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一代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在提高上腹部CT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比较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常规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odel-Bas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MBIRc)、新一代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n)中优化噪声设置的MBIRNR40对腹部CT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MBIRNR40在提高上腹部CT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能谱CT(Discovery CT750HD)扫描静止状态下水模以客观比较0.625 mm层厚FBP、MBIRc和MBIRNR40各设置的密度分辨率.回顾性随机抽取我院行上腹部增强扫描180 s延迟期的60例受检者.分别采用标准算法FBP、MBIRc和MBIRNR40重建层厚0.625 mm图像后进行对比.在相同位置皮下脂肪、背部肌肉、肝脾实质放置感兴趣区测量CT值与标准差值(Standard Deviation,SD),计算以皮下脂肪为背景肝脾实质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重建算法SD和CNR.采用Wilcoxon检验主观评分差异性.结果 水模结果提示MBIRNR40密度分辨率高,FBP重建密度分辨率差.MBIRNR40重建图像噪声低于MBIRc重建和FBP重建(P<0.05).MBIR重建图像肝脾CNR大于MBIRc重建和FBP(P<0.05).MBIRNR40重建的主观图像噪声小,FBP噪声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IRNR40重建更清晰显示细节结构和病变边缘特征,优于MBIRc,MBIRc优于FBP (P<0.05).结论 与MBIRc、FBP重建相比,MBIRNR40可显著降低上腹部CT图像的噪声、提高信噪比,可更清晰显示细节结构和病变边缘特征,为降低上腹部CT辐射剂量提供潜能.
-
西门子双源CT的维护及保养
CT是X线断层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CT的出现标志着医学影像进入一个新阶段.20世纪末,CT进入多排螺旋时代,使CT扫描速度和图像质量大大提高,新成像技术层出不穷,为临床多种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影像信息.我院于2017年1月引进一台西门子第三代双源CT.该设备由两套球管和探测器组成,属于高端精密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该设备的保养和维护成本较高.因此,掌握保养和维护技术可以延长CT的使用寿命,减少CT故障的发生.本研究就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情况来谈谈作为一名CT影像技师在日常工作中对设备维护及保养的心得体会.
-
下肢静脉注射对比剂在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下肢静脉注射对比剂在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接受CTPA检查的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例.试验组经下肢右足背静脉注射对比剂,对照组经上肢右肘静脉注射对比剂.扫描完成后将获取的数据传至后端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显示肺动脉.评价两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及各分支的显示情况,分别测量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的CT值.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肺动脉主干、叶、段显示均良好,细小分支的显示也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试验组肺动脉栓塞6例,正常6例;对照组肺动脉栓塞5例,正常7例.两组图像显示无明显差异性,试验组与对照组肺A主干、右肺A、左肺ACT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TPA检查中,采用下肢静脉注射对比剂获取的图像可以达到经上肢静脉注射对比剂同样的图像效果,良好地显示肺动脉主干及其各分支.
-
双源CT对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双源CT(DS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心血管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吉林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7例CO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本类疾病的DSCT血管成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本组17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术前DSCT血管成像显示5例单纯性COA,12例COA合并心血管畸形.合并心血管畸形的病例包括8例动脉导管未闭、5例肺动脉高压、4例主动脉发育不良、2例迷走左锁骨下动脉、1例大动脉转位,均准确诊断,但是对2例室间隔缺损、1例三尖瓣关闭不全漏诊.结论在COA的影像诊断中,DSCT血管成像可以直观、准确地判断缩窄位置和缩窄程度,可以为临床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多层螺旋CT不同扫描剂量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不同扫描剂量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以减少患者的放射损害.方法 将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临床确诊为冠心病的54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A组)和低剂量组(B组),B组通过适当降低管电流、利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模式、增大螺距等方式以降低射线剂量,对2组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评估.结果 2组图像等级、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无明显差异,B组有效剂量(ED)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冠脉成像的检查中,利用更合理的扫描方式并适当降低管电流及增大螺距也可以达到诊断目的,同时也降低了患者所受的电离辐射.
-
脑血管疾病CT增强扫描中过敏反应的预防与护理方法
目的 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在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增强扫描中药物过敏反应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吉林油田总医院和吉林油田江北医院收治的157例行CT增强扫描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患者出现药物过敏反应.总结过敏反应患者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以及抢救和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在应用造影剂(碘海醇)后有1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4例,颜面潮红3例,头晕、头痛2例,胸闷、呼吸困难2例,呕吐1例,喉头痉挛1例.经及时抢救和对症护理后,本组13例患者的过敏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增强扫描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大程度地规避医疗风险,更好地服务患者.
