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沪通 GD350-D型高频电刀故障3例
GD350-D型高频电刀是单极高频大功率外科手术设备,内设有多道高低频信号隔离悬浮,安全性能好.但在使用过程中,常出现一些小故障,下面是其中3例故障处理情况,供同行参考.
-
全悬浮式高频电刀非极板灼伤及预防
高频电刀是现代医疗手术的重要设备之一.由于它用于医疗手术,具有手术进程快,医护人员劳动强度低,出血少,病员痛苦小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高频电刀是利用高频电流对人体组织直接进行切割,止凝血或烧灼的一种高频大功率电气设备,如果使用不当,极易发生高、低频灼伤,不仅使受害者痛苦,也会引发医疗纠纷.
-
低频神经和肌肉刺激仪在镇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观察低频神经和肌肉刺激仪在镇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进行分娩的42名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1名.对照组给予一对一导乐陪伴,试验组在导乐陪伴基础上给予低频神经和肌肉刺激仪干预.比较两组各个产程镇痛效果、分娩方式及母婴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各产程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妇分娩过程中采用低频神经和肌肉刺激仪,有利于减轻产妇各产程疼痛程度,提高自然分娩率.
-
浅析医用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
医用高频电刀用于各类手术具有出血少,时间短,病人受痛苦少,性能优异,操作简单,已成为各医院手术室常规治疗仪器,但由于电刀是利用高压高频电流对人体皮肤,肌肉进行切割,止血(电凝)其安全性能要求极为严格,否则会导致严重后果,如使用不当会造成病人高频、低频灼伤,还可能造成心脏病人的病变.
-
低频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失语的疗效研究
探讨低频、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急性期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
-
高频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分析高频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帕金森病抑郁患者,随机分为A组(高频组)、B组(低频组)和C组(假刺激组),每组40例,三组r-TMS治疗仪器型号相同,对比三组治疗效果.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A组、B组UPDRS评分明显下降,但A组下降幅度大,三组HAMD评分明显下降,但A组下降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r-TMS治疗帕金森病抑郁效果优于低频,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低频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80例体会
脑梗死后很多患者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因进食困难摄入的热量和营养因素包括蛋白质和水分等不够,而导致营养不足或营养不良和不同程度脱水,有的因进食后出现呛咳发生肺内炎症、高热、呼吸衰竭.总结了2006年对80例脑梗死患者吞咽困难经低频电治疗,吞咽困难改善.
-
嗜酸细胞激活趋化因子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其mRNA表达及哮喘的关系
背景和目的:嗜酸细胞激活趋化因子(eotaxin,EOT)1在嗜酸细胞相关炎症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了健康人群与哮喘患者中EO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血浆EOT1水平,外周血嗜酸细胞数,PC20值(使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下降20%所需的乙酰甲胆碱的浓度)的关联,以及SNP对EOT1产生过程的影响.方法:测定了22名健康人和21名哮喘患者EOT单核苷酸多态性、血浆EOT1水平、外周血嗜酸细胞数和PC20值.结果:在哮喘患者中,EOT-576C>T 和 EOT-384A>G多态性及单体型(ht1和ht4)与血浆EOT1水平显著相关(P<0.001~0.040).血浆EOT1对数值与血浆总IgE对数值在健康人和哮喘患者中相关(P =0.012 和P =0.004),与PC20对数值在哮喘患者中相关(P=0.014).DNA-蛋白复合物仅形成于EOT-384A>G,而在其他启动子SNP不形成.其相互作用在低频等位基因型中强于常见等位基因型,并受TNF-α下调.以TNF-α刺激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具有纯合低频等位基因型者表达EOT1 mRNA水平较携带常见等位基因型者为低.结论:EOT-384A>G SNP通过形成抑制因子结合位点参与EOT表达调节,通过EOT-384A>G 可能预测哮喘发病.
-
低频电针刺激对人眼底血流的影响
-
296 经络试验与低频电针治疗冷症的效果
-
低频电针刺激环跳穴对坐骨神经痛治疗的MRI验证
-
不同电针频率刺激对胃扩张疼痛大鼠下丘脑内P物质、β-内啡肽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电针频率刺激"足三里"对胃扩张疼痛大鼠的拟痛行为学评分和下丘脑内疼痛信息物质P物质(SP)、β-内啡肽(β-EP)的影响,阐明电针防治胃扩张疼痛可能的物质基础,探讨不同电针频率的效应差异.方法:50只大鼠完全随机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除空白组外采用胃内植入气囊并充气40 mmHg压力造成胃扩张疼痛模型,低频(2 Hz)和高频(100 Hz)电针刺激"足三里"为施治因素,观察大鼠拟痛行为学评分,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组织中SP、β-EP的表达.结果:低、高频电针均能明显降低胃扩张疼痛大鼠的拟疼痛行为学评分,与针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高频电针组优于低频电针组(P<0.01).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下丘脑组织中SP、β-E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低、高频电针可使下丘脑组织中SP、β-EP阳性细胞数继续增加(P<0.01),且低频电针组的SP、β-EP阳性细胞数增加更明显(P<0.01).结论:不同电针频率刺激"足三里"均可减轻胃扩张疼痛大鼠的应激反应,这可能是通过促进了下丘脑内疼痛信息物质SP、 β-EP的合成与释放,从而发挥镇痛作用,且高频电针的镇痛效应优于低频针.
