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光化学技术灭活血液制品中病原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秀娟;陈静静;郭永建

    血液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各种病毒灭活技术在提高血液安全性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而目前又以光化学技术受瞩目.光化学技术就是利用某些化学光敏剂能与病原微生物的核酸或蛋白结合,在适当波长光照射下,发生系列光化学及光生物学效应导致病原体失活的方法.本文通过综述目前的血液安全背景,各种光化学技术的可能作用机制及应用情况,目的在于启发思路,进一步将这项技术研究在输血领域推广.

    关键词: 光化学 灭活 病原体
  • 芪龙胶囊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作者:吴彦;孙建宁;张宁;张硕峰;吴金英;贾占红

    目的:研究观察中药芪龙胶囊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光化学诱导局灶性脑梗塞模型(PITCI)和三氯化铁所致大鼠单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观察了芪龙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的保护作用;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模型研究药物对脑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芪龙胶囊0.6g·kg-1,0.3g·kg-1,0.15g·kg-1可明显减轻光化学诱导局灶性脑梗塞模型大鼠神经症状,减少脑梗塞范围(P<0.05,P<0.01);0.6g·kg-1,0.3g·kg-1可明显减轻该模型大鼠脑含水量变化率(P<0.05,P<0.01).芪龙胶囊0.6g·kg-1,0.3g·kg-1可明显减轻MCAO大鼠神经症状,减少脑梗塞范围(P<0.05,P<0.01).该药还能显著降低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大鼠血脑屏障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模型大鼠脑组织EB含量(P<0.05,P<0.01).结论:芪龙胶囊具有很好的脑保护作用.

  • 利用激光诱导光化学反应建立大鼠正中神经定量损伤模型

    作者:艾尔肯·热合木吐拉;彭峰;张莉;李斌;贾潇天;虞聪;陈琳

    目的 建立激光诱导光化学反应制备大鼠正中神经定量损伤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右侧正中神经激光照射时间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0 s组,20s组,40s组.在大鼠尾静脉注射赤藓红溶液(32.5 mg/kg体质量)后5min在上臂近端显露正中神经长约5 mm予以激光照射损伤.激光照射参数:532nm波长,170 mW强度,200 μm直径.损伤后1、2、3、4、5、6、7d,及2、3、4、5、6周对大鼠抓握能力、舔足反应进行行为观察;在损伤后第二周每组切取2只大鼠损伤段以远正中神经纤维进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有无脱髓鞘变化.结果 所有实验大鼠术后均存活,完成各种行为观察.损伤后1~7d各实验组大鼠损伤一侧均出现抓握能力受限、舔足频繁等表现,对照组未出现相应损伤表现.各个实验组中,40s组大鼠行为表现较突出.2~4周时间段,各组观察功能状态持续下降.损伤后5~6周观察10、20s组大鼠抓握能力有所恢复,轻度受限;而40s组一只大鼠有抓握动作的部分恢复,另一只大鼠则无明显恢复.组织学观察发现在2周时有髓神经纤维均出现脱髓鞘变化,40s组脱髓鞘尤为明显.而对照组无相应变化.结论 光敏剂注射后,不同剂量的激光照射所致的神经损伤可累及运动、感觉和交感功能,而且损伤程度不同.激光诱导光化学反应制备大鼠单根神经定量损伤模型成功率较高,稳定性好,具有损伤定量的优势.

  • 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实验研究

    作者:温仲民;包仕尧

    脑血管疾病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研究 ,依赖能模拟临床疾病、重复性好的动物模型.本文重点介绍制作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动物的选择、制作方法、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及实验影响因素,对系统研究急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应用reteplase治疗兔视网膜动脉阻塞

