99.81±0.46)%、(84.26±24.20)%、(99.86 ±1.23)%、(92.30±11.04)%、(89.50 ±15.66)%、(99.98±0.06)%和100%;接受CD3单抗刺激后,实验组淋巴细胞IL-1β、IL-6、IL-8、IL-10、TNF-α和INF-γ的分泌量比对照组细胞分别降低了(99.32 ±1.30)%、(99.37±1.16)%、(93.31 ±7.86)%、(93.04 ±14.16)%、(84.70 ±10.22)%和100%.接受CD3单抗和CD28单抗联合刺激后,实验组淋巴细胞IL-1β、IL-6、IL-8、TNF-α和INF-γ的分泌量比对照组细胞分别降低了(96.88±7.25)%、(98.55±3.61)%、(94.35±4.93)%、(88.69±10.42)%和100%.结论 核黄素光化学法处理可使淋巴细胞失去生成GVHD相关细胞因子的能力,初步证明核黄素光化学法能在细胞水平有效阻断淋巴细胞通过接受抗原诱导表达细胞因子参与TA-GVHD病理改变的通路.

  • 不同氧环境下维生素C对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血浆中大肠杆菌的影响

    作者:周伟业;程珍珍;张博;莫琴;王迅;黄宇闻

    目的 研究313 nm作为激发光时,不同氧环境下维生素C(Vc)对核黄素(Rf)光化学法灭活血浆中大肠杆菌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含有50 μmol/L的RF和0、12.5、25、37.5和50 mmol/L维生素C的混合血浆与大肠杆菌液混合后盛装于12孔培养板、排除空气的PVC储血袋(乏氧)和充加纯氧的PVC储血袋(充氧),用313 nm波长紫外光辐照,照射剂量为5 J/mL,观察不同氧环境和Vc对RF化学灭活大肠杆菌效果的影响.结果 在培养板中Vc有促进RF光化学灭活大肠杆菌的效能;在排除空气的PVC储血袋(乏氧)中,Vc促进RF光化学灭活大肠杆菌的效能的作用明显减弱;与乏氧环境相比较,在充加纯氧的PVC储血袋(充氧)中,Vc有促进RF光化学灭活大肠杆菌的效能,当Vc浓度为10 mmol/L时,大肠杆菌的滴度下降4.3 log/mL.结论 在高含氧环境下Vc联合RF经313nm波长光源照射可有效灭活血浆中的大肠杆菌;Vc作为1种病原体灭活的光化学底物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值得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 浓缩血小板中病原体灭活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聂咏梅;田兆嵩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小板的输注愈来愈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然而,到目前为止,血小板的输注仍有一定风险,一是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不能检出少数血液中感染的病毒和微生物;二是细菌学检查还未列入常规检测项目;三是血小板制品中,不能有效去除可能引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T细胞.近年发展起来的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技术,在提高输血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潜力.

  • MB-P对血浆部分细胞因子与ABO血型抗体活性影响

    作者:杨燕;钟宁;李志强

    目的 研究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法(MB-P)对血浆SCF、TPO、PF4与GPⅡb/Ⅲa活性与ABO血型抗体活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ELISA方法对MB-P制备前后血浆SCF、TPO、PF4与GPⅡb/Ⅲa活性进行检测;应用血型血清学检测方法对MB-P制备前后血浆IgM抗-A、IgM抗-B与IgG抗-A、IgC抗-B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MB-P制备血浆SCF、TPO、PF4与GPⅡb/Ⅲa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2.59±2.71,248.54±49.01,12.02±3.21,10.21±9.97;与制备前相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MB-P制备后血浆红细胞IgM抗-A、IgM抗-B与IgG抗-A、IgG抗-B效价也有不同程度下降,与制备前相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MB-P制备血浆须高度重视部分细胞因子与红细胞ABO血型抗体变化情况,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性与有效性.

  • 光化学法建立兔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模型

    作者:姚勇;吴又凯;蔡季平;周韵秋

    目的建立一个与临床特征和病理机制相似的新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模型.方法 5只家兔静脉内注入光化学药物孟加拉红,以波长530 nm氪绿激光照射单眼视网膜静脉分支,1 h后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并于3 d后摘除5只兔眼球做病理切片.结果 FFA检查证实5只兔眼均有BRVO,病理切片证实5只兔眼阻塞的血管内均有血栓形成.结论光化学法可建立和临床病理机制相似的 BRVO模型,此法操作简单,为BRVO的临床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动物模型.

  • 银杏内酯B对局灶性脑缺血时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敬各;李树清;王树人;李凡

    目的 观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B)对局灶性脑缺血时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光化学诱导树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HE染色和电镜技术观察缺血后不同时间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缺血后4 h、24 h、72 h及给予GB后24 h半暗区及对侧皮层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并测定其平均灰度值.结果 光镜下可见,HE染色显示树局灶性脑缺血后,随缺血时间延长,星形胶质细胞形态有不同程度改变;电镜观察显示缺血24 h时星形胶质细胞明显肿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半暗区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在4 h时没有明显改变, 24 h时增加 (P<0.01),72 h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0.01);对侧皮层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于72 h时开始增加(P<0.05).缺血后6 h舌下静脉注射GB至缺血24 h时,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少于缺血组(P<0.05),但仍较假手术组高.结论 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增强,GB可通过减少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而起脑保护作用.