-
64排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所选病例为2014年11月至2017年6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疑诊为冠心病的63例患者,于入院后3 d内行64排冠状动脉CTA,对冠状动脉的主干和分支进行节段性重建和分析,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3例患者共检查冠脉节段807段,终选取801个节段进行分析.CTA共检出冠脉狭窄31例(91节段).其中轻度狭窄14例,位于右冠主干6例,左前降支5例,左回旋支3例.中度狭窄9例,位于右冠主干2例,左前降支5例,左回旋支2例.重度狭窄及闭塞8例,均位于左前降支.CTA对本组冠脉狭窄的敏感性为82.6%,特异性97.2%,阳性预测值78.0%,阴性预测值97.9%.结论 64排螺旋CT具有很高的空间、密度分辨率,其扫描时间短、成像清晰,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可以准确直观的显示狭窄冠脉的细节.CTA可清晰显示冠脉病变段血管的狭窄部位、狭窄程度、桥血管及支架管腔,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双源CT血管成像对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
目的 分析双源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DSCTA)对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作用.方法 病例资料为本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52例ASO患者,回顾性分析DSCTA对ASO的检出和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结果 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共对图像质量满意的740段血管进行评价.DSCTA共有687段与DSA结果一致,总体符合率为92.8%,其中狭窄分级中Ⅱ级符合率为83.3%,Ⅲ级符合率为92.7%,Ⅳ级符合率为95.4%;52例患者DSCTA共检出各类斑块216个,包括非钙化性斑块142个,其中脂质斑块81个,纤维斑块61个.脂质为主斑块及纤维斑块多突向腔内.钙化性斑块74个.钙化性斑块多位于管壁,呈部分或全部环绕管壁形成,多向腔外形成.结论 DSCTA无创、快速、图像直观,能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范围及狭窄程度,可为ASO的诊断及介入和手术治疗方案设计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肺静脉异位引流(APV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病历资料为吉林省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经手术确诊的30例APVD患者.对MSCTA原始图像、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异位引流静脉的位置、形态及异位连接情况及合并的心脏畸形,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分析其MSCTA特点,并与超声心动图(TTE)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本组30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MSCTA对30例患者的异位肺静脉数目、异位肺静脉走行及汇合位置可做出明确诊断.其中完全型24例,包括心上型14例,心内型8例,心下型1例,混合型1例.部分型6例,包括心上型4例,心内型2例.复杂性肺静脉异位引流22例,单纯性肺静脉异位引流8例;单纯性和复杂性肺静脉异位引流MSCTA与外科手术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100.0%和90.9%,TTE与外科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100.0%和72.7%.对单纯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诊断,MSCTA和TTE与手术结果均具有很高的诊断一致性.对复杂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诊断,MSCTA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要明显高于TT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成像准确、直观,对APVD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双源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油田总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确诊的34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CT扫描所得原始图像进行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重组,结合原始图像分析AD的DSCT血管成像特点.结果 所选患者均被证实为AD,其中经手术证实21例,经DSA证实13例.34例患者DS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主干及其属支显示清晰,对真假腔及内膜片形态、范围的显示准确直观.DSCT血管成像诊断准确率为100.0%(34/34),其中包括Dabakey分型Ⅰ型15例(占44.1%),Ⅱ型11例(占32.4%),Ⅲ型8例(占23.5%).结论 相对其他影像检查方法,DSCT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快速、准确及图像直观等优点.结合MIP、CPR及VR等重组图像,可为临床诊断AD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支持.
-
脑梗死的CT表现分型与临床预后关系
目的:探讨脑梗死的CT表现和分型,评价CT分型对判断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分析2008年1~4月139例脑梗死病人的CT表现,结合临床进行分型并与临床预后进行对比.结果:将脑梗死分为隐匿型、腔隙型、小脑型、单脑叶型、多脑叶型、出血型6种.其中腔隙型、单脑叶型预后较好,余4种病死及致残率较高.结论:脑梗死CT分型有助于判断临床预后.