    作者:张瑞帆;翁欢;李秋华

    目的 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突变体(reteplase, r-PA)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治疗兔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RAO)的效果,评价这两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45只RAO模型新西兰白兔分为3组,每组15例,分别给予r-PA溶液(0.3 MU/kg)、rt-PA溶液(1.7 mg/kg)和注射用水.4 h时,直接眼底镜、眼底照相检查双眼,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检查实验眼.各组于给药后1、2、3、4 h检查凝血及纤溶功能;4 h行头颅磁共振成像,并行实验眼组织学检查.结果 r-PA组动脉完全再通率为86.67%(13/15),rt-PA组为66.67%(5/15);r-PA组和rt-PA组与对照组(0/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A组与rt-P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A组和rt-PA组血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改变,r-PA组对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较rt-PA组小(P<0.05).实验兔均无颅内出血和玻璃体积血.光学显微镜下两组均未见视网膜动脉管腔中有明显血栓形成,管壁未见明显坏死或变薄.结论 r-PA和rt-PA对RAO模型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两者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别;r-PA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比rt-PA小.

  • 光化学法诱导兔脑梗塞模型

    作者:邵义祥;朱顺星;丁莉;朱向阳

    应用光化学诱导法建立兔局灶性脑梗塞模型,为临床治疗人的脑梗塞疾病提供有效的实验研究手段.结果显示,模型制作成功率98%,梗塞灶面积为0.465±0.012cm2,体积为0.268±0.009 cm3,梗塞灶呈典型的损伤、渗出和炎症反应病理过程.结果提示,光化学诱导法建立兔局灶性脑梗塞模型方便、快速、稳定.

    关键词: 光化学 脑梗塞 模型
  • 光动力疗法及其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作用

    作者:郑重;荣翱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静脉给予光敏剂,在有氧条件下,使用能量极低的激光照射与光敏剂结合的生物组织,通过光化学反应形成氧自由基和单线态氧作用于靶组织.不仅可以直接诱发细胞凋亡和坏死,还可以引起微血管损伤,使供血减少,从而导致病变细胞死亡[1].

  • 不同脑温对树鼩局部脑缺血海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飞;李树清

    目的 研究不同脑温(亚低温、常温及高温)对树鼩局部脑缺血海马CA1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缺血时脑温对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鼩皮层脑缺血模型,于缺血后6 h采用局部恒温控温装置维持脑温在亚低温(31~32℃)、常温(36~37℃)和高温(39~40℃)三种不同温度状态持续1 h.于缺血后24 h及72 h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染色及图像分析仪测定海马CA1区VEGF表达的不同强度.结果 局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VEGF表达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亦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其中以72 h时31℃组VEGF的表达下降为明显(P<0.01).结论 亚低温后处理将在脑缺血的早期发挥脑保护作用,其脑保护作用可能与亚低温能增强VEGF的表达有关.低温脑保护的意义在于延长脑缺血治疗时间窗.

  • 树鼩脑缺血时海马微环境与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的可能机制

    作者:唐代彬;李树清

    目的 观察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时海马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变化,并探讨其与微环境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光化学反应诱导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模型,采用单泵等速微灌流系统及荧光分光法检测脑缺血后4、24及72 h海马细胞外液异硫氰基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luorescein thiocarbamoyl dextrans,FITC-D)含量及血浆FITC-D的清除率(Clearance rate of FITC-D,Cf),Cf的高低反映海马BBB的通透性.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海马灌流液的氨基酸递质水平,并观察缺血海马微血管超微结构.结果 树鼩血栓性脑缺血后4 h海马BBB通透性开始升高,缺血24 h为明显,Cf=(0.526±0.130)μl(P<0.01),72 h通透性有所恢复.脑缺血后24 h海马细胞外Glu及GABA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5.71±0.39)μmol·L-1和(3.81±0.14)μmol·L-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马微血管超微结构观察显示星形胶质细胞肿胀,毛细血管周围水肿形成.结论 脑缺血可导致海马BBB通透性增高,而海马微环境紊乱对BBB通透性具有促进作用.