  • 光化学诱导树鼩血栓性脑缺血脑水含量血浆NE含量及心功能的变化(摘要)

    作者:毕春;刘光鉴;况铣

    探讨局部脑缺血时血浆NE含量和心功能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实验通过不开颅的光化学诱导激发树局部脑血栓形成,测定局部脑缺血后4,24,72 h缺血中心区、半影区和对侧区的脑水含量(密度梯度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室内压变化大速率(±dp/dt max)、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左室收缩压(LVSP)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 E)含量等指标.结果:(1)脑缺血后各时段缺血区脑水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在2 4 h达峰值,72 h时有所下降;血浆NE含量在光化学反应后4 h就明显高于对照值(P<0 .01),24 h达峰值,72 h时降至对照值以下(P<0.05);(2)光化学反应后4 h 心率明显减慢(P<0.05),24 h LVEDP明显升高(P<0.05),72 h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所恢复.结果提示:光化学诱导树血栓形成性脑缺血后,在局部脑组织水肿发生、发展和恢复过程中,血浆NE升高和心功能抑制也有类似的变化过程.

  • 树鼠句脑缺血与IL-8的关系及银杏内酯B的保护作用(摘要)

    作者:李家立;李树清

    观察细胞因子之一,即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在树鼠 句血栓性脑缺血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inkgolide,GB)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是否与其对IL-8水平的调节有关.采用光化学反应法诱导树鼠 句[ HT5”SS〗局部脑血栓形成;采用经典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缺血4,24及72?h中心区、半暗区、对侧区和血清的IL-8水平,并观察在血栓形成后6?h静脉注射GB(5?mg.kg-1)对IL-8水平的影响.结果:脑血栓形成后缺血中心区、半暗区、对侧区和血清的IL-8水平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呈逐渐升高趋势,并在 72?h时达到高峰,其中以缺血中心区IL-8水平(29.25±9.36)ng/dl高,与假手术组缺血中心区(1.32±0.22)ng/dl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的 IL-8水平(8.21±0.83)?ng/dl与假手术组(1.44±0.21)?ng/dl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另外,GB药物组缺血中心区IL-8水平下降到(10.01±1.12) ng/dl,血清的IL-8水平也降至达(6.23±1.04)?ng/dl,显著性差异(P<0.01)存在于GB药物组与未给药组或溶剂组之间.结果表明:(1)脑缺血后IL-8水平升高与缺血状态下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导致脑组织外IL-8的渗入有关;同时,免疫反应性细胞( 如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等)和血小板在脑缺血后IL-8 mRNA的表达升高也是机理所在;(2)GB能逆转缺血后IL-8水平的升高,是其改善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 通透性及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的结果;(3)IL-8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中主要起损伤作用,直接作用可能是通过趋化、激活PMAL;间接增加BBB的通透性;(4)GB对IL-8可能有间接影响,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拮抗PAF受体、调节MAO活性与抑制IL-8水平升高等途径来实现的.

  • 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脑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神经元 PAF受体结合特性的研究(摘要)

    作者:杨丽君;李树清

    观察血栓性局部脑缺血过程中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受体的消长变化,探讨PAF在脑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神经元继发性脑损伤中的分子机制.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血栓性局部脑缺血模型并提取树鼠句脑细胞膜蛋白,并用3H-PAF放射配体结合试验检测中枢神经细胞膜不同特性的PAF结合位点(受体),结果:树鼠句脑细胞膜上存在两种亲和性不同的PAF受体,即高亲和性和低亲和性受体,其亲和力(Kd)分别为(3.61±0.72)nM和(17.04±2.41)*#nM,相应的大结合容量(max)分别为(1457.94±168.01)fmol/mg蛋白和(5017.40±742.16)fmol/mg蛋白.脑缺血4,24及72h中心区、半暗区及对侧区高、低亲和性受体的Kd值、Bmax值均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01),中心区及半暗区下降尤为明显,其中以缺血后24h的变化为显著.结果表明:PAF受体在介导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机能代谢的不同与PAF受体亲和特性及大结合容量改变不同有关,亦是PAF介导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分子基础.