-
多层螺旋CT对于脊椎结核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多层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脊柱结核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骨质破坏45例,其中斑片状破坏23例,椎旁脓肿22例,骨性椎管狭窄9例,洞穴状破坏17例,死骨形成30例,椎间盘破坏27例,骨质密度增高硬化19例,韧带增厚6例.结论:多层螺旋CT分辨率高,不仅可以显示X线检查难以发现的骨质破坏,同时有助于对病变的术前评价和术后分析.多层螺旋CT对脊柱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螺旋CT检查在跖跗关节骨折脱位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在跖跗关节(Lisfranc关节)骨折脱位中的价值.方法:39例Lisfranc关节骨折脱位的病例,行螺旋CT扫描,并行多平面重组(MP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后处理,分析其CT表现.结果:单纯骨折6例,骨折伴跖跗关节脱位33例.CT横断面清晰显示184个骨折,MPR显示三柱损伤情况及关节面错位情况,SSD从各方位显示骨折块移位及关节面错位.结论:螺旋CT在Lisfranc骨折脱位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能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
-
鼻骨骨折CT检查与X线平片对照分析
目的:对照研究和评价X线平片与CT检查在鼻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运用CT扫描及X线对45例鼻骨外伤患者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45例鼻骨骨折患者中,鼻骨侧位X线平片未发现骨折10例(22.2%),单纯鼻骨骨折29例(64.5%),合并眼眶及额骨骨折6例(1.33%).CT检查全部为阳性.结论:普通X线检查鼻骨骨折只是简单初步的检查方法,为防误漏诊,应将CT列为其必需的检查项目.CT扫描是诊断鼻骨骨折好的检查方法,且诊断准确率高.
-
CT扫描对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价值
目的:探讨CT扫描在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治愈急性胰腺炎患者46例的CT表现.结果:4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CT表现为不同程度胰腺增大,边缘清或欠清,可合并胰周不同程度的蜂窝组织炎、肾前筋膜增厚、腹水、胸水等,增强可分水肿型及出血坏死型,CT扫描还可显示急性胰腺的并发症.结论:CT扫描在急胰腺炎中有明显的特异性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估,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
CT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认识与诊断
目的: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提高CT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正确诊断.方法:对临床确诊病例进行CT资料回顾分析.结果:17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患者,部位发生在额顶部折多,有10例,额顶部4例,额部2例,顶部1例,大都呈新月形改变,CT值约40HU.结论:CT对硬膜下血肿的分析诊断方便、快捷及准确,是诊断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检查,可及时为临床服务,提供治疗依据.
-
应力性骨折影像学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应力性骨折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36例应力性骨折患者的DR、CT、MRI影像学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3种检查方法对应力性骨折早期诊断率.结果:DR、CT、MRI检查的早期诊断率分别为70.83%(238/332)、55.93%(66/118)、73.61%(53/72),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5 P=0.006),DR检查早期诊断率高于CT(χ2=8.765 P=0.003),DR检查与M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4 P=0.636).结论:DR和MRI对应力性骨折均有较好诊断能力,CT检查对应力性骨折的早期诊断帮助不大,DR检查经济、方便,是应力性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MR是应力性骨折的首选补充检查手段,可提高应力性骨折的早期诊断,为临床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使应力性骨折得到早期干预和治疗.
-
CT引导在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
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于中老年,常见的并发症是腰背部急慢性中重度疼痛,重者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1].对于这类患者应用椎体成形术(PVP)、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可以有效治疗[2],通常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通过胸椎椎弓根路径完成手术[3].2004年6月至2006年9月,在CT引导经皮穿刺经胸椎椎弓旁途径共完成PVP、PKP手术15例19个椎体,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的病灶分布特点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及其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6年3月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患者,记录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及脑血管病家族史等.根据是否共患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颅内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价颅内动脉狭窄和(或)闭塞.结果:①共纳入290例脑梗死患者,糖尿病组121例,非糖尿病组169例.②两组患者均以前循环梗死为主,但是糖尿病组后循环供血区梗死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③两组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和(或)闭塞均较多发生于前循环,以颈内动脉终末段及大脑中动脉常发生;后循环以基底动脉为主.无论是在前循环,还是后循环,糖尿病组均较非糖尿病组大动脉病变发生率高(P<0.05);但是在有病变血管中,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变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④糖尿病组患者高血压病患病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①糖尿病患者发生后循环供血区脑梗死风险增加,微血管病变可能是糖尿病性脑梗死主要的发生机制.但是糖尿病患者大动脉狭窄和(或)闭塞的风险不会增加.②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更易伴发高血压病.
-
128层螺旋CT联合心电门控技术在支气管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联合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在支气管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4例次胸部CT血管成像(CTA)数据,其中72例次行常规胸部CTA扫描数据列入对照组,52例次采用心电门控技术扫描数据列入观察组,对比分析观察两组支气管动脉的开口位置、走行、与相邻组织之间的解剖关系以及支气管动脉显示的清晰度.结果:对照组中33.33% (24/72)支气管动脉显示较清晰,58.33% (42/72)支气管动脉显示模糊,8.33% (6/72)没有发现支气管动脉;观察组52例次支气管动脉全部显示,其中86.54%(45/52)支气管动脉显示清晰,13.46%(7/52)支气管动脉显示模糊.结论:128层螺旋CT联合心电门控扫描技术与常规胸部血管成像相比,能更清晰地显示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形态、走行及其与相邻组织的关系,对支气管动脉源性疾病的治疗,特别是介入治疗术前评估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