  • 光化学诱导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玉林;董明敏

    目的建立耳蜗微循环障碍模型并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用四碘四氯荧光素二钠经豚鼠股静脉注射,波长(540±30)nm的绿色光照射耳蜗,通过耳蜗切片、螺旋韧带石蜡定向包埋切片、耳蜗铺片、透射电镜等技术在不同时间段对豚鼠耳蜗病变进行观察.结果光化学诱导耳蜗微血管血栓形成,组织缺血、坏死,且随时间的延长病变逐渐加重.结论光化学诱导可建立耳蜗微循环障碍的模型,对研究内耳疾病有一定意义.

  • 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在局部脑缺血扩布性抑制中的作用

    作者:李树清;李凡;李家立;张敬各;张颖

    目的 研究树鼩局部脑血栓形成过程中,缺血对侧皮层白细胞介素(interluekin,IL)-8水平及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胶质纤维酸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改变,并探讨扩布性抑制(spreading depression,SD)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光化学反应诱导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经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分别检测缺血对侧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灰度值及脑组织IL-8水平,并观察不同浓度IL-8对体外培养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脑血栓形成后72 h缺血对侧皮层IL-8水平及GFAP表达明显增加(P<0.01),于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内加入不同浓度(0.1~1.0 μg/ml)IL-8,GFAP阳性细胞数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方式增加(P<0.01).结论 脑血栓形成后缺血对侧皮层GFAP表达的改变与IL-8水平升高所致AS活化有关,可能是引起SD的重要因素.

  • 光基因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进展

    作者:姚军平;侯文生;阴正勤

    光敏感蛋白是能够被光激活的一大类膜蛋白,其广泛分布于原核生物、植物以及动物的视觉系统中.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G蛋白偶联受体,光照后通过激活G蛋白经第二信使起作用,如视紫红质;另一类为光敏感离子通道,它们本身为离子通道,光照后通道激活,膜内外离子流动而致膜电位发生改变,如ChR2、NpHR等.利用遗传学技术使细胞表达光敏感蛋白,可实现对细胞的光学控制.Deisseroth将这种结合光学和遗传学的方法称为光基因技术.利用光基因技术控制细胞活动,具有无损伤、非侵入、时空分辨率高、能定量重复、使用简单等优势,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综述拟对光基因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进展进行总结.

  • 血液成分光化学病原体灭活技术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伟业;张博;钱开诚

    采用安全、可靠的技术对血液成分中病毒等病原体进行灭活处理,阻断血液筛查中漏检或某些未列入筛查范围的病原体的传播,这是杜绝输血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应对突发性的经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公共卫生事件迅速有效的办法,如2002年FDA建议在血液筛查中增加检测美洲锥形虫,之前亚甲蓝(MB)光化学法已被证实可部分杀灭美洲锥形虫(>3.5 log)[1].2003年我国SARS爆发后,也已证明SARS可被MB光化学法灭活(约6.5 log)[2].

  •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技术及应用

    作者:马静瑶;徐元宏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血液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提高输血安全性,在血液检测项目增加的同时,血液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但这些都无法完全杜绝输血传播病毒的可能性.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对于提高输血安全性有很大潜力,本文就该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我国血站开展后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 两亲性酞菁ZnPcS1P3的分离及光敏性质研究

    作者:许秀枝;王艰;李柱来;刘宏;陈耐生

    目的 分离纯化两亲性β-磺酸钾基-三-β-(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酞菁锌(ZnPcS1P3),研究其基本的光敏性质.方法 对中试生产ZnPcS2P2过程中得到的副产物,采用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分离得到两亲性酞菁锌配合物ZnPcS1P3.测定其激发单线态、激发三线态光谱、单线态氧生成速率和光降解速率.结果 ZnPcS1P3荧光量子产率小于无取代酞菁锌(ZnPc);激发三线态寿命、单线态氧生成速率和光降解速率均大于ZnPc.结论 两亲性酞菁锌配合物ZnPcS1P3具有较强的光敏活性,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前景.

