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鼻内窥镜下微波手术治疗5例鼻腔鼻咽部良性肿瘤
鼻腔、鼻咽部良性肿瘤是耳鼻咽喉科较少见肿瘤,约占全部头颈肿瘤的0.05%~0.5%,好发于青年男性,病因不清,因解剖部位深在、狭小,传统的鼻侧切开及软硬腭联合进路,常因视野狭小、出血凶猛而易出现肿瘤残留及并发症.
-
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49例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头颈部肿瘤患者98例作为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加强观察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中应用加强观察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头颈肿瘤教学过程中的哲学思考
头颈肿瘤教学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辩证思想,将哲学观点渗透到头颈肿瘤的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头颈肿留教学过程中的哲学思考做一讲述.
-
国产多西他赛在头颈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国产多西他赛治疗头颈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44例头颈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5-氟尿嘧啶(5-Fu)和顺铂(DDP)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多西他赛(TX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化疗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7.27%,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59.0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国产多西他赛治疗头颈肿瘤临床效果显著.
-
心理干预对头颈部肿瘤患者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方法 根据Zung抑郁自评量表、Zung焦虑自评量表,观察组42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给予心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 心理干预前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心理干预是一种改善癌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有效措施.
-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术后缺损游离皮瓣修复的观察与护理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日趋成熟,运用游离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组织缺损较为广泛,它既保证了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又可有效地进行局部功能的重建与容貌的修复.我院于2008年4月~2012年3月共运用多种游离皮瓣、肌皮瓣修复颌面部组织缺损30例,经过手术后密切的观察与护理,皮瓣均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LncRNA在头颈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指转录本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不编码蛋白的RNA.lncRNA参与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学过程且发挥重要调控功能,如:细胞凋亡、侵袭、转移等.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lncRNA的异常调节可以导致各种疾病,特别是肿瘤.本文结合国内外新报道对lncR-NAs在头颈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头颈肿瘤外科治疗现状
头颈部解剖关系复杂、器官众多、肿瘤类型多种多样.以头颈部上皮源性肿瘤为例,其生长方式大多以局部浸润、扩散(包括区域淋巴结转移)为主,而发生远处转移者相对较少,因此,至今头颈肿瘤仍较多侧重于以局部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肿瘤外科治疗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本文就头颈肿瘤外科治疗现状予以综述.
-
PET/CT与增强CT诊断头颈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与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头颈肿瘤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13个头颈肿瘤病人在颈部手术前,行PET/CT和增强CT检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参考标准,PET/CT与增强CT的发现以左、右颈侧为记录单位进行比较.结果:在21个颈侧清扫(8个双侧,5个单侧)中,共清扫出440个淋巴结,其中的45个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分布在14个颈侧.PET/CT检测颈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6%、100%和90%,增强CT分别为79%、86%和81%,PET/CT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显著高于增强CT(P<0.05).结论:PET/CT在头颈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优于增强CT.本文结果为PET/CT在临床和放射影像诊断为颈部淋巴结阴性病人中发现转移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
头颈部肿瘤疑难诊治病例应用PET/CT的经验分析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简称PE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核医学显像领域先进的、准确性较高的显像技术,其标记的放射性核素都是构成人体代谢所必需物质的元素,如11C、13N、15O、18F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标记18F 的FDG-PET。FDG-PET成像原理[1]是:能够发射正电子的18F标记物棗脱氧葡萄糖(18F-2-Fluoro-2-deoxy-D-glucose,FDG)被引入机体后,在组织细胞中释放出正电子,正电子湮没辐射产生方向相反能量相等(511Kev)的γ射线,在体外被成对的探测器接收,经计算机处理即可重建出FDG在体内的代谢分布图。PET是目前唯一可以了解组织分子生物学代谢改变的影像技术,是诊断和指导治疗肿瘤和神经精神疾病非常有效的手段;在评价心肌活力,诊断心肌缺血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循证医学与头颈肿瘤动脉灌注治疗方法的演变
目的应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颈外动脉灌注化疗术式及方法的演变.方法 1988年至2002年我科对61例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实施了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术式及方法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1988~1997年用传统的颞浅动脉插管重力法灌注治疗26例(近期有效率85.7%)[1].②1997~2002年经甲状腺上动脉植入导管泵控系统灌注治疗33例(近期有效率91%)[2].③高选择动脉导管植入泵控系统灌注2例.结果三种治疗方式的近期临床效果都比较理想,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着方法改进,其方便、安全程度增加,局部副作用明显减轻.结论以循证医学理论为指导经过不断的改进,终进行的高选择动脉导管植入泵控系统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晚期头颈部肿瘤,既保证了疗效,又减轻了毒副作用和病人的痛苦.
