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70 医用臭氧加低频超声疗法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POM)发病率在耳鼻咽喉科疾病中可高达20%~25%,近年来发病率和并发症有增多趋势,危害很大,由于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等的广泛使用,对常用抗生素抗药菌株增多,使治疗困难,患者伴霉菌感染者也增多,可高达31.6%(93/293例,……
-
梅尼埃病患者的纯音测听和语言测听
对梅尼埃病患者听力下降情况进行研究,把111例梅尼埃病患者分组和对照,进行纯音测听和语言测听,发现了一些未曾报告的现象。这是一种前瞻性临床群体研究。梅尼埃病者患耳的纯音测听和语言测听两方面均有下降。结果:①听力图形表明听力损失多见于“低频”或“低频+高频”听力下降类型(P=0.006);②并且发现听力曲线形态不取决于病期;③平均听力……
-
听神经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关于"听神经病"的命名经历几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我国学者顾瑞将其称之为"中枢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依据是:①纯音听力正常或轻度减退而言语听力显著减退;②镫骨肌反射不能引出或反射衰减阳性;③多数耳蜗电图(electrocochleogram,ECochG)可引出-SP,AP振幅降低或消失;④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引不出或不能重复,特别是不能引出Ⅰ~Ⅴ波,提示病变在听觉传导的中枢通路.
-
分泌性中耳炎学龄前儿童高低频声导抗鼓室图形匹配度的比较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分析分泌性中耳炎学龄前儿童的高低频声导抗,探讨其高低频鼓室图图形的一致率,通过一致率,进而研究其匹配度.方法 使用中耳分析仪AT235h,分别对64例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学龄前儿童进行高低频声导抗测试(226 Hz和1000 Hz探测音),记录测试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学龄前分泌性中耳炎儿童高低频声导抗鼓室图图形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高低频声导抗鼓室图的一致率来看,平坦型结果的一致率(94.4%)高;两种测试的假阴性率均为3.09%,但非相同测试耳.结论 学龄前分泌性中耳炎儿童高低频声导抗鼓室图图形存在显著差异,临床上主要选择226 Hz探测音声导抗进行检查,可采用1000 Hz声导抗行验证测试,并结合纯音测听等综合测试,以减少不必要的漏诊.
-
助听器中的堵耳效应
堵耳效应是由于外耳道被封闭而造成的骨导听阈变好的现象.这一效应在纯音测听中会造成低频骨导听阈下降,还会对护耳器的配戴效果产生影响.在助听器配戴中堵耳效应会造成配戴者耳部闷胀、感觉自己说话的声音空洞不适或者响度过大.如何将通过骨传导方式到达耳道的低频声音能量有效地降低或通过耳道发散出去是助听器技术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将就堵耳效应的原理、测量以及助听器选配中消除堵耳效应的方法等作概括性阐述.
-
重度听力损失者的又一选择
大部分听力障碍者尤其是重度及以上听力障碍者高频听力的损失重于低频.为这些病人选配助听装置,一直是一个挑战.
-
什么是听神经病
自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OAE)用于临床以来,以诱发性耳声发射(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EOAE)正常、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严重异常为特征的一组听功能障碍症状,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组症候群除EOAE正常、ABR异常外,还有镫骨肌声反射和对EOAE的传出抑制异常,言语识别率不成比例地明显差于纯音听力,以及听力图多为低频损失较重等[1].
-
人工听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电诱发人工听觉(简称人工听觉)通过电刺激听觉神经来恢复、提高或重建人的听觉功能.电刺激听神经包括早期使用的单电极及目前使用的多电极人工耳蜗植入,以及结合低频残存声听觉的短电极耳蜗植入.人工耳蜗植入的工作原理是绕过已损伤的毛细胞、直接电刺激残存的听神经纤维来达到恢复、重建听觉的目的.也可以将电刺激直接作用于听觉脑干和听觉皮层,适用于听神经发生病变的患者,例如听神经瘤患者.
-
单侧低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评估单侧低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的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由2005~2013年入院的单侧低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109例,均给以改善微循环加激素静点及其他对症治疗。患者按照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听力损失程度、高频听力是否损伤、伴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分组,分析各因素与疗效(有效,无效)的相关性。先行单因素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再行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在此次研究中,单侧低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总有效率为73.4%(80/109),治愈率71.6%(78/109)。无效率为26.6%(29/109),患者性别、病程、听力损失程度、高频听力是否损伤、高脂血症,血粘稠度对疗效无明显影响;发病年龄和伴有糖尿病对疗效产生影响。结论年龄大于50岁、空腹血糖≥7.0mmol的单侧低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疗效差。
-
急性低频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总结急性低频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acute low-ton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LHL)的临床特征,并对非典型特征性病例进行分析,探索其发病的特异性,以降低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4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诊治的58例(59耳)ALH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特征,并对合并有陈旧性高频听力下降(老年性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为16-66岁,其中20-45岁之间患者占67.24%;男女发病率比为1:2.05;单耳多见(占98.28%)。本组患者中总治愈率为71.19%,总有效率为93.22%。随访3月-36月,4例复发。结论ALHL多见于中青年,单耳为主,女性发病率较高,部分患者无自觉听力下降,仅表现为低频性耳鸣、耳部堵塞或闷胀感。临床诊断中应将合并有与年龄相关的高频听力下降的老年患者及合并有陈旧性高频听力下降的患者纳入,以降低漏诊率。ALHL预后较好,有自愈倾向,但有复发的可能,应加强追踪随访。
-
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acute low-frequency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ALHL)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鉴别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42耳)ALHL的临床表现、听力学检测结果和2~5年的随访情况.总结ALHL的临床发病特征.结果 本组42例(42耳)ALHL呈急性发病,年龄27~44岁.男16例(38.10%),女26例(61.90%).20例(20耳)伴低调耳鸣,17例(17耳)伴耳部堵闷,11例(11耳)伴听觉过敏现象.6例(6耳)伴有头昏.0.125~1 kHz平均听阈为(38.74±4.62)dBHL,2~8 kHz平均听阈为(13.52±3.86)dBHL,治疗后上述平均听阈分别为(21.05±9.74)dBHL和(19.85±9.44)dBHL.所有病人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止常.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在低频区相出率为16.67%,高频区引出率为85.71%.结论 ALHL以单侧发病为主,常伴低调耳鸣、耳部堵闷及胀满感.该病多见于青年女性.纯音听阔以低频听阈升高为特征,ABR正常.病变可能位于耳蜗顶周.