-
中脑腹侧被盖区参与低频或高频电针对甩尾实验的镇痛效应
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的DA能通路在成瘾药物中的奖赏作用已被广泛研究.近年来有报道此通路参与吗啡的镇痛作用.而电针镇痛的机制与吗啡镇痛有相似之处,但在电针的镇痛效应中是否有此通路的参与尚无研究.本研究利用电针及核团损毁技术研究了中脑VTA的DA能通路是否参与不同频率(2 Hz,100 Hz)电针对甩尾实验的镇痛效应.
-
2.54胃肠电生理起搏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胃肠电生理起搏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疗效,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82例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低频起搏组50例,采用1.1~1.2 GIF(gastricintrinsic frequency)的类正弦基波叠加一系列双极脉冲方波(10Hz)进行起搏;高频起搏组(对照组)32例,采用12.0次/min的类正弦基波叠加一系列双极脉冲方波(30Hz)进行起搏.
-
低频经颅磁治疗抑郁症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低频经颅磁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Google Scholar,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BM,EBSCO,SinoMed,CNKI,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查找有关经颅磁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照实验,检索时限为建库到2017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项研究,包括141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治疗1周[OR=4.36,95%CI(6.31,2.41),P<0.0001],2周[OR=4.36,95%C1(6.31,2.41),P<0.0001],4周[OR=0.64,95%CI(0.77,0.51),P<0.00001]后,低频经颅磁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HAMD评分都能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显示,低频经颅磁治疗抑郁症有一定的优势.受纳入研究的质量限制,上述结论仍需大样本和更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
超声消融治疗周围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腔内低频(16~45kHz)、高强度(30~45W)超声溶栓在周围动脉栓塞中的应用.方法:选急、慢性周围动脉栓塞患者9例10条肢体共52支相关动脉闭塞或栓塞,经手术暴露动脉作穿刺介入下行腔内超声消融动脉成形术.超声时间11~34分钟,平均19分钟,有的配合导管取栓或球囊扩张.结果:腔内动脉超声消融对栓塞相关血管开通44支,开通率为84.6%.有效8例9条肢体,术后疼痛好转或消失,皮温升高,皮色好转,足背或胫后动脉可触及搏动6例,5例蹠背及足趾发黑坏死经清创截趾创面均愈好出院.失败1例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程20年,膕动脉以下动脉均线条状闭塞,导管插入困难,无法超声开通.术后死亡1例,与超声治疗无直接关系,死于原发病.初期因操作不当发生2例导管穿孔,未发生其它导管折断、严重出血、血管痉挛,远端动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本研究表明腔内低频、高强度超声消融技术是安全、有效的血管开通方式,可应用于临床.
-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促进剖宫产产妇乳汁分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促进剖宫产术后产妇乳汁分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科实行综合护理干预后前、后剖宫产产妇各60例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照产科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同时配合舒适体位、低频脉冲刺激、中药足浴等综合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术后泌乳始动时间及泌乳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和术后48~72h泌乳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施以综合护理干预,可促进产妇泌乳时间提前和泌乳量增加,有利于母乳喂养的成功实施。
-
不同剂量U0126抑制低频磁刺激引起星形胶质细胞迁移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U0126对低频磁刺激促进星形胶质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以选择合适的阻滞剂量.方法:24只SD大鼠按U0126剂量被随机分为对照组(0mg/kg U0126,n=6)、低剂量组(0.1mg/kg U0126,n=6)、中剂量组(0.2ms/kg U0126,n=6)、高剂量组(0.4mg/kg U0126,n=6),四组的刺激参数都为频率1Hz,强度1.52T,刺激量为30脉冲;均采用溴已锭注射入脊髓左侧背索复制局灶性的脊髓损伤模型.刺激后第14天,大鼠被处死,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观察GFAP、MAP-2和ERK1/2的表达及脊髓损伤空洞体积的变化.结果:随着U0126剂量的增加,在第14天时空洞的体积逐渐增大,GFAP、ERK1/2的阳性表达逐渐减弱,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U0126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作用则无明显差异(P>0.05);病灶区域MAP-2均呈阴性表达.结论:不同剂量的U0126可翻转磁刺激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0.2mg/kg是较合适的剂量.
-
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1].随着人口趋于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变得日益重要.
-
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证明,电刺激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其神经机制研究报告甚少[1-2],近十年来,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认识到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结构和/或功能上的重组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1-3].本文根据近年来的文献,对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机制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