  • 脑梗死后神经保护时间窗的探讨

    作者:于占彩;李振光;王远臣;于战涛;伍期专

    目前对脑梗死后脑组织中氧自由基、一氧化氮(NO)含量及凋亡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时程变化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与动物模型的选择以及对上述指标缺乏长期动态观察有关[1].本研究在应用光化学脑梗死动物模型基础上,对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MDA)、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凋亡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旨在为确定脑梗死后神经保护的时间窗提供依据.

  • 应用光化学法建立兔眼视网膜静脉分支阻塞模型

    作者:李立婕;金中秋

    目的 采用光化学法建立兔眼视网膜静脉分支阻塞模型.方法 30只健康青紫蓝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激光光凝双侧静脉,B组激光光凝单侧动脉及双侧静脉,C组为空白对照.经耳缘静脉注入孟加拉玫红(50 mg·kg-1),随后按照分组氪-绿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血管,行眼底照相及荧光造影证实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的建立,形成后于1 d、5 d、7 d、21 d、30 d行眼底检查及荧光造影检查,确定模型建立后眼底的变化情况.于光凝后1 d、30 d处死动物,摘除眼球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眼底荧光造影结果显示,A组6眼阻塞血管再通,眼底仅表现部分静脉远端迂曲,未见明显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改变,B组9眼均有明显视网膜静脉阻塞表现,C组眼底无改变.光凝后1 d,光镜、电镜下视网膜均未见明显异常.30 d光镜、电镜观察见B组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并出现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相应病理改变.结论 氪-绿激光光凝兔眼视网膜部分动脉及双侧静脉可以产生视网膜静脉分支阻塞的典型表现,该法可为临床研究视网膜静脉阻塞提供较为安全、可靠、稳定的动物模型.

  • 灯盏乙素后适应对局灶性脑缺血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影响

    作者:罗海芸;罗耀辉;后文俊;李树清

    目的 研究灯盏乙素对树鼩局部脑缺血海马CA1区脑血流(rCBF)与星形胶质细胞(AS)活化的影响,探讨灯盏乙素的保护作用能否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有关.方法 建立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模型,通过激光多普勒(LD)血流计测量脑缺血后24h海马CA1区rCBF的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缺血上述时间海马GFAP的表达.于脑缺血后4h给予高、中、低剂量灯盏乙素实施灯盏乙素后适应,并观察其对海马CA1区rCBF和AS活化以及GFAP表达的影响.结果 树鼩脑缺血后24h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AS表达GFAP增强(145±4.1,P<0.01),24h可见AS胀亡.分别实施高、中、低剂量灯盏乙素后适应后24h海马CA1区rCBF逐渐增加(P<0.01),尤以高剂量组明显(19.2±0.66 PU,P<0.01);且AS胀亡的病理改变基本消失.结论 高剂量灯盏乙素可显著延长树鼩脑缺血治疗的“时间窗”;灯盏乙素的脑保护机制可能与增加海马rCBF、调控AS活化及改善海马微环境有关.

  • 何首乌水提物对光化学反应诱导的大鼠肠系膜细静脉血栓形成的抑作用

    作者:芦瑀;刘育英;刘涟祎;李泉;王传社;韩晶岩

    血栓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重大疾病[1],干预血栓形成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抑制血栓形成药物的临床应用,在预防和治疗血栓相关疾病方面取得了部分疗效,但由于阿司匹林抵抗、出血[2]等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研发更多安全、有效的抗血栓药物.

  • 针刺对局部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和脑血流的影响

    作者:蒋红芝;黄光英;张明敏

    目的:研究针刺对局部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脑血流的影响.方法:用光化学法制作局部脑皮质梗死模型,针刺治疗3天后,应用RT-PCR检测梗死边缘区VEGF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表达和细胞增殖,用激光多谱勒检测造模后2 h和72 h的血流量.结果:针刺组VEGF mRNA及VEGF的表达比模型组高,针刺能促进细胞增殖和梗死边缘区血流增加.结论:针刺能增加VEGF mRNA及VEGF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增殖,改善脑血流.

98 条记录 3/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