-
高强度低频稳态噪声对大鼠耳蜗形态和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强度低频稳态噪声对大鼠耳蜗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暴露于频率100Hz和300Hz,声压级153.7dB和158dB的声场中10分钟。暴露前、暴露后即刻、3天和7天分别测试大鼠听性脑干反应阈值(ABR),并取耳蜗标本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2组大鼠噪声暴露后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均显著提高,脱离声场3天后仅可轻度恢复,7天后无进一步改善。300Hz组听力损伤更重。2组大鼠内外毛细胞均损伤严重,表现为毛细胞静纤毛缺失、融合及团状变,并可见螺旋器表面渗出性改变。由底圈向顶圈毛细胞损伤逐渐减轻,7天损伤程度较即刻有所减轻。300Hz组损伤较100Hz组重。结论高强度低频稳态噪声可造成大鼠耳蜗形态及功能严重损伤。耳蜗形态损伤以底圈重,外毛细胞损伤较内毛细胞重。
-
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残余听力保留
早期,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的适应症仅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或全聋。目前,CI不仅是全频重度、极重度听障患者的首选干预措施,也可面向于低频听力较好,而中、高频听力重度、极重度听障患者[1]。2003年制定的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中规定,CI适应症标准为双耳纯音气导听阈>80 dB HL(0.5、1、2、4 kHz听阈的平均值,WHO,1997)[2]。2013年修订版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明确指出听力学入选标准包括:低频残余听力较好,但2 kHz及以上频率听阈>80 dB HL。且对于具有低频残余听力而高频陡降型听力损失者可采取保留残余听力的电极植入方式[3]。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残余听力保留可提高CI患者术后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音乐鉴赏能力,能够令患者获取更为精细、复杂的声音信息,同时使所听到的声音更为清晰自然[4-7]。此外残余听力的有效保留也可作为衡量听觉感受器官是否受损的一个检验标准,残余听力的保留是耳蜗功能良好,听神经具有接受更复杂声电刺激潜力的标志之一[8]。本文将就国内外CI术后残余听力保留情况进行综述,旨在总结CI术后残余听力研究现状,为临床进一步探究残余听力对CI患者听觉言语康复的作用提供相关依据。
-
低频脉冲电流联合超短波治疗坐骨神经损伤142例
1990~1998年,我们用低频脉冲电流与超短波相结合治疗坐骨神经损伤142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1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男68例,女74例;年龄1~63岁,平均11.8岁,<10岁102例,10~50岁13例,>50岁27例.均因肌肉注射引起坐骨神经损伤,122例在个体诊所肌注,20例在基层医院肌注,表现为突然出现下肢无力、麻木、背屈无力.
-
甲状腺疾病超声诊断现状及展望
超声用于检查甲状腺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2年,Fujimoto 首先使用 B 超检查甲状腺肿瘤;1979年,钱蕴秋在国内率先报道甲状腺的超声表现,随后,超声检诊甲状腺疾病在我国开始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我国使用的超声诊断多为低频(3.5 MHz)探头加水囊探测甲状腺,操作麻烦,分辨率也不高.20世纪90年代,随着仪器的更新换代,高频超声探头的配置,各种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开发应用,使超声对甲状腺组织的图像分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甲状腺疾病首选的基本检查方法.
-
关键词:
-
大变局中的药店态度——评《处方药大变局》/此基本药物非彼基本药物——评《基本药物,目录下的迷局》/低频是药店的固有属性——评《药店的低频窘境》
-
别再为互联网的"伪需求"埋单
某朋友正值创业初期,日前与其交流得知正在操作一手术预约挂号项目,方向为神经外科.在是否进行微信推广问题上,他曾经颇为踌躇,几经考查终于决定放弃,原因在于:第一,目标用户多为中老年,微信的普及度较低;第二,神经外科手术相对低频,总体投入产出比较低;第三,目标用户对于手术医师的选择多具有明确方向,外界干预通常不能影响终决定;第四,微信在信息交流获取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10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50例,其中试验组患儿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患儿接受假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8周后试验组患儿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刺激对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具有较好疗效,可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
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 探析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从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间200例急性阑尾炎,所有患者都使用低频超声和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按照1:1的比例将他们分为低频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组(A组),高频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组(B组),并且这些患者都经过手术治疗并得到病理证实.结果 这20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低频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组(A组)对急性阑尾炎显示率为:单纯性的阑尾炎是15%,化脓以及坏疽性的阑尾炎是55%,急性阑尾炎合并周围脓肿或炎症性肿块的是30%;高频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组(B组)对急性阑尾炎显示率为:单纯性的阑尾炎是20%,化脓以及坏疽性的阑尾炎是70%,急性阑尾炎合并周围脓肿或炎症性肿块的是10%.结论 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相比低频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显示患者肿大阑尾的结构上有着更高的显示率,借此可以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有效地诊治急性阑尾炎,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和有效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