-
马鞭草防治放射性口腔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马鞭草对放射性口腔炎的预防与治疗作用.方法:将102例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用计算机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进行放射治疗并给其含服马鞭草煎剂;对照组放疗并含服生理盐水.每组患者从放疗疗程起,在第2周末、第4周末、第6周末、第8周末时评价口腔黏膜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疗开始至第2周末两组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第4周末、第6周末、第8周末,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实验组患者口腔黏膜的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马鞭草煎水含服可以延缓放疗口腔黏膜反应发生的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治鼻咽癌引起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颞浅动脉逆行插管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逆行插管灌注化疗影响插管成功率、导管保留时间的因素及保留导管失败的原因.方法:对143例上颌骨区恶性肿瘤行颞浅动脉逆行插管化疗其中32例,采用了双侧颞浅动脉逆行插管,累计插管175侧.结果:插管成功率100%.在143例中,74例(其中双侧17例)仅行一周期化疗即拔除导管,51例随后行手术治疗,23例放弃治疗.其余69例(其中双侧15例)坚持动脉灌注化疗直至动脉导管不能再使用.在69例中,导管保留短31天,长78天,平均49天.共11例患者完成了第3周期动脉灌注化疗.导管保留失败的主要原因是:①输注液体沿导管与血管壁之间外渗至组织间或切口外;②输注阻力增加,液体无法输入;③导管前端阻力增加,推注液体时导管部分或全部脱出;④导管封闭不严或导管内回血未及时处理,导致导管内血栓形成.结论:切口选择、血管迂曲、血管分支、血管痉挛是影响插管成功率的重要因素.100u/ml浓度的肝素盐水,每6小时1次冲管,及时处理导管内回血、活血化淤药物及激素的应用是延长导管保留时间的重要因素.化疗药物化学性刺激引起血管闭锁是保留导管失败的主要原因.
-
对头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固定方法的改进
在头颈部肿瘤的三维适形放疗过程中,一般都采用石膏头膜(香港生产)或四个螺钉固定于颅骨,在使用石膏头膜固定时患者感觉比较闷、出汗多、紧张,制作麻烦、时间长、舒服度欠佳,体弱患者不易配合;对头颈部肿瘤的治疗采用体膜进行固定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有不可察觉的位置移动,经测量其定位点移动甚至有10mm.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头颈部定位固定系统作了改进,改进后大摆位误差小于2mm.改进方法如下:
-
C T与MRI影像配准方法配准效果的比较
目的:研究CT与MRI影像体表标记点法图像配准和交互式自动配准法图像配准的临床应用,探讨配准的评价方法,对比两种配准方法的配准效果。方法:选取需进行放射治疗的头颈部患者和胸部肿瘤患者病例各11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放疗体位和面罩固定方法,同时对患者进行CT和MRI定位扫描。采集CT和MRI时图像均采用同一套体表标记点。将获得的两套影像通过Dicom网络导入 Eclipse11.0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对同一病例的CT和MRI 图像分别采用体表点标记法、交互式自动配准法进行图像配准。使用MRI图像的灰度值与 CT图像的(HU)值归一离轴曲线(Profile)和感兴趣区域体积中心位置偏差来评估配准效果。结果:对于头颈部位的病例,使用体表标记点法配准,感兴趣区体积中心位置偏差范围为(0.19±0.05)mm,CT值与MRI灰度值离轴曲线匹配良好。交互式自动配准方法感兴趣区体积中心位置偏差范围为(0.20±0.04)mm,CT值与MRI灰度值离轴曲线匹配良好。对于胸部组病例,使用体表标记点法配准偏差范围为(0.34±0.08)mm,离轴曲线匹配较差。交互式自动配准感兴趣区体积中心位置偏差范围为(0.23±0.06) mm,离轴曲线匹配良好。结论:对于头颈肿瘤组病例,两种方法均能得到较好的配准结果。交互式自动法在胸部肿瘤组更具优势,因为软件自动配准、人为因素影响较小,能更好的消除因体位变动带来的偏差,更适合放疗计划配准应用。
-
颏下瓣在头颈外科修复中的应用
我院头颈外科自1998年3月以来应用颏下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共14例,均取得满意效果 .颏下瓣取材方便,手术简单易行,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
康复新液含漱防治放射性口腔炎30例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治疗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头颈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康复新液含漱治疗,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含漱治疗,含漱时间为晨起、3餐后清洁口腔后及临睡前,l0 mL/次,含漱3~5分钟,直到放疗结束。结果:2级以上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6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新液可有效防治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能够降低放射性口腔炎发生率。
-
自制头颈肿瘤专用定位装置在常规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我中心自行设计制作了一种头颈部专用CT立体定位装置,通过与三维TPS配合使用实现了对头颈部肿瘤的精确定位和放射治疗,进一步提高了头颈部肿瘤的治疗效果[1].1999年10月至2001年4月,已用此装置治疗头颈部肿瘤患者36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使用情况介绍如下.
-
头颈肿瘤外科学与手术技术
1 肿瘤外科学历史的启示近代肿瘤外科学的确立只有100余年的历史,肿瘤外科医师以高超的手术技术来解除肿瘤病人的痛苦,临床发展迅猛.
-
头颈肿瘤手术切缘净度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头颈肿瘤手术切缘净度与肿瘤复发率、患者生存率、肿瘤转移率等因素相关性研究,寻找获取头颈肿瘤外科手术干净切缘可靠方法,提高头颈肿瘤患者的预后水平.方法 回顾总结近3年头颈肿瘤手术切缘的术中冰冻、术后石蜡病理情况分析不同部位、种类、肿瘤分期的头颈肿瘤手术切缘净度与复发率、生存率、转移率等患者预后因素的相关性,探讨术前充分评价、术前系统的影像学检查、必要的活检和相关检查、理想的手术入路以及术中冰冻等临床手段与获取头颈肿瘤外科手术干净切缘的相关性.结果 切缘阳性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和转移率明显高于切缘阴性的患者,而三年生存率小于切缘阴性患者.术前经过充分评价检查、影像学检查、术前活检、术中冰冻及选择理想的手术通路的患者的切缘阴性比例也较高.肿瘤相关蛋白P53、P16、Survivin、COX-2、eIF4E在切缘阳性患者中的比例亦高于切缘阴性患者.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皆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 头颈部肿瘤切缘阴性的患者预后明显高于切缘阳性的患者,对于头颈部肿瘤患者的手术治疗和判断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