  • 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时单胺氧化酶(MAO)活性的变化及银杏内酯B作用机理的探讨(摘要)

    作者:李家立;李树清

    揭示血栓性脑缺血时缺血区和血清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活性变化及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 GB)作用机理的探讨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模型.用酶比色法测量缺血后4,24及72 h中心区、半暗区、对侧区及血清的MAO活性,并用双缩脲法测定上述各区的蛋白含量,观察缺血后树鼠句以上不同时间点肾上腺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缺血中心区MAO活性均明显下降,半暗区及对侧区和血清的MAO活性进行性升高,以72h为明显,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光化学反应后6h舌下静脉一次注射PAF受体拮抗剂(GB 5mg/kg)后,24h时,半暗区MAO活性明显下降,而中心区则相反(P<0.01)MAO活性变化与相应区域蛋白含量改变一致(r=0.81).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缺血后反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合成及分泌功能的APUD颗粒逐渐衰竭,并可见线粒体肿胀和炎性细胞的浸润等改变.结果表明:脑缺血后中心区和半暗区MAO活性改变是相应区域单胺类递质消长变化的主要原因;MAO活性变化与神经元蛋白质合成能力的改变有关;GB的脑保护作用与其拮抗PAF受体和调节MAO活性而促进递质平衡有关.

  • 水蛭提取物对大鼠脑血栓后脑组织MDA,SOD和NO含量的影响

    作者:杨文清;王俊卿;XIE Yan-Hua;YANG Wen-Qing;WANG Si-wang;谢艳华;WANG Jun-Qing;王四旺

    目的 探讨光化学法诱导大鼠脑血栓形成中丙二醛(MDA),NO和SOD含量 的变化及 水蛭提取物(EFH)对其脑组织保护作用的机理. 方法 采用光化学法诱导大 鼠大脑中动脉 (MCA)脑血栓形成 模型,观察脑缺血后及药物作用后4 h,24 h脑组织匀浆中MDA,SOD和NO的含量变化. 结果 大鼠脑缺血后4 h 时MDA的含量增高,24 h明显增高;24 h时EFH治疗组 MDA含量明显降低,由(4.77±0.24) mol*L-1降为(2.51±0.44) mol*L-1 (P<0.05),与模 型组相比24 h时SOD的活性明显增高(P<0.05). NO含量在脑缺血后4 h降低,24 h时与 假 手术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 结论 光化学诱导大鼠脑血栓形成, 其脑组织的损伤与MDA及NO的神经细胞毒性作用有关,EFH可清除MDA的生成,减少SOD消耗, 降低NO的毒性, 对缺血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 光化学法诱导家兔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作者:晁栋;王四旺;谢艳华

    目的建立家兔视网膜中央动脉(CRA)主干阻塞的动物模型. 方法手术暴露出视网膜中央动脉后,采用光化学法造模.随后对模型进行荧光眼底照相及电镜检查. 结果视网膜中央动脉内血栓形成,阻塞血管腔.视网膜的节细胞层及神经纤维层在缺血6 h后均出现变性、坏死的改变. 结论采用光化学方法,可以成功复制 出视网膜中央动脉主干阻塞模型,且缺血达6 h后视网膜节细胞层及神经纤维层可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 内皮损伤引起血小板沉积测定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王维亭;徐向伟;何小云;赵专友;汤立达

    目的:研究建立血小板沉积模型的方法.方法:采用99锝体外血小板标记与光化学血管内膜损伤法建立模型,通过血小板沉积数测定研究模型的应用性.结果:实验结果表明,99锝体外血小板标记率受标记时间影响,佳时间为30 min;洗涤2次可将未标记同位素基本分离掉:血小板沉积数表示法较直接CPM计数法优越;阳性对照欣维宁可减少血小板在内膜损伤动脉血管壁上的沉积.结论:通过99锝体外血小板标记与光化学血管内膜损伤建立的血小板沉积方法,科学、可靠,有一定实用性.

    关键词: 血小板 99锝 光化学
  •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观察

    作者:刘利俊

    目的 分析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我站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采集的60袋新鲜血液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前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总蛋白(TP)、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并检测亚甲蓝在血浆中的残留量.结果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后的Fg为(2315.46±51.08)mg/L、TP为(58.63±6.83)g/L、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分别为(85.41±10.33)%、(72.18±15.26)%、(76.45±13.25)%、(57.14±12.64)%、(65.17±10.33)%和(98.27±10.34)%,各项指标与灭活前无明显变化(P>0.05);灭活病毒后的血浆中亚甲蓝的残留量为(0.06±0.02)mol/L,滤出率为94.13%.结论 单袋血浆进行病毒灭活,亚甲蓝光化学法对血浆成分及质量的影响较小,能够满足安全输血的要求,值得推广使用.

  • 汽车灰霾让人忧

    作者:英龙

    近年,全国各地的雾霾天气越来越严重,机动车污染被认为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说,“汽车已经成为仅次于房地产的社会综合问题,某种程度上其牵涉面之广、复杂程度甚至高于房地产.”过去五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从930余万辆增加至1900多万辆.与此形成对照,过去两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市为应对急剧增长的汽车给城市带来的拥堵、污染等矛盾,纷纷采取限购、限行、加速提升机动车排放标准要求等行政手段.其实,无论哪一种车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当一种生活工具严重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时候,人们该怎么对待它?

98 条记录 5/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